高血壓病外用藥方高血壓病外用藥方
吳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共研細末,每次取20克,用脫脂棉薄裹如小球狀,填入臍孔內,用手壓緊,外覆以紗布,膠布固定,Qd,10次為一療程。一般用3個療程。 功能:祛風平肝,潛陽降壓。 主治:高血壓病,屬肝火亢盛、陰虛陽亢二型,頭疼眩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頭重腳輕,耳鳴目眩,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等癥。 2、 附萸膏 附子、吳茱萸各20克,蓖麻仁50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 上述前3味藥研末,生姜搗如泥,然后將藥末、冰片和姜泥混合,調成膏狀。每晚臨睡前將藥膏10克分別貼敷于雙側涌泉穴,清晨除去,7日一療程。 功能:平肝潛陽,引火下行。 主治:高血壓病,屬陰虛陽亢型,頭疼頭暈,頭重腳輕,耳鳴目眩,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等。 3、桑菊浸足方 桑寄生、懷牛膝、桑葉、菊花各10克,鉤藤、明礬各30克,桑枝20克 上藥水煮二次,濾渣取汁,每次將藥汁加溫至適宜溫度時,將雙足浸入,涼則加溫,每次45-60分鐘,浸后用大拇指腹按摩涌泉穴10分鐘,1周一療程,可連續用3-4個療程。 功能:滋陰潛陽,補益肝腎。 主治:高血壓病,陰虛陽亢型,頭疼頭暈,頭重腳輕,耳鳴目眩,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等。 附注:本法療效顯著,簡便易行,一般用藥1-2天以后,即覺頭清目爽,夜寐安寧,血壓亦隨之下降,血壓穩定后可改為2-3天浸足一次,以鞏固療效。 4、菊花枕 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 用潔凈布縫枕袋,裝入上藥當枕頭,供睡時枕用。對白芷氣味不適者,用量可酌減;體胖、午后有潮熱者,丹皮用量可增加至300克;頭疼遇寒即發者,可另加細辛200克,每袋藥可連續使用半年。 功能:滋陰、清火、降壓。 主治:高血壓病,屬陰虛陽亢型,頭疼頭暈,頭重腳輕,耳鳴目眩,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等。 5、鉤藤浸液 鉤藤20克,冰片少許 將鉤藤剪碎,冰片布包,于每日晨起及晚睡前放入盆內,并加溫水洗腳,每次30-45分鐘(可不斷加熱水保持水溫),10日一療程。 功能:平肝潛陽降壓。 主治:高血壓病,屬肝火亢盛型,頭疼眩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6、牛膝鉤藤方 牛膝、鉤藤各30克 水煎藥液半臉盆,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浴足,每次30-40分鐘,藥液可不斷加溫。 功能:平肝潛陽降壓。 主治:高血壓病,屬肝火亢盛型,頭疼眩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7、茺蔚桑枝葉方 茺蔚子、桑枝、桑葉各10-15克 上藥煎湯約1500ml,倒入腳盆,待藥液不燙腳時,放入雙腳浸泡30分鐘,洗后上床休息。 功能:滋陰、清火、降壓。 主治:高血壓病,屬陰虛陽亢型,頭疼頭暈,頭重腳輕,耳鳴目眩,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等。 8、蔡氏經驗方 桃仁、杏仁各12克,梔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 上藥共搗爛,加入雞蛋清一個,調成糊狀,分3次用,于每晚睡前貼敷于涌泉穴,晨起除去,每日敷一足,交替敷貼,6日一療程。 功能:化瘀、祛濁、降壓。 主治:高血壓病,屬痰濕壅盛型,眩暈頭疼,頭脹如蒙,嘔惡痰涎,胸脘痞滿,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 附注:本方近期療效顯著,一般用藥3天,血壓開始下降,頭疼頭暈諸癥減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