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09-12-16 20:49:13|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無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這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學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句話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說:“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選自南懷謹的《論語別裁》)
偶然看到南老前輩解讀的論語,看到這幾句忍不住在心里反轉了許久,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若用這八個字形容教育自是南老前輩以教育者的角度和思維來解析的。在我的心里思琢,若用這幾個字形容人生的過程其實也很貼切,一個人在生命的里程中能不斷地在不同的階段對自己的內心,切、磋、琢、磨或者能有幸被別人不斷的提醒著反省自己的行為雕琢自己的心理,性格,那一定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雖然是簡單的幾個字說來容易做來難,任何一個高級的玉雕家若非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磨練也很難把一塊璞玉雕琢成完美的精品。人生呢?人生幾十年若能不斷的,切磋琢磨,不斷調整自己的性情會是什么樣子呢?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切、磋、琢、磨,本來指器物加工的工藝名稱。《爾雅.釋器》曰:“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漢王充《論衡.量知》亦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后來人便常以“切磋琢磨”,來比喻良師益友之間在道德學業方面的互相研討砥礪。北齊劉晝《新論.貴言》曰:“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義。”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曰:“如切如磋,自契激揚之義;同心同德,孰分清濁之姿。”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交友》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朋友的樂趣在相同中容易見出,朋友的益處卻往往在相異中才能得到。”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
|
|
|
|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哩。”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后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此章的前一句對話,孔子溫婉地否定了子貢的看法,提出了安貧樂道,有錢而謙遜好禮的道理。下一句意思是說,子貢悟到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上升到追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猶如切、磋、琢、磨一樣精益求精。這樣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贊揚。認為可以和賜討論《詩經》了;認為賜是個可以舉一反三的學生。從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人人都追求平等,都在倡導平等人,但不容忽視,但這種不平等其實在出生時就決定了。這里,這種情況不談。我想,孔子說的,是排除了這種出生的情況下的一個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 所以,自然,此處“安貧樂道”中的貧,應該首先是指物質貧乏,還更指的是沉于下僚時精神上的苦悶和高遠志向無處發抒的內心傷痛。 物質上的貧乏尚且不談,沒有物質的生活自然不是人想要的,但帶給人傷痛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苦悶和髙情無處發抒之苦。這時,能安于貧,安于“暫時”或“永久”的這樣一種狀態,是極為難得的。因此,這種人在古代,往往被稱為高人隱士,譬如晉代之陶潛等等之名士。 對當代而言而言,貧,當然指物質生活的貧苦,但更指的是不為人知的精神的苦悶和精神追求上的同道者的貧乏。是要守護自己內心的家園。是要有一個恒定的信念和對未來、對終身、對世界的一個穩健的把握。盡管處于一個學術劣勢的時代,卻永遠不會失去努力追求的心愿和斗志,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堅定地朝自己設定的目標走,靜心調養自己,豐厚自己,耐住寂寞,沒有抱怨,沒有責問,用平和之心,不問為什么,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無論幾個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包括物質和精神)。我想,這是夫子他老人家希望看到的吧! 是在這樣的一種“貧窮”的狀態下,依舊用積極入世之心,換回理想和信念,用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等等良好的心態來保持自己終生精神生活的永不枯竭。保持對“道”的良好感覺。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就是為何孔子認為“貧而樂”比“貧而無諂”境界更加高邁?賜悟到這個道理,孔子就認為可以與之談論《詩經》,是個能舉一反三的好學生呢?“貧而樂”高明在哪里?我想,髙就髙在這個“樂”字。對這個“樂”字,下帖還要接著談。
另外,如何分析“富而好禮”?“富而好禮”比“富而無驕”高明在哪里?下帖接著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