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引用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

     淋木 2011-07-16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 - 歡顏人生 - 歡顏人生

     


    第一章 話說姓與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天也都在想到或稱呼別人的姓名;同樣,自己的姓名也在被別人想著或叫著。可以說,姓名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的標志。試想,如果生活中沒有姓名,我們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將會變得怎樣?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姓名。因此,我們也應該了解姓名的意義和作用。

     談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我們常把按姓名筆畫多少排列的人名稱為“以姓氏筆畫為序”,這里姓氏并稱,表示同一個概念。但在上古時期,姓與氏所指完全不同,其中姓表示一個人的血統來源,氏則是姓的分支和發展。《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姓者,統于上者也;氏者,別于下者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統來源而言的,氏則是指他子孫的血統來源而言的。當時嚴格進行這種區分的作用,其一在于嚴格男女之別,如三代之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通志·氏族略》);其二是為了區別貴賤,出身低賤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統來源,也就沒有“氏”;其三是為了更好地選取婚姻之家。我國自古就有“同姓不婚”的慣例,如果同姓相婚,不僅有悖人倫,而且還會引起“其生不蕃”的嚴重后果。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禮崩樂壞和戰亂的影響,姓與氏之間的界線慢慢變得模糊不清,出現了姓氏走向統一的勢頭。秦朝統一天下以后,“廢封建,雖公族亦無議貴之律,匹夫編戶,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錢大昕《十駕齋養心錄》)。此后的人們有時稱姓,有時稱氏,有時姓氏并稱,完全沒有了以前的界限。于是,姓氏從此合而為一。

    姓氏的統一在當時還有重要意義。每個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子子孫孫永久使用,就形成了許多一脈相傳的家族,血統源流的線索也開始清晰。以至后人在要探討姓氏歷史時,很容易找到血緣所出。

     

    第二章   姓氏的來源和演變

    我國最早的姓氏出現在什么時候?這一問題很難回答。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原始人,由于血緣關系的不同,也會分為一個個部落;各個部落為了相互區別,也會有各自的名稱,這種名稱無疑就是姓的雛形。但那時還不曾出現文字,部落的名稱只能靠口頭傳說下來。經歷了無數世代以后,開始有了文字記載,人們才能把這些最早的姓氏(部落名稱)記錄下來。

        我國在夏代以前,曾有許多部落或部落聯盟活動在廣袤的國土之上。這些部落各有不同的始祖,他們是各部落的開創者,被后人奉為神圣,當作半人半神的英雄。如我國傳說的黃帝、炎帝、虞舜等人,曾為開創各自的部落做出過突出貢獻,不僅被本部落的人當作神明看待,而且名字也被用來當作部落的代號,這些代號無疑都是最原始的“姓”。后來各個部落又進一步分衍為許多支族,這些支族同樣以與本支族有關的人或物命名,這些名稱顯然也就是最早的“氏”。

        我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姓氏,一般認為出自商代的甲骨文中。從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字看,有“帚秦”、“帚楚”、“帚杞”、“帚周”、 “帚龐”等字,其中“帚”即后來的“婦”字,“帚秦”等即“婦秦”等,指來自“秦”等部族的婦人。上述“秦”、“楚”、“杞”、“周”、“龐”等字,都被認為是我國早期姓氏的一部分。

        商周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姓氏漸漸多了起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些姓氏經過進一步的分化、發展、演變,就成為今天我們使用的姓氏。如果我們把這些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就會發現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來源和發展歷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不過,若把這些姓氏放在一起研究,也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是由國名演變而來的,有些是從官名、地名等發展而來的,有些則是歷史上某些少數民族的稱號或改姓,原因眾多,情況不一。

        如今天常見的齊、魯、秦、吳等姓,大都是由歷史上的齊國、魯國、秦國、吳國等國的皇室宗族或黎民百姓為紀念故國而以國名為姓。其中齊姓人源于兩周時期的齊國,原是姜姓呂尚的后代,春秋戰國時因齊國發生內亂,姜姓王朝被田姓王朝取代,于是,這些亡國后的姜姓人便紛紛以國名為姓氏,姓齊。至于魯、秦、吳等姓,情況也大抵如此。

        在我國姓氏的來源中,有些姓氏是由祖先的官爵謚號而來的。如周代有人做管理糧倉的官,當時把露天的糧倉稱為“庾”,有房頂的糧倉稱為“廩”,此后,糧官的后裔便以庾、廩為姓;西周春秋時期,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后來便有人以公子、公孫為姓;春秋時,宋國有位國王名子和,去世后被謚為“穆”,他的后人除繼承王位者繼續姓子外,其余便都以穆為姓。此外,這類的例子還有周文王之后姓文,衛康叔之后姓康,宋武公之后姓武,等等,不勝枚舉。

        除上述以外,我國有些姓氏的來源與某些家族的崇拜物(圖騰)及居住地、祖先的名字或職業有關。如某些氏族崇奉青牛、白象,其后便姓青牛、白象;魯慶公之子公子遂居住在魯國都城東門,號東門襄仲,子孫便以東門為姓。此外,如巫、卜、匠、陶等姓,也大都與各自祖先原來從事的職業有關。

        當然,我國的姓氏在出現以后,還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古老的姓氏被廢止、絕滅,同時又有許多新姓氏誕生出來。在這些新姓氏中,有些屬于為避開某位皇帝的名諱而改(如秦漢時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項籍的名諱而改姓席;唐末王審知稱閩王,當地沈姓改為尤),有些是因讀音相近而變為別的姓氏(如江淮地區“韓”、“何”不分,北京一帶“耿”、“簡”音近,福建沿海“王”、“黃”不分,歷史上都有互改現象),有些是因避亂避禍等自行改姓(如南北朝時,南朝人劉凝之避亂入北朝,改姓員;王審知閩國滅亡后,子孫為逃避仇人追殺,分別改姓游、沈、葉等;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因武帝恩準乘車上殿,家族以為榮,從此改姓車),有些是因政治原因而改姓(如南朝齊巴東王蕭子響起兵作亂,兵敗被殺,家族除籍,改姓峭;隋朝貴族楊玄感反隋失敗后,被改姓鳧),有些是從少數民族或外國人中改姓而來(如隋末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后改姓王;明朝時有菲律賓國王入朝中國,病死途中,子孫留下守喪,改姓安、溫等),但影響最大且使姓氏變化最多的一次事件,是發生在公元496年由北魏皇帝主持的把鮮卑姓改為漢姓運動。

        北魏皇室出自鮮卑族中。在改用漢姓以前,鮮卑人使用的是三字或四字姓,復雜且難記。至北魏孝丈帝時,隨著鮮卑人漢化程度的加深,原來的姓氏越來越不利于民族間的融合,于是,孝文帝下令把繁復的鮮卑姓改為漢姓。其中,皇姓拓跋被改為元,其他如丘穆陵改為穆,普六茹改為楊步六,孤改為陸,等等。據《魏書.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記載,在這次運動中,總計有144個鮮卑姓氏被改為漢姓,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少數民族改姓漢姓之舉。這些被改姓的鮮卑人后來都融入了漢族之中,他們的姓氏也成為漢族姓氏中的一部分。到宋代人編修《百家姓》時,由這次改姓而來的許多姓氏都被收錄了進去。如今,如果僅僅從姓氏上看,我們更加無法區分它們的族屬了。

    總而言之,我國姓氏的發展和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要全部理清各種姓氏發展和演變的線索,顯然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第三章  中國姓氏知多少

    我們國家共有多少姓氏?這是一個人人都會問但又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從姓氏發展的本身看,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的過程,有些姓氏在發展中被擯棄不用,而有些人還在出于不同的原因制造新的姓氏。這些被擯棄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新出現的姓氏無疑都應包括在中國姓氏總數之內。

    不過,若對我國歷代姓氏數量作一個大致的估計還是不難的。如先秦時期的姓氏書籍《世本》收入18姓875氏,盡管其中有些姓氏沒有留傳下來,但絕大部分都使用至今。又如漢代的姓氏書《急就篇》收入130姓,其中單姓127個,復姓3個。由于這本書是按韻律編定的兒童識字課本,不可否認其作者在編寫的過程中曾避棄過一些難寫難讀無法入韻的姓氏。因此,這130姓并非漢代人所使用姓氏的全部。

        兩漢以后,我國使用的姓氏在不斷增加,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姓氏大量涌現,大大豐富了我國姓氏的數量。唐代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293姓,唐代中葉人林寶編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個;宋朝人撰著《通志·氏族略》和《姓解》,收錄的姓氏分別為2155和2568個。此外,明朝人陳士元所著《姓熊》一書,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撰《續文獻通考》,收錄姓氏4657個,現代人編著的《中國姓氏大全》收錄姓氏5600多個,《中國姓氏匯編》收錄5730個,《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1196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12000多個。本公司顧問、著名姓氏文化專家陳歷甫先生編著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收入姓氏10129個,《續集》新收入姓氏9931個,使得姓氏總數已達20060個。上述這些專門研究姓氏的書籍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從所收姓氏數量不斷增加這一事實也不難看出,我國的姓氏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由于姓氏本身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任何一種姓氏書都無法也不可能毫無遺漏地把我國所有的姓氏都收錄進去。據專家估計,我國實際使用過的姓氏大約有20000多個。

     

    第四章     姓氏與郡望堂號

    談到我國的姓氏,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直在我國流傳甚廣的郡望堂號問題。在過去民間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上,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還要冠以一定的名號,如“隴西李氏”、“三槐堂”、“彭城劉氏”、“汝南周氏”等等。這些在姓氏以前的“隴西”、三槐”等代表什么?其實,這就是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區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發源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會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那些地位比較高的人為表示自己這一支高于其他地區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區(郡),這樣就有了郡望。如前述的隴西李氏即居住在隴西地區(今甘肅天水一帶)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其他地區的李姓無一能與之相比。諸如此類的標榜郡望,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當時無論是選官還是婚嫁最重郡望門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擔任相同的官職;朝中最為顯赫的官位也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來擔任;郡望較低的人無論才能多高,都是無法染指這些位置的。當時在婚姻上也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如《西廂記》里張生與崔鶯鶯兩家的婚姻,因為張生出身于西洛,不是海內望族,就無法與博陵崔氏這樣的著名郡望相匹配,因此才會有崔鶯鶯之母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加以反對。唐末以后,由于“選官不問郡望,婚姻不分閥閱”,標榜郡望失去了實際意義,才使郡望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從此以后,郡望演變為姓氏的一種標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區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稱隴西,言周必稱汝南”,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

        堂號則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和發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稱號。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為望族后,由于不斷繁衍發展和遷徙的緣故,往往會進一步分化為許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這些房支和系派與郡望不同的人一樣,也會有貧富貴賤之分,為了加以區別,便在郡望之下出現了許多新的名號,這種名號有時稱為房號,有時則稱為堂號。如前述“三槐堂”本是王姓中的“瑯邪王氏”的一個分支,北宋初年,這支人的開創者王祜在所住的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樹,以勉勵子孫努力仕宦位登公卿(槐樹在古代是公卿的標志),此后,其子孫果然實現了他的夙愿。為了紀念王祜,這支王姓人便稱“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這里的“三槐”或“三槐堂”就是這支王姓人的堂號。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較多的是唐代的張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16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后兩個是堂號外,其余14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23望,即太原、瑯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于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

    我國的不少姓氏只有一個郡望堂號,如丁氏只稱濟陽堂、于氏只稱河南堂、井氏只稱南陽堂、鄭氏只稱滎陽堂等等。至于宋元以后,人們對郡望、堂號的內容不再有所區分,把二者同樣作為姓氏發祥地的代稱,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五章  我國姓氏現狀及其分布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萬多個姓氏,其中的3000多個一直使用到今天。早在1978年,我國的有關部門曾對北京等七大城市的姓氏使用情況作過一個調查,發現北京市共有姓氏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沈陽市有1270個,武漢市有1574個,重慶市有1245個,成都市有1631個,廣州市有1802個。把七大城市姓氏放在一起統計,共有2694個。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進行全面的人口姓氏統計是一個十分巨大的工程,因此一時還不可能完全做到。

    從已知的姓氏統計資料看,我國各省、市、自治區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個以上,但這些姓氏的使用頻率和擁有的人口情況是十分懸殊的。李、王、張、劉是北方大姓,僅在北京一地,王姓人口就占全市總人口的10.6%,李、張二姓也各占  9·6%,劉姓占7·7%。四姓人口加起來,共占北京總人口的1/3以上。又如上海,據有關部門對上海市區和上海縣625萬人的統  計,張、王、陳三姓人口最多,分別占人口總數的6.46%、6.4%和5.83%。除這三大姓外,位居前10名的還有李、徐、朱、周、吳、劉、沈,七姓人口各占人口總數的3.6%至2.43%不等。此外,人口數量占總人口1%以上的姓氏共有19個,除上述10個外,另有楊、  黃、陸、孫、顧、趙、胡、金、曹。19姓人口加起來,占全部人口的49.41%以上。

        再如臺灣省,根據1978年6月的人口普查結果,當時全省有居民1700萬,使用姓氏1694個,其中位居前10名的依次是陳、孳、黃、張、李、王、吳、劉、蔡、楊。10大姓人口占臺灣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陳姓,據1938年和1958年兩次抽樣調查統計,人口數量都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2%以上。

    另外,從全國來看,據一些專家對我國1982年人口普查抽樣  資料的分析研究,參考1970年《臺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布》,發現李、王、張三姓人口最多,分別占人口總數的7.9%、7.4%和 7.1%。此外,另有16個姓氏的人口超過人口總數的1%,它們依次是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這19姓的人口之和超過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人口總數的55.6%。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各姓氏的人口數量和地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王姓在198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所作的統計中是第一大姓,但到1986年中國科學院統計時則退居第二位,至1990年人口普查時,王姓又躍居第一位。此外如張姓,在近年所作的各種統計中均居第三位,但由于其人口增長很快,有人預測,它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王、李二姓,躍居百家姓第一位。  

