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應借鑒20個中醫元素
2011年4月14日 中國中醫藥報第3495期
現代醫學即是21世紀的醫學,必須適應現代人類發展的階段水平,必須符合現代社會對醫藥的要求。隨著人類生活習慣和疾病譜的改變,將使以擅長治療戰傷、感染、搶救、手術等為主的西醫治療系統逐漸讓位于有效的心身調治系統。現代社會對醫學的要求也將從單純治療疾病轉為保持健康,增進健康,獲得健康長壽。因此筆者認為,在思考現代醫學的諸多方面時,應注重發展中醫元素的優勢。 元素1 醫學的目的
醫學的目的應該是健康。數千年來中醫的醫學目的一直都是為了健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其本”。中醫早就強調醫學不能單純是祛病,而是要在治療的同時改善體質,使病人恢復健康。
而近代醫學的主要目的是治病,但很多治好病的病人并未恢復健康。據2008年的調查:根據一個21萬名美國醫生死亡情況的統計資料,平均死亡年齡為70.8歲,(當年美國人均壽命78歲);而根據《名醫治學錄》、《四川醫林人物》、《中醫大辭典醫史文獻》三部書416位中醫生卒年齡調查,所記錄中醫的平均壽命為77.5歲。可見,掌握最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群體的健康和壽命尚不如沒有一點現代醫學衛生知識的中醫。
所以,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治病作為醫學的主要目的已經不合適,也不符合現代社會對醫學的要求。因此,現今醫學的目的應該向中醫靠攏,將醫學的目的設定為健康。
元素2 治療必須以有效和安全為前提
首先,如果醫療是有效和安全的,則無論任何醫術均應被接受。中醫學系統是從臨床發展中建立起來的醫學科學體系,其宏觀整體反饋調控的方法治療病人安全而有效。
西醫學強調治病方法和藥物的科學實驗證據,并且建立了一套相關程序。但人類醫學科學技術水平尚未發展到對醫療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出科學證據的階段。所以,現階段的醫學必須從治療病人的現實情況出發,首先重視有效和安全,有無科學實驗證據宜留待以后的科學研究。
而中醫學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為有效和安全的治療提供了保證。顯然,治病首先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療效,對治療過程科學證據的追究應該相對次要。何況,確切的療效也是客觀的證據呢。
元素3 醫學必須側重臨床療效
《周禮·醫師章》:“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自古以來,醫學都是以臨床療效作為評價的標準。醫學必須側重臨床,并盡量使用簡單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取得臨床療效。目前盲目跟隨西醫方法,著重要求英語水平,發表科研文章,定職稱,升工資而“稽其醫事,以制其食”是否有點偏離了醫學方向?
元素4 自然療法副作用小
《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中也有“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通過自然療法、自然藥物取得療效,顯然是較好的選擇,也符合現代人的健康取向。再加上中醫學整體治療,辨證論治的治療方法更是達到對具體病人有針對性地治療,副作用極小。
元素5 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是符合人類健康和疾病客觀規律的思想。從《黃帝內經》以下,古代醫家對此多有論述。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愛護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溫,禁忌食飲,將餌藥物。”這些中醫的經典原則,至今仍對現代醫學考慮環境和人體的互相影響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元素6 心身健康
古代中醫有“七情致病”學說,重視心身健康是中醫學的特征和優勢,也是現代醫學處理現代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新要求。西醫由于著重于器質性疾病的治療,因而在治療現代心身疾病時顯得力不從心,需要向中醫學習。而中醫學卻可以提供大量的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藥和有效處理心身疾病的臨床經驗。
如歷代中醫認為:“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是注重心身健康,防治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同治的醫學。如太極拳、氣功、八段錦、推拿按摩、針灸、中藥“疏肝解郁”、“養心安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西醫則是主要治療器質性疾病的醫學,在現代社會處理人類健康疾病的問題上,中醫學的原則和方法顯然更符合現代醫學要求。
元素7 將醫藥和治療融入日常生活方式
《靈樞·本神》說:“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現代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治病求因,正本清源,既然是從不良的生活方式中來,那就要從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入手。將醫藥和治療融入日常生活方式已被證明是簡單有效的治療手段。如日常生活中喝茶、打腰鼓、唱歌跳舞、游戲、旅游等等,均有利于健康和治療各種疾病。積少成多,多因素合力,可以成就神奇療效。
元素8 簡便驗廉的治療方法減少百姓醫療支出
高科技往往伴隨高費用,同時西醫無法治療亞健康(或功能性疾病),致使疾病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器質性疾病)才進行診斷和治療,造成高費用的檢查和治療。2008年,美國3億多人的人均醫療費為5440美元,平均壽命78歲;中國13.2億人,人均醫療費828元人民幣(約120美元),平均壽命73歲。2010年澳大利亞約2000萬人口,人均醫療費用5000美元,人均壽命為81.28歲。上海也是2000萬人口,人均醫療費用約600美元,人均壽命為81.40歲。雖然居住條件、自然環境、空氣、水質、生活水平、醫療條件等都是澳洲優于上海,但上海人的中醫文化優于澳洲。
