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漢]長信宮燈 河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鎏金燈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鑄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由考古學工作者白榮金在1968年對滿城漢墓中竇綰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的發掘作業中發現。石家莊市河北省歷史博物館“滿城漢墓”展區。
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燈上刻銘文九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如: “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 (位于燈座底部)。
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
2 [三國]“甘露元年”銘瓷熊燈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燈分上中下三段,上面燈盞是一件鼓腹斂口小碗,燈柱是一只前肢掩耳坐地的仔熊,熊的胸腹印有流蘇形條紋,燈盤直口平唇,外底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甘露”是吳末帝孫皓的年號,“甘露元年”即是公元二六五年,此燈是繼“赤鳥十四年”銘青瓷虎子之后,出土的又一件刻有銘文的孫吳青瓷器。
3 [西晉]青瓷獅形燭臺 1974年杭州張勁宇捐獻

整體作仰首蹲伏狀—,背有一淺管,與器內不通,可用以插物,豎耳,雙目前視,張口露齒,頷下飾長須,背脊分披鬃毛,自然下垂腹部,腹側毛旋卷如水波。短足前曲,足部壓印斜方格紋。尾巴彎曲上拱,緊貼于臀部,呈蕉葉狀。全身施青釉,勻凈無瑕,造型優美,富有情趣,既是一件工藝品,又是一件有西晉建興三年可考的實用器皿。
4 [西晉]青瓷騎獸燭臺。通高2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燈具發生了變化,秦漢以來琳瑯滿目的面貌變為單一,無論從品種、質地、造型均無法與漢燈相提并論,戰國至兩漢時期興盛的銅燈工藝衰落了。
這一時期瓷燈已廣為普及,這與當時各種生活器皿普遍使用陶瓷有關。西晉短暫統一后變為偏安江南的東晉和分裂的北方多國,南方的越窯瓷得到發展,器物造型除平面裝飾外,立體的動物、人物造型較前更多見。動物造型除傳說中的龍、鳳、麒麟外,也有生活中常見的獅、虎、熊、牛、羊,豬、狗等現實動物,陶瓷工匠還把生活中觀察到的動物形象加入到想象中的獸類造型中去。這件青瓷騎獸燭臺就是一個例子,其整體做成一個動物形象,背上騎一男子,男子頭上頂一管狀物,便于插蠟燭點燃;獸獅抬頭呈蹲伏狀,齜牙咧嘴,圓目怒睜,人在獸身上,身挺僵直,頭戴網格卷沿長筒帽,圓臉高鼻,大眼短須,雙手按住獸角,目視前方,人與獸周身飾小圓圈紋。
六朝時,這種造型的怪獸反映的是人們觀念中的瑞獸,此類怪獸的頭往往兼有獅子和老虎的特征,頭上雙角為犀牛或龍角,蹄又像牛羊的蹄,是融合神龍、猛獸和家畜為一體的靈異之獸,有稱為辟邪者,取其驅走邪穢、拔除不祥之義。六朝時北方連年戰亂,江山分裂,動蕩的社會給人們帶來了恐懼與不安,于是寄希望于神獸,企求它們給人間帶來安寧,這些思想在燈具造型中也曲折地反映出來了。
5 [唐]三彩釉陶制燭臺。通高40.6厘米。私人藏品。

這件陶燈主要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燈的形制似古代豆形燈,淺盤,盤心承托起一敞口小盞,猶如一個小碗置于盤上。燈柄上細下粗,作竹筒狀,并自下而上裝飾以一圈圈整齊細密的弦紋,燈座為覆盆狀,體形碩大突出,給人以穩重大方之感。釉色鮮艷華麗,斑紋交錯。整個器物于莊重典雅中又顯出頎長秀美。
三彩器物出士和傳世的并不少見,但像這樣設計獨特的三彩燈具則極為罕見,只有1987年在河南洛陽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高柄燈與之形制相近。這件三彩工藝品曾拍賣出8000美元的高價。可見,新奇獨特無疑應該是工藝品收藏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6 [唐]白瓷燈。高30.4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6年河南省陜縣唐墓出土,戰國秦漢時期多用銅燈和陶燈,魏晉以后,瓷燈開始流行。北朝時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處于初級階段。唐代的白瓷生產技術明顯提高,這件白瓷燈原料優良,工藝講究,釉色瑩潤光潔,通體白玉般的色澤使造型更顯穩重。
7 金代 耀州窯青釉獅形燈盞 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金代青釉獅形燈盞高9.5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7*5厘米。燈座為臥獅狀,獅子張嘴露齒,回首左視,耳、鼻、須、眼等刻印清晰;獅四肢前屈,尾上翹,臥在長方形底座上,形象頗為生動。獅背上置一圓形盞,盞為菊瓣形口,有30余瓣,盞內印花,盞心為折枝牡丹紋,盞壁模印蓮瓣紋。燈盞通體施青釉,釉色姜黃,有開片,釉薄處顯胎筋,胎色灰白。底足無釉,有一孔。一盞之內以菊、蓮、牡丹三種花卉裝飾,很是難得。
8 彩繪四龍蓮花陶燈 唐代

鞏義食品廠出土
燈由燈盤和燈座兩部分組成。燈盤敞口,弧腹,平底,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盤體以三層蓮花組成。燈座較高,下部呈喇叭狀,上方為缽形,缽腹部等距飾四個龍頭,龍口含寶珠,龍頭之間由兩道凸棱紋連接。燈盤花瓣正面及龍口部飾粉彩,余為素燒白胎。
9 龍形燈 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高33.5厘米,長27.8厘米 西漢中期。 1983年廣東廣州象崗出土,龍兩角間有燭扦,龍口內蹲一蛙。龍四爪攫雙蛇,蛇身外旋,各卷繞一蛙。
10 東漢銅人吊燈 廣西昭平東漢墓出土


一名觀眾在廣西昭平縣文物展覽廳觀賞國家一級文物“東漢銅人吊燈”
我國共發現東漢時期的銅人形吊燈2件,一件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系1974年長沙市征集所得[下圖];另一件為廣西昭平東漢墓出土[上圖]。
11 青銅人形吊燈 東漢

1974年從湖南長沙收購的廢銅中揀選出來的。這燈有兩個特點值得一說:
其一,我們已發現的漢魏前的古老燈具,幾乎都是座燈或行燈,唯有這人形燈是一盞吊燈,是已知最早的吊燈實物,開中國吊燈史之先河。
其二,古代怕燈燭失火,就用奴仆管理燭火,名曰“燈奴”。從戰國始,青銅燈具就多鑄有燈奴形象。燈奴或是家奴,或是宮女,都是漢家形象,并多錦衣華服,具有大家風范。可是,這個燈奴不同,他卷發、圓眼睛、寬鼻梁,膚色黝黑,頭大而身材矮小,打著赤腳,全裸軀體,只有一條橫幅繞在腰間。顯然,他并非蒙古人種,不是炎黃后裔!那他們是什么人呢?答案是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