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血管“返老還童”:血管決定生老病死> 年輕的血管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成為您的健康支柱 消化器官疾病是我的專業領域,近十年來成倍激增的脂肪肝患者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顯而易見,這是缺乏運動以及飲食習慣的巨大變化所致。后來的研究表明我的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人們發現脂肪肝是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其有時甚至可能發展為肝癌,萬萬不可小視。我一直苦口婆心地勸導脂肪肝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可有些無自覺癥狀的患者卻依然置若罔聞。 于是我想出一個新招——MC-FAN,希望這個血流顯示器能夠引起患者對自身血液狀況的重視。 脂肪肝患者的血流無一例外地處于停滯狀態。看了顯示器之后他們震驚不已:“我的血液竟然如此黏稠”。有這樣的效果當然MC-FAN功不可沒。 就這樣,我對血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著手研究。我在MC-FAN檢查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頸動脈超聲波檢查。這項檢查能夠看到血管的真實狀態,既有助于動脈硬化病程的判斷,又能夠使患者在危機意識的壓力下接受生活指導。 本來,我們的血管彈力十足、活力四射,是完美的血流通道。隨著內臟脂肪增加、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危機的出現,血管越發變硬變脆。這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在家喻戶曉的代謝綜合征中我們亦可尋得類似的發病機理。嚴重硬化的動脈是無法自然復原的,于是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便接踵而來。 在懷揣這樣的定時炸彈前,我們能做的只有改善生活方式。 日本東京橋栗原醫院院長栗原毅 第一部分 第2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1) 血管第1章 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 我們的血管在不經意間慢慢老去,而老化的血管并不能簡單地復原。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血管給予足夠的關注,免得追悔莫及。 在鏡前,我們常常聽到諸如“又長白頭發了”、“臉上的斑怎么也去不掉”等慨嘆。不過大家都明白,歲月不饒人,衰老是一種必然。 這樣的老化進程也在體內發生。這些變化無法用肉眼看見,因而往往被忽視。其中有一種現象具有極大的危險性,那就是血管的老化。 血管一旦老化,就會變得狹窄,喪失彈性,導致血流無法順利通過。患者平日鮮有癥狀出現,但并不排除某日突發腦卒中、心肌梗死、心絞痛等致命疾病。 只要患者依然保持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血管的老化進程就會飛速發展。 由此可知,把握當下血管的狀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是避免將來發生重大疾病的關鍵。 現今,有些檢查能夠從視覺上反映血管和血液的狀況。當自身的血管狀況第一次呈現在眼前時,不計其數的人流露出驚異的表情。然而這的的確確就是“您真實的血管”。 通過下頁的血管年齡測試,您可以對自己的血管壽命有所了解。若情況不容樂觀,強烈建議您馬上到醫院接受檢查。 血管年齡測試①生活方式及壓力 這些是關于日常生活的提問,請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在符合條件的選項后面畫鉤,最后統計出個數。 血管年齡測試②飲食習慣 這些是關于日常飲食的提問,請您回想一下自己平時一周的生活再進行回答。在符合條件的選項后面畫鉤,最后統計出個數。 血管年齡測試③肥胖程度 肥胖是血管的大敵之一。請您試著量一量腰圍,算一算自己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在符合條件的選項后面畫鉤,最后統計出個數。 量一量腰圍 ※讓被測者直立,在其大口吐氣時用皮尺在肚臍的高度上進行測量。若男性大于90cm,女性大于80cm,則不排除代謝綜合征的可能。請參見本書62頁。 