中醫的特點是:簡、便、驗、廉。同時中醫能夠診斷和治療亞健康或功能性疾病,如上火,濕熱,肝郁,腎虛等等。基于疾病發展的客觀規律,公共醫療保健主要費用投放的側重點應該是預防和治小病。簡言之,能治大病不如先治小病。政府應該將大部分的醫療經費投放到中醫系統才能達到醫療衛生費用和公眾健康效益的最優化。
元素9 食療勝于藥療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飲食習慣和營養過剩已經成為現代人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歷代中醫早有論述:“肥肉厚酒,爛腸之食”;“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清淡以養胃,少吃以寬腸”;“若要衍生,腸胃要清”;“謹和五味”等。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將治療和醫藥寓于日常食物中,方法簡單而有效,費用廉宜。
如中醫所說的“藥食同源”。中醫食療藥膳,湯水調理,疾病戒口,飲食禁忌長期以來都是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的有效手段。不但要吃出健康來,而且要吃出療效來。
元素10 變被動醫學為主動醫學
被動醫學是有病才治,治療時機延遲,成本高、效益低,是目前西醫系統的主要問題。主動醫學是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是中醫學的一貫原則和實踐。正如元代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所述:“如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
要保持健康,關鍵就是治未病,主動預防和治療。這正是中醫《黃帝內經》以下一直奉行的醫學思想。如《黃帝內經》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醫學涉及到治病保健問題,要“早從事”為好。因為疾病發展模式是從健康發展到亞健康,再發展到疾病,疾病又從小病發展到大病。因此,保持健康,預防發病,善于治小病,既是中醫的主要優勢和特色,又是現代社會政府和衛生官員需要充分認識的醫療衛生事業的重點。
元素11 非藥物治療
用藥如用兵。《孫子兵法》謀攻篇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關鍵詞是"不戰"和"全爭"。其指導思想與"戰而慘勝,治療局部病灶"的方法不同。
《金匱要略》云:"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善戰者,無需用兵而戰。善治者,亦無須用藥。若人能養慎,病則無由入其腠理。以上是中醫早就提出的并且具有臨床實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必須加入到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中去。
元素12 高科技與土辦法并行
醫學高科技的目的是提高保健和治療的效益,但同時也導致高費用,容易造成不必要且無效益的檢查和治療,大量浪費醫療和社會資源,事倍功半。
明代名醫張介賓《類經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鑒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又有宋代張杲《醫說》記載有道人詹志永用竹管、繩索治療獨腳筋攣縮不能伸者,不費一文的案例。其實,中醫的這類臨床實例太多了。
即使在赤腳醫生"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的年代,中國也是以最少的醫療經費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世界上最多人口國家的人民健康和醫療。只有堅持發展中醫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我國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說:"健康長壽不需要高科技。"這是實踐出真知,與中醫的防治原則和方法不謀而合。現代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綠色生活"的觀念也為中醫在全球的發展提供了合適的人文土壤,讓傳統方法與現代醫學并行。
元素13 標準治療與個體治療相結合
清代名醫葉天士說:"凡論病,先論體質,形色,脈象,此病乃外加于身也。"中醫明確疾病和體質的關系,既治病也治身(病人)。而西醫側重單純治病。西醫是標準化的疾病診斷和治療,中醫是個體治療,辨證論治。但治療病人歸根到底是個體治療。
比如說治療胃潰瘍,標準化治療是雷尼替丁(Zantac)或加抗生素。但落實到具體病人,有肝氣郁結、脾胃濕熱、脾腎陽虛等不同,因此標準化治療往往副作用大,療效差,容易復發,遠期療效和整體體質改善不如個體治療。中醫的個體辨證治療體現了治病和治病人的差別,治好病只是回到亞健康,治好病人才是真正恢復健康。
元素14 有效治療應該包括體質的改善
《黃帝內經》論述男女30歲左右"腎氣平均","身體盛壯",而老了之后就"腎氣衰"、"天癸竭"、"齒發去"等。人類的健康和年齡與中醫的腎氣強弱存在拋物線樣的相關現象,即小孩和老人多病,青壯年少病而且有病容易治愈。亦即是說,不管年齡大小,腎氣強體質好者少病,有病也容易治療。所以病人的體質是治病療效的關鍵因素。
西醫忽視體質的重要性,缺乏調理和增強體質的治療方法。治病與治體相較,治體更重要。治病同時改善體質是中醫在治病時把兩者融為一體的特點和優勢,現代醫學應該重視在治病的同時治療體質,致使少發病和治療以后不易復發,才能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長壽的較高要求。
元素15 仁術--無創傷治療
中醫歷來奉行"仁心仁術"。不但醫生對病人應該懷有憐恤之心,同時還主張盡量采取無創傷治療,施行"仁術"。有創傷治療雖然可以治病,但同時有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妨礙病人心身健康的恢復,這是目前許多常用檢查和治療方法的副作用。
