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遷移規(guī)律 培養(yǎng)學習能力 [摘 要]遷移規(guī)律對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舉一”,學生在完成單元任務時“反三”,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但是運用遷移規(guī)律必須重視通過科學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遷移方向,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從而遷移出新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概括能力;此外,還需要消除學習定勢的消極作用,促進正遷移,抑制負遷移,提高遷移效果。 [關鍵詞]遷移規(guī)律 語文教學 能力培養(yǎng) (一)運用遷移規(guī)律是語文教育的客觀需要 當今世界,語文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一方面,以漢語為母語載體的民族語言迅速走向世界,漢語言文字正在國際領域發(fā)揮更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知識經(jīng)濟不是由少數(shù)科學家掌握和研究的學問,而是全部社會成員的生存環(huán)境,這在客觀上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語文教育承擔著知識生產、知識傳播和知識利用的重大使命,為了使語文知識水平能夠真正成為其他科學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語文教育的目標已越來越高:使受教育者既擁有豐富的知識,又具有高超的思維能力。成功的語文教育有利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一般能力結構,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能力是受教育者未來生存和發(fā)展的實際本領。在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能力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如果語文教育落伍,其對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的負面影響是可以想見的。因此,語文教育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應該旗幟鮮明的把語文素質放在教學的首位。而運用遷移規(guī)律,實現(xiàn)由知識儲備到能力的飛躍,就成了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有效運用教育理論,讓遷移規(guī)律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作用 1.在閱讀教學中奠定好遷移的基礎。語文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大量的機械的訓練而達成的,而是大量地存在著重構,即重新組織所學過的知識。這種“提取或建構”、“重新組織”實際上就是“遷移”,如何奠定遷移基礎則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一般是:疏通生字生詞、朗讀課文、講解課文、問答鞏固。字、詞、句、拼音、標點、層次、段意,都獨立于對整個篇章的整體把握之外。在此過程中,如果疏忽設置有價值的中心問題,使教學間缺乏內在的有機聯(lián)系,就構不成對學生能力的挑戰(zhàn)。但是如果在教學中提出了一種切合實際的課堂結構模式,即生活化導入—整體呈現(xiàn)問題—問題解決—主題練習—實踐性作業(yè)則非常有利于“遷移”。在這種模式下,生活化導入時用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和講授內容的主題緊密結合;整體呈現(xiàn)問題時,既考慮整體感知以對全文基本內容和基本思路準確把握,又考慮篇章語境以對某個重點局部甚至是細微問題的考查;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在關注學生的書面表達基礎上要求學生實打實獨立練習;主題練習環(huán)節(jié)以相關知識閱讀為主要形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摒棄滿堂灌和肢解課文現(xiàn)象。最后的實踐性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非常關鍵:現(xiàn)在學生語文水平不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練習做的太多,并且是“同步練習”、“一課一練”,題目大多是知識還原性的,課本上可以找到的,不要思考的,甚至是不動筆的“選擇”,這種“題海戰(zhàn)術”實效性差,學生沒有興趣,同時也不利于“遷移”,起不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作用。實踐性作業(yè)如果以閱讀訓練、口語交際訓練、寫作訓練為主,且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學生就會有興趣、愿意做,這樣就非常有利于“遷移”。 2.在單元教學中實現(xiàn)“遷移”。單課教學的目標具有奠基的作用,而單元教學目標具有把教學要求系統(tǒng)化、具體化的功能,具有對單元教學過程進行定向和控制的作用。在單元教學中,縱向遷移和橫向遷移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所謂“縱向遷移”,是指用已經(jīng)學得的概念和規(guī)則去解決新問題。在這種遷移中,先后兩種學習是不同水平的學習,即對某種下位功能先行學習以形成對更高一級的后繼學習發(fā)生遷移效果。中學語文教材往往以單元為單位,每一個單元都安排講讀課和自讀課,教學一般是通過二至三篇課文的講讀,落實單元教學目標的重點難點,講清知識規(guī)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自讀課提供可資效仿的讀書范例。如前所述,上好講讀課,而不滿足于一堂課的知識灌輸,不影響學生思維的深度,在閱讀教學中奠定好遷移的基礎,就非常有利于“縱向遷移”。所謂“橫向遷移”,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重組與擴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類推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主要表現(xiàn)為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講讀課中學生理解了的知識,并不能保證橫向遷移的必然發(fā)生。只有在閱讀教學中奠定好遷移基礎的同時,高度重視“自讀課”的學習而不是仍由教師“包講”,引導學生把掌握的知識加以運用,在獨立單元、寫作中才能產生知識和技能的橫向遷移。講讀課上“舉一”,自讀課上“反三”;講讀課文為“例子”,自讀課文為“訓練”;在一個教學單元設“講讀課文”的同類或相關組合,恰恰體現(xiàn)了教育研究者對遷移規(guī)律的期待,自由合理分配,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而不是繼續(xù)“填鴨”。“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也是語文學習遷移的一條良策。在課內自讀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選取同類文章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讀后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方法,并用此方法寫一篇同類的文章,實現(xiàn)知識的橫向遷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如果拘泥一處,不講求橫向遷移,就會視野狹窄,影響學生思維的廣度。 (三)合理運用遷移規(guī)律,促進語文學習 1.教師必須明確具體的遷移方向。要把遷移方向具體體現(xiàn)為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或簡化,或挖掘,以適合學生接受為準;又要研究這些目標在全冊教材中的位置,明確該單元知識點的傳授與能力訓練在整個知識體系網(wǎng)絡和能力訓練序列網(wǎng)絡中所擔負的具體任務。教師胸中有這棵縱向貫通的“知識樹”,就能在授課前做好設計和準備,保證學生順暢地完成由“舊知”到“新知”的遷移,并為再學習、再遷移奠定堅實的基礎。 2.遷移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要在形成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培養(yǎng)獨立運用能力,因此尤其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強求記憶是為學生挖“陷坑”,掌握方法才是傳授給學生“工具”,這就是所謂“魚”和“漁”的辯證關系。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既要善于引導學生有目的對比,尋找相同點,分析相異處,從而提高觀察、分析、思維、概括等能力,培養(yǎng)舊知遷移出新知的能力;又要善于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系統(tǒng),使之結構化,納入知識網(wǎng)絡之中,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既要以典型的內容引導學生掌握方法,概括出規(guī)律,讓學生尋找相同的因素進行學法遷移,學習新知識;又要善于總結出新的學法,由學到悟,由悟到用,用中學新,形成能力。 3.必須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教育心理學家認為,遷移的關鍵在于學習者能否概括兩種活動之間的共同原理或經(jīng)驗。實踐證明:概括能力在知識的遷移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概括水平越高的知識越能反映同類事物間的共同點和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遷移到具體情境的可能性就越廣。