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詩歌教案及賞析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重難點: 重點理解背誦,難點詩的構思及寓意 一、簡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詩被譽為「詩史」。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他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二、釋題質疑: 題曰“蜀相”,而不曰“諸葛祠”?而文中又稱“丞相”? 這表明老杜詩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詩又分明自祠寫起,何也?蓋人物千古,莫可親承;睹物思人、因武侯祠廟而思蜀相,講究自然。稱“蜀相”讓人明了。文中又稱“丞相”是對諸葛亮的尊崇,有親切之感。 三、詩句賞析 1、提問:詩講究起承轉合。詩的“起”有何特點?那幾個字詞寫得好?為什么? 文章的“起”既點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又表達了當時的心情。“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晉末年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內,與劉備合廟而祀。“尋”和“森森”兩字寫得好。“尋”,使得一問一答、一開一合巧妙銜接,寫出了初至成都的詩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區尋訪過多處諸葛亮的遺跡,留下了多首詩篇。“森森”,形容柏樹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標志,也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豆虐匦小氛f:“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產錦著名,三國蜀漢時在此設官專理此事,故曰錦官城。 2、頷聯是怎樣“承”的?那些字詞寫得好? “ 承”上文之景色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自”字,“空”字寫得好。掩映臺階的碧草空自展現著一派春色,藏在密葉間的黃鸝徒勞地婉囀鳴唱。頷聯寫詩人步入諸葛亮祠堂的所見所聞,情感卻起了急劇的變化,“尋”的結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無人跡,這就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極為傳情: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因游人行蹤難至;黃鸝隔葉,不過空作好音——因詩人無心傾聽。一片詩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與世事之多變、人生之坎坷相對照,富有哲理。黃鸝:也稱黃鶯,是一種鳴聲動聽的小鳥。 在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詩人,獨自一個,滿懷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廟之間。 3、作者是如何由眼前之景“轉”的?那些字詞寫得好?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由寫景轉到敘事。 “三”和“兩”對得好,既自然天成,又寫出了功勛之卓著。當年劉備三顧茅廬,頻頻咨以天下大計,你為先主開創基業,又為后主匡濟救危,獻出老臣的一腔忠誠。頸聯由頷聯的感物轉為思人,上句寫智識才能,見出其匡時雄略;下句寫勤勉忠誠,見出其報國之忱;兩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業自“三”顧茅廬始,而以輔佐劉禪終的全過程。“頻煩”,再三勞煩。“兩”朝,蜀漢皇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濟”,即開創基業,匡濟時危,指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國,又幫助劉禪撐持危局。 4、什么叫“合”?作者怎樣“合”的?作者寫此文,僅僅是為了稱贊諸葛亮嗎? “合”就是收束,就是結尾,就是表達自己的想法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可惜啊,出師伐魏,還沒取得勝利,你便病亡軍中,永遠讓后代英雄們對此淚滿衣襟!這兩句是最感人的名句。“出師句”,諸葛亮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師伐魏,據武功五丈原(在今陜西岐山縣渭河南岸),與魏軍隔渭水相持百余日,勝負未決而病死于軍中,年僅五十四歲。“先”、“長”和“滿”,一唱三疊,表達了無盡的遺憾、崇敬、懷念和悲痛之情 壯志難酬抱憾而終者,不僅是諸葛亮的遺恨,也是古往今來無數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聯在沉摯悲壯中,不僅表達對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時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詩人自己)在國危時艱之際有才無命、壯志未酬的悲慨。這就是作者的寓意所在。 四、寫作特色分析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詩中,稱頌或提到諸葛亮的,有幾十首之多,以這一首名氣最大。詩題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所說的“吟懷古跡”。 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后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郁。自始至終,一生功業心事,只用四語括盡,不愧是如椽巨筆。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首聯“何處尋”三字為全詩贊頌、痛惜之辭預留伏筆,此為第一折。頷聯以碧草、黃鸝兩個特寫鏡頭,反襯英雄悲情,此為第二折。頸聯胸臆直瀉,以凝練精警之語,概括諸葛武侯的千秋功業,此為第三折。經此三折,詩人方揭出末句的點睛之筆。全篇所懷者大,所感者深,凡讀此篇者,莫不有雄渾沉郁之感。 五、指導背誦 六、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了解諸葛亮的事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