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戌時養生 心包經是一條讓人快樂的經(19:00~21:00)——心包經最旺。 心臟病,最先表現在心包上,心包經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動”,患者感覺心慌。心臟不好的人,最好在戌時循按心包經。此刻還要給自己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以散步最好,否則容易失眠;晚餐不要過于肥膩,否則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惡心。代心行事同時又代心受邪的心包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并護衛著心臟,好像君主的“內臣”,能夠傳達君主的旨意。所以說,它能代心行事,故又稱為“心主”,心臟產生的喜樂情緒便是從這里發出來的。 膻中位于兩乳之間的正中位置,是宗氣匯聚的地方。宗氣是什么呢?它是聚積在人體胸中的氣,又稱大氣。它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化生。經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輸于肺,并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常吃牛肉養心包中醫認為,牛肉味甘、性溫,歸心包、心、肝、脾、腎、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強健心包,補腎壯骨、補血厚腸的作用,尤其是小孩在成長期常吃牛肉,可以讓筋骨更厚實。1 取牛肉半斤,煮熟爛,配米飯或與米煮成粥吃。可強心包、補脾胃,病后體虛者可食用。2 取小牛肉半斤,熬至極爛,每日食一小碗,不但可活絡筋骨、避免中風,還可改善輕微的中風偏癱。氣相結合即成為宗氣。宗氣形成后,聚集在胸中氣海處,并貫注于心肺之脈,故膻中又有“上氣海”之稱。人體的宗氣可以推動肺的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及嗅覺的靈敏度,都與宗氣有關。宗氣還有協助心氣推動心脈搏動、調節心律的作用。如果宗氣不足,就會出現氣短、喘促、呼吸急促、氣息微弱、肢體活動不便、心臟搏動無力或節律失常等問題。 膻中因其部位接近于心肺,又是人體宗氣的發源地,能助心肺輸傳氣血,協調陰陽,使精神愉快,因此稱它為“臣使之官”。心包可以保護心臟,使其不受外邪侵入;如有外邪侵入,心包則首當其沖掩護心臟。因此,心包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代心受邪。如果把心臟比喻成一個重要人物,心包就是保護它的警衛員。如果有敵人進行刺殺活動,那第一個為心擋子彈的就是心包。心包代心行事,代心受邪。因此,心臟病最先表現在心包上,心包經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動”,患病者感覺心慌。有時心包受風邪、濕邪干擾,但并不是馬上出現問題。比如,風濕熱侵入心包,常會蟄伏20年,才發為風濕性心臟病;寒邪侵入心包,則會阻塞血路,成為心絞痛;水濕之邪入侵,則會成為心包積水。 如何照顧好我們的“心主”呢?在每天的戌時,也就是19~21點,是心包經最旺的時候,可以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保持良好的狀態。這個時辰頭腦比較清醒,記憶力也很好,更主要的是這個時間是“喜樂出焉”的時間。我們可以在下班后,與朋友或家人一起聊聊天,以舒暢自己的心情。 此刻還要給自己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以散步最好,否則容易失眠;晚餐不要過于肥膩,否則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惡心。有人問:請問有沒有簡單的調節心包經的功法呢?答:其實方法有很多,向大家推薦一種簡單但很實用的方法:心包經的井穴(即中沖穴),位于中指尖端的中央,用拇指對接中沖穴如掐訣狀即可。身體姿勢隨意,或坐或臥,如果想加意念,可以選擇存神意守膻中穴區(注意:不要僅想皮下某一點,可以想胸中,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中點。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心悸,乳少,嘔吐,噎膈。其是心包的募穴,還是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口中津液滿口時可以鼓漱吞津。結束時,雙手握拳,中指尖(中沖)點按掌心勞宮穴片刻。兩手搓熱后干洗臉、搓耳、五指干梳頭,再順勢而下,用雙手勞宮穴溫暖腎區片刻即可。
