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深刻領會,學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讀了《詩經》三百篇,委給他政事卻辦不了;叫他出使四方,又不能獨立的應付;縱使讀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 漢·王充《論衡·超奇》鸚鵡能言:象鸚鵡一樣只能重復別人說過的話。 ●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講求實際功效而不徒托空論。 ●救蔽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 清·顏元《存學編》卷三救蔽:指糾正靜坐空談,脫離實際的學習方法。要糾正過去那種脫離實際的讀書方法,在于務實,不尚空談。 ●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花也;修身行事,秋實也。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玩:欣賞。華:花。登:收成。治學好比種樹,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初學階段講文章,就象欣賞春花,學成后修身行事,就象秋天收獲果實。 ●強學力行。 唐·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努力學習,努力實踐。 ●學者當務實。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務:努力從事。實:實際。治學者應在實際功效上下功夫。 ●講真理,育實材而求實用。 宋·呂祖謙《大學策問》要講切合實際的道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以達到有用于社會之目的。 ●學貴乎成,既成矣,將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業,用而不能成其學,則非學矣。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有了學問就要去用,學而不能用,或用非所學,都不能算真學。 ●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讀書是為了探究事物的道理,是著眼于應用的。 ●積學于已,以待用也。 宋·程頤《為家君作試漢州學策問》努力學習,積累知識,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積累知識有如大量地積儲藥物,懂得怎樣應用才可貴。 ●今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書》士:舊指讀書人。當今讀書人應當學習的是對國家有用的東西。 ●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書》教和學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那就是為天下國家之用。 ●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奡。 《牧令五箴》羿yì:傳說堯時善射者。奡ào:傳說夏時善蕩舟者。善學者在實踐中學習,而不必去效法古人。 ●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治亂之跡,這道理方見得固。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習要從接觸人事、觀察山川研究治亂等來聯系實際,這樣學到的道理才扎實。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 清·魏裔介《瓊琚佩語·政事》通:了解。世務:時務。 ●經術正所以經世務。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經術:經學,儒術。經:治理。讀書做學問正是為了治理世務的。 ●學問不貴空談,而貴實行也。 明·高攀龍《今語》學問不重空談,而重實踐以發揮它的作用。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 明·林鴻《飲酒》一句話也不能實踐做到,即使讀上萬卷書也是沒有意義的。 ●道不虛談,學貴實效。 明·李顒《休用全學》事理不空談,學習重實效。 ●學不貴談說而貴躬行,不尚知解而尚體驗。 明·許孚遠《原學》躬行:親身實行。體驗:親身經歷。做學問的人,最可貴的不在于能夠解釋、談論某個道理,而在于用學到的道理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在于親自去實踐。 ●心地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模要闊遠,踐履要篤實;能是四者,可以言學矣。 明·陳獻章《與賀黃門書》心地:心胸。超卓:高超,超遠。規模:規制,格局。踐履:做事。篤實:誠篤,忠實。