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泳人水中救生經驗
7月8日,浙江省《溫州日報》針對炎炎夏日,溺水頻發的普遍問題,采編了一組溫州市冬泳協會水中救生資深人士的寶貴經驗,提供給廣大市民,希望大家在游泳嬉水的時候,帶足安全意識。 這組文章的“編者按”說,炎炎夏日,下水游泳的人越來越多,溺水事件亦頻繁發生。據我市教育部門通報,6月以來,我市已發生5起學生溺亡事故;本周二,市教育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防溺水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而在我們編發本組稿件的當天,又痛心地得知,樂清市西山水庫一14歲少年不幸溺水身亡。 溺水是繼自殺、交通事故之后,導致我國人群意外傷害致死的第三位原因,據衛生部估計,全國每年有5.7萬人死于溺水。特別是0—14歲的兒童,溺水是這個年齡段的第一死因。 我們整理這組文章,希望為大家的人身安全多提供幾個“救生圈”。 能不能去野外游泳? 提醒:請帶上游泳圈、救生球 盡量不要去野外游泳。尤其是中小學生,應到有安全措施的正規游泳池,一定要有家長陪護。水性好且喜野外游泳的市民,專業人士也提供了幾條建議:寄生蟲超標,可能導致皮膚疾病。 一、不要獨自一人到野外游泳,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易發生溺水事故的地方去游泳。尤其是小孩,一定要與熟諳水性的家長或教練結伴而行。 二、不要到水庫、湖泊、江河等水況不明或無安全設施的地方游泳。這些地方深淺不一,游泳時可能會碰到障礙物受傷。六七月正值汛期,水中各類細菌、 三、野外涉水需注意水的溫差,下水前預熱身體。如水溫太低則在淺水處淋洗身體,待適應水溫后再下水游泳。 四、不要貿然跳水和潛泳,更不能互相打鬧,以免嗆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渦處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五、游泳中如突覺身體不適,如眩暈、惡心、氣短等,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六、在自然水域游泳,要養成下水前帶游泳圈、救生球的好習慣,以備發生意外時采取應急措施。 水中遇險如何自救? 提醒:保持冷靜等待救援 水中遇險,應保持冷靜,根據自己的游泳水平和現場情況,采取應急措施: 抓住就近的浮體(如木板、樹木等),調整好呼吸。 判斷自己位置和周圍環境,自身位置靠岸邊較近時,可順水流慢慢游回岸邊;不會游泳者抱住浮體等待救援。 游泳中,若小腿或腳部抽筋,千萬別驚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躍動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時呼叫同伴救助,千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游泳能力而選擇自我脫險。自救的游泳者,可先吸一口氣,使身體仰浮水面,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肢體的腳趾,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同側手掌壓在抽筋肢體的膝蓋上,幫助抽筋腿伸直,一般即可緩解。 他人遇險岸上如何施救? 提醒:四個“優先”是要領 如有他人遇險,盲目下水救人不是最好的方法。救生應遵循四大原則:岸上優先,呼救優先,團隊優先,器材優先。 救生圈是常用的救生器材之一。為救助距離池岸較遠的溺水者,救生圈上可系一條繩子。將救生圈扔向溺水者時,應用手握緊或用腳踩住繩子的另一端。如在自然水域,應注意觀察風向和水流的流向,將救生圈拋到溺水者上游。 當溺水者離池岸較近時,可將救生桿伸向溺水者,待溺水者抓住后將其拖到岸邊。但要注意不能捅戳傷害溺水者。 如情況緊急,又沒有上述救生物品,也可利用其他物品如毛巾、救生衣、泡沫板、木板、長繩、球、空飲料瓶等施救。 水中如何救人? 提醒:盡量不被溺水者抓抱 在接近溺水者時,施救者要判斷溺水者的位置和情況,盡量不被溺水者抓抱。如被抓抱住,施救者不要驚慌,可以一邊安撫讓溺水者盡量放松配合,一邊解脫自己,將溺水者控制住。 解脫的主要方法是轉手腕、扳手指、反(扭)關節、推擊等。以溺水者從后面將施救者頸部抱住為例,施救者應下沉,雙手上推溺水者雙肘,同時頭部向下抽,趁勢抓住溺水者的一手腕,將溺水者轉至背貼施救者前胸,夾胸控制住溺水者。 施救者抓住溺水者后,拖帶到岸邊。拖帶時一般采用側泳或反蛙泳姿勢。 上岸后如何急救? 提醒:清理呼吸道+心肺復蘇+人工呼吸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及時有效的現場急救對挽救其生命至關重要。 首先應清除溺水者口中、鼻內的污泥、雜草等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解開緊裹胸壁的內衣、胸罩、腰帶等,使呼吸運動不受外力束縛。這個過程應火速完成。 對于尚有心跳呼吸,但有明顯呼吸道阻塞的溺水者,先行排水處理,方法是:救助者一腿跪地一腿屈膝,將溺水者腹部置于屈膝的大腿上,使其頭部下垂,然后拍其背部使口咽部及氣管內的水排出。 如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刻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人工呼吸在最初向溺水者肺內吹氣時必須用大力,以便使氣體加壓進入灌水萎縮的肺內,盡早改善窒息狀態。 經現場急救溺水者心跳呼吸恢復以后,可脫去濕冷的衣物以干爽的毛毯包裹全身保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