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遷西縣、灤縣等地)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卒年無考。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么可以隨便改動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愿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后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2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如今周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于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涂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于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這是用推行錯誤的行為來取代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他們2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fā)動起戰(zhàn)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tǒng)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jié),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山,并答應天下相讓,他們?nèi)跃芙^出山仕周。后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采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于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辭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采集野菜充饑。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nóng)、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里?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jīng)衰息。”于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伯夷、叔齊兄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是可貴的。因此有關(guān)伯夷、叔齊的美德,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對于謙恭揖讓的民族傳統(tǒng)的形成產(chǎn)生過影響
伯夷、叔齊死后,見于文獻記載的,最早贊美伯夷、叔齊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后多次贊揚伯夷、叔齊。“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對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仁”。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充分體現(xiàn)了“仁”的道德標準。孔子也贊揚他們“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準也是“仁”。第二,“義”。讓國,首先就是“義”字當先的,行為是無比高尚的。第三,“禮”。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寧死全仁,用孔子的話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就是儒家提倡的“禮”。第四,“孝”。伯夷以父命為尊,寧可不作君王,也不違背父親的遺愿,這就是“孝”。兄弟讓國,體現(xiàn)的是“悌”。不難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從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中找到源頭。從這些佐證,完全可以看出,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礎(chǔ),孔子儒家思想是東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也就是名副其實的東方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