心胸要寬坦,見識要高超,格局要宏大,做事要誠篤;能做到這四點的,就可以談論學問了。 ●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 明·王守仁《詩習錄》中觚gū:木簡,古人用以寫字的工具。翰:毛筆,古人以羽毛為筆,故稱。學射箭,就必須拿起弓挾著箭來射靶子;學寫字,就必須親手張開紙拿著筆寫下,才能真正學到。 ●一切實學,如水師必出海操練,礦學必入山察勘。 清梁啟超《變法通議》實學:實際的學問。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 明·洪自誠《菜根譚》比喻要在實踐中學習。 ●譬之學琴然,詩書猶琴譜也,爛熟琴譜,講解分明,可謂學琴夫? 清·顏元《存學編》好象學琴,書只是琴譜,只懂琴譜,會講不會彈,能算是學懂了么。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 明·鹿善繼《四書說約》要用書本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學問以用而見其得失,口筆之得者不足恃。 清·顏元《顏習齋先生年譜》得失:利弊。恃:憑靠。 ●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作,都不濟事,須是身上行出方算學問。 清·顏元《習齋記余》不濟事:無濟于事,不中用。 ●圣賢為學,雖不廢書,實不專在讀書。 清·王懋竑《穆堂別稿·古訓考》做學問,書不可不談,但不能只埋頭于書本。 ●要以我用書,勿為書所絆。 清·彭兆蓀《讀書》切勿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學為圣賢,不專在讀書。 清·李塨《恕谷年譜》學習做圣賢,光靠讀書還不行。 ●無字書者,天地萬物是也。古人嘗取之不盡,而尚留于天地間,日在目前,而人不知讀。 清·廖燕《答謝小謝書》客觀世界是取之不盡的無字書,它是知識的來源,天天擺在我們面前,但人們卻不知道去讀它。 ●欲知樂,任讀樂譜幾百遍,講問思辨幾十層,總不能知;直須搏拊擊吹,口歌身舞,親下手一番,方知樂是如此,知樂者斯至矣。 清·顏元《四書正誤·大學》拊fǔ:拍。想學音樂,任怎樣閱讀研究樂譜也不能知,直至親身下手吹打歌舞才知,言讀書要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以書為道,相隔萬里也。 清·顏元《存學編》只從書本上去認識事物的道理,和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相隔萬里。 ●但凡從靜坐、讀書中討來見識議論,便如望梅、畫餅,靠之饑食渴飲不得。 清·顏元《存學編》脫離實踐僅從書本中得來的知識,就有如望梅止渴,畫餅充饑,是沒有實用的。 ●吾儒起手便與禪異者,正在徹始徹終總是體用一致耳。 清·顏元《存學編》禪:佛教用語,坐禪。儒家一開始便與尚空談的佛家不同,這正由于它始終堅持把學與用結合起來。 ●身實學之,身實習之。 清·顏元《存學編》卷一 要親身在實踐中學習。 ●所學即學其所用,所用即用其所學。 清·李塨《平書訂》卷六學是為了用,用是用所學的東西。 ●學其所用,用其所學。 清·梁啟超《上南皮張尚書論改書院課程書》按實際需要而學習,學到的知識要用到實踐中去。 ●學者讀書窮理,須有實見。然后驗于身心,體而行之。 清·張伯行《薛敬軒先生傳》學者讀書探究事物的道理,要有真知灼見,然后用學到的知識來檢查自己,親自實踐。 ●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明·朱之瑜《答安東宋約書》 ●為學當有實功,有實用。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順問》實功:實際功效。做學問應當有實際效用。 ●以實用為貴,以涉虛為戒。 宋·張栻《跋孫忠愍貼》涉虛:空談,不實際。做學問貴在實用,要力戒空談。 ●君子之學也,憂不得乎實,不憂名之不得也。 《薛方山紀述》做學問怕的是不切實際,不怕得不到名聲。 ●為學從切實處下手,自不落空。 清·王豫《蕉窗日記》做學問應從實際處下功夫,才不致于落空。 ●格天功業有本源,誰謂讀書記名姓。 清·歸莊《讀書》格:感動。讀書的目的是去建立驚天動地的事業,而不只是為了記住書中的名姓。 ●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 清·宋 纁《藥言剩稿》君子努力學習成材,準備為社會服務。 ●博學于文,行已有恥,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 清·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學習廣博,行為檢點,從自己直至國家都必須學而后治。 ●于實踐處用功,人事上體驗。 明·王延相《與薛君采二》實踐:指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人事:人世間的事情。 ●讀書不向自家身心做工夫,雖讀盡天下書無益也。 清·魏裔介《瓊琚佩語·為學》讀書不聯系自己的實際,讀得再多也無益。 ●書生之智,知議論之正當,而不知事功之為何物。 宋·陳亮《戊申并上孝宗書》書生氣十足的人,只知空發議論,而不知什么是實際功效。 ●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宋·蘇軾《諸葛亮論》書生的議論,頭頭是道,卻不實用。 ●既無事功,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言爾。 宋·葉適《學習記言》如果不在事業上見功效,那么所學到的道理便是無用的空話。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宋·蘇軾《答王庠書》讀書人有夸夸其談脫離實際的毛病。 ●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率為天下造實績。 清·顏元《存學編》卷一造實績:建立功業。求學的方法重在務實,要重視實踐的效果。 ●讀書無他道,只要在行字著力。 清·顏元《言行錄·第二》無他道:沒有別的途徑。行:去實踐學到的理論。著力:下功夫。 ●學不足以修已治人,則為無用之學。 清·方苞《年譜序》修已治人:改造自己和別人。 ●學所以治已,教所以治人。 唐·馬總《意林·任子》學是用來培育自己;教是用來培育別人。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清·魏裔介《瓊琚佩語·修已》學習的最大好處在于自我改造,使壞氣質得到改變。 ●讀書能養氣,乃為善讀書。 清·江荌《示兒》讀書而能陶冶情性氣質,這就是善于讀書了。 ●學者先當理會身心,此是萬事之根本。 明·胡居仁《居業錄·學問》做學問的人應當自我修養,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學者學所以為人。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學者學習是為社會服務。 ●多識而力行之,皆可據之以為德。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四知識淵博而又努力實行,堪稱為好的品德。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唐·李白《嘲魯儒》五經:五部儒家經典。死章句:死啃書本。經濟:經世濟用。那些一輩子死記硬背的人,一談實際問題,卻一竅不通。 ●趙括徒能讀父書,文斌殞命又何愚。 明·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第88回趙括:戰國趙將,讀其父趙奢的兵書,卻不會作戰。被秦將白起打敗,自己被射死,所帶四十萬趙軍被活埋。文斌殞命:文質彬彬地死去。文斌:文質彬彬。說明教條式的讀書,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明理非盡由讀書也。 清·李塨 《論學》卷二 讀書并不是明白道理的唯一方法。 ●宋儒內外精粗皆與圣道相反,……為學必為無用之學,閉門誦經。不去其痼,盡不能入道也。 清·李《李恕谷年譜》宋儒: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唯心主義理學派。 ●讀黃、農之書,用以殺人,謂之庸醫;讀周、孔之書,用以誤天下,得不謂之庸儒夫? 清·魏源《默觚·治篇》只會死讀黃帝、神農的醫書而不會治病的稱之為庸醫;只會死讀周公、孔子的書而不會治理天下的稱之為庸儒。 ●紙上之閱歷多,則世事之閱歷少;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 清·李塨《恕谷先生年譜》閱歷:經歷。經濟:治理國家。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讀書學習和參加社會實踐二者之間的關系,在讀書學習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過多,那么對社會實踐會有所忽視。 ●學問有諸已與否,須臨事方信。 清·顏元《習齋記余·言卜》諸:之于。是否真學到了知識,要在處理事情、解決問題時才知道。 ●古人書不可不多讀,但靠書不得,靠書不得,靠書不得。 明·曹于汴《共發編》古人的書不可以不多看,但還要結合實際考慮問題,萬萬不能以它為靠山。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其所以入,終當求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宋·陳善《捫虱新話》見得親切:指有所體會。用得透脫:指運用得透徹、靈活。讀書的方法,首先是消化領會,然后是自如地運用。前者叫入書法,后者叫出書法。 ●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 宋·陳善《捫虱新話》死在言下:謂拘泥于書本。如果不懂得入書法,就不能領會古人的用意;如果不懂得出書法,就受書本教條的束縛。 ●善讀書者,閱古人之世;閱世者,即讀今人之書。 清·嚴復《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閱世:經歷世事,實踐。善于讀書的人,能了解古人的實踐經驗;從事實踐的人,從今人的書中學到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