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
若谷虛懷
摘要:“導學案”區(qū)別于教案和學案,在強調教師的“導”的同時關注“學生獲得”。導學案的設計和實施包括“如何編寫,如何使用和使用的要求”。而在編寫的過程中強調主編教師要“閱讀學生、讀懂教材、明晰目標”,同時要求學科組教師的合作。在使用導學案時更加強調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結合。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設計;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逐步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1]為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愛學、樂學,實現(xiàn)教學相長。“導學案”,立足教與學的統(tǒng)一,關注學生課堂中的“學習獲得”,可望改變傳統(tǒng)教與學的分離,有助于促進課程改革進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導學案”的設計
新課程實施以來,“以生為本”理念逐步得到了確認,教學設計不僅是對知識學習預設問題解決方案,更重要的價值取向是要從為教師的“教”而設計,轉向為學生的“學”而設計。[2]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案,“是一個單元或一節(jié)課的實施方案”,[3]這種“方案”是任課教師從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知識水平出發(fā),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材單一方面制定的,較少經(jīng)過整個學科組老師的交流和協(xié)商,這樣的“教案”顯然不能滿足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需要。導學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在學生,追求學生的學習獲得,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個性特征,為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而編制的方案。它不是教案,也不是學案,而是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的有機整合。導學案的設計包括個體初編、集體編寫、教學中生成三個部分。
(一)個體初編
導學案,從關注學生學習獲得這一基點出發(fā)定位教師的教學,它促使教師理性地思考教學,并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體現(xiàn)教師與學生雙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導學案設計需要學科組根據(jù)教學計劃,科組長在每周集體研討中,規(guī)劃下一學周的導學案內容,教師個體根據(j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設計,認真閱讀理解學生、優(yōu)化教學內容、處理好相關關系是教師個體設計導學案的重點。
1.閱讀理解學生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占著中心的地位。”[4]導學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在學生,其本質是關注學生學習獲得,所以閱讀理解學生是設計導學案的基礎。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掌握程度、認知水平等前提下才能做到“因材設計”。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特點,廣泛征詢有益建議,設計有層次性和階梯性的導學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2.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材有法定使用依據(jù),經(jīng)過國家審定;有科學依據(jù),經(jīng)過專家、教師長期探索,有實驗基礎;教材精選和組織了社會經(jīng)驗,承載著教育目的,反映著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5]教材是導學案設計的源頭和藍本,導學案設計不能脫離教材。但教師“用教材教”,非“教教材”,在設計導學案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科特點讀懂、吃透教材,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對教材予以重組,追求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為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避免機械識記和死記硬背,設計圍繞教材,不能脫離教材“顧左右而言他”,但又要處處為學生學習獲得著想,做到導學案的設計重點突出,難點分散,針對性強,適合學生學習,達到啟發(fā)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3.處理好相關關系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處理好教材和導學案的關系問題,教材是依據(jù)和藍本,導學案是教材的延伸和優(yōu)化,導學案應把靜態(tài)的教材進行動態(tài)開發(fā),把教材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情景化、生活化、問題化設計,做好教材和導學案的有機融合;處理好主編能力差異及使用導學案的能力差異問題,學科組應根據(jù)不同主編教師和任課教師的特點做到編寫和使用的針對性指導,體現(xiàn)不同的風格和特色;處理好“預習導學”的問題,預習導學案至關重要,學科組應指導教師在導學案的預習部分多下功夫;處理好如何精選練習,做好作業(yè)的分層問題,練習的設計必須注意“因材設計”;處理好學生學習導學案的深度問題,學生對導學案的學習不能“走馬觀花”和“蜻蜓點水”,必須學懂和學透;處理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學生不愿提問題、提不出問題的問題,設計注意多設疑。
(二)集體編寫
導學案設計的基點是學生的學習獲得,需要教師集體的智慧。集體編寫一般以學周為單位,學科組長可以提前召集本組教師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分析學生情況、研讀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等方面內容。集體編寫也需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把課前預習和課前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不僅把育人的眼光局限在課堂,要將教育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每次的集體編寫要定時間、定地點、定主講人、有記錄、有進度、有測試,學科組長要定期按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編寫活動, 切忌走過場, 切忌讓集體編寫演變成輪流編寫,要避免傳統(tǒng)集體備課的形式主義。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學科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編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初稿,并交給學科組長審查修改;學科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制成正式文本。同時將導學案整理成冊,作為本組的教與學的方案,及時備案造冊,以備后用。
