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拍全攻略 (節選之一:選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在開始粘拍之前,你先要面對一個選擇:走專業路線,還是走業余路線?不同的答案會應用不同的方法。 所謂專業路線,簡單地說就是“灌膠”——每次打球前都要將球拍重新粘過,并且使用的膠水量大大超過“業余路線”,務求讓海綿最大限度地膨脹拉伸,以獲得驚人的殺傷力。到現場觀看過高水平職業比賽的球友,也許會為那金屬般的擊球聲所震撼,不要以為他們的底板與自己手中的有多少天差地別,其實那完全是膠水的貢獻。 而業余路線,則是一次粘貼數次使用,推崇以最少的膠水量而獲得較穩固的粘合,往往不到更換海綿膠皮時不再碰膠水。 何者為優?實際上兩種方式并無絕對的高下之分,而要根據使用者自身的情況決定。 對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職業選手而言,灌膠后的球拍是一柄利劍,能夠幫助自己在比賽中將水平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中等以上水平的業余愛好者而言,灌膠則如同使出七傷拳,享受快感的同時也容易為不好掌控而煩惱(雖然海綿發漲后手感柔和了,但速度過快有時不及控制),狀態稍差時更可能失誤頻頻,最終也許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且每次灌膠后都會因膠水的用量、涂膠的方式等差異造成擊球感覺的不穩定,用與不用就看個人喜好了;對初學者來說,灌膠則是一種浪費,只能徒增撿球的時間而不會從中體驗到任何好處。 從技術風格上看,弧圈為主、偏好進攻的年輕球友最適走“專業路線”,攻防均衡、崇拜老瓦的弧圈選手次之,快攻痕跡明顯的中老年球友則應慎用此道。對于打短顆的業余愛好者,不推薦灌膠,因為打顆粒本就對手感要求很高,練球時間有限的球迷再用膠水將海綿“提速”恐難掌握,而對長膠來說就更無必要灌膠了。 從金錢成本上衡量,灌膠的代價是值得思量的:膠水方面,專業快速膠無疑是最佳選擇,但卻價格不菲,作為替代品的補胎膠大量使用于身體無益;覆蓋物方面,進口套膠通常都是嗜膠癥的重度患者(TENSOR類產品除外),若是對應灌膠用的版本如Sriver FX之類更是不喝飽膠水就難以使用,灌膠效果略遜一籌的進口單片海綿往往也不便宜;同時,經常灌膠會明顯縮短海綿(或套膠)壽命,國手的套膠大多是用一兩周就換掉(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大程度是由于擊球頻率高),有多少業余愛好者具備如此財力呢? 從時間成本上計算,走“專業路線”也需較別人多出一份耐心。據說馬文革是國家隊里最早使用進口套膠的選手,每次訓練時大家都開練了他卻還在粘球拍,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故意磨時間。 灌幾次膠后海綿上殘留了厚厚的膠膜,不僅會影響擊球的手感,也會影響再度灌膠的效果,而這層膜的去除對不少人來說恐怕是一種折磨。當然,習慣成自然,若你把活兒做熟了,灌膠后的快感還是挺誘人的,只是勁頭一過海綿反而顯得發硬難用——同吸煙差不多,有癮。 粘拍全攻略(節選之二:粘貼) 鑒于國內的慣例,這兒只涉及膠皮、海綿、底板三者分開選購的情況,使用套膠的朋友只需參考海綿與底板的粘貼方法即可。 