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誠,1936年生于名醫世家,遼寧省遼陽市人。祖父吳月舫、父親吳金贊為省內名老中醫。自幼從父學儒習醫,敦諳四大經典,1956年任中醫師,1960年到遼寧中醫學院師資班深造,1965年調市中心醫院、遼陽市中醫院,任中醫師、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市中醫院院技術委員會主任。歷任鞍山地區西學中班及中醫班講師,遼寧省中醫學會婦科和中醫理論研究會委員。
臨床近50年,精研諸家學術思想,博采眾方,擅治腎病、肝病、咳喘、心腦血管病及婦兒各科疑難雜癥,先后發表論文30多篇。研究中醫色診并創制色診儀,探求中醫診斷的客觀化。 組成:白花蛇舌草30g,魚腥草20g,半枝蓮15g,半邊蓮15g,土茯苓15g,當歸15g,川芎8g,赤芍10g,虎杖10g,荊芥10g,陳皮10g,干姜3g,甘草7g。 功能:清熱解毒,除濕祛瘀。 主治: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狼瘡性腎病、尿毒癥,還可用于帶狀皰疹、扁桃腺炎等。 方解: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狼瘡性腎病、尿毒癥多屬中醫“水腫”范疇,常因外感六淫、瘡毒內侵或七情、飲食、房室、勞倦等損傷脾腎而為病。六淫是急性腎炎的主要病因,也是慢性腎炎、隱匿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病誘發或加重的因素。外邪襲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脾亦受損,失于運化,不能游溢精氣,布散水津;腎為水臟,腎虛則氣不化水,水液內停。肺、脾、腎氣化功能失調,氣機阻滯,經脈閉塞,水液代謝障礙,導致水濕泛濫潴留。水濕內停,日久化熱,濕熱蘊結不解,氣滯血凝,三焦升降失司,濕熱邪毒積留臟腑而實多虛少。 本方經多年臨床運用,每每有效。方用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半枝蓮、半邊蓮、土茯苓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當歸、川芎、赤芍、虎杖活血化瘀,消腫散結;荊芥疏風解表,令藥性活潑,佐諸藥使其寒而不滯;陳皮芳香醒脾,導寒散滯;干姜溫中逐寒,以防久服涼藥“寒涼敗胃”;甘草甘平,能行十二經,調和諸藥而解百毒。 臨床運用:本方對濕熱邪毒內盛的各型腎病均可適用。臨床還可隨癥、隨病加減,如浮腫可選加車前子、澤瀉、云苓、大腹皮等;蛋白尿加金纓子、芡實等;血尿選加茜草、仙鶴草、白茅根;血壓高選加黃芩、鉤藤、草決明、夏枯草、白茅根、廣地龍等;腎病綜合征可選加建瓴湯、鎮肝熄風湯等;腎盂腎炎選加蒲公英、地丁、黃柏、薏苡仁等;狼瘡性腎病選如水牛角、紫草、蘆根、青蒿、女貞子等(貧血、氣陰兩虛者除外);過敏性腎炎、紫癜性腎炎加蟬蛻、僵蠶、青黛、炒山梔子等;急性腎衰早期重用大黃通腑攻下,活血化瘀時可用抵當湯、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化裁。腎病后期多為虛實挾雜,導致濕濁壅盛,五臟受損,脾腎衰敗,邪毒傷胃,嘔吐頻頻,勢成關格,必急投健脾除濕、芳香化濁、強腎排毒保胃之品。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