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簡單實用的太乙神針灸法,灸具,金屬灸盒,金屬灸網.
古代中醫先賢云:針藥不及,灸之為宜。特別是針對許多慢性病,古人早就研究出了解決的方法,現在就是怎么用的問題,以下介紹行之有效的太乙神針灸法。把大家從看不起大病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但一般人對于針灸是外行,不敢貿然行事,這里有一個能讓大家在家里就能治許多大癥的太乙神針灸法,并且按古方配制好了艾絨,只要按照介紹的方法去做即可。太乙神針灸法古書見下圖,刻印于清咸豐年間。 太乙神針灸法,出自清代咸豐六年的一本古籍。 古籍中介紹的太乙神針內容如下:(原文沒有標點符號,為方便閱讀,加上標點符號。) 太乙神針方 艾絨三兩 硫黃二錢 真麝 乳香 沒藥 松香 桂枝 杜仲 枳殼 皂角 細辛 川芎 獨活 川山甲 雄黃 白芷 全蝎各一錢。 右為末,稱準分量和勻,預將大紙裁定,將藥鋪于紙上厚分許,層紙層藥,凡三層卷為大指粗細,杵令極堅,以桑皮紙厚糊六七層,再以雞蛋清通刷外層,務須陰干,勿令泄氣。 用針法。 一用針法,先審是何病癥,取何穴道,用筆涂記其穴,以紅布七層安于穴上,候針。 一將針向燈上燒透,對正穴道放于紅布上,候藥氣溫熱漸退,肌腠直入病奧,便覺氤氳清爽,應效之速難以言傳,若太熱,將針略提起,俟熱定,再針,以七記數,少則一七,多則七七。 一燒針,務令著透,輕重浮沉,按須得法,針火若滅,再燒之。 一用過藥針,以極干竹筒封藏,勿令受潮泄氣,便可復用。 一宜天氣晴和,明窗凈幾,密室無風之處,敬謹焚香如法用針,登時奏效,更須擇吉,若遇人神所在之日,不宜針灸,切須忌之。 一針后,靜臥片時,使藥氣周流暢達于臟腑脈絡之間,然后起,飲醇酒數杯,借酒力以行藥氣,微醺為度。切忌冒風。 一針后,務宜謹攝起居,保養元氣,禁止房事,尊節飲食。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針灸。 初一在足大指,初二在外踝,初三在股內,初四在腰,初五在口,初六在手,初七在內踝,初八在腕,初九在尻,初十在腰背。十一在鼻梁,十二在發際,十三在牙齒,十四在胃腕,十五在遍身,十六在胸,十七在氣沖,十八在股內,十九在足,二十在內是踝,二十一在手小指,二十二在外踝,二十三在肝及足,二十四在手陽明,二十五在足陽明,二十六在胸,二十七在膝,二十八在陰,二十九在膝脛,三十在足趾。 穴道取寸法,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1寸,取稻草心或簿篾片量之。 附太乙神針灸法: 用生姜一大片,厚二分,中穿數孔,平放于應針穴道之上,用麥面捏一小碗如酒杯大,碗底亦穿數小孔,將神針內藥料拆出再加蘄艾絨少許,捏作團置于碗內點燃,平放于姜片之上,傾刻之間藥氣即可透入,如覺甚熱,將姜片略略抬起,停片刻即再放下,看碗內藥將燃盡取起,另換,每一次換藥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次,或兩次不拘。 太乙神針有兩種用法:一將針懸起離布寸許,藥氣自能隔布透入;一將針寔按布上藥氣更易透入,然懸起一法取效較緩,寔按一法輕則布易燃,重則火易滅;無有微礙,不如以針為灸較為妥當,取效亦速。今夏余右臂患麻,左臂作痛,數月未痊,山陰唐煜軒大令,以所制太乙神針授余,先用懸針法,痛麻中減,而未能脫然,繼用寔按法,苦其不便,因變而為灸又思灸法皆用艾作團,點著置所患處,若團小則藥力不濟,團大則皮膚易傷,故用面碗隔姜灸之收束。 艾火不使零星散落亂而藥氣溫暖半刻許,已直透病奧,頓覺肌腠筋絡之間氤氳暢達,余每日灸一次,凡三日而所患若失。 竊謂此法可為太乙神針之助用,敢詳疏其法刊附書后,公諸世人。 咸豐六年十二月朔滄州葉圭書識于濟東道署。 同治甲子春奉檄赴漢督銷淮鹽,偶因渡江閃腰痛楚不可行坐,舊好王省三司馬授此針法,試效如神,原刻穴位圖源原間有舛誤,因略加考證,重授梓人,以廣其傳,秀水張文瀾識。 太乙神針灸所治條目: 1.凡中風,頭風,風癇,角弓反張,忘前失后,氣絕,脫肛,目淚,耳聾,針百會。 2.凡腦冷鼻塞,腦漏,潮不出,目睛痛,針上星(眉心上4寸)。 3.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針神庭(眉心上3寸5分)。 4.凡喉嗆,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針天突。 5.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盅狀如覆盆,黃疽,積塊,熱病,腹鳴,飲食不化,虛勞時癥,血痰,風癇等癥針上脘(臍上5寸)。 6.凡翻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飲食不進,赤白痢,面色痿黃,五隔,針中脘(臍上4寸)。 7.凡肚腹堅硬,痃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翻胃,氣脹不嗜食,飲食不化,針下脘(臍上2寸)。 8.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腹脹氣喘,心臍下冷痛,面赤,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肌瘦,四肢無力,奔豚,七疝,腹脹,結塊,脫陽,陰癥,囊縮,婦人臨行房贏瘦,崩中,月事不調,產后惡露不止,繞臍絞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尿,針氣海(臍下1.5寸)。 9.