通常來說,建議先給海綿刷膠,因為海綿吸膠最多且干得最慢。如圖1所示,將刷子蘸滿膠水后,在海綿上縱、橫兩個方向上各刷一至兩遍即可(每遍之間最好稍有間隔時間),注意每次落刷后要從一端連續刷到另一端,以使膠水分布均勻,若是習慣用較大的膠水量,可直接從罐中傾倒出膠水至海綿中央,每次形成的膠水層直徑約35mm,然后用刷子迅速涂開。操作時動作要快一點,以免來不及將膠水涂勻,對于較黏稠的膠水尤其如此,海綿吸膠后的拱起也會給刷膠帶來一點麻煩。若海綿上的膠水已開始顯干,則寧可這一遍沒刷勻也不要繼續涂抹,否則越刷反而越凸凹不平,干脆待下一遍刷膠時彌補。 對于底板,刷膠前應注意是否需要預處理。傳統的國產底板所用木材紋理致密不易損壞,但隨著弧圈板的興起,新的問題產生了——不少底板所用的面材(即最外一層木材)在換海綿時很容易帶下一條條的木屑,反復幾次以后,加上擊球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碰撞等因素,好好的底板很快就被破壞得“慘不忍睹”了。小編就曾接到過一位學生讀者的來信,很傷心地訴說了他咬牙花幾百元購買進口板后的如此遭遇,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買到了假貨,相信有過類似疑惑的球友不在少數。 實際上,這一情況在進口弧圈板中很常見,典型如Avalox 500/Stiga OC/Butterfly Konglinghui等,大家只需在粘貼前將板面均勻地涂上一薄層清漆之類的物質、再用細砂紙稍事打磨即可,據稱馬文革涂的是透明指甲油,木工用的自噴光油也是不錯的選擇。總之,以既能保護底板、對其擊球性能的影響又盡可能小為宜。也有的底板在出廠前已經過了預處理,為球迷省去不少麻煩,如銀河推出的UV系列產品。 偶有個別進口底板的保護層過于光滑導致粘貼不牢固,同樣可用細砂紙略為處理使其表面粗糙一點。若是想在涂有油漆的成品拍背面粘貼,可先以“硝基稀料”溶去漆層,比砂紙打磨快得多,但是毒性較大。 給底板涂膠的方法與海綿類似,參見圖2。注意底板上的膠水層要薄一些,木頭的吸膠能力可遠不及海綿,新底板或是面材較軟的底板其膠水用量需略多一點。 膠水刷過后,晾干至表面幾乎不粘手,且海綿的變形完全恢復,再如圖3所示,將海綿由拍柄向拍頭方向輕輕平放上去,然后用滾子同向滾壓,注意第一遍不應太用力,避免將海綿扯至變形,剛剛能令海綿與板面合上固定即可,隨后可略用力多滾兩遍,滾速宜均勻且不可過快,如發現海綿與底板間有氣泡未趕出則最好立即撕下重來。若膠水尚未晾干即粘合,會降低擊球時的旋轉性能,且這一影響會持續一小時左右。如發生這種情況,你可以繼續使用40分鐘左右;如仍無好轉,撕下重粘。若嫌膠水干得太慢,可用電吹風吹一吹,但風的溫度不宜調高。但也有球迷認為最好不要用電吹風吹底板,因為底板中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水分,熱風可能導致其變形。 粘合之后,當然是剪裁了。如果你不是經常更換海綿而希望一次粘貼維持的時間盡可能長些,也可將這一步稍緩進行,或是將拍子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手掌均勻地壓一壓(貼有海綿的一面朝下,注意擱置時將拍柄懸空),因為下剪時偶爾會將剛剛粘上的海綿邊緣絆松。但施壓時最好不要過于用力,否則對于中等以上水平的球友來說,可能會感到海綿被壓“死”了。用剪刀沿底板邊緣將海綿的多余部分裁下,技術熟練者最好是一氣呵成,初學者也可先剪個大概再逐步修齊。 