        我國大小姓的懸殊是十分明顯的,這種懸殊并且還有逐步增大的趨勢。其發展的結果可能是大姓人口越來越多,小姓越來越少甚至被淘汰。據近年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使用著3000多個姓氏,但經常使用的僅有1900個左右,占人口總數87%以上的人只使用100個姓氏。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我國姓氏的分布,由于各姓氏的起源、發展、遷徙原因不同,其分布也極不均衡。如李、王、張是北方大姓,陳、林、黃則是南方大姓。一些影響較小的姓氏甚至僅僅分布在某一地區、某一鄉鎮。如在湖南省桃源縣有璩(音渠)姓,遼寧沈陽有皓姓,浙江余姚有眾姓,陜西彬縣有叱干姓,江蘇武進有蒔姓,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都不曾見到。又如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慈利、大庸、澧縣等地,生活著16000余名庹(音脫)姓人,在其他地區也很少能見到這一姓氏。

     

    第六章     姓 氏 趣 談

    一、中國的姓氏繁多古怪。俗謂“百家姓”,當然遠不止百,可稱之為“千家姓”、“萬家姓”。中國的姓不但多,而且有許多稀奇古怪甚至不可理解的姓。比如有狗、狼、蛇、鬼、尸、禿發、大狐、黑齒等姓。狗氏,漢朝有名人狗未央。蛇氏,出自南安(今江西大余),古代有建武將軍蛇元。鬼氏,《古今人表》中有鬼臾區。狼氏,春秋時有晉國大夫狼譚,齊國人狼蓬。尸氏,《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有尸佼,秦相商鞅之得力助手,曾助商鞅變法,著有《尸子》20篇,凡6萬余言。禿發氏,出自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鮮卑,西平王禿發烏孤曾創立十六國之一的南涼,建都青海樂都。大狐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有晉國大夫大狐容。黑齒氏,出自百濟西部,百濟是公元1世紀至7世紀時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強國,與新羅、高麗鼎足,唐朝有左武衛大將軍黑齒常元,被封為燕國公。更奇的是,連“怪”這個字也是姓,上古有一位怪義,曾畫地形圖供神農通水脈。甚至“姓”“氏”二字也是姓,《漢書·貨殖傳》有:“臨淄姓偉,資五千萬。”這位“姓偉”是漢代山東臨淄的一位大工商業主。氏姓,《吳志》記有“北海氏儀”,是春秋時齊國大夫的一位公子。

      這些稀奇古怪的姓氏。主要見之于古籍,但也不能說現代就沒有怪姓了。如山東有馮姓,此姓原為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廷,雍正皇帝將其改為“罵”,世代淪為賤民,直到民國初年才添上人旁成為馮姓。今河北某地有人姓狼,并一再聲稱不是楊二郎的“郎”而是狼狗的“狼”。這個人還介紹了他熱心尋知的許多狼姓同胞,并說他的原籍老家大半個村的人都姓狼。此可謂“狼姓滿村,狼煙四起”了。

        二、中國的姓氏無奇不有。著名姓氏文化專家、我公司姓氏文化顧問之一陳歷甫歷時30多年,終于收集了20060個姓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陳歷甫就收集姓氏的正確讀音、來源。轉業后,被分到遂寧市檔案館工作,他便利用業余時間一頭鉆進了文山書海里,在假期里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收集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氏,并利用古今中外的書法家的字體來書寫所載姓氏。陳歷甫的《中國姓氏書法大詞典》記載了10129個姓氏,包括漢族姓氏8000多個,少數民族姓氏2000多個。《續集》又收集了9931個姓氏。例如外面一個廣”字,里面一個“米”字這個姓,是遂寧市安居鎮和內江市安岳縣等地的四川土著姓,字典里都查不到。他收集的姓氏無奇不有,連“1”是河南的土著姓,棍的異體。“、”也是河南的土著姓,音主,是主的異體字。該詞典里收集的姓氏,就連“一、二、三……九、十”,“壹、貳、叁……玖、拾”都是姓。所有的姓氏均注明了來歷。例如,涪陵當地的“抑”姓,原是三國時代的司馬懿的后裔,“抑”是懿的異體字。另一個復姓“陳沒”就是太平天國大將石達開的后裔。

    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與累積,中國人的姓氏已是眾多紛繁,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無所不包。茲根據有關姓氏資料,將某些姓氏分門別類,以見其趣:

    天體氣象:天、日、月、星、風、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地形地貌:地、山、沙、野、島、岸、坡、嶺、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人體器官:頭、耳、口、眼、鼻、舌、齒、眉、發、足、身、骨、心、膽、皮。

    家禽動物:馬、牛、羊、狗、豬、雞、鴨、鵝、虎、熊、龍、蛇、鹿、貓、蟲、魚、       鳥、雀

    植物花卉:桃、李、楊、柳、松、柏、桐、梅、蘭、竹、菊、荷、花、果、葉、根。

    親屬稱謂: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 兒。

    人體動作:開、關、問、聽、打、殺、扔、撲、掃、拍、拉、抱、吹、吼、爬、 看。

    行政區劃:國、省、市、州、府、縣、旗、區、鎮、鄉、京、都、郡、郊、宗、 家。

    文教器具: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印、扇、鼓、管、蕭、笙、號。

    軍隊編制:軍、師、旅、團、連、排、班、帥、將、校、尉、兵、卒、司工、司馬。

    表象特征:新、舊、方、直、圓、尖、厚、扁、肥、胖、稀、密、多、少、混、 清。

    食物用具:米、飯、茶、酒、煙、糕、盆、鐘、鏡、柴、燭、枕、席、秤、傘、盤、碗、

    時間方位:春、秋、夏、冬、晨、午、晚、夜、東、南、西、北、上、下、左、 右。

    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數字符號: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兆          

    各處地名:東陽、長興(浙江),涂山、縉云(重慶),長沙(湖南),唐山、 邯鄲(河北),當涂(安徽),陳留、華陽、會稽(古地名)。

    諸種色彩:朱、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褐、烏。

    朝代名稱:夏、商、周、秦、漢、魏、蜀、吳、晉、隋、唐、宋、金、元、明、 清。

    省市簡稱:京、津、滬、渝、遼、吉、黑、冀、豫、晉、魯、皖、蘇、浙、閩、贛、川、黔、滇、陜、甘、寧、青、藏、湘、粵、桂、臺、瓊。

    各國國名:中、朝、日、泰、緬、菲、柬、老、印、越、英、美、德、法、意、                                                                                                      民族稱謂:漢、滿、蒙、回、藏、苗、彝、侗、瑤、白、傣、黎、土、羌、京、怒、哈、奧、 比、荷、俄、捷、波、匈、保、羅、南。

    各行各業:工、農、商、學、兵、師、藝、樂、醫、士、衛、郵、廚、警、官。

    三、《百家姓》的由來與影響。“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揚;……”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熟悉這樣的四字韻語。就連“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至少也聽說過“百家姓”吧!每個人的姓氏,作為個人符號的首要部份,作為家族的特別標志,跟社會生活、歷史傳統密切相關。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是從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并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鼎鼎大名的《百家姓》究竟是何人所作?何年成書?何地初版?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根據明、清以來許多學者考證的結果,《百家姓》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今浙江省杭州一帶)某位無名儒生編輯加工而成的。

        最早在文字記載中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他曾寫過《秋日郊居》詩三首,第三首寫道: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白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詩下有作者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  由此可見,早在宋代,《百家姓》已很普及了。《百家姓》開頭的“趙錢孫李”一句,是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氏,而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氏。宋代有學者認為,“孫”是王妃的姓氏,”李”則是南唐國君李后主的姓氏。所以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刻字印刷的《百家姓》版本,是元代(公元14世紀前葉)刊行的,由漢字和蒙古字注音相對照。但是,元代刊行本還不完備。流行于世的《百家姓》直至明代才定型。《百家姓》通行本共收錄了438個姓氏,其中,單字姓408個,編為102句;雙字姓30個,編為15句;最后再加上一句“百家姓終”,共有118句,472個字。大約在明代后期又出現了一種《增廣百家姓》,共收錄單字姓444個,雙字姓60個,以“百家姓續”四字作為結句。目前所能見到的清代刻字的各種《百家姓》的版本,文圖并茂。每頁上方圖,畫些歷史名人,標出姓名,注明郡望(其望族一一有聲望的大家族的發祥地或籍貫之所出);下方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念起來瑯瑯上口,聲聲悅耳,像一首抑揚頓挫的四言古詩,使人喜聞樂道,便于誦讀和記憶。

        歷代出現過不少《百家姓》的改編本,如明代末年黃周星編著的《百家姓新箋》,清代以康熙皇帝名義編寫的《御制百家姓》,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丁晏改編的《百家姓三編》等等。這些“新編《百家姓》”在編排上頗費了一番功夫,且皆有獨到之處,但終究未能將舊本加以取代,足見其生命力是何等的強。《百家姓》不僅世代流傳于漢族之中,甚至兄弟民族中也出現過《百家姓》注音譯本,如《蒙古字母百家姓》、  《女真字母百家姓》等。其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四、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據初步統計,中國歷代文獻記載中前前后后出現過的姓氏,共達6403個,其中:單字姓氏3730個,雙字姓氏2498個,三字姓氏163個,四字姓氏9個,五字姓氏3個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別是許多復音姓氏,早已從歷史上消失。從資料推測,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億使用漢字姓氏的人口中,現有的姓氏數量約為三千個左右。

        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材料表明:中國漢字姓氏中,以李、王、張三姓為最多,分別占人口總數的7.9%、7.4%和7.1%,按人數多少依次排列的100個姓氏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這100個姓氏總計占人口的87%,而前19個大姓占人口一半。

       在臺灣省,10大姓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他們占臺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第七章     姓 氏 讀 音

    有些特別的姓氏用字,有兩種讀音,表示兩支不同的姓氏。遇到這樣的情況,只有詢問本人:“您的姓該怎么念?”這里有個原則:姓從主人,就是說,應該按照本家族世代相傳的讀音,萬不可自以為是,錯讀錯認 (在其它國別的語言中姓氏讀音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樂姓分兩支一一讀Yue(音樂的樂),這一支主要分布于北一帶:讀Le(快樂的樂),這一支主要分布于南方。覃姓分兩支一一讀Tan(音談);讀Qin(音秦),多為廣西壯族姓氏;鐔姓分兩支一一讀Tan(音談);讀Chan(音蟬),主要分布在四川一帶;蓋姓分兩支一一讀Gai(音概);讀Ge(音葛):召姓分兩支一一讀Shao(音紹):讀Zhao(音兆),是云南省傣族的姓氏;郇姓分兩支一一讀Xun(荀);讀Huan(音環);隗姓分兩支一一讀Kui(音奎);讀Wei(音偉);賁姓分兩支一一讀Ben(音奔);讀Fei(音肥)。準確地用普通話拼寫出姓氏讀音,對于國際交往和人名檢索的機械化、自動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漢字姓的讀音上,通常還有以下幾種情況,特別需要留神:

    一、特定讀音  

    有一部分姓字在讀音時,不能讀一般字音,要讀特定的音:

    姓    讀音            不應讀音

    秘    畢(bì)          密(mi)

    褚    楚(chǔ)         主(zhǔ)

    弗    費(fèi)         扶(fú)

    藉    及(jí)          借(jiè)

    適    闊(kuò)         食(Shì)

    句    鉤(gōu)         具(jù)   

    闞     坎(kàn)        喊(hǎn)

    繁    婆(pó)          煩(fán)

    乜    聶(niè)         滅(miè)

    仇    求(qiú)         籌(chóu)

    樸    瓢(piáo)        普(pǔ)

    單    善(shàn)        丹(dān)

    任    人(rén)         認(rèn)

    旋    玄(xuán)        宣(xuān)

    眭    雖(suí)         圭(guī)

    洗    顯(xiǎn)        喜(xǐ)

    燕    煙(yān)         雁(yàn)

    員    運(yùn)         圓(yuán)

    祭    債(zhài)        既(jì)

    釐    錫(xī)          黎(lí)

    查    扎(zhā)         茶(chá)

    宿    速(sù)          袖(xiù)和朽(xiǔ)

    繆    廟(miào)       謀(móu)和謬(miù)

    二、單姓與復姓讀音不同   

    在部分單字姓與復字姓的讀音上有很大區別。

        1.“乘”,讀作“成”(chéng)  “乘丘”和“乘馬”的“乘”