第一部分 第3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2) 肥胖程度的計量標準 算一算BMI(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 體重(Kg)÷身高(m)÷身高(m)=BMI值 體重(Kg)身高(m)身高(m)BMI值 (例)假設某人身高160cm、體重58kg,則他的BMI約為22.7 58(Kg)÷1.6(m)÷1.6(m)=22.65→22.7 BMI值<18.5偏瘦 18.5≤BMI值<25正常 BMI值≥25肥胖 血管年齡測試④綜合體檢、健康檢查的結果 ※此項血管年齡測試以接受過健康檢查為前提。 請參照綜合體檢、健康檢查的結果進行回答。請注意必須是兩年內的數值。在符合情況的選項后面畫鉤,最后統計出個數。 血管年齡測試⑤血管年齡診斷 請您將前4項血管年齡測試中的畫鉤個數填入相應的方框里。45歲以上的朋友請將它們相加,算出總數。看一看您的血管年齡是否在實際年齡之上。 血管年齡測試①個 血管年齡測試②個 血管年齡測試③個 血管年齡測試④個 ※45歲以上的朋友請算出總和。 您的血管年齡是? 畫鉤數40個以上 您的實際年齡+30歲血管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致命癥狀。必須立刻檢查血管狀況。 畫鉤數21~30個 您的實際年齡+20歲動脈硬化的進程已經開始。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建議做一次血管檢查。 畫鉤數11~20個 您的實際年齡+10歲血管呈現老化趨勢。建議接受檢查以進一步了解衰老程度。 畫鉤數10個以下 您的實際年齡+0歲血管在現階段處于良好狀態。為了將來更好地保持健康,不妨接受血管的可視檢查。 做檢查了解血管的健康狀況 若您在20頁的診斷結果不容樂觀,或具有血管類家族病史,建議您到醫院做一次細致的檢查,以了解自身血管的健康狀況。 第一部分 第4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3) 雖說這需要一些檢查費用,但把握動脈硬化的發展狀況有助于預防某些與血管相關的重大疾病。其中有些檢查并不僅僅得出概念化的數值,不能夠讓您的血管狀況呈現在畫面中。那么就請您咨詢相關醫師,做出恰當的選擇吧。 想簡單地了解自身動脈硬化的發展狀況ABI檢查PWV檢查頸動脈超聲波檢查 想在畫面上看見自己血管的狀況頸動脈超聲波檢查MRI檢查CT檢查血管造影檢查 想了解自身血流的狀況血液清潔度檢查 ■ABI檢查>>P22 ■PWV檢查>>P23 ■頸動脈超聲波檢查>>P24 ■MRI檢查>>P25 ■CT檢查>>P26 ■血管造影檢查>>P27 ■血液清潔度檢查>>P28 血管健康狀況檢查① ABI檢查 (AnkleBrachialIndex上下肢血壓比檢查) 上臂與腳踝的血壓比能夠反映出血管的通暢狀況 通過測定上臂與腳踝的血壓,計算出ABI值,就能知道血管是否變窄或堵塞。這是閉塞性動脈硬化癥的確診指標。 若受檢者的血管未發生變窄或堵塞的現象,其腳踝的血壓是比較高的。一旦血管變窄或堵塞,其下肢血壓就會變低,ABI值也就隨之減少。 檢查流程仰臥,在兩臂及兩腳踝處綁上血壓帶,安裝心電圖電極及心音傳感器。ABI的測定通常與PWV同時進行,然后將結果轉化為數值。整個過程需要5分鐘左右。 血管健康狀況檢查② PWV檢查 (PulseWaveVelocity脈搏波傳導速度) 通過脈搏波傳導速度來測定動脈硬化的發展狀況 心臟輸出血液時所發出的脈搏波會通過動脈以一定的速度向全身擴散。其速度稱為脈搏波傳導速度(PWV值),是動脈壁硬化程度的診斷依據。 未發生動脈硬化的血管充滿彈性,能夠吸收脈搏波,使其傳導速度變慢。反之脈搏波傳導速度就會相對較快。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通過PWV檢查來對血管狀況進行評價。不過要注意,評價時需考慮年齡因素,因為PWV值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有所增加。 第一部分 第5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4) 血管健康狀況檢查③ 頸動脈超聲波檢查 通過觀察顯示器呈現的頸動脈狀況判定全身動脈硬化的發展進程 頸動脈接近體表,為細致地觀察提供極大的可能性。該項檢查就是向頸動脈發出超聲波,令其反射波成像以觀察血管狀況。頸動脈負責為腦部輸送血液,是動脈硬化的易發部位。通過把握頸動脈的硬化程度,就能對全身動脈硬化的發展進程做出推定。 通過內膜與中膜的厚度來把握動脈硬化的程度。40 ̄60歲的男性內膜與中膜的厚度一般在0.5~0.6mm左右。一旦超過1.1mm,則可以斷定 受檢者的動脈已經開始硬化。 即發生硬化的動脈血管與未發生硬化的動脈血管之間的內徑比率。凡狹窄率超過60%的受檢者,無論有無自覺癥狀,兩年內發生腦梗死的幾率為5%。 粥樣硬化斑塊 血管壁上的膽固醇積聚起來便形成了粥樣黏著物(也稱為斑塊)。發生動脈硬化的血管都會有粥樣硬化斑塊沉積,因此它也是判斷動脈硬化的依據之一。 檢查流程 將超聲波檢查的工具探頭放在咽喉左右側的頸動脈處,然后對畫面上的頸動脈縱斷面及橫斷面進行確認。整個過程需要20分鐘左右。 其他超聲波檢查 ●腹部動脈超聲波檢查 獲得腹部的斷面影像,可借此判斷出動脈瘤的大小。 ●下肢動靜脈超聲波檢查 將探頭對準下肢,顯示器能反映出血流速度、有無血管堵塞及血栓。有助于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發現。 ●血管內的超聲波檢查 將尖頭裝有高頻超聲波探針的導管插入血管內,直接觀察血管壁的構造。這是進行冠狀動脈支架治療時不可或缺的一項檢查。 血管健康狀況檢查④ MRI檢查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 利用強磁力將身體斷層影像化 用磁力將人體從縱、橫、斜等各種角度自由地進行連續薄層切割,然后將截面成像。體內氫原子的活動會強磁場和電磁波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分析其恢復原狀的時間,用計算繪制出數碼影像。該項檢查既可用于腦血管疾病的診斷,也能夠發現全身所有器官的腫瘤。與CT檢查不同,MRI檢查無需將人體暴露在放射線中,具有較高的安全系數。但是因在磁場的緣故,該檢查不適用于安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工關節等金屬物件的機患者。 第一部分 第6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5) 檢查流程受檢者呈平躺狀態,逐漸滑入名為“托臺”的環形主機中,置身于磁場中。整個過程需要15 ̄40分鐘。 腦血管的MRA檢查 同樣利用MRI呈現出腦血管和頸部血管的影像。該項檢查稱為MRA檢查,用于判斷有無腦部腫瘤,以及變細腦血管的定位。 血管健康狀況檢查⑤ CT檢查 (X-rayComputedTomography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 將受檢者置身于X射線的照射下進行信息搜集,并將信息經過計算機解析處理后形成斷層影像。可用于頭部(含腦部)、胸腹部乃至全身性的檢查流程檢查。該項檢查利用的是X射線,因此必須注意輻射量。妊娠中及有可能妊娠的女性不宜進行。 ,受檢者呈平躺狀態,配合醫生指示吸氣或屏氣,不可自由活動。整個過程需要15分鐘左右。 腦部血流的CTA檢查 在向靜脈注射造影劑(碘類藥劑)的同時觀察血流狀況,這種檢查稱為CTA檢查(事前需要進行造影劑過敏檢驗)。受檢者會感到頸部和胸部有熱流通過,這是造影劑進入血管時的暫時性擴張,無需擔心。 血管造影檢查 注入造影劑檢查血管各部分的健康狀況 將一種稱為造影導管的醫療細管插入目標血管內,在注入造影劑(碘類藥劑)的同時連續進行X射線攝影。在通常的X射線攝影中,血管、肌肉、器官等軟組織是無法在影像上辨認的。然而造就可以使血管內腔狀況呈現在畫面上。由于CT及MRI減產亦能獲得清晰的血管影像,該項檢查的利用率在逐漸減少,但當需要清晰地呈現毛細血管影像是他還是最佳選擇。※最近出現了一種名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的技術,能夠進一步減輕受檢者的身體負擔。這種方法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檢查流程對導管插入的目標部位進行局部麻醉,然后用針刺入大腿部或手臂的動脈(靜脈),將直徑為數毫米、長達50~100cm的導管插入血管內。最后通過導管注入造影劑進行攝影成像。整個過程需要1小時左右(※這僅為檢查時間,通常需要住院2天1夜)。 第一部分 第7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6) 各類血管造影檢查 ●頸部血管造影檢查 從大腿部或頸部注入造影劑,對頭部的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進行連續攝影。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的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從股動脈、上臂動脈或橈骨動脈插入造影導管。用于心絞痛、心肌梗死的診斷及觀察。 ●腹部血管造影檢查 用X射線對腹部動脈進行連續攝影和檢查。用于肝臟、膽囊、胰腺、腎上腺、腎臟、腸道等腹部臟器及血管狀況的把握。 血管健康狀況檢查⑦ 血液清潔度檢查 讓血液流過毛細血管模型,測定血液的流動性 血液清潔度檢查是利用血液流變性可視化系統MC-FAN觀察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在毛細血管內的流動狀況。該系統可借助半導體技術形成模擬毛細血管,在血液流過時用顯微鏡擴大2000倍呈現在顯示器上。毛細血管中的血液循環不暢,就會影響上一級血管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的供應,加速動脈硬化的發展。因此,了解毛細血管中的血流狀況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許多綜合體檢中都加入了這項檢查。 檢查流程在問診及提交問卷后,采血5ml。