不過,剪完之后,看看粘拍師傅的成果,再看看自己的成果,大多數球友恐怕都不會對自己太滿意,也難怪,若是讓你也一天剪上十幾遍,想不整齊都難。但是先別嘆氣,看看電視里國外球星們的拍子,沒有幾個不是多出一圈“狗啃”般邊緣的,其實這多余的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底板邊緣的作用哦。如想追求完美,也可在剪裁后以細砂紙將不平滑的邊緣細細打磨一番,或是干脆不用剪刀,把粘有海綿的底板平放在玻璃板上(海綿朝下),以鋒利的刀片、美工刀之類沿邊緣將多余海綿劃下。 但是,切記邊緣有磕傷的舊底板最好勿用此法,不然一個不小心,有可能刀口就劃拉下一片木條。接下來進入粘拍過程中最具難度的部分——給膠皮涂膠水,難在哪里?關鍵在于不能讓膠水流進顆粒之間的底皮上(對反膠而言),否則膠水一干就把相鄰顆粒之間牽牽扯扯,令得膠皮表面坑坑洼洼。建議缺乏經驗的朋友先找兩張廢膠皮練練手。 當初小編還在讀高中時,從《乒乓世界》上學了一招,“用玻璃板”,如獲至寶,連忙如法炮制,在潔凈的玻璃板上均勻地涂一薄層膠水(面積稍大于膠皮即可),將(反膠)膠皮顆粒朝下輕輕平放上去,略用力均勻壓實,稍等片刻,慢慢揭起膠皮就會看到顆粒頂部上附著了一層膠膜。但這種方式的弊端也很明顯:玻璃板上的膠水經常干得過快;揭起的膠膜往往不完整而導致膠皮顆粒上膠水分布不均(可用手指再沾上膠水補勻)。 曾見有人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玻璃板上涂過膠水后,雙手平拈起膠皮往膠水層上蘸下去,迅速提起,再蘸,再提起,如此七上八下一番,顆粒上的膠水就均勻了,直把小編看得……此等倒練《九陰真經》的本事還是留待有興趣成就高手風范的DIY愛好者嘗試吧,小編更愿意老老實實學習用刷子:將刷子蘸過膠水后,在膠水罐的內壁口用力快刷幾下,令刷毛上只留盡可能薄的一層膠水,然后輕掃顆粒表面,注意刷子角度平一點(如圖4),感覺刷毛上沒什么膠水了就再蘸一次、再擠出多余膠水、再刷,通常縱、橫向各刷完一遍即可。 網友maak2000提供了一種改進方法,將膠皮卷起來操作,用刷不甚熟練的朋友不妨一試。netatom網友則是將一塊洗碗用的海綿浸潤膠水之后來涂抹膠粒,操作中注意不可用力以免將海綿中的膠水擠出。萬一膠水不小心流到顆粒之間了,可待其稍干后用尖細的物體(如針尖)將其挑出;若是粘貼完畢才發現問題,可用打火機在凹進去的膠皮附近烘一下(注意不是烤)。 正貼膠也有自己的性格:其底皮往往較反膠顯得薄而軟,涂上膠水后很容易變形打卷(長膠、生膠尤甚),從而給粘貼帶來了小小的麻煩。你可以像圖6中那樣,事先用小圖釘將膠皮的四角固定住,再用刷子均勻涂兩遍膠水,晾一會之后膠皮會自行復原。若你每遍用的膠水很少且很快將其刷勻,也可能不會產生變形。 給海綿也刷上膠水,待海綿、膠皮上的膠水均干至不怎么粘手時,如圖7所示,將一張比較結實、表面光滑的白紙輕輕置于海綿上,只留出靠拍柄的一窄條,把膠皮輕放上去,然后邊抽白紙邊用滾子跟著碾,一定要輕,否則會把膠皮壓變形,一遍滾完之后可再稍用力多滾兩道以使粘貼牢固。若是臨時沒有滾子可用,以手代替也可,如圖8,由中間向兩邊輕按,注意按壓的點密一些以將氣泡趕出,千萬別東一下西一下地亂按,且不要用力拉撐膠皮。熟練之后,也可不用白紙“做媒”。 如果想走“專業路線”,則略有不同。給海綿刷膠水的遍數要多一些,每次不等膨脹的海綿復原即行粘合,為迅速讓海綿盡可能多地膨脹,可在刷完一遍膠水后,待其變形到最厲害時,即貼到底板上悶一會兒,撕下來再刷,再悶,再刷,如此反復。