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遺瀝溺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后惡露不止,針關元(臍下3寸)。 10.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冷氣積聚,沖心臍下結塊,失精,無子,胎衣不下,惡露不行,血結成塊,子門腫痛,小腹寒痛,陰癢痛,臨經行房,瘦弱針中極(臍下4寸)。 11.凡目痛,內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針臨池(兩目中直上入發際5分)。 12.凡兩額暴痛,口跟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針客主人(兩耳前骨上宛中,開口即空處)。 13.凡傷寒結胸,咳嗽,吐膿,肚腹臌脹,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產后飲食不進,針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14.凡夾臍痛,沖心腹痛,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一切血損,婦人結血成塊,針天樞(臍兩旁各開2寸許)。 15.凡手擘痛,不能攜物,針肩(骨禺肩端兩骨間)。 16.凡偏不遂,兩手拘攣,捉物不得,臂細無力,肘內寒冷而痛,傷寒余熱不盡,舉體痛癢如蟲嚙,皮脫?。浚]疾,隱疹針曲池穴。 17.凡風障手擘不舉,汗出中風,小兒慢驚,痰瘧,針尺澤。 18.凡手擘不仁,肘彎難伸,偏風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疬,針手三里。 19.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行步不得,一切腳氣,針風市穴。 20.凡疝氣遺尿,失精,足痿不能行,針三陰交。 21.凡十般水腫,四肢厥逆,咽喉引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針內庭。 22.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縮入腹,陰囊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尸厥如死,腳氣,紅腫,行步艱難,婦人血崩,針大敦穴。 23.凡耳聾虛鳴,脫頷口禁,頰腫牙痛,針風池。 24.凡五勞七傷,偏身發熱,諸般瘧疾,針大椎。 25.凡脊膂強痛,咳吐不止,癲狂譫語,瘛瘲發熱,針身柱。 26.凡上氣喘不得臥,針靈臺。 27.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里急瘛瘲,針命門。 28.凡腰胯脊痛不能俯仰,凡足痹不仁,婦人月水枯閉,針腰俞。 29.凡傳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胸膈氣喘,肺俞。 30.凡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往來,四肢無力,人身百病,無不主之,針膏肓穴。 31.凡血癥,心痛,翻胃,吐食,自汗,四肢怠惰,針膈俞。 32.凡多怒躁急,氣促,?逆,目眩,黃疸,針肝俞。 33.凡骨蒸勞熱,舌干咽痛,頭疼目黃,食不下,干嘔,并諸血癥針膽俞。 34.凡諸般黃疸,四肢不收,脾痛膈痛,久患泄痢,翻胃吐食,膈氣積聚,痰瘧寒熱,針脾俞。 35.凡胃寒腹脹,腸鳴翻胃,嘔吐,小兒羸瘦,針胃俞。 36.凡腎經虛憊,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荒,膝攣足寒,針腎俞。 37.凡五痔腸癖,兩臂尖痛,泄瀉久痢,陰汗濕癢,腸風脫肛,針會陽。 38.凡狂惕煩悶,驚風掣肘不得屈伸,針腕骨。 39.凡鼻血不止,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禁偏風,風疹,頭痛,針合谷。 40.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股痛相引,腰肋不得轉側,諸風寒濕,風痹,風疹,針環跳。 41.凡五勞七傷,翻胃腸鳴,氣膈肚痛,痃癖臌脹,胸膈蓄血,咳嗽,稠痰,膝腿酸疼,足痿失屐,針足三里。 以上按穴治病,不可舛誤,如遇周身疼痛,跌磕損傷,骨節疼痛,瘀血不散,及癰疽發背,對口疔瘡,瘛核疬患,一切無名腫毒,各于患處針之,痛者針至不痛,不痛者針至痛即愈。倘水陸舟車客途旅次,以及窮鄉僻壤,無藥之處,帶備神針,見病即針,針到病除,真屬快事,不但保身,兼可積德,愿同志廣為傳布以濟世焉。 其中的藥物選用地道藥材,麝香選用印度麝香。全部藥材粉碎成絨狀,直接使用。 太乙神針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傳統的用法,就是把藥絨卷成圓柱狀,點著后隔七層紅布直接按在穴道上,另一種就是用隔姜灸法,筆者自創一種更簡便的方法。見下圖,人人都能施灸,法簡效宏。 金屬灸罐一對或灸網一個,一次性口杯一個或幾個,紙杯從中部剪為上下兩半(上下高度比例自定,以灸時溫熱不燙為宜)。然后取藥絨若干放于金屬罐中或灸網中,點燃藥絨后和杯一起放于要灸的穴道之上,再蓋上紙杯的另一半,藥絨燃盡后再續,接著施灸即可。注意施灸時不要隨意翻身,以防灸具燙傷,切切。 為網友提供太乙神針灸法的灸具(另有單孔,雙孔,四孔,六孔灸盒),艾灸器和太乙神針艾絨。 太乙神針艾絨 由十七味中藥組成,其中麝香采自藏民手中的印度麝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