約1周后便可看到自身血液狀況的影像,并聽取檢查結果的說明。該過程需要15分鐘左右。 ●血液的各種狀況MC-FAN顯示屏影像 潔凈的血液 這是健康的血流影像。血液流動暢通且快速,肉眼無法分辨紅細胞與血小板,只能看見一條條流動的直線。這就是理想中“潔凈的血液”。不過該影像無法進行缺鐵性貧血的診斷,還請受檢查者務必對血紅蛋白的數值進行確認。 黏著的血液 持續的睡眠不足或積勞會使白細胞黏著在血液中。硅晶片(MC-FAN設備以硅晶片為主要材料,制作成血液的流通路徑,以檢查血液細胞狀態)上方以及通道旁粘連著的物質就是白細胞,血流無法于此通過。 第一部分 第8節:從血管及血液中窺探您的未來(7) 粗糙的血液 糖分或酒精攝取過度的人多呈現出這種粗糙的血液狀態。那些似垂掛在通道出口處的粘連物就是血小板凝塊。紅細胞的變形性大打折扣,形狀發生扭曲。 黏稠的血液 這種黏稠的血常見于糖尿病人。紅細胞的變形性低下,流動不暢,積聚在了一起。 專欄血管?前瞻性觀察1 基因能告訴您是否會得血管疾病 同樣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得了病,而有些人卻依然生龍活虎。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患有同種亞健康疾病的同年齡患者,即使進行同樣的飲食和運動,其動脈硬化的發展進程以及罹患腦卒中、心肌梗死的幾率也會有所差異。 那么,這種差別從何而來呢?生活環境固然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所謂的“體質”。人們常說“我是易胖體質”云云,但真正能夠對“體質”進行科學證明的還要數基因檢測。 現今,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對動脈硬化等血管類疾病的易發程度有所把握。據此您可以了解到自身獨一無二的體質狀況,這是血液檢查無法做到的。基因檢測現已呈現出普及趨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便可以利用基因信息進行個體健康管理了。 基因的檢測費用因具體內容及實施的機構有所差別。不過受檢人數一旦增加,價格應該能降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基因信息在人的一生中是不會改變的。做一次細致入微的基因檢測固然花費不小,但僅需一次檢查您就能了解自身體質,防患于未然。從這種意義上說基因檢測還是物有所值的。 您的基因,是您未來的預言家 1在同意書上簽字 實施檢測的醫療機構對檢測的相關事項進行說明后,受檢者需在同意書上簽字。 2采血 采血5ml左右。 3送往血液分析機構 將血液送往實施基因檢測的機構。 4基因信息測定 從血液中的白細胞核中提取DNA并進行增幅(復制),然后測定動脈硬化等 各種亞健康疾病的相關基因類型。 5告知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因檢測內容而有所差異,通常包括是否含有動脈硬化的基因,是否含有加快動脈硬化病程的危險基因,以及其他危險基因的分析結果。 第一部分 第9節:血管與疾病(1) 第2章 血管與疾病 血管一旦老化,就容易引發腦卒中、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危險的疾病。反過來,倘若忽視了糖尿病、高血壓、脂質異常癥、代謝綜合征等亞健康疾病,血管衰老的日子也就為期不遠了。 血管第2章 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血管危機 一旦發生血管危機您該怎么辦 只有通過根部吸收水分和營養,植物才能開花結果。同理,只有血液將氧氣和營養送抵每一個身體細胞,我們才能得以生存。某天,一旦血液的通道——血管發生異常時,您該怎么辦? 當無法得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時,細胞就會逐漸死亡。倘若這個細胞是關乎生命的腦部或心臟的一員的話…… 很遺憾,我們無法預測血管危機爆發的時間。也許就在明天,也許一生也不會遇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發生血管危機的人正在不斷增加。 警惕血管危機 這是粥樣硬化的頸動脈的超聲波影像。(血管)內膜與中膜因粥樣硬化斑塊而變厚。 為了遠離血管危機,我們……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危機爆發的具體時間,但我們可以防患于未然。隨著超聲波的普及,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了解到自身的血管狀況,同時血液檢測也能夠告知我們引發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及危險程度。于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善生活方式,用心呵護血管,與那個未知時間說再見。 