    讀作“圣”(shèng)。   

        2.“長”讀作“腸”(chāng),“長孫”的“長”讀作“掌”(zhǎng)。

        3.“辟”讀作“敝”(bì),“辟閭”的“辟”讀作“閥”(pì)。

        4.“車”讀作“chē",“車成”、“車門”的“車”讀作“居”(jù)。

        5.“谷”讀作“古”(gǔ),“谷蠡”的“谷”讀作“祿”(lù),“谷渾”的“谷”讀作“玉”(yù)。

        6.“千”讀作“艱”(jiān),“千『官”的“氣十”讀作“千”(qiān)。

      7。“可”讀作“苦”(kǔ),“可汗”應讀作“客寒”(kèhán)。

      8.“會”讀作‘‘快”(kuài),“會稽”的“會”讀作“惠”(huì)。

      9.“鉛”讀作“千”(qiān),“鉛陵”的“鉛”讀作“延”(yán)。

      10。“茄”讀作“伽”(qié),“茄眾”的“茄”讀作“家”(jiā)。

      11、“取”讀作“曲”(qǔ),“取慮”的“取”讀作“鄒”(zōu)。

      12.“鋮”讀作“前”(qián),“鋮尹”和“鋮巫”的“鋮”讀作“真”(zhēn)。

        13.“單”讀作“善”(shàn),“單于”的“單”讀作“蟬”(chán)。

        14。“食”讀作“四”(sì),“食其”讀作“藝雞”(yìjī)。

        15。“萬”讀作“腕”(wàn),“萬俟”讀作“默齊”(mòqí)。

        16。“尉”讀作“衛”(wèi),“尉遲”的“尉”讀作“預”(yù)。

        17。“吾”讀作“吳”(wú),“吾丘”的“吾”讀作“預”(yu)。

    18.“行”讀作“形”(xíng),“中行”的“行”讀作“航"(háng)。

    三、形近音不同

    有些姓在字形上非常相似或相近,但在讀音上卻有很大差異

    薄(bó勃)-——(bù部)

    亳(bó勃)——毫háo(豪)

    束(cì刺)--束(shù樹)

    岑(cēn)--芩(qín芹)

    汜(fán樊)——祀(sì四)

    逢(féng馮)——逄(páng旁)

    茶(chá察)——荼(tú屠)

    管(guan館)——(jiān肩)

    簡(jiǎn減)——苘(jiān兼)

    沁(qìn吣)——泌(mì覓)

    江(jiāng姜)——江(gāng缸)——汪(wāng)

    減(jiǎn檢)——緘(jiān肩)

    庫(kù褲)——厙(shè射)

    繳(jiǎo攪)——徼(jiāo教)

    疆(jiāng江)——彊(qiáng強)

    豐卜(piáo瓢)——撲(pū鋪)

    茹(rú如)——茄(jiā家)

    失(yì議)——矢(shǐ史)

    鐘(zhōng忠)——種(zhǒng腫)

    土(tǔ吐)——士(shì世)

    孟(měng夢)——盂(yú余)

    撒(sǎ灑)——撤(chè)

    余(yú于)——佘(shé)

    榮(róng戎)——滎(xíng形)

    沒(méi眉)——設(shè)

    乜(niè涅)——也(yě野)

    弋(yì億)——戈(gē哥)

    咎(jiù)——昝(zǎn攢)

    析(x7昔)——折(shé蛇)

    荀(xún尋)——茍(gǒu狗)

    關(guàn貫)——毋(wú無)——母(mǔ畝)

    侯(hóu猴)——候(hòu后)——俟(sì寺)

    戊(wù勿)——戍(shù術)——戌(xú徐)

    栽(zāi哉)——載(zǎi宰)——戴(dài代)

    膝(xī錫)——滕(téng藤)——滕(téng藤)

    絡(láo勞)——繆(miào廟)——謬(miù)

    伶(1íng玲)——泠(1íng鈴)——冷(1ǐng)

    丌(jī基)——亓(qí齊)

    井(jǐng景)——開(jiān肩)——開(kǎi揩)

    四、形近音同

    有些姓不僅在字形上非常相近或相似,而且讀音也相同。

    班、斑——般bān    包、苞——bāo

    句、勾——鉤gōu    鉤、鉤——溝gōu

    茍、笱——狗gǒu    稽、嵇——基jī

    競、竟——敬jìng    藍、籃——蘭lán

    厲、歷——利lì    芰、笠——利lì

    紐、鈕——扭nǐu    姚、銚——搖yáo

    閏、閻——炎yān    楊、揚——羊yáng

    穎、潁——影yǐng    郗、郄——希xī

    冼、洗——險xiǎn    箴、葳——針zhē

    辛、莘——欣xīn    付、附——負fù

    閣、塥——格gé    庚、賡——耕gēng

    藉、籍——級jí    蕭、簫——消xiāo

    園、圓——元yuán    源、原——元yuán

    盧、蘆、廬——爐lú

    糜、縻、麇——迷mí

    僚、寮、寥——僚liáo

    宓、密、蜜——覓mì

    模、摸、謨——摩mó

    邢、形、刑——型xíng

    苻、符、傅——伏fú

    佗、陀、坨、駝——馱tuó

    覃、譚、潭、鐔——談tán

    曾、增、繒、罾——增zēng

    祖、俎、組、阻——詛zǔ

    作、‘柞、祚、胙——做zuò

    枉、往、任、衽——網wǎng

    搖、瑤、徭、徭、謠——遙yáo

    幕、慕、募、墓、暮——暮mù

    五、形同音不同 

    有些字本為兩姓,但寫法相同;有些字本為一姓,但由于地區不同而讀音各異:

    能——nài(奈) néng

    幹——gàn(贛)、hàn(漢)

    諶——shèn(慎)、chén(晨)

    適——shì(視),kuò(闊)

    翟——zhái(宅)、dí(狄)

    頡——jié(杰)、xié(斜)

    參——cān(摻)、shēn(身)

    徵——zhēng(征)、zhǐ (止)

    璩——jù(據)、qú(瞿)

    六、古今讀音不同

    有部分漢姓字的讀音古與今有很大差異:

    苻——古讀為“pú(仆)”,現讀為“fú(扶)”

    葉——古讀為“shé(舌)”,現讀為“yè(業)”

    蓋——古讀為“gè(各)”,現讀為“gài(丐)”

    屯——古讀為“zhūn(諄)”,現讀為“tūn(豚)”

    郗——古讀為“ché(蚩)”,現讀為“xī(息)”

     

    第八章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

    一、百家姓與“趙錢孫李”百、家、姓

    提到百家姓,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開頭的幾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姓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常見姓氏。全國也有不少人以它們為姓,甚至還有人把它們當做百家姓的代稱,與它們有關的故事或傳說也經常可以見到。在有關故事中,有些還與它們所表示的姓氏無關。比如一個關于"趙錢孫李”的傳說,是說從前在蘇州一帶有一個教書先生,有次正因一個姓李的有錢人生氣,又碰巧有學生讓他講“趙錢孫李”是什么意思。他便沒好地講道:“這趙嗎,就是咱蘇州話中所說的精趙,意思是放肆。錢就是銅錢的錢字,孫就是小猢猻的孫字,李就是張三李四的李字。”學生問:“這幾個字要是倒著連在一起講,能講通嗎?”老師說:“當然能講通。也就是:姓李的小猢猻,有了幾個臭銅錢就精趙起來了。”顯然,這樣的故事里,“趙錢孫李”的含義已經溢出了它的姓氏本身之外,成為民間的一種文化象征了。

        此外.還有一個與“趙錢孫李”有關的謎語,說“天下第一家,出門先用它,人人說它小,三月開白花”,謎底也是趙錢孫李。

        由上可見,本來是姓氏的“趙錢孫李”而不再被當做姓氏,也不再是姓氏的代稱。僅僅當做調侃的對象對待,反映了我國民俗文化內容的廣泛和語言文化的豐富。但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與此不同的情況。就是“百家姓”三個字既是我國姓氏的總稱,但它們同時又都是姓氏。

        首先。關于“百”這個姓氏,相傳是春秋時期秦國名人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曾經是虞國的貴族,在虞國被晉國滅亡后淪為戰俘。成為一個叫晉伯的人的家奴。后來,晉伯因事出使秦國,他也跟隨;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見到秦國的君主秦穆公,深受賞識.被用五張羊皮換了自由身,留在秦國輔佐秦穆公,后來官至大夫。人稱五羊大夫。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據史書記載,先秦思想家列御寇有個叫百豐的學生,漢代有個官吏叫百政,明代有擔任千戶官職的百恭、百通,都是在歷史上知名的百姓人。另外,唐代的高麗人中有人姓百,現在的北京一帶仍然有人以百為姓,說明百作為姓氏,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

        像“百”一樣,從古到今也都有人姓“家”,但家姓的來源另有傳說。相傳,家姓是周幽王太宰家伯的后代,歷史上曾先后有人知名于今西安、河北、四川等地,在漢代還有一個叫家君的人發明了彈棋游戲獻給當時的漢成帝,被賞賜許多財物。另一位叫家進的人知名于宋代,曾考中進士。他的祖籍在今四川峨眉一帶。那里也是歷史上家姓人最為集中的地方。而在當代,人口普查中在上海發現了姓家的人。所以說,家姓也是一個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的姓氏。

        至于“姓”姓,則比較罕見。它主要出自春秋時期的蔡國。據有關姓氏書記載,蔡國公爵的后代中有人名叫公孫姓,公孫姓的后代在后來便有人姓姓。歷史上,姓姓的人還有代表人物:漢代的大商人姓偉,祖籍在現在的山東淄博一帶,家產5000萬;又有宋代縣令姓益恭、明代貢士姓秉恭等人。至于當代,在浙江上虞、山西大同、河北蔚縣等地也有姓這一姓氏的人。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我們常說的“趙錢孫李”百家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姓氏的可以不再是姓氏,是姓氏代稱的可以變成真正的姓氏,我們的百家姓文化就是這樣奇妙!

    二、百家姓與炎黃二帝

        從上述所舉關于百家姓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各有淵源,各有傳說,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聯系。那么,它們真的沒有聯系嗎?

        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按照我國的傳統觀點,姓與姓之間不僅有聯系,而且還有共同的淵源,這一淵源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當然,關于炎黃二帝與姓氏來源的關系,說來話長了,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首先,炎黃二帝其實都是傳說時代的英雄人物,遠古兩大部落集團的領袖,他們所領導的部落集團及其后代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現在的中國人都自詡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認他們是中華人文初祖。其實,除他們以外。歷代還相傳上古時有女媧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吳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氏族首領。他們實際上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都沒有像炎黃二帝那樣獲得廣泛認同,人們仍然自稱是炎黃子孫。如今,如果提到炎黃二帝,人們想到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歷史,他們實際上都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同時也都被以不同形式加以紀念。如在河南鄭州市黃河南岸的黃河游覽區,就坐落著炎黃二帝的大型塑像。塑像依山而建。高106米。分別用紅色和黃色花崗巖建造。塑像表面猶如自然風化的效果,內部建有展廳,分天象、漁獵、農牧、百草、石器、陶器、冶煉、兵器、科技、文化等展館,系統展現了他們二人開拓中華民族歷史的光輝歷程。同樣,在上海,一個資料說也在籌建炎黃文化城,其主體建筑炎黃站立金像高55米,二人交臂攜手,組成“人”字結構,托起蒼穹。其中炎帝手持五谷穗,黃帝手握圖書寶卷,共同凝視著神州大地。當朝霞滿天、天地交融之時,他們金光萬丈,神采飛揚,給民族以希望與力量;當晚霞西陲、萬家燈火之時,他們又流光溢彩,祥瑞藹藹,給民族以振奮與護佑。另外,在河南新鄭市,作為炎黃二帝中黃帝的故里,也擴建了面積達30000平方米的黃帝故里景區,成為中國旅游優先發展項目。根據當地的總體規劃,擬建拜祖殿、業績廳、起居長廊、生活廳、婚禮廳、大型糧壇等。再者,在浙江奉化市溪口鎮,也擬建一座以他們為主的始祖城。這些與他們有關的紀念地或景點的建設,一方面是對他們豐功偉績的肯定,同時對喚醒廣大炎黃子孫的愛國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都有一定意義。

        正是由于炎黃二帝獲得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廣泛認同。他們也很自然地被當做我國眾多姓氏的締造者,幾乎所有的姓氏相傳也都與他們有關。我們今天都習慣把他們當做中華人文始祖,還說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其中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其實,在炎黃二帝以前,也有許多部落氏族存在,為了區別各自之間的血緣關系,產生了許多姓氏,最后都被他們統一起來。并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華夏族群。這一族群,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在我國早期的一部史學著作《國語.晉語》中,還記載了一段關于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昔少典娶于有轎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過去少典與有轎氏的女子結婚.生下了黃帝和炎帝。黃帝居住在姬水邊,炎帝居住在姜水旁。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不同的習慣,因此也姓了不同的姓氏,其中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其實,這段資料所反映的實際上是我國早期姓氏的一些情況,炎帝與黃帝分別是由同一祖族分裂出來的胞族,而姬、姜則是我國早期的兩個著名姓氏。

        關于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還有另外一些說法。其中有說他們的姓氏并不像今天大多數人那樣由父親傳下來,也不是自己得姓。而是直接來源于母親。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他們生活在“知母不知父”的原始社會,無法從父親那里獲得姓氏,只能與自己的母親聯系起來。因此,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在傳說中都被認為是“天之子”,亦即充滿神秘色彩的蒼天的兒子,而不是現實社會中某一個具體男子的后代。至于他們的母親,則要顯得具體得多。其中炎帝的母親是“有嬌氏之女,名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黃帝的母親名叫附寶,她“見大電繞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可見.二人都是“母感天而生”,或者說是天人交媾而生的貴子。對于這種“天子感生”的傳說,如果拋開其中的神秘色彩和后人捏造的超人光環,實際上是當時“知母而不知父”婚姻特點的真實反映。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啟發我們,“姓”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階段,盡管在炎黃二帝時的中華大地可能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但其初始獲姓仍有從母姓的原始遺風。

     三、炎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們以上談到炎黃二帝的姓氏和與他們有關的姓氏來源,除此之外,他們與我國現在的百家姓也有直接關系。關于這點,由于情況較為復雜,我們不妨分別來看。