隨著學生積累的知識量日益增加,視野日益開闊,邏輯思維日益完善,語文教學絕不應該滿足于一堂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促使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由想象到本質地對事物進行思考與表述,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樣相當重要。如果學生具用獨立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就能容易覺察事物之間的關系,就能掌握新舊知識的共同特點,促使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從而觸類旁通,增大知識的覆蓋面,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知識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識的遷移更有著它的重大意義,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技能成功地遷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課題,已經(jīng)成為衡量學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與提高地重要標志。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有精辟地論述:“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些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技能。”遷移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最優(yōu)途徑之一,讓學生學會遷移,應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為遷移而教”是有效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不需要教”是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是教師實現(xiàn)“教”且為了最終“不教”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弦.遷移規(guī)律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Z].http://www.hcxx.. [2]胡隆佳.正遷移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文科參考資料,1988,(2):2-3. [3]唐慶安.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遷移規(guī)律[J].撫順師專學報,1988,(1):68-71. 淺談學習遷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學習的遷移。學習遷移就是把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而有效學習,主要依賴學生對所學材料可能遷移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于有意義的學習來說,遷移不僅是學習結果在變化了的條件下的運用,也是新的學習的基本條件。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正是通過廣泛的遷移,使已經(jīng)獲得的經(jīng)驗不斷概括化、系統(tǒng)化而轉化為能力的。一般來說,學習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都比較善于將學習到的經(jīng)驗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因此學習效率就高。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遷移的規(guī)律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見解。 一、深入研究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遷移的方向 制的作用。要使遷移方向具體、科學、明確,首先要研究課文的教學要求在全冊教材乃至整套課本中的位置,研究這組課文傳授的知識點與能力訓練點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網(wǎng)絡和能力訓練網(wǎng)絡中所承擔的具體任務。教師在授課前如果有了這個“全局”,就能明確這一篇課文與前后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的相互聯(lián)系,這樣在授課前就能自覺地做好學習新知識的遷移,并為再學習、再遷移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小學人教版第八冊教材第8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各部分內容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而這冊教材中要求了解安排材料的方法的課文有2組,前一組是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安排材料。教師在備課時,能夠這樣認識課文的教學目標,在教《太陽》這篇課文時就會很自覺地去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去認識安排材料的方法,并且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明確什么是“事物的幾個方面”上。這樣教學時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明確教學目標,就是抓住了學習遷移的“把手”。 二、尋找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就是所謂縱向遷移。語文課上學的課文在內容上雖然沒有什么大的聯(lián)系,但是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上的聯(lián)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師在教學新課文時,要善于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重點抓住《太陽》這篇課文在謀篇布局上的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認識作者安排材料的技能技巧,在學生充分認識“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后,舉一反三,學習本組的其它兩篇課文,此時,教師可著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實現(xiàn)知識的橫向遷移。 學生在一篇課文中學到學習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夠加以運用,其實這些知識并沒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或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也就是說實現(xiàn)了學習的遷移,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語文學科中,大量的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是在講讀課上傳授的,而這些知識或方法有些可以在當堂課上進行運用,有些則要在以后的閱讀課或是作文課上才能用得上。因此,教師必須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凡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或學習方法,不能僅僅滿足于教過學過,而是應該千方百計地設計各種練習讓學生練一練,使學生能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 以五年級第十冊為例。本冊第一組閱讀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了解作者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些材料,運用怎樣的表達方法。而本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是“寫一處景物”,它要求按按一定的順序把內容寫具體。顯然這是一次與閱讀教學訓練重點相對應的習作訓練。體現(xiàn)了讀寫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指導過程中,我就引導學生復習第九冊的《海上日出》、《夕照》兩篇課文。學習作者遺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并逐漸遷移到學生自己的作文實踐中去。由于只是謀篇布局的遷移,學生作文顯然只會是小同大異,而閱讀與寫作的聯(lián)系和結合,所催生的這種“小同”正體現(xiàn)了我們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促進學生的遷移。 對于學習方法來說,進行有指導的練習比無指導的反復練習更能影響遷移的效果。掌握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學中,就是要教會學生把某節(jié)課上、某篇課文中、某次練習時學會的學習方法,恰當?shù)亍㈧`活地運用到其他場合中。這樣,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學習遷移的規(guī)律,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學家郡瑞珍教授認為“凡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因為孤立的、彼止不影響學習的是不存在的”。如果說“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是學校教學的最重要目標,那么學習的遷移就是檢驗教學是否達到這個目標的最可靠指標。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和利用學習遷移的規(guī)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