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粥調治慢性腎炎 黃芪是一味常用補氣藥,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黃芪煮粥薦春盤”之句。說明早在宋代,黃芪粥即在民間流傳食用了。用黃芪煮粥服食,既可養生,又有一定療疾作用。這也反映了中醫“醫食同源”的道理。
清代醫著《冷廬醫話》中記載過一則黃芪粥治水腫病案: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倍于常,氣喘聲嘶,二便不能,生命垂危,求醫于海寧許珊林。許氏取生黃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不久,患者喘平便通,全身浮腫消而痊愈。 受黃芪粥能消腫的啟發,現代名醫岳美中采用黃芪粥治療慢性腎炎而取得很好療效。他在原方的礎基上組方:生黃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雞內金(為末)9克,金橘餅2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0毫升,煮黃芪20分鐘,撈去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分兩次服完,食后服金橘餅一枚,每日1劑。結果證明,此方對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佳,對消除尿蛋白亦有效。不過,黃芪粥對腎陽虛、腎氣衰弱之水腫最為適宜,但腎陰虛者不宜用。古人認為,黃芪有“利水”作用,而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中等劑量的黃芪煎劑能使大鼠、狗產生顯著利尿作用,其利尿效果與雙氫氯噻嗪相近,但比后者利尿作用持續時間更長,且無耐受性。 由于黃芪具有調節免疫、增強造血、強心、降血糖等作用,其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近年來,黃芪(或以黃芪為主藥)常被用于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心衰、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胃潰湯等慢性疾病,臨床證明其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家庭醫生報 作者(待尋)
另附一篇:
黃芪配地龍治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在中醫屬水氣病范疇,以耗損精血,傷及腎氣為其共性。腎氣不足則氣化無權,關門不利,水濕潴留,故氣病水亦病;氣虛則無力鼓動血液運行,絡脈瘀滯,血不利亦可病水。氣、水、血三者互相影響,而以氣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來,朱老致力于“慢腎”治療的研究,確認益氣化瘀為行之有效的法則。在藥物的選用上,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啟示,篩選出黃芪與地龍相配伍的方法。黃芪每日用30~60克,地龍每日用10~15克。朱老常謂:“慢性腎炎水腫是標,腎虛是本,益氣即是利水消腫,化瘀可以推陳致新。”又謂:“腎主藏精,乃真陰真陽之寓所。補腎途徑有二:一日填精以化氣,一日益氣以生精。氣病及水,益氣補腎饒有利水之功,故宜先用此法以消退水腫,促進腎功能之恢復,繼則配合填補腎精以鞏固療效。”補氣以黃芪為主藥,以其能充養大氣,調整肺、脾、腎三臟之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同時兼有利尿作用。化瘀以地龍為要品,能走竄通絡,利尿降壓。兩藥相伍,具有益氣開瘀、利尿消腫、降低血壓等多種作用。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以兩藥為主組成方劑,藥后往往可收浮腫消退、血壓趨常、蛋白陰轉的效果。
摘自 《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再附一篇:
慢性腎炎單方
□ 尚學瑞 河南省輝縣市中醫院
慢性腎炎全稱慢性腎小球腎炎,以水腫、高血壓、蛋白尿、鏡下血尿為主要表現,因其病程和治療周期均長,故用中藥治療更具優勢,尤其單味中藥更是簡便、有效、副作用小。 黃芪:黃芪為補氣藥,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降血壓,消除蛋白尿,并能增加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改善腎小球功能。用法:炙黃芪30克~6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或與粳米100克共煮成粥,早晚食用。尤宜于腎炎之高血壓、蛋白尿者。 玉米須:屬利水藥,含脂肪油、揮發油、生物堿等成分,有較強的利尿作用,并能抑制蛋白質的排泄。用法:玉米須60克~120克,水煎分2次服或代茶飲,每日1劑,可連用6個月。尤宜于腎炎之水腫、蛋白尿者。 水蛭:屬于活血化瘀藥。藥理學證實,鮮水蛭含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蛋白質等,能阻礙血液凝固,從而明顯改善腎臟的血凝狀況,促進患者康復。用法:取鮮水蛭若干,風干后,粉碎成粉,過篩,每次服2克,每日2~3次,可連用2~3個月。尤宜于腎炎之血尿、蛋白尿者。 五倍子:屬收斂止澀藥,可減少腎炎患者尿中蛋白流失。用法:五倍子若干,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服3~4粒,每日2次。尤宜于腎炎之蛋白尿、血尿者。 益母草:屬活血化瘀藥,含益母草堿、水蘇堿等生物堿和苯甲酸、氯化鉀等成分,有興奮子宮、降壓、抑菌、活血化瘀、抑制微小血管血栓形成、防治腎衰等作用,尤長于利尿消腫。用法:益母草90克~120克,加水水煎后分2~3次服或代茶飲。尤宜于腎炎之高血壓、水腫者。 此外,單味中藥白花蛇蛇草、川芎、冬蟲夏草、葛根、升麻、地龍等也有一定效果。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