       首先,看看炎帝。前面已經提到,《國語.晉語》記載了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其中所說炎帝居住的姜水,一般認為是現在陜西岐山、武功一帶的姜水流域,那里是炎帝的發祥地,并且以水名為姓,姓姜。后來.炎帝的后代又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幾支,活動范圍從姜水流域擴展到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河北、湖北、安徽等!地。據《世本》記載,僅姜姓一支就占據16個地方,有列(烈)山氏、縉云氏、三烏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其分支申、許、齊、高、姜、呂、賴、龔、謝、于、丁、賀、盧、樂、紀、向、黃、焦等247個氏,每一個氏又發展為姓,共247個姓。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后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

        在上述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姜姓和呂姓有一個共同的著名例子,出自歷史小說《封神演義》。其中有一個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姜子牙,在另外一些書里又把他叫做呂尚。也就是說。他的姓氏有兩個::一個是姜,另一個是呂。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據傳說是炎帝的后代,姓姜又姓呂。相傳,炎帝的后代中有個叫伯夷的人,大約生活在夏禹時,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夷的官,分封在呂。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從此以后,炎帝的后代中除有人姓姜外,又有人姓呂,姜子牙便是他的后代之一。

        除姜姓和呂姓外,由炎帝而來的其他姓氏在來源上也與呂姓有近似之處。像呂姓這樣的姓氏來源情況,用姓氏學的話說是以封地的名稱為姓,這類的姓氏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就有許、焦、崔、高、謝、沈等姓。在這些姓氏中。許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現在的河南許昌一帶,焦姓人居住在安徽亳州,崔姓在山東濟南,高姓在山東禹城,謝姓在河南唐河.沈姓在山西臨汾,都是各有各的發源地,各有各的傳說.但最終的源頭都能與炎帝聯系起來。所以說,他們都是炎帝的子孫。

        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還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來的姓氏。比如,現在的百家姓中有共、洪、龔等姓,相傳都來自炎帝的后代共工。共工在黃帝時擔任治水的官職。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有人把他的名字當做姓氏,姓共;又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從事的職業合在一起,姓洪。另外,相傳他有個兒子叫句龍,句龍的后代中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姓氏合在一起,姓龔,于是又有了龔姓。像共姓、洪姓、龔姓這樣得姓的情況,雖然都與共工有關,但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炎帝,加上姓氏的來源都與人名有關,因此用姓氏學的行話說,都屬于由人名而來的姓氏。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人的稱號而來的.屬于這種情況的代表性姓氏是丁姓。相傳,丁姓人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直接得姓祖先是姜子牙的兒子及。他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時都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年老去世時被賞賜一個稱號,叫做“丁”。意思是說他當官勤勤懇懇,做事兢兢業業,對主上忠心耿耿。后來,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便把他的這個稱號當做姓氏,從而有了丁姓。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姓氏。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姓氏,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自稱是炎帝的后代,把他當做了血緣先祖。由于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百家姓的主體,因此,我們現在常說都是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來源上便可以得到證明。

    總之,炎黃二帝,炎黃子孫,從根本上說是有個祖先叫炎帝,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締造者,也是百家姓中的人文共祖之一。

        四、黃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除了炎帝還有黃帝。與炎帝后代中的姓氏相比,相傳是黃帝后代的姓氏更多,大約占全部姓氏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所以如此,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大約是與黃帝后代人丁興旺有直接關系。首先,從炎帝與黃帝的直接后代看,炎帝僅傳姜姓一系,而黃帝相傳有25個兒子,后來發展為25宗,分為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可見,在他們直系子孫的數量上,黃帝就比炎帝多了許多倍。其次,中國歷史上傳說時期的英雄人物,如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開創者,相傳都屬于黃帝族系,是黃帝的后代,而沒有一人出自炎帝族系。從而在數量上更勝炎帝一籌。此外,從他們二人本身的情況看,炎帝相傳僅有“姜”一個姓氏,而黃帝的姓氏則有三個。其中除在上面已經提到的“姬”姓外,又有“公孫”、“熊”兩個姓氏。正是在這些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黃帝的作用遠遠超過炎帝,他被更多的人當做血緣先祖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黃帝后代的發展中,根據《世本》一書的統計,從傳說時代到先秦時期,曾經有101個方國自稱是他的后代。后來,這101個方國又進一步分化出10個氏。加上由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而來的方國和氏,在總數上大約有800多個。除了其中重復和被淘汰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直到今天仍然被當做姓氏使用。當然,其中的一些是復姓,另外一些是單姓,在性質上都屬于我國古老姓氏的組成部分,并且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由黃帝直接發展而來的姓氏,還有一些是現在常見的大姓。如張、王、李、趙、陳、劉、黃、周、吳、楊等都是。當然,由于各個姓氏的具體情況不同,與黃帝的關系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張姓。相傳它出自黃帝的兒子揮,因為發明了弓箭,擔任弓長的職務,進而由“弓”、“長”兩個字組成一個“張”字,于是便有了張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靈王太子晉,而周靈王相傳是黃帝的后代,因此.王姓也是一個出自黃帝的姓氏。再如趙姓,也有一個關于它與黃帝的傳說。這個傳說是說西周穆王時,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代有一個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馬車夫,有駕御千里馬的本事。周穆王在瑤池幽會西王母流連忘返,東方的徐偃王乘機作亂。周穆王聽說后急忙趕回來,乘坐的便是他駕的馬車,一日千里。及時平定了這次叛亂。事后,周穆王認為他勞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趙城,他的后代在后來便姓了趙。所以,趙姓人也是黃帝子孫。

        在與黃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應提到一個黃姓。其實,黃姓與黃帝也有直接關系。關于黃姓的來源,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今山東曲阜一帶有一個叫皇娥的姑娘,常常白天乘船遠游,夜里挑燈紡織。一次出游的時候遇見了年輕英俊的黃帝,兩心相悅,便結為百年之好,一年后又生下了黃姓的遠祖少昊。后來,從少昊數傳到大廉,在夏禹時被分封在黃,建黃國,成為黃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后代在后來便以黃為姓,從而成為黃姓人。

        除上述以外,與黃帝有關的姓氏還有很多。比如在堯舜的時候,黃帝有個后代叫伯益,是個著名大臣,曾被任命為虞政,掌管火種.訓練鳥獸,開墾荒地,又曾協助大禹治水。在治好水患以后.帝舜論功行賞,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并賜他姓嬴。到戰國的時候。他的后代趙奢被分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后代后來便把他封地名的第一個字當做姓氏,這樣便有了馬姓。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姓氏以外,有些姓氏與黃帝的關系可能較為復雜一些,其中李姓便具有代表性。相傳,李姓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堯時擔任大法官的皋陶。皋陶相傳是顓頊的孫子,由于當時把大法官叫做大理,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后來便把他所從事的職業作為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時候,他的一個叫理征的后代仍然擔任大法官,因為執法公正得罪了商紂王,被商紂王殺害。理征的夫人契和氏帶著兒子利正逃命,在逃難途中饑渴難忍,只好采摘李樹上的果子充饑。從而才保住了性命。后來,為了紀念這種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從此才有了李姓。可見,李姓雖然歷經坎坷,但最早仍與黃帝有關.是他的后代,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總之,綜合上述這些得姓傳說,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與黃帝有密切關系。其實,談到姓氏的來源,每個姓都有說不完的話.又豈止是它們呢。

    五、由自然數組成的姓氏

    這類的姓氏有時也叫數目姓。提到它們,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記載在明代大作家馮夢龍《古今譚概》一書里的,是說當時的山南縣縣令的夫人姓伍,因她丈夫是全縣最大的官,平日很是驕橫。一天,伍夫人會見丈夫下屬官員的妻子,指著其中的一位問道:“貴姓?”那位女子回答說:“免貴姓陸。”縣令夫人聽了很不高興,心中暗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大,我才姓伍(5),你倒姓陸(6),想壓我一頭呀!又指著另一女子問:“你姓什么?”那女子不緊不慢地回答:“回縣令夫人的話,鄙姓戚。”縣令夫人一聽,不覺怒氣沖天,跑到丈夫那里說:“我才姓伍,你下屬的妻子卻姓陸、姓戚(7),再問下去,說不定有姓八、姓九的呢!”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說明在百家姓中確實有與數目字同音的姓氏,其中不僅有伍、陸、戚,甚至還有姓八、姓九等更多的。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壹、貳、叁、肆、伍、千、萬等,看起來是孤孤單單的數字,但也都是人們的姓氏。其中如一姓,雖然比較罕見,但在漢族、傈僳族中都有姓這個姓的人。而在過去,據一部姓氏書介紹,南北朝時的代北就有這個姓,是后魏那婁氏的后代。 

        另外,還有一個千姓。據清代張澍《姓氏尋源》一書介紹,三國時魏封氏族酋長楊千萬為百頃王,楊千萬后入蜀,其后有千姓。又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一書,清代出過四個千姓進士,其中三個是河南武陟人,一個是江西星子縣人。而據當代的一些專家調查,河南武陟縣干村自明代以來就是千姓人的聚居地,村中有建于清代的千氏宗祠。當地的千姓人來自孟津縣上古郵村,在洛陽北芒山一帶還有千姓祖塋。明朝末年時,由于當地發生戰亂,百姓紛紛逃難,他們中的千百祥、千百讓兄弟隨母李氏到武陟千村,現在已繁衍到河南焦作、新鄉、鄭州及方城、西華等地。另外,四川、浙江、陜西等省以及韓國等地也都有千姓。據韓國《口陽千氏大同譜。中原世譜》載,韓國千姓人的始祖叫千巖,生于西蜀終北山千古峰的萬仞巖上,因所生之地姓千。洪武年間已傳28世,一位叫千萬里的人還出仕為官。非常巧的是,在明代的武陟縣也有個千萬里。考取武舉后隨軍入朝鮮對日寇作戰,立功封爵,留駐朝鮮,成為韓國千姓開基祖。這一千萬里與韓國的千萬里當是一人,但韓國的千姓始祖千巖可能是宋代人,因為從明初到明代中葉肯定傳不了28世。   

        還可以舉個萬姓的例子。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周武王把畢公高分封在畢,建立畢國。春秋時期,畢公高的裔孫有個叫畢萬的,投奔到了晉國,在晉獻公那里任職。晉國攻滅魏、霍、耿三個小國時,畢萬立下了功勞,晉獻公就把魏國‘今山西芮城北舊地賞賜給他作為封邑。后來,畢萬的子孫中有人以他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成為萬姓人。

    當然,在數目姓中不光是由自然數字組成的姓氏,也有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之類的姓氏。在這類姓氏中,較有影響的是第五姓,漢代有第五倫,唐代有第五琦,宋代有第五寧遠等。其他數目姓氏的影響雖略有不及,但也都有人使用過。

    >六、方位姓

    在百家姓中,還有一些是方位姓。像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本來都是表示方位的字,但也都是姓。

    比如東姓,據鄭樵《通志》載,是舜之友東不訾之后。而在現實生活中,天津、河北、山東、甘肅、云南都可以找到東姓人。另外,在藏族、土族和傈僳族等民族中也都有東姓。至于與東姓相近的復姓東方,早在漢代就有了,其中的東方朔還是一位著名人物。   .

    再如北姓,《世本》上說“晉有高人隱于北唐,因氏”。也就是說晉國有個高逸之士隱居在北唐,北唐是北方的一個地方,于是就姓北了,這也是個方位姓。此外,《左傳》上有衛大夫北宮貞子《莊子》上有北門成,漢代有北唐子貞,是研究《易經》的學者。再者,《廣韻上說:“北,高麗姓。”意思是說,朝鮮族中也有人姓北。現在,河北蔚縣、阜平、黃驊,山西大同、臨汾,四川通江都等地也都有人姓北。

          又如上姓,《姓氏急就篇》說“齊上之登,御邢公,見《左傳》”,《姓苑》說“上之登,為邢公御”。就是說,上之登是為邢公駕車的人,地位不高。歷史上姓上的名人不多,元代有上御,在府里當過判官;明代有上志,陜西人,中過進士;還有上觀,在江夏(今湖北武漢)當過知府。現在,這個姓分布較廣,廣東、江西、湖北、山西、陜西都有。從民族成分看,漢族、土家族都有人姓上。   

        另外,姓下的也有,但人數不多。漢、東鄉、傈僳族有下姓,云南的瀘水、福建的上杭、山西的大同等地有分布。   

        再如左姓、右姓,出現都很早。《左傳》說,齊國的公族有左、右公子,后來都變成了姓氏。漢代有左雄,明代有左光斗、左良玉,清代有左宗棠,知名度比較高。另外,先秦時期的魯國還有一位左丘明,《史記》里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也有人說他的姓是一個復姓。至于右姓,漢代有右公弼,宋代有右家祥,名氣都相對小一些,遠不如左姓那樣人口眾多。   

    七、以季節和時間為姓   

        在我國漢字中,有一些是表示季節或時間的字,如春、夏、秋、冬和年、月、日、分、時、秒等,這些字也都是姓氏。其中,在春、夏、秋、冬四姓中,姓夏的比較多,是常見姓。秋姓則很有意思。《姓氏考略》引《路史》注說:“少昊之后有秋氏。少昊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有的書上說,秋姓是秋胡的后代。但在歷史上,秋胡卻有兩個人,其中的一個即著名典故“秋胡戲妻’’中的秋胡。《古今姓氏書辨證》上說,古代有魯國人秋胡,娶妻三日而出外游歷做官,過了三年才回家。走到家門附近,看到一個貌美的女子在路邊采桑,就是他妻子,但他已認不出來了。秋胡見她貌美,便送給她黃金一二十兩,想調戲她。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丈夫了,并沒接受金子,很莊重地說:“我是有丈夫的人,他外出游學已經三年了,我閉門獨居,從來沒有受到過這樣的侮辱。”說罷掉頭而去,返回家中。過了一會兒,秋胡也回到家中,發現剛才調戲的正是自的妻子,心中甚覺慚愧。秋胡的妻子則覺得自己苦苦等丈夫歸來,不料等回來的是個品行不端之人,一氣之下便跳河自殺了。

