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方
《丹溪心法》
[組成] 1、青黛水飛(6g) 2、瓜蔞仁去油(9g) 3、海粉(9g) 4、山梔子炒黑(9g) 5、訶子(6g)
[用法] 上為末,以蜜同姜汁為丸,噙化(現(xiàn)代用法:共研末為丸,每服9g;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清肝寧肺,涼血止血。
[主治] 肝火犯肺之咳血證。
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胸脅作痛,咽干口苦,頰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方解] 咳血方證系肝火犯肺,灼傷肺絡(luò)所致。
肺為清虛之臟,木火刑金,肺津受灼為痰,清肅之令失司,則咳嗽痰稠、咯吐不爽;肝火灼肺,損傷肺絡(luò),血滲上溢,故見痰中帶血;肝火內(nèi)熾,故心煩易怒、胸脅作痛、咽干口苦、頰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火熱熾盛之征。是證病位雖在肺,但病本則在肝。
按治病求本原則,治當(dāng)清肝瀉火,使火清氣降,肺金自寧。
君藥青黛、山梔子,青黛咸寒,入肝、肺二經(jīng),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山梔子苦寒,入心、肝、肺經(jīng),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兩藥合用,澄本清源。
臣藥瓜蔞仁、海粉,火熱灼津成痰,痰不清則咳不止,咳不止則血難寧,用瓜蔞仁甘寒入肺、清熱化痰、潤(rùn)肺止咳;海粉(現(xiàn)多用海浮石)清肺降火,軟堅(jiān)化痰。
佐藥訶子苦澀性平入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清降斂肺,化痰止咳。
諸藥合用,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木不刑金,肺復(fù)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
咳血方配伍特點(diǎn):寓止血于清熱瀉火之中,雖不專用止血藥,火熱得清則血不妄行,為圖本之法。
[運(yùn)用]
1.辨證要點(diǎn) 咳血方為治療肝火犯肺之咳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咳痰帶血,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2.加減變化
火熱傷陰,酌加沙參、麥冬等清肺養(yǎng)陰;
咳甚痰多,加川貝、天竺黃、枇杷葉等以清肺化痰止咳。
本方去訶子、海浮石,加青蒿、丹皮,治療鼻衄,亦有較好療效。
3.現(xiàn)代運(yùn)用 咳血方常用于支氣管擴(kuò)張、肺結(jié)核等咳血屬肝火犯肺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屬寒涼降泄之劑,故肺腎陰虛及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文獻(xiàn)摘要]
1.原書主治 《丹溪心法》卷2:“咳血。”
2.方論選錄 吳昆《醫(yī)方考》卷3:“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肺者,至清之臟,纖芥不容,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jiǎng)t嗽。咳者有聲之名,嗽者有物之義也。青黛、山梔所以降火,瓜蔞、海粉所以行痰,訶子所以斂肺。然而無(wú)治血之藥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臨床報(bào)道]
治療78例支氣管擴(kuò)張咯血。用咳血方加墨旱蓮10g,白茅根10g,阿膠15g(烊化),白及10g,藕節(jié)2枚為基本方。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涼服,5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臥床休息,避免大便用力,勿抽煙,同時(shí)忌酒、魚、蝦、大椒等辛辣刺激食品。服用1療程后,顯效52例,有效17例,無(wú)效9例,總有效率為88.5%。[董振龍,等.咳血方加味治療支氣管擴(kuò)張咯血78例。中國(guó)中醫(yī)急癥 1998;7(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