血管老化引發重大疾病 熟視無睹——將加快血管老化的進程 在血管危機突然爆發之前,其實有一個過渡階段,那就是血管特別是動脈的老化。動脈似肌膚衰老般失去彈性,變得又硬又脆。這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它極有可能成為重大疾病的導火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倘若不知道有意識地去預防,動脈硬化就會不知不覺地發展,甚至有可能在20歲左右就開始了。 第一部分 第10節:血管與疾病(2) “節”與“栓”危及生命 動脈硬化進一步發展,便成為動脈硬化性疾病。接下來會逐一進行詳細介紹,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疾病的關鍵都在于“節”與“栓”。脆硬的動脈為了承受血液的壓力,不得不自生“節”。由這些“節”發展而成的動脈瘤一旦破裂就會危及生命。另外衰老會使動脈壁處于易于剝落的狀態。因心臟搏動而剝落的動脈壁如果流入較細的血管中,就會造成堵塞,由此引發的血管障礙也同樣危險。 動脈硬化的危險區——男性45歲,女性55歲 與女性相比,男性易發動脈硬化的年齡界限會有所提前。一般來說,男性過了45歲、女性過了55歲,就必須對動脈硬化保持相當的警惕了。女性的危險年齡之所以晚于男性,是因為雌性激素具有抑制動脈硬化的作用。不過一旦閉經,女性罹患動脈硬化的危險性就會驟然上升。 動脈硬化引發的主要疾病 動脈膨脹、破裂“節” 主動脈瘤 胸部至腹部的主動脈處于局部擴張狀態。 腦動脈瘤 腦部動脈發生局部擴張。有可能成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誘因。 腦出血 顱內動脈破裂出血,并出現血塊。 動脈變窄(粥樣硬化)“栓” 心絞痛 動脈變細,血流受阻,心臟供血減少。 心肌梗死 動脈完全堵塞,或急劇變細,導致心臟的肌肉細胞死亡。 腦梗死(腦血栓) 腦動脈血管發生硬化,血管變細或處于堵塞狀態。 動脈變窄(血栓剝落堵塞血管)“栓” 腦梗死(腦血栓) 心臟或頸部動脈血管出現的血栓(血塊)流入并堵塞腦部動脈血管。 血管老化所引發的疾病① 動脈硬化 什么是動脈硬化 健康的動脈壁是富有彈性的,但若有大量膽固醇或石灰質沉積,血管壁就會變厚且失去彈性,這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一種衰老現象,普遍見于40歲以上的人群。 第二部分 第11節:血管與疾病(3) 但是,倘若動脈的老化現象超過了正常的生理速度,動脈內腔就會逐漸變窄,并產生血塊(血栓),阻礙血液的流通。 這樣一來,腦部或心臟的血管便發生梗死,也就離諸如腦卒中(40頁)、心絞痛(44頁)、心肌梗死(44頁)等危險疾病不遠了。 粥樣硬化的發展進程 血液中過剩的LDL膽固醇進入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處。 在氧自由基的作用下,LDL膽固醇被氧化。于是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開始活動。 一旦氧化的LDL膽固醇進一步增加,巨噬細胞就會轉化為泡沫細胞,附著在血管內壁上,進而損傷內皮細胞,使血管內部變窄。 為了修復受損管壁,具有止血作用的血小板凝聚于此,使內膜進一步增厚。 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脂類 動脈硬化與膽固醇及甘油三酯(亦稱中性脂肪)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些脂類容易附著在血管壁的受損處,一旦血液中的惡性LDL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就會積聚在血管壁上,影響動脈健康。甘油三酯是通過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輸送到全身血液中的,因此甘油三酯的增加會導致VLDL蛋白質的增加,進而產生一種被稱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的危險物質。它不僅會對動脈造成損傷,同時還會使HDL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而這種膽固醇恰恰是人體清除多余膽固醇的好幫手。 輕度的動脈硬化幾乎無任何癥狀 除了粥樣硬化,動脈硬化包括動脈中層鈣化和小動脈硬化。其中最危險的還要數粥樣硬化,它通常發生于心臟外圍的冠狀動脈、腦動脈和大動脈,容易成為腦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誘因。 事實上,全身的動脈都有可能發生動脈硬化。若程度較輕,則幾乎不會表現出任何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因發生部位而異的各種癥狀就會逐漸顯現出來。 