        另一個秋胡是漢代人,研究《尚書》的專家。在他年輕時,一個姓翟的老人很喜歡他鉆研學問的精神,想把侄女嫁給他,但他說:“古代有個秋胡,已娶妻而失禮,導致妻子跳水自盡,我不能再娶妻了。”翟公笑笑說:“古代魯國有兩個曾參,趙國有兩個毛邃,他們做的事各不相同,怎能因古代的秋胡失禮而你這個秋胡就不娶妻呢?”他這才無話可說,答應娶翟公的侄女為妻。

    秋姓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中豪杰,就是鑒湖女俠秋瑾。

    至于按年、月、日、分、時、秒來定的姓,它們與春、夏、秋、冬四季姓一起統稱為時間姓。其中如年、月、日的月姓,漢族、傣族都有。《姓氏詞典》注說,月姓的最早記載見于《博古圖》,周代有稱為月季的酒杯,又有叫月魯基的鼎,月就因此演變成了姓。也有的書上說,古代有夕月的官職,專門為帝王祭月,他們的后代雹陳就姓月了。而在云南孟連及沿中緬邊境的傣族中,月姓還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姓氏。月字在傣族中是長女的意思,傣族女子在未生子女之前的名字構成是“排行+名”,因此,大女兒往往稱“月某”,沿用漢人姓名習慣,月就慢慢成了姓。

    此外,在時間姓中的分姓、秒姓也都有人使用。分姓在廣東新會、四川合江等地都有分布,漢族、黎族也都有分姓人,但來源不詳。秒姓在《新編千家姓》上有收錄,但如何起源還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八、以天體氣象為姓

        在天體氣象中,比如說打雷了,出虹霓了,下雪了,降霜了,結冰了,都是自然現象,但也都可以構成姓氏。其中如日月星辰的星姓,據《姓氏考略》注說是“宋司星子韋之后”。司星是官名掌管天文星象,后來這一支人就以星為姓了。而星姓則是土族的大姓。   

        再比如虹霓的虹姓,據《元和姓纂》說:“以封地為姓氏,源于姒姓。唐堯初封禹于虹,后有以虹為姓者,地在今安徽五河縣西。”現在的北京市就有姓虹的,漢族,《新編千家姓》有收錄,但未提供詳細情況。   

        又如霜姓,一些書上說是楚熊嚴子伯霜的后代,后人以祖父的名為姓,知名于湖北江陵。另外,在傈僳族中也有霜姓。 

    九、以地形地貌為姓

        在我國漢字中,有一些是與自然界中地形地貌有關的字,如田野的野,海島的島,提岸的岸,山嶺的嶺,江河的江和河,水渠的渠,湖水的湖等,它們也同樣都作為姓氏,其中江、山、田等姓還比較常見。至于以田野的野為姓的人,《姓氏考略》注引《姓考》說是“東野氏之后”,知名于廣陵,也即江蘇揚州。春秋時魯國有野泄,宋代有野處,都不很出名。今河北、山西、吉林都有野姓,《新編千家姓》中也有收錄。

    再如島姓。《姓氏考略》說:“山西曲陽有島氏,因避居島嶼而為姓。”明代有島璞,山西垣曲人,弘治年間舉人。今山西太原、陽曲都有這個姓氏。

    又如堤岸的岸姓,《姓氏考略》據《后漢書》注說是西羌人的姓,還有的說是東岸氏的后代。東岸相傳是東漢人,但真假還無從考究。

    十、以人體部位為姓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是與人體的部位,如頭發、眉毛、眼睛、口、舌頭、牙齒、鼻子等同名的姓氏,一般被稱為人體部位姓。其中,頭、耳、口、舌、鼻、眼、眉、齒、發、足,甚至心、膽、皮等都是姓。比如口姓,《廣韻》上說“口,姓,今同州(今陜西大荔)一帶有之”,《元和姓纂》則說“口,羌種也,今同州有此姓”。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出自羌族的姓氏。今山西的太原、大同等地都有這個姓氏的人。又如眼姓,《姓苑》一書中有收錄,但不詳來源。今北京及山西大同有這個姓,漢族。

    再如耳姓,有的書上說是李耳之后,以祖上的名字為姓,也有說是魏如耳之后的。李耳就是古代思想家老子。魏如耳是戰國時魏國大臣。在今天,漢族、白族都有耳姓,山西長治、湖南冷水江、云南瀘水等地都有人姓耳。

    十一、以動物名稱為姓

    在百家姓中,不僅表示人體不同部位的字可以為姓,而且以馬、牛、羊、熊、麂等動物名稱作姓氏的也不少見,其他動物像雞、狗、豬、蛇、貓等也可以成為姓。   

        比如蛇姓,有的書上說出自春秋時齊國公族蛇丘氏,他的后代中有人以蛇為姓。蛇字古代也寫作“它”,但讀音仍是she。又有人說,春秋戰國時的楚平王有個孫子叫田公它成,他的子孫把他的名當做姓。它又讀ta,后來衍變成它、蛇兩姓。更多的記載記說蛇姓是從南北朝時期后秦來的,后秦國主姚萇有個皇后姓蛇,南安人,南安就是現在甘肅的隴西縣。蛇皇后有個哥哥叫蛇越滂,任南安太守。她還有個本家侄子叫蛇玄,后來當了建武將軍。現在,傈僳族也有蛇姓。   

    又比如狗姓,現實生活中有這個姓,但沒有多少資料。《萬姓統譜》中有收載,但來源不詳。現在的山西長治、云南瀘水有狗.姓。另外,據說過去的臺灣新竹有人姓犬,人稱狗大哥。犬也就是狗,說起來比姓狗好聽。

    十二、以樹木花卉和民間稱謂為姓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姓氏是與花卉樹木同名的,如楊、柳、梅、柏、桐、竹、蘭、菊、荷、花、葉等,并且姓這些姓的人還很多,不必我們一一舉證。另外,有些姓氏是與我們對別人的稱呼相同的,如姑、舅、公、婆、叔、伯、兄、弟、姐、夫、兒等,幾乎都有姓氏。   

        比如說舅姓,相傳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晉國大夫狐偃乙晉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在即位前曾奔走于各國之間尋求支持舅舅,狐偃是他的得力臂膀,稱他為舅犯。為了紀念這位舅舅,后來就有了舅姓。再比如婆姓,在現在的山西親、忻洲、臨汾等地都有姓這個姓氏的人,但關于它的來源還不為人知。   

    又如姐姓,《姓氏考略》稱音“紫”,今天則讀作姐妹的姐。早在漢代時,西羌人中就有姐姓,今北京和山西太原、大同,四川成都等地有姐姓。再如夫姓,《路史》說出自春秋的吳王夫余、夫差,《后漢書》都姓這個姓氏的人。

    十三、以金屬為姓

    百家姓中有一個金姓,人還比較多。除它之外,還有銀、銅、鐵、錫等姓。對于這類的姓氏,由于我們在習慣上把金、銀、銅、鐵、錫叫做五金,這類的姓也叫五金姓。比如金姓,來源不止一支,有一支得姓比較有趣。秦朝末年,劉邦在鴻門宴上差一點被項羽殺掉,項羽的叔父項莊為劉邦說了好話,劉邦建立漢朝后,賜他姓劉。到五代時,項莊的子孫遷到吳越,因為劉字和吳越王錢僇的僇字同音,必須避諱,于是去掉劉字的卯頭和刀旁,以余下的“金”字為姓。

    再比如銅姓,《姓氏考略》根據《漢書.霍光傳》注說,匈奴人中有銅姓,可見出自匈奴族。《新編千家姓》也收有銅姓,但沒有列舉更多資料。今北京、上海、湖北武漢、河南信陽、山西長治、臨汾等地都有銅姓。

        又如錫姓,一本書上說在春秋時,鄭、宋之間有六個小村落,其中的一個叫“錫”,宋國在這里筑了城,安置元公的孫子。后來,元公的后代便以邑為姓,姓錫。

    十四、以人體動作為姓   

        在人體動作中,打、殺、砍、扔、撲、拍、拉、掃、抱等都很常見,但也有人分別以它們為姓氏。當然,這些動作不一定全都是姓氏,比如姓打、殺的有,姓砍的似乎還沒有見到。至于姓扔、撲、拍、掃、拉、抱等姓的,也有。    

        不僅如此,表示人體其他動作的字也有不少是姓氏,如開、關、問、聽、吼、爬等。其中姓殺的人盡管不是很多,但來源相當早。《后漢書.東夷傳》中曰:“馬韓官有殺奚,后人或以官為氏。”馬韓是三韓之一,在今朝鮮半島南部,殺奚是馬韓的官名。《新編千家姓》也收有殺姓,但未提供更多資料。現在山西雁北地區仍有人姓殺。又如扔姓,《康熙字典》收有,注說“《前漢古今人表》有扔君”,但沒有說是怎么來的。

    十五、以朝代名和國名為姓

        這類的姓氏,是指與古代的國名、朝代名稱相同,如唐、宋、元、明、清等。   

        比如宋姓,是由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的封地而來的。他在商朝滅亡后被周朝封于宋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后來。宋國被齊國滅掉,宋國的王族便以國名為姓,姓宋。再后來,趙匡胤又建立了一個宋朝。他之所以把國名定為“宋”,是因為他在后周時當過歸德軍節度使,歸德就是商丘。商丘由于是微子啟建立宋國的地方,他也因此把朝代的名稱定為宋。當然,宋姓還有其他來源,以國名為姓只是其中的一種。

        再如元姓:鄭樵《通志》引《風俗通》說:“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國為氏。”《中國姓氏大全》則說:“玄武是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國居北方,為避諱,把玄字改為元字。”

    十六、以行政區劃為姓

    省、市、州、府、縣是行政區劃,也能作為姓氏。不僅如此,還有國、旗、區、鎮、鄉、郡、家等也都可以構成姓氏。比如省姓,《姓氏考略》據《左傳》注說,是春秋時宋國的姓,

    宋國有個大夫叫省臧。如今,四川成都、合江,云南瀘水,湖南芷江,湖北武漢,山西大同、長治等地都有省姓,漢族、傈僳族都有姓省的。

       再如市姓,《姓苑》、《續通志.氏族略》中都有收錄。《姓氏考略}注也說,《周禮。地官》中有司市一職,負責市場管理,是市官之長,其后人便以官為姓。

        又如縣姓,有本姓氏書上說是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周文王的兒子,封在魏地,他的子孫中后來便有人姓縣。還有一種說法,楚國王族的后代也有人姓縣。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說明縣姓的來源并非單一。

    十七、以天干地支為姓

        在我國古代,曾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地支。而在百家姓中。也有不少與它們相同的姓氏。在這些姓氏中,丁姓、申姓相對較多,甲、乙、丑等姓也有不少。至于壬姓,據《路史》說,“齊太公后有壬氏”。齊太公就是姜太公姜子牙,這支壬姓就是他的后代。還有的書上說,齊太公并非指姜子牙,而是指田氏代齊后的田和,因此壬氏源于媯姓。不管怎么說,壬氏來源已很久了。今山西太原,安徽貴池,福建清流、浦城,廣東吳川,云南馬關等地都有人姓這個姓。   

        再如癸姓,排在天干的第十位,鄭樵《通志》說出自“姜姓,齊癸公之后”,今山西臨汾有姓這個姓的人。   

        再說巳姓,是地支中的姓氏。《莊子》一書中有巳齒,《戰國策》一書中有巳寧。《中國姓氏大全》一書中收錄有巳姓,但未提供更多的資料。   

     十八、以軍隊編制為姓

        由上可見,百家姓的構成實際上是多元的,在平時看來是分散的、不相關的東西,連起來就成了姓。當然,各個姓都有自己的來歷,放在一起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人姓師,又有人姓班,我們會由此想到軍隊的編制,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等,這些字其實也都是姓氏。不僅如此,甚至帥、校、尉、將等軍銜,兵、卒等都是姓。當然,它們并非因軍隊編制、軍銜而來。   

        比如營姓,鄭樵《通志》引《風俗通》說:“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后也。”就是說,營伯是營姓人的祖先,他的后代中有人以營為姓。而《姓氏考略》則說,營姓是以營丘為姓。營丘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是周代齊國的土地。現在天津、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廣東的一些地區都有這個姓。   

        再如元帥的帥姓.有本書上說原本姓師.在晉代因避司馬師諱才改為帥。另外,傣族也有帥姓。傣族男子名字構成是排行加上名字,老四稱帥,凡在家行四的都稱帥某。有的人隨漢族習慣,便把帥當成姓了。如今,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省的某些地區都有帥姓。

    又如當兵的兵姓,現在山西太原、陽泉、運城,廣西的灌陽都有,《新編千家姓》也有收錄,是個漢族姓氏,但來源還不為人知。

    十九、以文化用品為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筆、墨、紙、硯是學習用品,琴、棋、書、畫與藝術有關,簫、鼓、笙、號是民族樂器,它們也都是姓氏的組成部分。

    在筆、墨、紙、硯四姓中,墨姓因為出了大思想家墨子而大名遠播,筆、紙、硯三姓的影響則相對小一些。其中,筆姓見于《姓苑》。沒有更多的材料可資說明。紙姓,據《姓氏考略》稱,大禹之后改為紙,未說明原因。禹是姒姓,因此紙姓當出于姒姓。至于硯姓,是個漢族姓,北京、湖北、四川都有。《姓氏考略》說,以硯為姓.如釜氏、杯氏之類。釜是鍋,杯是喝茶用的,這里是指從器物來的姓。這個硯姓是從元朝才開始有的,《元史》中有個人叫硯彌堅,官職是國子司業,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官員。