心包經是快樂健康之源。心包經是健康之源,經常敲心包經對防病養生有很大功效。心包經起于胸中心包絡,往下過橫膈膜以聯絡三焦。支脈橫過胸部,入腋下3寸處,再往上行進入腋窩,然后從手臂內側往下,入手肘中,沿兩筋之間到手掌,直達中指指尖(中沖穴)。心包經可代心行事,其功能及病理變化與心基本一致,其脈多血少氣。如果此經經氣發生異常變化,則會出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胸肋支滿、心慌、面紅、笑個不停、心煩、心痛等癥狀。心包能讓人高興,心情郁悶時,試一個簡單的動作——鼓掌,就是兩手相互對擊,啪啪作響。手掌中央有心包經通過,大陵穴位于手腕內側橫紋中央,勞宮穴位于握拳時中指尖點按位置,中指尖是心包經井穴中沖穴。小指側有心經通過,大魚際還有肺經的魚際穴,兩大拇指橈側還有肺經井穴少商穴。所以鼓掌動作可以振奮心包經、肺經、心經。不要吝惜您的掌聲,給別人以贊許和鼓勵,也給自己以歡樂和健康。 如果我們在參加考試、面試或者是在其他重要的場合出現緊張、心跳過速時,做一個動作就可以使自己的緊張情緒緩解,即握拳振臂為自己加油鼓勁。握拳時中指尖的中沖穴正好點按在勞宮穴上。從中醫經絡理論來看,這看似平常的動作充分刺激了心包經的相關腧穴,激發了心包經的能量,使人心情舒暢、堅定信心。中沖穴是心包經的終端,位于中指末端。指壓中沖穴可以用于心絞痛的應急治療。此外,指尖持續刺激5分鐘,便可以明顯改善失眠情況。但掐中沖穴比較痛。 筆者的經驗是:心絞痛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痛勢稍緩,但胸部仍感覺悶痛不暢時,用豪針針刺心包經郄穴“郄門”(郄門穴位于小臂內側正中腕橫紋上5寸,腕橫紋到肘橫紋是12寸,所以可以取兩處橫紋連線的中點,再向手腕方向平移一指的距離,在此附近尋找壓痛點,即為郄門穴),常可以針到痛消,且針刺時患者僅感酸脹,沒有用指點按穴位時的疼痛不適。郄門穴可以用作平時的自我檢查,如果發現壓痛,而這一段時間自己比較累,就可以在勞宮穴壓痛處輕揉,也可以用麝香壯骨膏貼敷在郄門穴上,可配合拇指點按中沖穴,以保持心情舒暢,遇事不怒,可有效預防心絞痛的發生。 內關穴是心包經絡穴,它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要穴。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癥狀均可使用此穴,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等,都可通過按摩以改善癥狀。10、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
12、亥時(21:00~23:00)——三焦經最旺。亥時三焦經當令,三焦為元氣、水谷、水液運行之所。此時是十二時中最后一個時辰,指當夜的21:00~23:00,亥時又稱“人定”,意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此時是安歇睡眠的時候。三焦是管理水道和主氣的官兒。三焦或三焦經都是傳統中醫的專有名詞。《類經》中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臟腑,一腔之大腑也。”所謂“包羅臟腑”,即包覆各臟腑的外膜,可以保護臟腑,為油脂體膜,故稱為“焦”。三焦油膜可以完整包覆整個體腔,顯然比五臟六腑還要大,所以又叫大腑。其存在形式又與其他臟腑完全不同,又叫“孤腑”。三焦在人體中有什么作用呢?三焦既屬“火性”,又位于亥時之“水位”,其對人體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為“行氣行水”。《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即三焦可使全身水道通暢。人體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夠正常排泄,這與三焦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此外,三焦可通行元氣。元氣在腎,由先天之精所化,依靠后天之精滋養。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全身的五臟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通行的道路。那三焦是指哪三焦呢?三焦可分為上焦、中焦、下焦。①上焦如霧。上焦為橫膈以上,包括心、肺、胸、頭面部及上肢。《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如霧”。也就是說,面食最入三焦經我們平時吃的面食是由小麥磨粉制成的。中醫認為,小麥味甘、性平,入脾、胃、心、腎、大腸等經,因此也可入三焦經。常吃小麥可養心安神、健脾養胃、厚腸止瀉、和胃制酸、消煩止渴、消腫止痛、益腎補陽,在緩解失眠、腹瀉、腰腿疼方面也有相當效用。A.減輕胃病:將小麥做成的饅頭烤至略焦,每次吃半個,分兩次吃完;最好在胃不舒服、胃酸分泌較多時食用,可以制酸、減輕不適癥狀,甚至改善腹瀉。B.