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方著名瓷窯:中國定瓷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
此瓶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孩兒枕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臥于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余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制品。
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中國官瓷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后,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采取先素燒坯體、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于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面,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圓洗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借助于燒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中國汝瓷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蓮花式溫碗
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汝窯盤
汝窯盤,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并刻有“壽成殿皇后閣”六字。
此器制作工細,釉質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碗
汝窯碗,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制作規整,足內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并鈐“古香”、“太樸”二印。
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洗
汝窯三足洗,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簡潔,制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三足樽
汝窯三足樽,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北宋著名瓷窯:中國鈞瓷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鼓釘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并刻有“一”字標記。河南禹縣鈞臺窯址曾發現刻有“一”至“十”數目字的鈞瓷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鈞窯瓷器相同,此類數目是同類制品從大到小的編號。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征,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臺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匯、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盆內外施釉,口沿以內呈灰藍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色。
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字“七”,并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云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