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年初起,百余萬人開始追讀樊馨蔓的“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從而引發許多人對生命重新認識的探索興趣。近來與朋友聚,席間自然免不了養生話題,當我列舉出辟谷的諸多好處時,諸如:可以徹底排除人體長年積累的毒素、提高人體免疫力、提升人體元氣、提高人體生命質量、自然戒除諸如煙癮咖啡癮、改善人體生命狀態等,大家對十四天不進食仍能健康地生存均持懷疑態度,更勿說二十一天、二十八天了。于是,人--不吃飯靠什么生存,辟谷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宜的話題,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
要說我對人體奧秘所知,四個月前應該還算是“半文盲”,對人體的組成雖略知一二,但生命運行的機理卻從未仔細探究過。一次去北京出差,經朋友介紹結識一位專用按摩手法和祖傳秘方“理療液”治愈許多頑疾病人的醫生。由于相信朋友特請醫生來家鄉,幾天之內眾友體驗了此物理療法的神奇效果。(介紹一下:一種特制藥物濃縮液體(祖傳秘方),紗布潤濕后貼于痛患處再將塑料薄膜覆蓋其上,人體正常活動狀態下會在三四個小時內持續發熱,人會感覺氣血上升,患部溫熱舒適、面部紅潤。本人十幾年的術后刀口硬結節硬是被化至柔軟)。當問及此療法因何愈病時,醫生講了許多關于生命運行主要靠氣血、氣血暢通靠經絡、人體任督二脈通則百脈通、每天十指抓握百余次會治療心肌缺養、缺血癥等等。當時對這些陌生的氣血經絡說甚是好奇,僅此而已。
但是,今年初樊馨蔓--樊導的真實辟谷經歷,卻使我對人體奧秘的研究興趣大增。于是我開始了解讀人體奧秘的知識探索。除了每日研讀《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以外,還選讀了鐘南山作序推薦的美籍作家著《身體使用手冊》、張愛珍著《人體結構與營養》、中里巴人著《求醫不如求己》、臺灣王苓安著《經絡松筋法》等,逐字逐句研究了道家《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并抄錄幾十遍。
醫學理論的高深讓許多人望而怯步。但中醫理論中最通俗的一句話許多人卻十分熟悉,就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何謂“通”?怎樣才能“通”?循著這條線索,今日起,我將自己粗淺的研讀心得(包括一些摘錄),分享給大家,讓我們共同體會生命的精彩!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一)
一、人體構成
人體的結構是一個完整的、和諧統一的整體。人只要活著,機體就會一刻不停的運轉。機體結構就像一部機器,整臺機器由若干部件構成,要想正常運轉,不但要適時補充潤滑油,還要適時維修。
人體由許多器官構成,按照器官的不同功能可分為十大系統:
運動系統
包括骨骼、肌肉、關節、主要承擔人體運動功能。
消化系統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肝、胰,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
呼吸系統
包括鼻、喉、氣管、支氣管、肺等,主要功能是人體與外界環境間的氣體交換。
泌尿系統
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尿道,主要功能是排除一些能溶于水的代謝產物。
生殖系統
包括男性的睪丸、附睪、輸精管、陰囊、陰莖;女性的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陰唇等,主要功能是生育繁殖后代。
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
包括心臟、動脈、靜脈、淋巴管道、淋巴結、扁桃體、脾、胸腺等,主要功能是輸導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
神經系統
包括腦、脊髓、腦神經、脊神經、內臟神經等,主要功能是調節全身各系統器官的活動,使其協調統一。
內分泌系統:
包括甲狀腺、甲狀旁腺、垂體、腎上腺、性腺等,主要功能是做為神經系統以外的另一重要調節系統,調節全身器官的一些活動。
感覺器系統:
包括皮膚、眼、耳等,可以感受機體內、外環境的刺激。
在十大系統中,人體的神經系統是一個既復雜又協調的系統,它主管支配與調整人體內各個系統、各個器官的功能。腦,能對人體內外環境的各種變化及時作出適應性的功能調節,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人體每個系統都包含若干器官,每個器官由數種組織(如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等)構成。
各種組織按照存在形式劃分為七類:
骨骼
人全身共有大小206塊。骨成年人骨骼肌占人體體重的40%(女性為35%)左右。
筋膜
人體各組織器官之間的結締組織鏈接體。
脂肪
成年男子平均體脂含量為 10%-15%,女性為18%-25%。
肌肉
一般人的肌肉占體重的35%-45%。
蛋白質
成人體內蛋白質約占 15%-18%,分散在各器官、組織和體液中。
血液
健康成年人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8%,如果體重 50公斤,血液就約有4000毫升。這些血液約 80%參與血液循環,其余約20%貯存于肝、脾、肺和毛細血管等被稱為人體的“小血庫”中。
水
人體由二十四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組成,其中水占體重的45%到75%。
可見,水是生命之源。人體對水的需要僅次于氧氣。人不服五谷能生存,但若不飲水,生存極限卻只有幾天。這就是辟谷時可以“不食人間煙火”,但絕不可以不飲水的道理。
人體75%是水,地球75%也是水,天人合一也。
水,至柔至堅。水,可居萬物之下,可容匯百川;但是,水也能穿石成孔!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二)
二、人身三寶
道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全篇五十句二百字,講的就是精氣神。開篇首句: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自古就有“人含氣而生,精盡而亡”的說法。生活中人們常說:看這孩子,精氣神真足!