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會出現暈眩、記憶力低下的現象;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會表現出心悸、氣喘,甚至是心絞痛的癥狀。 第二部分 第12節:血管與疾病(4) 男性易發動脈硬化 因動脈硬化而引發的冠狀動脈疾患的發病風險具有性別差異。如圖所示,在相同的動脈硬化程度下,男性的冠狀動脈發病率是女性的2~3倍。不過女性一旦閉經,其發病率就會驟然上升,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時,有時也需輔以藥物治療 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動脈硬化趨勢的受檢者必須有意識地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改善飲食習慣并進行適當的運動,有時也需要輔之以血栓預防藥物。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藥物是預防血栓的常用藥。它能夠抑制血小板作用,防止血液凝固,對因血栓堵塞所造成的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等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在此之前,阿司匹林一直是醫學界常用的解熱鎮痛劑。 易損動脈及其相關疾患 血管老化所引發的疾病② 腦卒中 腦卒中是什么病 因腦部血管發生障礙,導致腦神經受損并突發麻痹等神經性癥狀的疾病就是所謂的腦卒中。腦卒中是日本人的第三大死因,僅次于癌癥、心臟病。據調查,現今的腦卒中患者超過250萬人,預計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還將有所增加。腦部是控制全身機能的神經中樞。腦部血管一旦發生堵塞、破裂、出血,該部分的血流就會中斷,無法將氧氣和營養送達相應的神經細胞。當這部分神經細胞壞死后,身體也就喪失了相應的機能。 腦卒中死亡率圖表 腦卒中的死亡率雖比20世紀60—70年代大幅下降,但到了80—90年代下降的幅度便逐漸縮小了。與死亡率趨于下降的腦出血相反,腦梗死的死亡率卻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腦卒中的分類 腦卒中大致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顱內出血)和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缺血指的是因血管堵塞而發生血液供給不足甚至血流中斷的現象,進而導致局部性貧血的狀態。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缺血性腦卒中(即腦梗死)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心源性腦栓塞以及腔隙性腦梗死三種。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腦出血主要是由動脈硬化所引發的。 第二部分 第13節:血管與疾病(5) 腦卒中的分類 出血性腦卒中(顱內出血) 腦出血 因動脈硬化而變脆的顱內血管破裂、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 位于顱內的腦動脈瘤破裂,血液直接進入軟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的間隙中。 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 硬化的腦部血管破裂,并在患處出現血栓堵塞血管。 心源性腦栓塞 心臟血栓通過動脈流入腦部,堵塞腦部動脈。 腔隙性腦梗死 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閉塞。 血栓性疾病與栓塞性疾病的區別 通過腦部綜合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若您有腦部血管疾病相關的家族病史或具備高血壓、肥胖、吸煙等容易引發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則可以通過體檢來把握自身腦部及血管所發生的變化,既有利于預防也對治療有所幫助。 這里向大家推薦的是腦部綜合檢查。右側表中所示的檢查項目對于腦梗死、腦出血、腦動脈瘤、腦腫瘤、頭頸部動脈狹窄及閉塞等疾病的發現具有實際意義。 該檢查約需半天的時間,整個過程無任何痛苦。 發病后的急性期治療直接影響預后 患者一旦被診斷為腦卒中,就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在發病后2~4周內進行的治療稱為急性期治療。這個時期的治療至關重要,因為萬一腦部血流中斷就有可能導致腦組織壞死。 治療方法因病患程度與癥狀而異,如:通過手術清除血栓、加固即將破裂的動脈瘤、點滴溶栓,以及用藥緩解腦水腫等。 