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隊
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三、大隊 步兵大隊800---1500人
馱/挽馬制師團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 三單位制師團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 獨立混成旅團一線部隊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四/八挺重機槍?) 守備部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 1945年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 獨立警備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
1945年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編組了丁種師團,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 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并到聯隊里。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 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連部和3個機槍排,1個彈藥排),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 一個55人的炮排(1個10人的排部,1個15人的彈藥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 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連(包括一個27人的彈藥排,兩個31人的炮排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連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排,這種情況下,彈藥排要擴充為39人。 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
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 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 四、聯隊 步兵聯隊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 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馱馬制師團聯隊轄) 一個速射炮中隊(四門37mm速射炮)(挽馬制師團聯隊轄)
無第二個炮中隊(三單位制師)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團部和直屬各連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藥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藥。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連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藥排,三個31人的炮排(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連部,21人的彈藥排,3個33人的炮排(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排(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排(5到8臺電臺),在戰斗中電話和電臺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炮兵聯隊 馱馬制師團轄四個大隊,36門75mm山炮與12門75mm野炮,3700人。 挽馬制師團轄36門75mm野炮與12門120mm榴彈炮,抗戰后,36門野炮與12門山炮,2900人。 三單位制師團轄24---36門75mm山炮或野炮,2---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共1750---2320人。 獨立野炮聯隊(36門120mm榴彈炮與12門75mm野炮)
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4門150mm重榴彈炮) 野戰重炮兵聯隊(16門100mm加農炮) 騎炮兵聯隊 獨立山炮兵聯隊 騎兵聯隊轄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1400人 工兵聯隊編制7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 輜重聯隊3000---5000人。規模大體上取決于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卡車大隊和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 坦克聯隊 電訊聯隊 鐵道聯隊 五、旅團 步兵旅團 師團轄步兵旅團(5000---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2500---3800人。 獨立步兵混成旅團
初期,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旅團司令部:人員27,馬6;獨立步兵大隊:人員782,馬40;炮兵隊: 人員596,馬366;工兵隊: 人員176,馬6;通信隊: 人員175,馬27;共4900人。 后期,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 獨立警備隊 獨立警備隊一般管轄六個獨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共有兵員5450人,配備軍馬420匹、步騎槍3660枝.擲彈筒144個、重機槍24挺。由于這種部隊沒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擔任后方警備任務。 騎兵旅團 騎兵旅團一般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枝、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野戰重炮兵旅團 野戰重炮兵旅團是其陸軍預備隊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備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70余門,常用于重點攻堅任務。 六、師團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斗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6.1 四單位制師團:又稱挽/馱馬師團,甲種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48)、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斗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后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后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于甲種師團的編制。 37制標準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1個炮兵聯隊(48門炮,其中36門38式75毫米山炮,12門100毫米炮),計25375人
37制特設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92步炮6門,重機槍8挺),1個野炮聯隊(36門38式75毫米野炮),計21902人 常設四單位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人員330,馬:165,各種槍95,非機動車63 旅團司令部:人員75, 馬20, 各種槍36,非機動車4 步兵聯隊: 人員3747,馬526, 各種槍2590,各種炮14,擲彈筒76,非機動車256 步兵大隊: 人員1091,馬118
步兵中隊: 人員194,各種槍174,擲彈筒6 野炮兵聯隊:人員2894,馬2269,各種炮48,各種槍541 野炮兵大隊:人員634,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隊:人員128,馬184,野炮4 騎兵聯隊: 人員452,馬429,各種槍320 騎兵中隊: 人員144,馬134
工兵聯隊: 人員672,馬99 工兵中隊: 人員286,馬19 師團通信隊:人員255,馬47 輜重兵聯隊:人員3461,馬2612 輜重兵中隊:人員562,馬376 師團衛生隊:人員1101,馬128
兵器勤務隊:人員121 野戰醫院: 人員240 總計:每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 常設四單位制馱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 人員391,馬239 旅團司令部: 人員80,馬25
步兵聯隊: 人員3818,馬約720 步兵大隊: 人員1150,馬180 步兵中隊: 人員194 騎兵聯隊: 人員508,馬約321 炮兵聯隊: 人員3699,馬3600,炮48 山炮兵大隊: 人員999,馬720,炮12
山炮兵中隊: 人員195,馬138,炮4 工兵聯隊: 人員719,馬150 工兵中隊: 人員約300 輜重兵聯隊: 人員4890,馬4260,輜重馱馬具3882 輜重兵中隊: 人員684,馬598 師團通信隊: 人員289,馬84
師團衛生隊: 人員1328,馬163 兵器勤務隊: 人員121 野戰醫院: 人員300左右 總計:每師團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6.2 三單位制師團 又稱乙丙丁種師團,轄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24---36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后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3000----18000人。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后、由于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后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于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后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于是又開始緝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O九師團均屬于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準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O師團以后的各師團都是屬于這種編制的師團。 37制3單位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炮12門,1個炮兵聯隊(12門炮,其中8門38式75毫米野炮,4門100毫米榴彈炮),計12689人 41.3制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108挺,自動槍6),1個步兵擲彈炮聯隊(8門炮,其中山炮4門,37炮4門),戰車隊1(坦克/裝甲車15輛),炮兵聯隊1(32門炮,其中24門90毫米炮,8門150榴彈炮),計12605人
41制治安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37炮4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72挺),裝甲車5輛,1個野炮聯隊(36門炮,其中24門38式75毫米野炮,12門100毫米炮),計13500人 41制留守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1個野炮聯隊(12門炮,其中8門38式75毫米野炮,4門100毫米炮),速射炮隊1(12門47毫米炮),計14342人 臨時編成三單位制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師團還有師團搜索隊,野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通信隊,衛生隊,兵器勤務隊,病馬廠一個,野戰醫院2個。 師團司令部: 人員91,馬22,馬車8 步兵團司令部:人員7,馬3
步兵聯隊: 人員2909,馬179 師團搜索隊: 人員319,馬185 野炮兵聯隊: 人員1745,馬1259 工兵聯隊: 人員402,馬15,車2 師團通信隊: 人員178,馬30 輜重兵聯隊: 人員370,馬113,馬車50
師團衛生隊: 人員376,馬47 野戰醫院: 人員239,馬87 病馬廠: 人員48,馬11 兵器勤務隊: 人員132 總計全師團約12800人,步兵團約8700人。 丙種師團情況:丙種師團下編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下編四個獨立步兵大隊),以及工兵隊,通信隊,輜重隊,野戰醫院,病馬廠。人員:丙種師團的編制人員在不同時期變動極大,一般情況下,步兵旅團約為5100人,獨立步兵大隊為1270人,總計全師團約為11980人
6.3 戰車師團 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制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于陸軍師團,至1936年后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在日軍準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但由于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火力、速度、裝甲防護力等方面均與歐美先進工業國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戰中對蘇、對美的歷次戰役中均顯得不堪一擊。 其他: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制 中佐 少佐) 對于步兵來說,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在步兵聯隊中,軍馬主要擔任兵器運輸與彈藥、補給搬運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機槍小隊為例,九二式重機槍重55公斤,因此每小隊編制有馱馬五匹(其中一匹為預備馬),除了背負機槍外,負責馱運彈藥時標準是每匹馬需要馱負四個540發彈藥箱,但是戰時考慮長期行軍的影響,實際上每匹馬以馱運兩箱為原則。
在炮兵聯隊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計入火炮本身的挽馬,單單每炮的附屬車輛──彈藥車、觀測車、預備品車──就需要三匹挽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后是由六匹馬以馱運方式運動,另外彈藥馱運馬每匹則馱運12發炮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