    再如琴棋書畫的琴姓,是個比較少見的姓,今山西、河北、湖南、廣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區都有這個姓,漢族、壯族、朝鮮族中也都有人姓琴。《元和姓纂》引《家語》說:“仲尼弟子琴牢字子開,一字子張,衛人也。”《家語》是指《孔子家語》這本書,仲尼即是孔子。這句話是說孔子有個叫琴牢的學生,字是子開或子張,他的后代姓琴。也有人說,這個姓是以彈琴的人的職業為姓的。

    二十、以食物為姓

        提到米飯、豆腐等食品,每個人都不陌生,但如果說這些食品的名稱都可以成為姓氏,就不能不讓人驚嘆我國姓氏的豐富多彩了。  

        在食品姓中,米姓是一個常見的姓氏,而姓飯、姓豆的也大有人在。飯姓很特殊,是漢族的姓,《姓氏詞典》中收有這個姓,倒不詳所出。今天的湖南益陽、山西長治、臨汾有這個姓。豆姓則是一個起源很早的姓。據一本書上說,早在周朝時,楚國就有人姓豆。漢代有人叫豆意,跟隨衛青破匈奴有功,封官內侯。古代鮮卑族也有豆姓,叫豆盧氏,簡稱豆姓。不過,鮮卑族在南北朝后期已融入漢族,不存在了,倒是現在的彝族、土家族中有豆姓,當然漢族最多。如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內蒙古、湖南、廣東的某些地區都有姓這個姓的人。   

        另外,還有一些與食物有關的姓,如煙、酒、茶、糕等。其中地姓在《姓苑》一書中就有記載,但來歷不詳,然而今天的河北獲鹿、河南盧氏、山東東平、山西太原等地都有人姓這個姓。   

    又如糕點的糕姓,《姓氏詞典》根據《姓考》說,“源于姜姓,系春秋時齊國的后代”,但沒有更多的解釋。現在,山西臨汾有糕姓。

    二十一、以日常用品為姓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以日常生活用品為姓的,如傘、燭、席、秤、缽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一些。比如盆姓,《孟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叫盆成括的人,在春秋時的齊國當官。又據《風俗通》記載,盆成括后來被齊侯殺了,他的兒子因逃難及時才免于一死。后來,他的兒子怕再受迫害,也為了紀念父親,就改姓盆。漢代有個中郎將盆謐,據說便是盆成括的后代。

        再如枕頭的枕姓,《姓氏考略》引清人張澍的話說:“指枕為姓,如被氏、繡氏之類。”意思是說,這個枕只是指枕頭為姓,與被褥的“被”、繡花的“繡”字都是姓一樣。另外,《姓苑》收有枕姓,但未說明來源。現在湖北武漢、山西朔州都有這個姓。

    又如鏡子的鏡姓,來源不一,有的書上說是指器為姓,還有的說是根據地名來的。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有鏡湖,住在湖邊的人曾以鏡為姓。五代后唐時有個唱戲的人叫鏡新磨,是個有正義感的人,往往以詼諧滑稽的形式向天子進諫,每次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人說鏡新磨是他的藝名,他真正的名字并沒有流傳下來。

    二十二、以地名為姓

    我們在以上曾介紹過一些東郭、西門等方位姓。此外還有一些由地名而來的姓氏,所指的都是具體地名,比如三國時魏國有個人叫邯鄲淳,他姓邯鄲,那是現在河北省的一個地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常見的有會稽、東陽、長興、唐山、長沙、當涂、商丘等。其中的長沙在漢代扶風萬年縣有這個姓。萬年在今陜西臨潼北,長興是浙江的一個縣名,十六國時便有這個姓。還有一個典故,典故說燕國的統治者慕容氏對這個姓很忌諱。說你要是長興,我們慕容氏怎么辦?姓長興的怕被害,便去掉長字。姓興。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我們不必認為真的如此。

        復姓商丘的來源則相對復雜一些,它所指的地方今天仍名商丘,在河南東部。據《風俗通》等書記載,這個姓氏中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代。周朝在建國后把自己的一位王室成員分封在衛,建衛國,統治商丘一帶的地方,后來還把它當做一位大夫的食邑,這位大夫的后代再后來便以食邑的名稱為姓.姓商丘。而在此之前,顓頊高陽氏和帝嚳高辛氏都曾先后在這一帶建都或居住,他們的后代中也有人姓這個復姓的。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來自地名的例子。如復姓中的涂山,是地名,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南的淮河東岸。早在夏朝初年,夏禹的皇后便出自涂山氏部落,涂山氏之后便以涂山為姓。又如唐山,是現在河北省的一個市,過去也有人姓這個姓。據說漢高祖有個妃子叫唐山夫人,是春秋時宋國司馬唐山的后代,后來便姓唐山。其他如漢代稱京城是京兆,設有京兆府,即現在的陜西西安,后來京兆也成了姓。又如涇陽在今甘肅平涼,后來也有人姓涇陽。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復姓外,也有人以京、津、滬、寧、杭等地名為姓的。如京姓,相傳是春秋時鄭國京城大叔的后代,京城大叔就是鄭武公的少子共叔段,因封邑在京,人稱京城大叔,他的后代中便有一些人在后來姓京。另據《路史》記載,“老子之后有京氏”,是說這支京姓出自李姓。   

    再如天津的津姓,《姓譜》上說是以地為姓。津是古地名,在今湖北枝江縣西。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西、廣西等省市區的一些地方都有這個姓。

    二十三、以民族為姓

    如上所述,既然國名、地名、山川名等都可以成為姓氏,那么,像現在我國各民族的名稱,如漢、滿、蒙、回、藏等,當然也都可以成為姓氏了。

        比如漢族的漢姓,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后代。在漢朝建立以前,楚霸王項羽曾封沛公劉邦為漢王。后來劉邦建國號為漢,又分西漢、東漢,都是劉姓,到漢獻帝時亡國,在歷史上存在了四個多世紀。相傳在漢朝滅亡時,劉邦的子孫中有人為了紀念故國.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國名“漢”。今山西太原、大同、臨汾,新疆塔城,廣東吳川,云南隴川等地也都有姓漢的。

        又如滿族的滿姓,一說是出自胡公滿之后,胡公滿是虞舜后裔。鄭樵《通志》注引《國語》則說:“潞、洛、泉、余、滿皆赤狄,隗姓。”意思是說,滿姓是少數民族赤狄人中的一支。此外,還有的書上說古代的荊蠻有人姓瞞,后來演變為滿,也是少數民族。而在今天,北京山東、山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的一些地區都.有滿姓人居住。

     二十四、中國三大姓:王、李、張

        說到中國大姓,按照通常的標準劃分,最大的幾個姓氏非王、李、張莫屬了。根據前些年的一個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它們的人口都在全國總人口的7%以上,合在一起有兩億多。也就是說。在每10個人中就有兩個人姓這三個姓氏,它們無疑都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姓。在此,我們不妨對它們各自的情況做進一步的了解。

        1.王姓

        誰是中國第一大姓呢?目前在國內有多種說法,排列順序也很不一致。據一項人口普查材料表明,王姓人口已經接近一億,是中國第一大姓。另外,有人對北京、陜西、遼寧、上海、四川、廣東、福建等7省市的17萬余人口的姓氏分布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737個姓氏中,王姓人口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如在被抽樣調查的25029個遼寧人中,有3033人姓王,約占調查總數的12.1%,位居遼寧第一位;在24948個北京人中。有2569人姓王,約占人數的10.3%,位居北京大姓的第一位;在23795個陜西人中,有2436個人姓王,約占人數的10.2%。位居陜西大姓的第一位;在25239個四川人中,有1552個人姓王。占總數的6.1%,位居四川大姓的第三位;在25092個上海人中,有1399人姓王,占總數的5.6%,居上海大姓的第三位。

        王姓人口雖然很多,但在歷史上稱王稱霸、建立了王朝并當上皇帝的人并不多,經常被提到的只有西漢末年的王莽和他的新朝、五代十國時期的王建和他的前蜀,以及同一個時期的王審知和他的閩國,另外最多再加上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和他的鄭國。他們在位的時間和所建立的政權延續的時間都很短,沒有給家族帶來更多的福壽和名望,相反卻都不同程度地給家族帶來了災難和恥辱。其中如王莽的兒子因為殺死了奴婢,被父親賜死;王莽的女兒對于父親篡奪劉氏的政權深感羞辱,最后投火自盡;王莽自己也身敗名裂,眾叛親離,貽笑天下。可以說,顯赫的皇權并沒有給王姓人家帶來多少榮華富貴。

        王姓能夠在王氣不振的情況下繁衍成為一個數一數二的大姓。當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其中源流眾多、歷史地位高等都在以前的有關部分中有所涉及。僅從源流上看,他們中的一些人出自姬姓。發源地在瑯蚜(山東膠南);另一些人出自子姓,是商朝比干之后;還有一些出自姜姓,是齊國國君的后代;再有一些人出自少數民族,例如匈奴休屠王之后,就改姓了王姓。由于大多是帝王諸侯的王子王孫,所以才以王為姓。在這些眾多來源中,以出自姬姓的王姓人最多,他們都自認是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后代。太子晉又稱王子晉,聰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聞諸侯。在他15歲那年,晉平公派使臣叔譽人周朝貢,見到了他,相與談論后大為折服,回國后告訴晉平公說:“太子晉行年十五,才識過人,能言善辯,我都不是他的對手。”另一位大臣師曠聽后不以為然.請求入周見他。兩人相見后反復論辯,從天地萬物、圣君賢臣一直談到立國之道、安民之策,最后才相信叔譽并非危言聳聽,并對太子晉說:“瞑臣無見為人辯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聞而易窮。王子,汝將為天下宗乎?”至靈王二十二年(前550),京師洛陽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濫,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得知后,認為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應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于是便向靈王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這本是一個好主意,但靈王不聽。后來還因此廢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再后來,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牽連,淪為平民百姓。但為了紀念他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為姓.進而發展成為今天絕大多數王姓人所在的支派。   

        在發展中,王姓還創造了輝煌的家族文化,誕生了無數政治名人、文學名人、藝術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審知等都曾是一國之主,王允、王導、王安石都是名臣賢相,王翦、王離、王浚都是著名將帥,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維、王守仁、王國維等都是享有盛譽的學者、思想家、藝術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贛駿則是第一位華裔太空人。據有人統計,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難怪有人要說:“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云。”   

        2。李姓

        像王姓一樣,李姓也是數一數二的天下大姓,甚至有人說它是世界第一大姓。這是因為它除了在我國人口眾多外,在其他許多亞洲國家里,如越南、朝鮮、韓國、新加坡等,也是如此。由于人口基數都很大,把他們和我國的李姓人口加在一起,就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姓。

        在我國各行各業中經常有李家軍的說法,隨便到一個地方,所遇到李姓人的幾乎連成一片,一個單位會出現好幾個李芳。在大學校園里,老師李白在臺上講唐朝李白的詩歌,講臺下的學生李白不斷問有關李白的問題,也是曾經出現過的事。另外在歷史上。李姓也很有影響,出了不少著名人物,真可謂群星燦爛,人才輩出,文武雙全,不勝枚舉。其中文的有李白、李賀、李商隱、李清照.武的有李陵、李廣、李牧、李逵,思想家有老子、李贄,政治家有李悝、李世民。至于李姓人口,目前已有9000多萬,并且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 是人數多。遍布世界各地。除我國外,越南和朝鮮半島在歷史上都曾經出現過李姓王朝,統治時間很長,繁衍了大量人口。

        二是名人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都出現過眾多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圣賢大家、社會名流。

        三是來源廣,民族多。李姓來源十分復雜,涉及到漢族、匈奴族、氐族、突厥族、朝鮮族、黨項族、女真族、回族以及波斯、大食、中亞等國的相關民族。西漢時期,李陵因反擊匈奴失利而投降匈奴,娶妻生子,使匈奴族中多了一個李姓家族。唐朝的少數民族黠嘎斯也自稱是李陵的后代,黠嘎斯就是今天的柯爾克孜族。而在當時。又有更多的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以李為姓。其中如奚族人李寶臣,原名張忠志,從安祿山叛軍中投奔唐朝后,被賜姓李,改名李寶臣;高車人李叔明,原名鮮于叔明,官至劍南節度使、京兆少尹、遂州刺史,后上表乞姓,唐代宗滿足了他的要求;西突厥別部沙陀族人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因軍功賜姓李,官至朔州刺史,后唐李克用就是他的兒子;突厥可汗的族人李思摩,原名阿史那思摩,被俘之后歸化唐朝,賜姓李。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唐朝,就有徐、安、郭、張、董、羅、阿布、舍利、鮮于、朱邪等16個姓氏的人改姓李。   

        在國外,朝鮮半島上的李姓人不少是遼東人李成桂的后代。越南的李姓人則有一部分是唐朝李氏政權的宗室,為了避難逃到當地。   

        四是影響大。像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美國華裔科學家李政道,香港實業家李嘉誠,以及數不清的體育明星、電影巨星、文化名人和科學巨匠,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3.張姓   

    張姓的發源地在河南北部的濮陽一帶,人杰地靈,文化悠久,子孫眾多,在很長時期都處于中華姓氏的顯著位置,傳統的“張王李趙遍地劉”等說法也以它為首。此外,張姓還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張姓歷史十分悠久,相傳是黃帝之子揮的后代,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明代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13個縣中。如今它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   