你還可以先將膠皮與海綿粘合,再給海綿灌膠,這樣在海綿膨脹的同時膠皮也被拉伸。灌膠后,每次打球結束時最好把覆蓋物撕下來,讓身體緊繃的伙計喘口氣,不然他很快就會老化掉。 甚至,有一種不需大量膠水而能自制“TENSOR”的方法,即粘貼時盡可能用滾子加力把海綿拉伸撐開,使其硬生生地繃在底板上,擊球時同樣能聽到金屬聲,速度也增加許多,但由于膠水的缺位手感就不是那么柔和了,旋轉也差很多,若是讓膠皮同海綿一起“受刑”,則膠皮還有可能在使用幾次之后裂開,就像真正的TENSOR套膠的脆性膠面那樣。 如果膠皮與海綿之間脫膠,直接從脫膠的縫隙里補膠并非明智之舉,最好是小心地將其整個揭下重貼,或者干脆換新的。 對于直板,多數人DIY時都會在覆蓋物與拍柄之間留出一定空隙,但也有人喜歡全部貼滿,這就因人而異了。不過,對于貼兩面的直板,小編建議將背面貼滿,一方面利于手指握拍,另一方面若是兩面都留空隙則球拍的重心會過于靠拍頭而顯揮動不便。 粘拍全攻略(節選之三:剝皮) 對于經常DIY球拍的人來說,將海綿從底板上撕下并非難事——他們的粘貼習慣往往保證了覆蓋物的易于分離,即使偶有粘得過緊的,只需慢慢沿垂直于底板表面木紋的方向用力即可。但海綿的使用壽命一般長于膠皮,此時若想把膠皮剝下并保留海綿就有一定難度了。 進口套膠通常是最難處理的,主要問題在于海綿質地相對柔軟,而早期的國產套膠則好辦得多,小編在準備此文的過程中就曾找來一片搭配普通天津橙海綿的套膠,未借助任何輔助手段,很輕松就直接撕開了。 這一方面與其制造中的粘合不及進口套膠緊密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傳統國產海綿大多質地較硬不易損壞。然而,自G888開始,國產套膠尤其DHS的套膠越來越難對付了,其膠皮與海綿簡直渾然一體密不可分,頗有與國際接軌之勢。若是自己將海綿與膠皮粘合的,則相對較易分離。不過,任它何種情況,相信你在看完我們的攻略,再稍加實踐摸索之后,都可成功地完成“剝皮”手術。 目前任何海綿與膠皮之間的粘合劑,全逃不出有機化學物質的范疇,針對這一本質,剝皮便有兩種思路——溶解和加熱。前者是“以膠攻膠”,用新的有機化學物質來溶解原有的粘合劑,效果好壞主要取決于所用溶劑是否“適銷對路”;后者是“鳳凰涅磐”,讓粘合劑受熱后逐漸融解,講究的是火候、技巧和耐心。哪種方式更好?不能一概而論,而需視具體條件判斷,不同的情況有五花八門的應對方法。 先說加熱。最常見的加熱方法是電吹風,,先以最高溫度最強風力對準膠皮邊緣的一角猛吹,待此處的粘合有所松動時,用手掀開一角,像圖10中那樣,對著膠皮與海綿之間吹,邊吹邊適度用力扯住膠皮,就會看到膠粒一個個與海綿分開了。 此法的關鍵在于,“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一定要將局部加熱到足夠溫度時再進行用力分離,若是東晃晃西晃晃的吹法,不知要吹到何年何月了。如果覺得電吹風太慢,或者怕熱風吹得手燙,不妨換用更高級的裝備——蒸氣熨斗(或普通電熨斗):直接在膠皮上高溫熨燙,適當時間后以手慢慢撕開。網友Zamq干脆把待分離的覆蓋物(膠皮朝下)放到拿掉鍋體的電飯煲上加熱然后剝離,烹了一道“鐵板燒”的菜,與此類似的是用電爐烤。Kwong網友則匠心獨具,將燒開水時炊壺嘴冒出的蒸氣噴向海綿與膠皮之間以達到加熱的目的,但需小心勿燙傷自己。 順便說一句,竟然有人直接將覆蓋物放到開水中煮,即使海綿能抵御100攝氏度的連續高溫,鉆進海綿氣孔中的水也會令其難以繼續使用了。操作難度較大的,不妨事先戴上手套進行。 