雖然現代醫學治療疾病的手段已經大大豐富而有效,但在治愈疾病的前提下,應該盡量采取無創傷治療。非對抗療法、非化學藥物療法、自然療法、整體調理療法都是有效的無創傷治療。應該發揮中醫體系所具有的有效無創傷的臨床優勢。
元素16 醫患和諧、醫患溝通、醫患共治
《素問·湯液醪醴論》:"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中醫早就認識到醫療活動應該以病人為主,醫生為輔,若本末倒置,必然"邪氣不服",大大影響療效。而現階段醫生為主導治療病人(醫患為主動與被動關系,互動少)模式的弊病已經顯現。其實疾病在病人身上,并不一定等于醫生的診斷。但醫生往往認為在自己頭腦中想的和自己電腦中的信息就是病人身上疾病的全部,并據此而進行治療。再加上沒有中醫診斷的參與,因而往往診斷不全面,療效也不理想。
醫療的任務是處理臨床問題而不僅僅是治病。凡臨床問題都需要處理,有癥狀不等于有病的西醫概念必須用有癥狀就是有病,就需要治療,也有辦法治療的中醫干預方式加以補充。
另外,臨床療效往往由醫生說了算,病人的自我感覺不予考慮,這不合適。病人看病和醫生治病,其療效應該由醫生和病人共同評估,互相參考。醫患和諧,醫患溝通,醫患共治的模式在現代醫學治療心身疾病為主的醫療大環境中必然能夠大大增強醫療衛生領域的社會效益。
元素17 醫學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學
醫學是天地人的綜合學科,歷代醫家早有論述。如南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所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清代醫家俞昌《醫門法律》:"治不法天之紀,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清代醫家吳瑭《溫病條辨》:"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
西醫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的模式,發展出治療人類器質性疾病為主的醫學,并定位為自然科學。然而,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這種局限的自然科學醫學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要求,也無法涵蓋人類的健康,疾病和治療的復雜信息。而文化與醫學、宗教與醫學、哲學與醫學、社會與醫學、音樂與醫學、系統論、控制論、黑箱理論、仿生學、信息論、模糊數學等傳統上的非自然科學已經滲入或成為醫學的一部分。使醫學成為融合和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真正并且充分反映醫學本質和真面貌的大系統現代醫學。
元素18 盡可能采取綜合治療
清代醫家俞昌在《醫門法律》中所述:"凡治病不察五方風氣,飲食居住,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藥不中竅,醫之過也。"既然現代人的疾病主要是心身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多因素疾病,那就要針對心身和生活方式而進行多因素干預的治療。盡可能采取綜合治療就是這種多因素干預的最好方法,也是現代醫學治療手段中能取得最佳療效的方法。中醫傳統的治療手段本身就是臨床上非常有效的綜合治療,如針灸、按摩、拔罐、刮痧、中藥、氣功、食療、導引、火療、外敷等。將在現代醫學的綜合治療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并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前景。
實踐證明:運動、精神情緒調控、合理飲食的保健醫療效益優于單純藥物治療,而單純藥物治療無法代替前者。如以治療常見的早期2型糖尿病為例,任何降糖藥,胰島素的療效都不及運動、精神情緒調控、合理飲食的綜合療效。而醫療在健康中所占的比例只有8%。在以健康為目的的現代醫學活動中,其他重要因素如生活方式、環境、氣候、飲食、居住、運動、精神心理調控等因素都將會成為治愈疾病、保持健康、延長壽命的有效手段。
元素19 尊重人權和醫藥的人性化
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止和柔。"晉代楊泉的《物理論》:"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唐代醫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上面所述,指出目前醫生絕對主導的醫療活動是不合理的,病人的權利也沒有得到應有和全面的尊重。
病人的權利也包括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例如,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肯定可以獲得比單純西醫治療更高的療效,但由于各種原因,90%以上的病人都不知道或沒有權力選擇這種治療。即使在發達的西醫醫療服務系統下,沒有中醫藥參與治療,西方國家每天不知道會有多少病人失去治愈疾病的機會。
所以,國家和醫藥管理部門有義務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告知民眾。同時,醫療活動不應該像目前大多數醫生治療病人那樣,是冷漠的、施舍的、電腦儀器化的,而應該是互相尊重的、溝通的、人性化的。這樣才能合理應對現代疾病。
元素20 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公共教育
實踐證明,病人對疾病的知識掌握越多,治療該病的療效就越好。公共科普教育是國家和社會的行為,容易收到使大面積公眾受益的效果。所以,應該在醫療改革中,大力推廣中醫養生防病、治未病、防治亞健康的知識和服務,在培養大批醫務人員,建立現代化醫院及裝備現代化醫療設備的同時,把中醫的元素投放在公眾的心中,從而達到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衛生效益。
總之,現代醫學的元素幾乎都在中醫體系中可以找到借鑒的地方,這是社會進步發展螺旋式前進的又一次回歸,是歷史賦予中醫的一次機遇。人類的心身健康和疾病不能分割,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使中醫的原則和治療方式更加適合于現代人。中醫的復興已屬必然,已是大勢所趨。(楊伊凡 悉尼中醫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