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端注:本文是筆者近期寫給媒體的稿件,討論電荒的成因問題,很高興看到今天發改委上調多省工業用電,而居民用電則保持不變,算是一點小小的安慰,但是工業用電上調幅度還是太小了,照我看至少要調一毛錢。
朋友老王是個小企業主,不久前他打電話告訴我說,當地政府通知他的企業要拉閘限電了,一停至少十天,啥時候恢復說不準,但他的生產線可停不起,好在他早就已經自備了柴油發電機,現在就是多囤點柴油準備“過冬”。中國的不少事情想起來總感覺很荒謬,上次他購買發電機,是因為地方政府為了達成節能減排的目標拉閘限電,可是自己用柴油發電更不經濟、更不環保、碳排放其實更高,但由于不會進統計局的報表里,所以貌似單位GDP能耗就被降下來了。不過這回看樣子不是做門面功夫,而是真沒電了。
中國有很多總也沒法解決的問題經常會周期性的出現,比如電荒,似乎每年這個時候,就會爆發大范圍的缺電。這次電荒的導火索是干旱導致水資源不足,使得水電供應不足,可是在中國火電的比例是78%,水電比例只有兩成,把問題歸結為水電似乎說不過去。電監會的數據稱,預計6月份高峰時段全國最大電力缺口將達到3000萬千瓦,而年初至今,全國日最大缺煤停機達980萬千瓦,相當于一個重慶的發電裝機容量,由此看來問題的根源還是在火電。
有研究顯示,2010年發電裝機容量相比2004年增加了120%,而同期發電量的累計增長僅為90%。這說明裝機容量是足夠了,但是因為開工率不足才導致的電荒,為何電廠不愿意發電?因為現在的煤價高,電價低,售價不足以彌補成本,所以電廠寧可長期檢修不干活。2004年以來,電價提高幅度僅為32%,同期煤價上漲卻超過150%。今年1-4月份,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火電虧損額合計105.7億元,如此虧損下,如果不干活能減少損失,還真不如長期停產。
第一季度,工業用電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2.45%,而且呈現出占比逐年提高的趨勢,如果害怕居民反對而不愿提高民用電價,那完全可以提高工業電價,用工業電的盈利補居民電的虧損,可電價為何遲遲不愿提高呢?因為這只是表象,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中國現在仍然是以外貿出口為主導的加工型經濟,為了保證出口競爭力,一味的壓低產品價格和成本,這就要求中國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盡可能的低,電價不能漲,工資不要漲,對于那些基本賺不到錢的出口商品,政府還要給予退稅補貼,用中國的資源、人力和環境為代價,保證出口的增長,就這樣中國有了3萬億的外匯儲備,不夸張的說,這些錢是中國人用汗和血以及被破壞的環境換來的。但是人類對于資源的索取總有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資源價格就要暴漲。
電力系統改革之后,電力企業被要求以企業化運作,這就變成企業要負擔煤價大漲帶來的虧損,于是各發電企業就會找這樣和那樣的借口,今天檢修,明天維護,能少發點電就少發。而這種缺電的情況,又反過來帶動了下游企業對極其浪費能源的柴油發電機的需求,轉過來又將油價推高。一旦有人提出應該提高資源價格,提高勞動者收入,就會有既得利益者跑出來威脅說,你敢提高我就敢撤離,寧愿去越南也不在中國了,以此來逼迫中央就范。同時還放出煙霧彈說,提高電價就要提高CPI,老百姓一聽要漲價就紛紛搖頭,但事實上工業用電價格不計入CPI,和居民的關系并不大,居民用電所占比例只有12.5%,可一旦群眾被發動起來反對漲價,那就真不能漲了。
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一方面通過廉價的中國商品享受著能源價格的補貼,一方面又痛罵中國人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污染這個世界。沿海地區的企業主們,通過出口中國各種廉價的資源,獲取了巨額的財富,接著把這些錢都拿去炒房,繼而推高房價。于是那些打工仔們發現,自己不管如何努力的工作,工資收入總趕不上房價,這是因為他處在利益分配鏈的末端,他越努力相對就越貧困,他創造出來的價值被他的老板拿去買房子了。
回到文章開頭,我問老王:“你用柴油發電的成本太高了,你還能盈利嗎?”老王回答說:“肯定賺不到什么錢了,但好在我還能拿出口退稅。”一個中國的企業,將中國的商品廉價出口到國外,可他賺的竟然是中國政府的補貼,還有比這更“神奇”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