另外還應盡早進行康復性治療,以免耽誤腦部機能的恢復。 血管老化所引發的疾病③ 心絞痛、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臟病關乎生命 1日跳動10萬次的心臟是人類生命的動力,而冠狀動脈是為心臟供給氧氣和營養的重要通道。因其發生硬化使血流受阻而引發的疾病統稱為缺血性心臟病。 心絞痛與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臟病的典型病癥,隨著發病率的不斷攀升,心臟病在日本成為了三大死因之一,其致死人數僅次于癌癥。 第二部分 第14節:血管與疾病(6) 心絞痛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硬化 健康的冠狀動脈具備足夠的寬度和彈性使血流保持暢通,而當其發生粥樣硬化(37頁圖)時,血管內腔就會變窄,進而引發心絞痛。 患者發病時會出現胸部大面積鈍痛的現象,并有壓迫感及綁縛感。 此時患者應立即保持安靜,病情通常在一到兩分鐘后就會有所緩解,最多不超過15分鐘。有些患者在胸部疼痛的同時亦會伴有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然而多數患者很難將這些現象與心絞痛聯系起來。 心絞痛的分類 穩定型心絞痛 發作的時機、程度及持續時間等相對固定,其癥狀在一定范圍內可得到緩解。 不穩定型心絞痛 發作次數及強度不穩定,有可能在從未出現問題的狀況下發病。 自發性心絞痛 發作于臥床或休息等身體相對安靜時。 勞累性心絞痛 起因于劇烈運動、寒冷、壓力等因素。 心絞痛的病因 動脈硬化 當血液中的脂類持續偏多時,膽固醇就會積聚在血管壁上,導致動脈硬化。于是血管壁逐漸受損,各種器官的血液循環也會不斷惡化。 痙攣 在休息或熟睡時冠狀動脈發生痙攣,導致血管內腔變窄,血液流量不足,進而引發心絞痛。易發于深夜至凌晨的睡眠中,有時也會誘發于寒氣或酒精。 出現癥狀后刻不容緩的心肌梗死 粥樣硬化產生的硬化斑塊和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入并堵塞冠狀動脈,就會引發心肌梗死的現象。這時心肌極有可能因缺氧而壞死。心肌梗死或由心絞痛發展而來,抑或驟然自發。 心肌梗死的癥狀要比心絞痛嚴重得多,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即使一時有所緩解,也會有斷斷續續的痛感,并伴有惡心、嘔吐,甚至休克、心律不齊的重度癥狀。一旦發病,就必須立即叫救護車送往醫院。 心肌梗死的發病原理 膽固醇等脂類附著在動脈的血管壁上。增厚隆起的部分發生粥樣硬化,遇到某種刺激時就會發生破裂。 第二部分 第15節:血管與疾病(7) 具有止血作用的血小板積聚在血管的受損處進行修復。當血小板與脂類混合后就會成為血栓(血液凝塊)。 剝落的血栓混在血流中隨時都有可能堵塞血管。當氧氣和營養供給不足時,細胞開始壞死。若不能得到恰當的治療,心臟便無法充分為全身供血,以致危及生命。 心絞痛、心肌梗死的最新療法 心臟的肌肉是不具備再生能力的。因此,當心絞痛、心肌梗死發作時,應盡快疏通被堵塞的動脈,將心肌壞死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疏通得越早,對心臟的損害也就越小。 治療時除了溶栓,還可以將帶球囊的心導管插入血管內使之擴張,或手術置入支架等。 心絞痛、心肌梗死倘若復發則極有可能危及生命,患者在出院后務必謹遵醫囑。 支架置入手術 先用球囊擴張冠狀動脈,然后將裝有不銹鋼網狀支架的導管插入動脈的狹窄處。 接著使球囊膨脹,撐起支架,拓寬冠狀動脈的狹窄處。 動脈疏通后支架依然留置,以防復發。 對血管不利的疾病 亞健康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催化劑 如前所述,嚴重的動脈硬化將危及生命。那么,是什么推動了動脈硬化的發展呢? 答案就是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心腦血管疾病這個可怕的殺手與由惡劣的生活習慣引發的亞健康疾病“私交甚密”。說到亞健康疾病,許多人并不當回事,殊不知它其實是血管性疾病的催化劑。 內臟脂肪型肥胖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 過去,我們常把高血壓、高血脂(亦稱為脂質異常),以及糖尿病、肥胖癥等分開來談。 隨著動脈硬化相關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許多肥胖者總是身患數種疾病,而這些疾病又處于惡性循環的怪圈之中。于是代謝綜合征便隨之而來。 即使是那些仍處于“預備階段”的朋友,若兼具內臟脂肪型肥胖及亞健康疾病,那么動脈硬化則會提速。 與血管性疾病相關的亞健康疾病 第二部分 第16節:血管與疾病(8) 紊亂的生活習慣 偏食、飲食過度 缺乏運動 壓力 飲酒 吸煙 過度勞累 缺乏休息 不規則的生活節奏 動脈硬化36頁 血液通過動脈將氧氣和營養送抵全身的每一個角落。動脈失去彈性、變硬變脆是動脈 硬化的表現。 