設計導學案時,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膶W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注意導學案與一般教案、講義的區(qū)別,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導學案應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學科組依據(jù)課時要求具體分工到每位教師,老教師和年輕教師科學搭配,“多師多徒、以老帶新”,在規(guī)定時間提交初稿,然后學科組認真討論,再返回修訂。修訂后,再由組長把年輕教師的導學案分配給經(jīng)驗較豐富的教師逐行修改,修改內容主要為是否做到知識層次化、問題化,問題階梯化,是否引導得當,點撥是否到位,分析是否有條理,總結是否精到。初編者、校審者均要署名,最后經(jīng)組長認定交印。
學科組教師應把編寫出色的導學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導學案的編寫要遵循引導性和主體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層次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閱讀學生、讀懂教材、明晰課標;編寫出的導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導學過程、達標檢測和總結反饋。導學案的編寫內容與要領見下表1-1。
表1-1 導學案的編寫內容及要領
(三)教學中生成
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是一對很難解決的矛盾。以生為本的理念和教學觀決定了課堂教學不僅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6]新課程理念下要求課堂教學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刻板和控制主義傾向,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大膽采用‘調適’或‘創(chuàng)生’的課程實施取向,創(chuàng)造性的實施新課程”。[7]基于此,上課前一到兩天將導學案發(fā)給學生,課前收齊后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與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生表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中‘留白’,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要求填補”,[8]課后教師在導學案的“留白”處填寫“教后記”,用于下次集體編寫時小組交流;學生在“留白”處填寫“學后記”,便于反思和總結提升。導學案教學中教師必須進行修改,根據(jù)課堂的變化注意導學案的非預設性生成,導學案只是一種預設,而不是 “教學圣經(jīng)”,“在學生‘鮮活’的思維中,在學生熱烈的交流中,課堂會產生令人驚喜的非預設性生成,它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重要財富”。 [9]法國哲學家利奧塔曾言:“對傳遞確定的知識而言,教師并不比存儲網(wǎng)絡更有能力”,[10]新課程理念下,只有“當教師帶領學生在教學過程本身充滿激情地投入創(chuàng)造活動(即在教學中產生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則宣布‘教師時代’的來臨”。[11]基于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時時注意導學案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
二、“導學案”的實施
教案只是教師理解的課程,[12]而導學案卻是教師和學生理解的課程。導學案的實施必須依靠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和互動,做到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教師要作好課前的“導”,注重引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同時要作好課中的 “導”,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的學習;注意課后的“導”,指導學生延伸導學案的學習。課后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預習下次課的導學案,做到預習指導的層次性和階梯性。課后的反思提升不可缺少。每一堂課結束后,學生應該在導學案留白處填寫“學后記”,認真做好學習反思,以便促進以后的學習。學生應定期將每課時的導學案裝訂成冊,做好保存,以便后用。(見下圖1-1)。
![]() ![]() ![]() ![]() 圖1-1導學案操作流程圖
(一)以“學生預習”為基礎
完成導學案的預習是首要任務。課前對導學案的預習是導學案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必須認真做好預習,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預習,不能弄虛作假,欺騙自己和老師。“新的教育精神使個人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和創(chuàng)造者。自學,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13]如何引導學生有效自學是導學案設計中的一大難點,學生對教材的自學是教學有效開展的核心問題。教學中教師常常沒有向學生指明具體的預習目標和要求,引導學生預習不到位;課堂練習設計不充分,導致無法讓學生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等。基于此,教師要將導學案在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導學案的引領下,帶著問題進入學習過程。教師的預習指導應注意文理科知識的不同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獲得預習的方法,提示學生如何進行預習。
(二)師生“雙向主動”