        第二,張姓因為是大姓,來源眾多,分布廣泛,僅郡望就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等,另外還有百忍、金鑒兩個著名堂號。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里,高宗親自前來探望,并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后,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件有意義的事,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珍異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在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葆社稷。事后,玄宗對他這份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表彰。從此,張九齡的家族也引以為榮,并以“金鑒”為堂號。

    第三,從古到今,張姓人才濟濟,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還有許多富有盛名的科學家、醫學家、政治家。比如,周宣王時的卿士張仲就是一位較早的張姓名人,他曾以孝友著稱,輔佐宣王中興,《詩經.小雅.六月》就是歌頌他的作品。西漢時,漢高祖謀士張良更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他作為韓國貴族之后,為報亡國喪家之仇,曾經行刺過秦始皇,但沒有達到目的。后來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與蕭何、韓信等人一起輔佐劉邦,因功被封為留侯。稍后,又有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大月氏和烏孫等國,開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內陸與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系,發展酊漢朝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系,成為中西交流的友好使者。東漢時,“醫圣”張仲景出生于河南南陽,擔任過長沙太守,是與神醫扁鵲、華佗齊名的醫學家,所著《傷寒雜病論》也被稱為國醫經典。另一位科學家張衡在東漢時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具有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后來到明朝,政治家張居正胸懷大志,勇于改革,創立了一條鞭法,引發了我國經濟制度的一場革命,也因此而奠定了他作為張姓政治名人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張姓還有許多崇武尚俠的英雄好漢。其中如三國時期的蜀漢大將張飛、抗日名將張自忠、愛國將領張學良等都是名聞遐邇。此外,至于思想家張載、張拭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月行(俗姓張)的子午線測量、張之洞“中體西用”理論、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或者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這些,無疑也是張姓人對歷史和文化的貢獻。   

    二十五、東南地區的大姓——陳姓和林姓

        在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陳姓和林姓人口眾多,向有“陳林半天下”之說。在20世紀50年代,臺灣文獻會曾調查島內各地的姓氏狀況,并按各姓人口多少排序,結果是陳姓和林姓分別居第一和第二位,證實了人們的傳說。對于兩姓的情況,我們也可以分別來看。   

        1.陳姓   

        陳姓在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是絕對大姓,約占福建人口總數的14%,臺灣人口的12.2%,廣東人口的10.5%,許多著名人物也都姓陳。   

        陳姓人的祖先有不少是從河南經過江西遷去的,后來又繁衍到各地。其中福建陳姓共祖陳實在東漢桓帝時任太丘令。太丘即現在的河南長葛。他的后代在后來先后有七支遷入福建:其一是他的七世孫陳潤在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出任福州尹,后定居下來;其二是陳潤11世孫陳邁在唐代任莆田令,任滿后留居莆田;其三是陳實九世孫陳野在西晉末年遷居今福建龍巖:其四是陳實19世孫陳伯恭、陳叔卿、陳叔文、陳叔儉四兄弟在南朝時受封于閩,居福州、泉州、建州等地;其五是陳實第23世孫陳元光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入閩,后任漳州刺史,子孫多蕃衍漳州各地,被尊稱為“開漳圣王”;其六是陳實第22世孫陳邕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被謫人閩,居漳州南廂山;其七是陳實第4l世孫陳魁、陳璋率家人于宋末人閩,定居汀州、興化、福州等地。在以上7支人閩陳姓人中,以第一、五、六、七4支最為顯著,他們的后代還有不少人進一步由福建遷居廣東、臺灣等地,成為東南地區陳姓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由福建遷居臺灣和海外各地的陳姓人,由于情況大多見于家譜記載,也能夠使我們有更多的了解。如據臺灣《陳氏族譜》記載,陳樵于乾隆時攜四子從廈門港渡海到臺灣淡水河。臺北《登嬴文瀾渡臺始祖族譜》記載,陳文瀾于乾隆四十五年(1745)來到臺灣,生三子,到1953年修譜時,已傳九世、208年,繁衍了660人。

    由于陳姓分布在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商貿活躍的東南沿海地區,因而使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聰明智慧,在商業經營方面大顯身手。例如:愛國華僑陳嘉庚,早年到南洋去謀生,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商業巨富,為祖國建設捐贈了大量資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華僑領袖;祖籍廣東潮安的陳俊有子陳少雄及陳悅明,曾在香港創立利華民商行及襯衫廠,生產“鱷魚T恤”,1971年上市,是家喻戶曉的億萬富翁;臺北市人陳國和是日盛集團掌門人,曾留學日本,平時言行舉止穩重,任寶島銀行常務董事,個人財富約有4.1億美元,與被稱為“股市殺匡手”的證券界龍頭陳士元是兄弟;原籍福建晉江的陳覺中在菲律賓創辦快樂蜂食品公司,曾有124家分店,財富超過3億美元;祖籍福建省的陳志遠是成功集團的掌舵人,業務涉及酒店業、休閑業、快餐業、房地產、工業、金融與保險業、貿易、賭館、博彩業、報業等多種領域,也是著名的“收購(兼并)大王”。   

        2、林姓   

        林姓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其來源已見于本書的相關話題中。至于其在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的情況,也是歷史上中原移民的后裔。早在西晉末年時,由于中原地區發生動亂,林姓的一支從這里遷出,到達福建中部,并進一步繁衍為在當地影響重大的“晉安林”。“晉安林”的開基祖是林姓始祖比干的九代孫林祿,家譜說他在西晉末年隨晉元帝渡江,后來任職于晉安(今福建福州),為郡太守,是林姓入閩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當地外,又有人遷居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別在這些地方開基,使林姓得以光大于東南沿海一帶。今天我國所形成的林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是由此引起的。   

        “晉安林”開創了林姓在東南沿海一帶發展的歷史,由于在,歷史發展中分支眾多,特別是有些在后來還回遷于北方或臺灣等海外各地,以至成為天下公認的林姓最大支派。如由它分衍而出的侯官林氏,便是清代大政治家林則徐所在的支派;莆田林氏則發源于北螺村,是由“晉安林”第九代林茂遷徙而成的。除此之外,林姓的其他派生旁支,在家譜里又都以世系相稱,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繁衍于今海南省的瓊林世系、廣東廣州一帶的嶺南世系、浙江杭州一帶的浙杭世系、江西南昌等地的江西世系、臺灣云林等地的臺灣世系,以及分布在其他地區的連江世系、長城世系等。在這些世系中,莆田世系至唐代時已傳八世,瓊林世系至南宋時傳九世,侯官世系至元代傳24世,瓜瓞綿綿,斑斑可考。

    除“晉安林”外,原生活在北方的一些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隨“閩王”王審知南遷,定居在福建各地,以后也發展成為林姓中較有影響的派系。如史稱在唐朝末年,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林延皓、林揆、林嵩、林穆等相率隨王審知人閩,分別定居在福州等地,成為“濂江”、“控鶴”、“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開基祖。他們的后代中名賢眾多,向有“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國師三祭酒”之譽,其世系脈絡同樣綿遠悠長。

    在福建林姓“晉安林”的影響下,臺灣的林姓人也大都來自福建,其中一支的始祖是明代永歷五年的林朝和,來臺后定居臺南。后來,又有一批林姓人隨鄭成功來到臺灣,定居在嘉南等地。至清代,據《林氏九牧衍派臺灣家譜》記載,林文進于乾隆十年秋來到臺灣,在淡水牧牛耕田,“開田園,年復一年,子孫傳為習慣”。如今林姓作為臺灣大姓,為了加強族人之間的團結,還組織了多個宗親會,分布在全島各地。

    二十六、華南地區的大姓——黃姓

    黃姓作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發源于古黃國(今河南潢川),相傳是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后代,“帝顓頊之苗裔”。因伯益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朝封為子爵,建立黃國,又稱黃子國,直到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滅亡。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支黃姓人。黃國滅于楚之后,黃姓族人散居四方。在后來的發展中,又有人在西晉末年大舉南遷,其中的一支與胡、林、陳、鄭、丘、何、詹等姓遷入福建,是入閩的“八大姓氏”之一。再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和繁衍,他們又遷到南方其他地區,分布更為廣泛。到宋代時,一位叫黃潛善的人有九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以梅州居多,后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宋元之際,黃姓稱盛于閩粵,至明末清初又開始移居臺灣,進而播遷海外。如今,黃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有一些人還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的許多地方。其中,少數民族中的黃姓有些是歷史上黃姓移民的后代,如遷到廣西黃洞的人被稱為黃洞蠻,大多發展為后來的壯族,還有一些融入瑤族,在廣東沿海的還有人被稱為蛋民。   

    華南地區還是全國黃字地名最多的地方,像黃石、黃岡、黃山、黃梅、黃洋界等都在這里,其原因就在于這里的黃姓人多,因此多在地名中使用黃字。當然,黃姓人之所以在這些地區大量存在,相傳與唐朝末年的黃巢農民起義有一定的關系。黃巢本是北方人,史書說他“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比第,以販私鹽為事”,在王仙芝起義爆發后又起兵相隨,逐漸成為農民領袖。他曾攻洛陽,戰長安,在攻占安徽之后進入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東奔西突,如入無人之境,還殺了不少貪官污吏。相傳他喜歡黃色的菊花,喜歡殺人,但極少殺害黃姓人。據說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農婦帶著兩個男孩逃荒,但與眾不同的是,農婦身上背著一個能跑會走的大孩子,手里卻牽著一個步履蹣跚的小孩子。他覺得很奇怪,就問農婦是怎么回事?農婦說:“大男孩是哥哥死后留下的孤兒,怕被黃巢殺了,所以寧死也要背著;小男孩是自己生的,所以讓他自己走。”他聽后,內心十分愧疚,就對農婦說:“黃巢專殺貪官污吏,不傷害貧苦百姓。你今后在住宿的地方掛一根葛藤,黃巢就不會進去殺人了。”農婦聽了他的話,又把它告訴逃難的百姓,于是在老百姓的住處很快都出現了高高掛起的葛藤。起義軍看見了葛藤,就不再打擾老百姓,老百姓也因此平安無事地生存下來。后來,這一片掛滿葛藤的“難民營”就被稱為“葛藤坑”。

    南方的黃姓人就是這樣在戰火中生息繁衍,并不斷遷移、發展的。

    二十七、兩廣地區的特殊大姓——韋姓

        在廣東、廣西地區,有很多韋姓人家,像太平天國的軍事首領韋昌輝,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韋國清,乒乓球運動員韋晴光,著名歌星韋唯,都是這一地區的韋姓人士。他們的祖先相傳是漢初名將韓信的后代,在韓信獲罪后為避免朝廷追殺而改姓韋,經廣東南雄珠璣巷進入珠江三角洲或廣西地區。當然,兩廣地區的韋姓人并非都是韓信的后代,還有一部分來自京兆杜陵,本來就是以韋為姓。京兆杜陵的韋姓人原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曾經孕育出韋道福、韋虛舟、韋退之、韋皋、韋執宜、韋利器等眾多名人,唐中宗的韋皇后也出自這個家族。韋皇后當年曾想效法武則天垂簾聽政,執掌皇權,但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引火燒身,為家族帶來災難,結果韋姓人士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有一部分就流落到當時的嶺南地區,即今天的廣東。

    二十八、西北地區的大姓——馬姓

    馬姓是中國著名大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有漢族也有回族等少數民族。其中陜西扶風是漢族馬姓的著名郡望。也是馬姓的重要故鄉。相傳,漢族馬姓的來源有以下幾種:顓頊裔孫伯益的后代,始祖是趙國名將趙奢。趙奢在戰國時以善于用兵著稱,因為戰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人稱“馬服君”,死后葬在封邑。他的子孫最初以“馬服”為姓,后省去“服”字。單姓馬。于是便有了馬姓。后來,他們又遷到扶風,進而發展成為望族。歷史上曾經出現的許多馬姓著名人物,如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文學家馬融,蜀漢丞相參軍馬謖、五虎上將馬超,唐代宰相馬植、馬周等等,都是出自這一地區。只是從唐代開始,隨著大批來自西方的伊斯蘭教信徒遷入,他們把自己信奉的真主穆罕默德的名字翻譯成“馬哈麻”,或者簡寫為“馬”,并紛紛以馬為姓,定居西北,從而使當地的馬姓人數量進一步增多,形成大量的馬姓。另外在漢代,有一位叫馬宮的人由別的姓氏改姓馬。此后,又有一位西域人因入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也以馬為姓,取名馬慶祥。再后來,蒙古人月乃和因祖先曾在金末任鳳翔兵馬判官,也改姓馬,取名祖常。這些人的后代,也都不同程度地使西北馬姓的人數有所增加。   

        總計在唐朝以前,馬姓以出自漢族的人較多,唐朝以后則增加了不少從國外移居的人。特別是由于伊斯蘭教在西北各地的迅速傳播,使馬姓人口急劇增加,進而成為當地大姓。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出現于阿拉伯半島的一種宗教,唐高宗永徽二年(615)傳入我國內陸。從此,西北地區逐漸有了來自大。食帝國的馬姓人。如今,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大約有12億,分布在60多個國家,不少國家還把它定為國教。我國的西北作為伊斯蘭教流行的地區,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撒拉、東鄉、烏孜別克、塔吉克等民族都信奉伊斯蘭教。尤其是在回族中,俗話說“十個回回九個馬”,說的就是這一民族馬姓人較多的事實。 

        當然,由于我國具有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突出特點,在其他地區、其他民族中也有許多特色大姓,它們在分布上也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如廣東的梁、羅、賴、譚,山西的郭、崔、薛、四川的何、鄧,云南的李、徐,以及福建的鄭姓、江蘇的徐姓、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張姓、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譚姓、陜西的趙姓、貴州的吳姓,等等,都是各地人口相對集中的特色大姓,限于篇幅,就不多談了。

