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逃難十九秋, 花甲登基賞隨從。 貪功皆得重厚報, 子封無求回家中。
文王再請出深居 派人燒山逼相從。 寧抱與毌不逃死, 厭透紅塵不隨俗。
寧共患難不共榮, 不貪賞賜何逼急。 文王深悔賢謀死, 旨令寒食祭子封。
[濃縮淺析](緊接上面)重耳與隨從十九年逃亡,奔波于諸侯各囯,最后,秦穆公以利驅使,派兵相護返晉接繼。至黃河囗岸,毌舅孤偃氏對重耳話中有話“讓公子受苦于流亡,吾不無過也。愧無才徳,即此告別”,眾隨皆附之。耳非愚也,心知偃欲要挾邀功,忙對天誓之:“若無共享,愿河神上仙嚴懲。”隨之,拋玉于河以示不負。從者介子推聽之孤偃言,譏之:“公子能有今,天助賢也。先王九子相殘止一,繼位莫屬,汝們卻要挾居功請賞,實謊言誣詐,恥也”。心想此輩德行,共事實羞之為伍也,于是不告而別,悄悄回鄉孝毌, 重耳即位晉文王,果不失言,雖論功行賞,眾皆爭討之。或賜地,或封爵,或賞玉帛珠寶女人。唯子推退隱深山,不求討封。曰:“丒輩如竊賊,臣掩過,君奬詐,互騙欺,不可共事耶”。 推拒毌勸,絕念上京討賞:“這錯上加錯,吾不愿為。”毌曰:“讓君王知汝困,可也。”推曰:“吾心巳決,勿多言,孝毌隱于深山,足矣。” 后,晉文公聞推不討封,佩之。又令推出山輔佐。推謝之而拒。文公再派人請出山,嚴令,不容抗旨。推再拒不受旨,將怒之,燒山于逼相就,推決絕相拒,與母同葬火海。 文公聞訊,怒責臣下不力,惱恨相加,有損權威。更痛憫推之不阿附勢討賞,寧死而不求榮剛直,下令全囯百姓為之寒食冷飲三天,以祭祀悼念介子推,檢討王權疏失過錯。而痛失賢謀。從而開始起源,以寒食祭祀悼念上祖老賢活動。即相延今日之清明節前三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