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導學案做好課前的“自主學習”,課中的“合作、探究學習”,課后的“練習、反饋和提升”,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和積極性,注重和教師、同學的交流、合作和討論。引導學生對導學案的基礎部分獨立消化,對重難點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和老師、同學交流解決,做到師生“雙向主動”。杜威曾言:“共享的經(jīng)驗是人類最大的善”,[14]教學中強調師生間的“對話”,真正施行“對話教學”,因為“教學中的知識創(chuàng)造從來就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教師與學生在持續(xù)對話中進行的集體創(chuàng)造”,[15]強調師生“雙向主動”,也即注重“對話教學”,是導學案實施的催化劑。
教學時,要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自主閱讀課本,主動討論重難點和疑點,主動思考解答問題,自主概括結論,主動尋找規(guī)律和建構知識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思維來獲得知識,教師自己的思維也要得到充分展開;教師要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引導和反饋,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容易理解的部分一筆帶過,而對重點、難點進行提示、引導、集體討論;對學生討論中形成的共識性難點問題進行有意識地總結匯總,備案造冊,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在集體討論中,教師不是“旁觀者”和“看客”,而要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和導學案,避免集體討論失去主題和方向,流于形式。
(三)強化“練習鞏固”
練習的目的在于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和鞏固,練習的設計應該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在設計練習問題時,應注意多設疑。應該多設計開放性地的問題(如簡答題和分析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思考、討論和解答;封閉性地填空題和選擇題應該少設計,因為這樣的題目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練習題的設計應做到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和階梯性,同時根據(jù)不同學科的特點而有所不同。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以便對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給予指正,做出正確的評價。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建立一個“錯題集”,同時應該要求學生用雙色筆對錯題進行反思記錄。講評時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難點上,根據(jù)練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注重“總結反饋”
總結反饋是導學案教學的最后一環(huán),然而卻是極為重要的部分。“教學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交互活動。這種信息交流的情況進行得如何,要靠反饋來表現(xiàn)。不注意反饋的教學是寡效的。”[16]反饋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反映,總結是對情況反映的科學定位。“反思性教學其實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17]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的反饋,其實也是自己教學反思的過程。導學案教學使“教對學的反饋和學對教的反饋這種雙向反饋得到真正實現(xiàn)”。 [18]在總結反饋時應遵循及時性原則、準確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反饋可分為課前反饋、課中反饋、課后反饋三部分。
課前反饋。課前反饋可有效指導學生的預習,給學生指明預習的方向,同時也提升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某些較難理解的問題,可以號召有較好思路的同學幫助不會的同學,該放手時就放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小老師,試行“兵教兵”和“小先生制”。
課中反饋。課中的及時反饋尤為重要,可以對學生起到及時強化的作用,同時教師可以及時給予學生形象化的符合學生興趣的反饋,如基于學科的具體特性和學生的進步情況賦予其可愛的動物稱謂,如小駿馬等,讓學生得到及時的反饋。練習盡量在課上讓學生完成,并及時給出解答,這樣能讓學生有及時而適當?shù)挠柧殻_到“當堂達標”的目的。同時這樣既鞏固所學,又使學生學有所用,可讓教師獲得直接的反饋信息,為課后的教學、指導提供信息。
課后反饋。目的是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對導學案分兩次回收,一次是學生練習的導學案,一次是學生改正后的導學案;課后提升部分的題目在編寫時要注意層次性和階梯性。有效的總結和反饋可以繼承好的經(jīng)驗和方法,為今后導學案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基礎和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
[2][6] 童國嘉.“生本時代”教學設計的內容訴求[J].教學與管理,2007,(11):7—8.
[3][12] 陳桂生.“備課”引論[J].全球教育展望,2007,(2):13、60—62.
[4][16] 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12.
[5][8] 李臣之.論教學內容創(chuàng)生:規(guī)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07,(2):3—5.
[7] 喬亞利,李臣之.強化“本土行動”:深化新課程改革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5):5—8.
[9] 楊麗霞.“學案”教學勿忽視“導”[J]. 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5):61—62.
[10] [法]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11.
[11][15] 張華.試論對話教學的知識基礎[J].全球教育展望,2009,(3):7—15.
[13]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51.
[14] 王成兵.一位真正的美國哲學家:美國學者論杜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87.
[17] 劉文軍,李臣之.課程研究民族化的基本路徑[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2):47—49.
[18] 關士偉,臧淑梅.學案設計的理論研究[J].教育探索,2005,(8):28—30.
《教育科學論壇》第十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