治輕微燙傷:取面粉適量,以香油調成糊狀敷在患部,4小時更換一次。C.治體虛易盜汗失眠:可予小麥30克,加甘草、大棗適量,加水煎服,早晚各喝一次,有緩解作用。上焦心、肺敷布氣血,就像霧露彌漫的樣子灌溉并溫養全身臟腑組織。此外,上焦還可接納水谷精微,故又稱“上焦主納”。②中焦如漚。中焦是指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膽等臟腑。《靈樞·營衛生會》認為“中焦如漚”。“漚”,音òu,指長時間浸泡。“如漚”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需要像漚田一樣,才能進而化生氣血。因中焦脾胃能化生水谷精微與氣血,所以又稱“中焦主化”。③下焦如瀆。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包括大腸、小腸、腎、膀胱和下肢等。但由于肝、腎同源,肝與腎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系,故又將肝、腎都歸屬于下焦。《靈樞·營衛生會》認為“下焦如瀆”。“瀆”,音dú,指水溝、小渠,亦泛指河川,古稱“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四瀆”。淮河、濟水古時候也獨流入海,所以與江河并列。淮河、濟水先后被黃河改道所奪,淮河下游淤塞后注入長江,而濟水故道即今之黃河下游,現有的記載首見于《爾雅·釋水》。“四瀆”也是一個穴位名,位于前臂背側三焦經,在陽穴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常用于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外側疼痛等。“如瀆”是形容下焦腎與膀胱排泄水液的作用猶如溝渠,使水濁不斷外流的狀態。下焦還主司二便的排泄,故稱“下焦主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做完運動或吃完飯后,體溫就會升高,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上焦和中焦發揮了功能。那么排尿后為什么會情不自禁地打哆嗦呢?這是下焦放出熱量的緣故。 三焦經多氣少血,氣動氣亂就會生病。耳聾、耳鳴、喉干痛、精神病均需要調理此經。平時照顧好三焦是對健康的最大安慰。有人問:我這個人就是不愛吃面食,還有其他什么食物可保養三焦呢?答:如果不愛吃面食,可以吃米飯,不要因為米飯常見,而忽略了它的作用。它其實是最補益人體的。米飯是最大眾化、親和性最強的一種食物。從中醫角度講,米飯味甘、性平,除了入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之外,其余各經也都適用,所以也適合三焦經。① 病后體虛或腸炎發作期,吃點稀米粥可以補氣、厚腸、開胃。米飯與綠豆配伍,煮成綠豆稀飯,既可飽腹,還可清熱解毒、除煩渴。② 米飯與干姜同煮,可以溫中祛寒、緩解女性痛經。一碗溫熱的稀粥喝下去,出汗后非常舒服,也可以緩解感冒。③ 米飯與小茴香、黑糖同煮,煮沸之后再加少許鹽調味即可。趁熱服食,幾次之后,可緩解脹氣、嘔逆等問題。當然,米飯的功用還有很多,只要合理安排飲食,都可以補益三焦。大米為水稻,根據其生長環境來看,其能養陰潤燥,其潤燥之功以米汁為最。養陰之物比較滋膩,所以大米熬粥很黏。如果用大米熬湯,上層米油最好,潤滑爽口、滋而不膩,對于津液不足、咽干夜甚者是一個經濟方便的竅門。有的人有胃病,不能吃米飯,每天只能吃饅頭,看著別人吃米飯也只有羨慕的份兒,不妨試試水澇飯,煮出的米湯不要浪費,可以當水喝。 筆者的幾位患者說近日感覺上火,人很慵懶,時下芒種將近,建議其做些米湯喝,以降火潤燥利濕,一舉兩得。民諺:“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說的就是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因為夏季氣溫升高,濕度增加,體內汗液不易通暢發散,熱蒸濕動,濕熱彌漫。所以,暑令人多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根據季節特征,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接受陽光照射(注意防暑)。夏日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有利于健康。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后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于發泄。但需注意的是,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汗出不見濕”,“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