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獨活之比較
羌活與獨活
共同點: ①性味辛、苦,溫;歸膀胱、腎經。羌活與獨活都能祛風濕止痛、發汗解表,用治風寒濕痹證及外感風寒濕表證。但羌活氣味雄烈,主人膀胱經,發散解表力強,能直上巔頂,橫行肢臂,善治上部風邪,故在上在表的風濕痹痛多用;獨活氣味較淡,性質也較和緩,主入腎經,偏下行入里,長于祛腰膝筋骨間風濕,善治在下在里之風濕痹痛,且祛風濕力強,是治風濕痹痛之常用要藥,但解表之力不如羌活。一般而言,身半以上之風濕痹痛多用羌活,身半以下之風濕痹痛多用獨活。
獨活最早記載于《本經》,又名羌活,二者原為一物。到宋朝的《藥性本草》才把羌活別列一條,闡述了二者的區別,認為蕓香之氣濃郁者為羌活,專治上旁行。獨活味厚,專治腰膝足脛等癥。現在已明確分清羌獨二活均為傘形科植物羌活和福氏羌活等植物的根莖,獨活為重齒毛當歸、柴莖獨活、牛尾獨活、興安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羌活獨活性味均為辛苦溫,入腎,膀胱二經,有散風寒,祛風通痹止痛的作用。在臨床上用于風寒濕痹,肢體疼痛,身體重著,關節不利等癥,二者常相須為用,但二者也各有其特點。

羌活
【別名】擴羌使者,大頭羌,蠶羌,竹節羌,退風使者。
【采制貯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置陰涼干燥處防蛀,以備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使用注意】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藥性歌訣
《醫學入門》,李梴
羌活甘辛平苦溫,諸風痹通無久新,頭項齒頰皆能治,金瘡疝痓及奔豚。
羌活為常用中藥。藥用歷史悠久,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列于獨活項下。直至唐代的《藥性本草》始將獨活與羌活分列,《本 草綱目》 “獨活、羌活一類二種 ,西羌此為羌活 ,羌活 需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 ”按上述記載 , 羌活主產子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與現今的分布基本一致。羌活味苦、辛、性溫。具有散表寒去風濕 , 利關節之功效。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痛、風水浮 腫、痛腫瘡毒等。現代分析表明,羌活主要含有菠烯,擰橡烯,話品烯醇和乙酸龍膽腦醋等成分。

獨活
【別名】羌活、羌青、獨搖草、護羌使者、胡王使者、長生草。
【性味】味苦、甘,性平。
【歸經】歸腎、膀胱經。
【功效】祛風濕,通痹止痛。
【主治】《本經》:“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痓 ,女子疝瘕”。(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
【采制】 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陰干或烘干。
【炮制】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洗凈,潤透后切片,干燥。
【集解】獨活生長在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獨活與羌活是一個類別的兩個品種,以他地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蘇頌忡說:姜活足紫色的,且有蠶頭和鞭竹,獨活是極大的羌活,而且眼睛像鬼眼,平常老認為前胡就是獨活的說法是不對的。近年來,在江準一帶的山中生產一種土當歸,長近尺許,白肉黑皮,氣味芬香,如白芷氣味,人們也稱之為水白芷,用來充當獨活,這—點不可不辨。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陰濕山坡、林下草叢中或稀疏灌叢間。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四川、湖北及陜西等地的高山地區已有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