    二十九、小姓的界定

        我們所說的小姓,也就是指那些人口相對較少的姓,是與人較多的大姓相對而言的。為便于闡述,我們先對小姓給予人為的粗略界定。據現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目前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個,其中占人口總數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個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個姓氏,87%的人只使用100個姓氏。這500個、200個和100個姓氏由于人口相對較多,都可以算作大姓,除此之外也就是小姓了,它們在總數上要超過500個大姓的5倍以上,達2500多個,可見是相當多的。這些姓氏人數最多的有幾萬,而最少的僅有一個人。     

        據載,在1991年蘇州的一個典型的“421家庭”中,出現了姓“點”的孩子,這個“點”姓也一般被認為是目前所知人數最少的姓。關于這個姓,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在這個“421家庭”中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位老人和一對夫妻、一個小孩。爺爺姓蔣,奶奶姓宋,他們生了個兒子,按照傳統習慣,這兒子也就承父姓而姓蔣,我們姑且叫他蔣男;外公姓卞,外婆姓沈,他們生個女兒,也是依照傳統,女兒承父姓而姓卞我們姑且叫她卞女。蔣男和卞女后來結成夫妻,再后來就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的生使全家都很高興,但在讓孩子姓什么姓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爺爺希望遵從傳統承其父姓而姓蔣;外公認為舊習慣應該破除,最好依母姓而姓卞;外婆則反對姓卞一一小的時候被人家叫“小卞”,大了被人喊作“大卞”,有把年紀了也不過稱個“老卞”,很不雅觀,不如來個徹底的,姓外婆的沈姓。而奶奶卻說,即使從母姓也應姓宋。全家四個姓,都想讓這惟一的男孩為自己的姓“接續香火”。后來,他們覺得“接續香火”的想法太陳舊,共同商議孩子取個新姓“點”。因為這個字的結構是上邊一個占有的占字,底下四點,四點分別代表蔣、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對老人而言,“點”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這個孩子;對孩子來說,“點”表示占有四姓老人的共同關愛。等商定以后,接著為這孩子取名“點佳浩”,并到戶籍管理部門登記備案,使他從此有了合法的名字。

    從上述事例看,我們知道它是一個新創的姓氏。那么,歷史上有沒有點姓呢?其實是有的,但與這個點姓有所不同。歷史上的點姓寫作“點”,是繁體,據說《太平圖話姓氏綜》上就有收錄。“點”字現在簡化為“點”,但它與內涵“四家共有”的“點佳浩”的“點”,是有區別的,至少可以說是姓源不同。正因如此,“點”姓可寫作“點”,“點佳浩”卻不能寫成“點佳浩”。若把“點佳浩”寫成“點佳浩”,也就把“四姓共有”的美好愿望改沒了。

        小姓的界限既定,我們便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如果分開看,它們都是小姓,但合在一起卻有十分龐大的群體。他們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單姓,也有復姓;每個姓的人口可能較少,或者不足萬人,或者僅有一人,但小姓之和卻以千百計。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個姓都有自己的歷史,而每段歷史幾乎都蘊含著美麗、凄婉動人的故事。

    三十、令人吃驚的重名現象

        在本話題開始以前,讓我們先來看幾個典型事例。

        一個事例是,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一中全會上.有兩個都叫劉秀榮的委員吸引了眾多記者的目光。她們一個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評劇院青年評劇團團長,另一個是中國京劇院的一級演員,不僅同名同姓,連賓館房間也緊挨著。當她們某一天以同一風格的著裝、手挽手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不明就里的記者還以為她們是雙胞胎。

        另一個事例是,據南方的一家報紙報道,上海松江的一位姓秦的先生在2002年12月初突然收到法院的傳票,是一位姓胡的人起訴他借款兩萬元未還。秦某覺得莫名其妙,因為他根本不認識胡某這個人。開庭當日,秦某發現法官并沒有準時開庭,而是在給原告辦理撤訴申請。原來,在起訴前,胡某曾到當地派出所調取債務人的身份資料,因為只說了一個姓名,民警便為他抽取了秦某的資料。而胡某一時疏忽,見村名和姓名沒錯,就調取了秦某的“常住人口登記表”并提交法院。后來他發現告錯了對象。向他借錢的人和秦某同名同姓,又正巧住在同一個村里。秦某當場向法官提出,要求胡某予以賠償。法官當即和胡某進行協調.最終胡某做出了適當補償。

        還有一個與上述相近的事例是,一個叫李偉的人在離家很遠的某市犯了案,然后又逃回原籍。后來,當地公安機關根據群眾舉報和掌握的線索知道了他的名字和所在的城市,派人到他所在的地方進一步了解線索,并打算在證據確鑿時將他捉拿歸案。但當負責辦案的民警到他所在城市的公安局人口管理處戶籍科調查時,發現該市有上千個與他的名字一模一樣的人,頓時傻了眼,只得把情況向領導匯報,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他,但錯過了破案的最佳時間。

        再一個事例是,在某學校的一個班上,僅叫趙毅的就有兩個,為了方便把他們區別開來,老師和同學們只好稱呼他們大趙毅,小趙毅。據說,后來又轉學來了一個趙毅,老師和同學們更加犯難,還得為了區別他們再傷腦筋。

        上述這些事例,有喜有悲。事實上,重名確實困擾著很多人.尤其是在相同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更是如此。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名字時可能還不以為然,但如果你是上述第三個事例中的辦案民警,面對上千個與逃犯相同的名字時。那感覺一定是觸目驚心的。其實,生活中重名的人何止李偉一個?以北京市為例,在人口最多的王、李、張、劉四大姓中,叫王濤、張穎、張力、王軍、王紅、李明、李杰、張華、張亮、劉勇、劉剛的人都在1000人以上,有些名字還有上萬人。另外,據有關方面統計.僅上海市就有13000多人叫王小妹;沈陽市有4800多個劉淑珍、4300多個王玉蘭,另外還有王偉、李偉、李杰各3000多人;天津市有張穎、張力、張英、張健各2000多人;廣州有梁妹、陳妹各2000多人。重名不僅是個社會問題,而且還常常給當事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在前些年,某醫院因藥房疏忽發錯了藥,急需找到一個叫“王勇”的男孩,可出去一查,發現當地竟有10多個與他同名同姓的男孩。又有一個叫蕭軍的人因殺人逃跑在外,公安局根據名字捉拿兇手,結果發現有4位蕭軍。為了不讓罪犯逍遙法外。公安局只得把4人都“請”進局里,其中的一位正準備結婚。未婚妻一聽未來的丈夫是殺人犯,覺得沒臉見人,當場就要尋死覓活。事后雖然查明這位蕭軍與殺人案無關,但未婚妻所受的一場虛驚畢竟已經發生,無論如何也無法挽回了。可見,我國目前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同名同姓現象,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更是如此。對此,國內外都有研究者發出了“中國人同名成災”的警告。   

        面對“同名成災”的警告,我們不管它是不是有些盲過其實,但同名同姓的人較多畢竟是事實,我國也是一個重名率很高的國家。至于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因為是同名同姓,也就是說原因至少來自名字和姓氏兩個方面,其中與名字有關者無疑是由人們的起名不當所引起,而與姓氏有關的原因則要相對復雜一些,主要是因為大姓人口太多的緣故。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的人口已接近13億,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膨脹,各姓人口的懸殊變得越來越明顯,特別像張、王、李、趙等大姓人口又過于集中,甚至還有逐步加大的趨勢,在姓氏問題上也出現了大姓越來越大,小姓越來越小的突出特點。正如我們在以前曾提到的那樣,我國今天使用的姓氏只有3000多個,其中將近90%的人只使用100多個姓氏。在北京,全市1000多萬人中超過1/3的人只使用王、李、張、劉4個姓氏。另外,根據有人對不久前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代表名單的研究,發現王姓和李姓代表分別有230人和226人,張姓代表有170余人,劉姓代表有149人.它們都是代表中人數較多的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實際存在的“張王李趙遍地劉”的姓氏使用規律。與此同時,代表中也有一些較為冷僻的姓,如戰、種、鎖、漆、揭、娘、焉、初等,它們都是一姓一人,情況與上述這些大姓明顯不同。這種在姓氏上人口數量的懸殊,用姓氏學界的話說是大姓與小姓之別,之所以如此當然有許多具體的原因,但所形成的這種結果無疑對姓氏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且還會把這種影響持續下去。

        由大姓人口較多和大小姓距離逐步加大所造成的重名現象,除以上所述的原因外,也與姓氏本身的某些特征不無關系.由于姓氏一般由多人共同使用,人數從一個到將近一億個不等.實際上也構成了一個個規模不等的同姓群體。在各個群體中.人們不僅使用共同的姓氏,而且也用相同的習慣在有限的漢字中選取名字,從而造成同姓名現象。

    當然,我國現在之所以重名太多,也有取名不當所造成的原因。我們僅從以上所舉的重名例子中便可以發現,我國各地目前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幾乎都是那些只有一個字的單名.為了加以改變.一些姓名學家和社會學家建議人們取名時至少要起一個雙字名,或者起一個兩字以上的名字,而不要像現在的許多人那樣喜歡起單字名,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重名的機會,而一些主要城市的戶籍管理部門事實上已經在有意識地引導人們這樣做。如假定我國可用于取名的漢字有5000個,在同一個姓氏中一人用一個,也只能保證5000人使用。實際上,一些大姓的人口已在一億上下,我國的總人口也是5000的二十多萬倍。因此,如果人們仍舊保持起單名的習慣,只會使重名的人越來越多。而如果改起雙字名或者字數更多的名字,則可以大大減少重名的機會。如仍以可用取名的漢字50005"-計算,5000個字兩兩搭配,至少可以組成2500萬個詞組,這2500萬個詞組都用于人名,對減少同名人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目前我國一些戶籍管理部門之所以要限制人們取單字名,要求為新生兒報戶口時至少要取一個雙字名,與姓氏一起構成三個字或者以上的姓名,其目的也正在于此。

        我國人使用四字及四字以上姓名的現象近代以來也有所見.其基本方法是在原來的姓名前加上別的姓氏,或者在通常的名字后綴以輔助詞。如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婚后又名蔣宋美齡:原全國政協常委劉王立明和趙元任之妻趙楊步偉使用的也都是四字名,她們的名字都是由自己的姓名加夫姓而組成的。另外.據有關方面報道,原國家女排老將曹慧英在與丈夫殷勤生下女兒后。為女兒取名殷樂笑子,則是另外一種性質的四字名。上述兩種情況,前者由于婚前、婚后實際使用兩個名字,造成了姓名的復雜化,遠不如后者來得簡單而自然。所以,有些研究者認為。如果想取四字名,最好在孩子生下來就取,以便減少將來改名的麻煩。

    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新情況和新問題在不斷出現,與之相應的是姓氏及其相關的取名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化。除以上所述的幾點處,另有人在隨意制造新姓氏和取新名字。其中我們已在其他話題里提到的那位蘇州姓“點”的孩子.無疑是一個典型事例。除此之外,據某些資料介紹,前些年的我國臺灣省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響,青少年中一度流行取像日本人一樣的名字,其中女性多在原來的名字后面加上“子”字,男性則加上“郎”字,成為四字名。更有甚者,有些人還干脆把姓氏改成有日本味道的姓氏。此外,在我國內陸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如沈芳娟子、高吉太郎、愛因斯坦等像外國人名一樣的名字。這種名字究竟是否符合民族習慣尚可研究,但它至少可以做到不與別人同名,對減少同名現象同樣是有用的。

        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人的的各字及其姓名觀念也會出現更多的新變化。同時,由于社會和有關管理部門已經逐漸認識到“同名成災”的危害,并都在有意識地減少這種危害,所謂的“同名成災”必將會成為一種歷史現象。

     

    后    記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百姓坊中國姓氏文化概念禮品的加盟商,為了使您——我們最親密的合作伙伴及您屬下的營業代表、商務代表能迅速了解百姓坊的的運作模式及相關技巧,總部的組織了由一批銷售培訓專家、姓氏文化專家及市場營銷實踐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全力打造了這套針對大陸市場頗具操作性的《百姓坊連鎖營運手冊》,使總部的支持以一種實實在在的方式體現出來。

    在您的百姓坊中國姓氏文化概念禮品專門店開辦以后,總部行銷企劃中心還將為您量身定制了針對貴區域入市期、拉動期、發展期、成熟期的一整套營銷方案及配合方案實施的執行手冊。在產品的整個銷售過程中,您及屬下的營業、商務代表在需要時,可通過電話和因特網等方式隨時和總部營銷指導中心聯系,并可得到指導中心及時有效的精心指導。另外,針對不同的銷售通路和時期,總部營銷策劃中心都將及時推出與之相適應的促銷個案,以滿足我們加盟商不同的需要。

    更為自豪的是,總部在海內外聘請一批一流的姓氏文化專家為公司文化顧問,就全國用戶提出有關自己姓氏文化疑問做出詳盡且權威的回答。更是基于這種信心,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加盟商及廣大營業代表及商務代表向全國各民族用戶鄭重承諾:無論您的姓氏來自天涯海角,還是分布東西南北;無論您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還是復雜曲折,我們都能為您追本溯源,尋找到歷史的蹤跡,同時由百姓坊為您量身定制出一套屬于您自己的中國姓氏文化禮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亚洲精品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亚洲蜜臀av乱码久久|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亚洲日本欧洲二区精品|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又大又硬又爽18禁免费看| 天堂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国产99在线 | 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52熟女露脸国语对白视频|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3d无码纯肉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视频|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人妻激情乱人伦视频|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 久女女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