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塑料購物袋走入大眾生活應該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制作技術成熟化的發展,塑料以低廉的價格和便利的特性,短短的幾年時間就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然而正當人們陶醉在這種科技帶來的安全、衛生和便捷時,人們卻不得不注意到一個事實----周遭的環境早已被廉價的一次性塑料所充斥,由于它對環境的破壞,人們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字——白色污染。
多年前人們就意識到這白色塑料給地球帶來的危害,許多國家為此也相繼實行了禁塑令,人們使用塑料購物袋的習慣并沒有摒棄,只是有所收斂而已。還記得我國實行禁塑令半年之后,我曾去早市做過調查,那種超薄的禁止使用的塑料袋依然隨處可見,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自備了購物袋。一年之后,再去早市,情況絲毫沒有任何的改變。
2010年的八月我來到非洲以后,我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無論在超市、在市場、凡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公共場所,找不到塑料袋的蹤跡,超市里提供免費的紙袋,這種紙袋據說是由當地出產的一種草做成的,非常結實、耐用。
起初,我簡單的理解為:由于這個國家沒有工業,使用塑料袋會提高產品的銷售成本,但在我聽說了一件事情之后,不由不改變了看法。
一位來盧探親的夫人,去超市購物的時候,習慣性地帶了一個來自國內的塑料袋,結果遇到了麻煩(好像要去坐牢),后來經過交涉,事情才算得到比較完滿的解決。開始覺得有些夸張,也有些不以為意,但通過自身親歷的一件事令我相信這是真的。
那次是我們從南非旅游歸來,之前因為世界杯的負面效應,一路都是懷揣著忐忑。沒想到在佛祖的庇護下,這一路好運一直伴隨著我們回到基加利,在出機場前戛然而止。
從開普敦到基加利中間需要在約堡轉機,因為時間的關系,再加上行李并不重,所以我們的行李都沒有辦理托運。為防止單件行李超重,每個人手上都多了一到兩個塑料購物袋,里面放了一些易碎品。
當我們拿著這些東西向機場門口走去的時候,被機場的一位工作人員攔下:他指指我手里的塑料袋說,這個不可以帶進來,我想他是不是認為我們帶了違禁品進來呢?那也不對啊,如果有違禁品安檢也不能讓過關啊!
看見我困惑不解的眼神,他又指了指我手里的塑料袋說,這個不能帶進來。原來他指的是塑料袋而不是袋中的東西,徒勞地爭取了一下之后,我們還是乖乖地將東西拿出來,把袋子留在了那里,小心翼翼地捧著恐龍蛋亦步亦趨地向停車場走去。
通過這件事情,讓我對這個國家的好印象又加深了一層,不為別的,只為對保護環境所做得貢獻。2萬多平方公里相對地球整個的面積來講實在微小的可憐,但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地球,愛護它、珍惜它是每一個人的職責,只要心中有愛,這個世界一定會很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