再來說溶解。單純從性能上看,進口的專用溶劑如TSP Rubber Remover之類是最好的選擇,見效快、毒性小,但我們“剝皮”的目的就是保留海綿,以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為宗旨,若借助此等價格昂貴的易耗品,似乎有違DIY精神。可供選擇的替代品有灌打火機的火油(網友推薦Zippo牌,地攤貨更便宜)、橡膠水、高標號汽油(90# 以上、雜質少)和醇酸稀料等等,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以鋼尺一端蘸上準備好的溶劑,向膠皮與海綿之間捅去,或是以刷子蘸溶劑刷進去,同時用手逐漸將膠皮扯離。 不論你施用何種“酷刑”,切記的是要耐心和把握時機,加熱時間少則幾分鐘多則一二十分鐘,溶解也需有一個過程,加熱不夠或是溶解不完全時強行剝離只會令膠皮海綿玉石俱焚,加熱過多則可能傷及海綿。小編在試驗中就曾以電吹風剝離了Triple Power套膠(配圖中是自貼的20#海綿+999膠皮),網上也有不少球友成功地為數種進口、國產套膠動過“手術”,而有的人卻說無效,恐怕是缺乏耐心所致。 粘拍全攻略(節選之四:去漬) 剝皮后得到的海綿通常是難以直接使用的,與多次灌膠后的海綿類似,其表面附有頑固的膠水殘漬,甚至帶有膠皮顆粒的殘余,這就進入我們攻略的最后一步“去漬”了。 對于DHS 22#之類的硬質海綿,只要灌膠的殘留物足夠厚,可以直接用手將膠膜搓下來(如圖13),小編在演示中的操作對象是Triple Power,雖然它屬于進口套膠,但海綿仍算相對致密的,故可運用此法。若是柔軟的海綿,或是剝離膠皮后的殘留物,就必須再次借助于溶劑了——可以用剝皮時提到的各種溶劑,也可直接用粘拍的膠水,但后者的效果通常較差。 將溶劑刷(或直接倒)在殘漬上,然后如圖14中那樣蒙上一層玻璃紙,以免溶劑過快揮發掉,一兩分鐘之后,揭開玻璃紙,如殘漬已顯軟化溶解,即可開始“搓攻”。對于質地較硬的海綿,可像圖15那樣就地取材,將廢膠皮攢起,用顆粒面搓之;否則,可選用一塊不掉毛的柔軟粗糙棉質白布逐漸擦之。廢膠皮的顆粒堅韌有力,對付頑漬效率較高,但若力度掌握不好就會“抓破美人臉”了。 不管選擇哪種方式,都應注意從一點開始單方向往四周擦、搓,切忌來回使力。類似于剝皮時加熱的技巧,去漬時最好也打“局部戰爭”,溶解一塊搓一塊,若是先把溶劑遍涂,只怕沒來得及搓到有的地方就干了,反而令殘漬更多。也可用鋼尺,一端壓在加了溶劑的海綿上,均勻用力向前平推,所過之處殘漬紛紛投降。也有人用砂紙來打磨殘漬的,小編試驗的效果不佳,有興趣的朋友可自己嘗試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過厚的殘漬其清除難度會成倍增加,因而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清理一次。同時,上面用到的各種溶劑是否會給海綿性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負作用,尚未可知,但確實在球迷中被廣泛使用。 近萬字的攻略終于敲完了,那兩片嚴重萎縮的套膠仍然擺在我的面前。它們于我唯一的意義,不過是可以拿來做DIY試驗而已。因為我知道,要想使其完全覆蓋住我的底板,就要灌大量的膠水,如果要加一個次數的話,這個數字將是——20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