糖尿病50頁 一般將血液中的葡萄糖過增狀態稱為高血糖。當血糖值超過一定標準時便稱為糖尿病。 脂質異常癥54頁 脂類代謝相對滯后,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亦稱中性脂肪)等脂類異常增多。 高血壓58頁 當收縮壓(高壓)和舒張壓(低壓)之一高于標準值時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代謝綜合征62頁 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0cm,對兩個以上的危險因素(脂類代謝異常、高血壓、高血糖)具有趨向性的狀態即稱為“代謝綜合征”。 脂肪肝64頁 肝臟細胞組織中甘油三酯積聚的狀態。一般起因于偏食、缺乏運動,近10年來其患者增加了兩倍以上。 NASH66頁 正式名稱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平時不飲酒或少量飲酒者的肝細胞由于脂肪而出現嚴重的炎癥。 NAFLD66頁 NASH等非酒精性及脂肪性的肝臟疾病的總稱。正式名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 對血管不利的疾病① 糖尿病 糖分無法正常代謝而導致持續性高血糖的疾病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比例稱為血糖值,一旦血糖過度增加以致超標,便可診斷為糖尿病。 在通常情況下,當我們進食之后,胰腺就會分泌出一種名為胰島素的激素,刺激糖類代謝。當胰島素的分泌量因故減少或胰島素失效時,糖類的代謝便無法正常進行,進而導致血糖增高。這種持續性的狀態即為糖尿病。 日本的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 糖尿病可以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亞健康疾病,其患者數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00萬人。 第二部分 第17節:血管與疾病(9) 200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組織的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的結果顯示,有820萬人“極有可能患有糖尿病”,1050萬人“不排除患有糖尿病的可能”,這個糖尿病的“預備軍”就達到了1870萬人,即五六個成人中就有一人屬于此列。 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于“無癥狀” 糖尿病患者幾乎無任何自覺癥狀,這是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因此許多人即使在檢查時發現自己的血糖值偏高,也不去積極地進行治療。 在多數情況下,糖尿病是與其他亞健康疾病同時發生的,因此糖尿病患者有必要采取一種積極的治療態度,全面地改善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這樣才有利于其并發癥的改善。 若出現以下癥狀請務必到醫院接受血液檢查。 糖尿病為什么會損傷血管 血管的內皮細胞會分泌出一種控制血管舒張或收縮的激素,若身體持續處于高血糖狀態,內皮細胞就會發生異常,導致動脈硬化進一步惡化。 不僅僅是動脈,糖尿病對血管的危害甚至會波及毛細血管。當眼部的毛細血管受到損傷時,就會出現視網膜病變;當腎臟的過濾裝置——腎小球受到損傷時,就會出現腎衰竭。 另外,體內的內臟脂肪有所增加,對健康不利的脂肪細胞因子的分泌量就會增大,不斷抬升血糖值和血壓。這樣一來人體便陷入了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之中。 內臟脂肪加劇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的惡化 內臟脂肪增加,導致有害的脂肪細胞因子的分泌量增加,抬升血壓和血糖值,造成糖尿病與動脈硬化互相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不暢 一般來說,紅細胞上帶有負電,從來不會互相吸引。而當人體處于高血糖狀態時,過剩的血糖就會與蛋白質結合,將紅細胞裹住。這樣一來,紅細胞的帶電性質發生紊亂,互相吸引。于是血液變得黏稠,循環不暢。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環 下面用MC-FAN系統來觀察糖尿病病人的血流。 1開始流動的前20秒左右,血小板快速地凝聚在一起,血流通道開始堵塞。 2因部分血流通道受阻,血液無法直線流動,只能從其他通道迂回通過。 3紅細胞能順利通過的通道屈指可數,血液像一股黏稠的濁流。 4最后血流中止,紅細胞積聚起來。可以明顯地看出,紅細胞相互緊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