那么,精氣神是什么?三者之間有何聯系?
精、氣、神是人體的基本物質。
生命物質起源于精,
生命能量有賴于氣,
生命活力表現為神。
精
精,是指構成人體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黃帝內經》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有先、后之別。
“先天精”是先天本原的元精,“后天精”是后天補養的五谷之精。精,雖有先天、后天之別,但二者卻相輔相成、互為依存。元精需要后天之精不斷補充,后天之精則必須依賴先天之精的活力;它們共存于人體的兩腎之中,形成所謂“腎精”。中醫認為,人體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
百姓有句老話:窮人不吃餃子,吃餃子離不開水舀子。其中原理就是----原湯化原食兒。
同時補鈣的兩人,一個身體狀況良好,另一個卻體質不佳。為什么?這就與兩人體內的元精有關。同是補鈣,吸收程度卻截然不同。每個人出生時先天帶來的父母元精所差無幾,但由于后來兩人生活方式、生活境遇、生活態度的不同,使身體中的元精消耗程度不同,自然所余不同。元精多的就能很好的吸收后天之精,反之則吸收很少。
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是人體中生理運行的動力,是人體生命的本原,在人體中有氣則生,氣充則長,氣衰則老,氣虛則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生活中離不開氣----底氣、爭氣、勇氣、脾氣、習氣;還有中醫學中氣滯、氣虛、氣郁等等。
中醫學之“氣”有兩層含義:人活著要吸氣,食用水谷營造精氣;臟腑器官生理運動經絡上有經氣,最后再排除體內廢氣。兩者相互聯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質基礎,后者為前者的運動表現。
觀察一下你自己的臉色,是萎黃、暗黑、煞白,還是紅潤、亮澤,神采奕奕。中醫理論氣主光、血主色。元氣充足,則臉色光潤;血流充足且通暢,則臉色紅潤。
人出生即哭,是呼出第一口氣;人死閉喉,則是咽下平生最后一口氣!養生學理論強調,人,不但要規律生活、泰然自若的“養氣”,更要運動鍛煉、合理飲食去“補氣”。否則氣“耗”不“入”則虛,元氣“殆盡”則死。
神
神,通常理解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神”的形成主要依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后天的經氣補養培育而成。所以神之盛衰取決于精、氣的盈虧。只有作為生命物質要素的精氣充足,作為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神”才可能旺盛。
先天擁有的叫“元神”,后天以生物狀態依附于形體的叫“心神”。只有心神與精氣結為一體,方能逐步把“元神”的潛能發揮出來。道醫認為,“神依形生,精依氣盈”。“神”以人體氣場的形勢而存在,隨著人體的健康狀況而變化。人在思維活躍、情志舒暢時“神采奕奕”;人在身心疲憊、嗜睡不醒時“神志不清”。
養生講求意念,所謂意念即為“神定”。 抱神以靜,無視無聽,形將自正,神定氣行。
三個月前被誤診告知癌癥的健康人,今天竟然心灰致死。不是病死,而是被自己的意念殺死。
公元前490年,雅典青年菲力比斯,為了把勝利的消息迅速傳給國人,一口氣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到達目的地時精疲力盡,向國人告勝后即死。意念,支撐他跑完42.195公里,并為人類留下這筆精神財富。
意念的力量,強大到人類無法感知的程度。
沒有不可能,只有不相信!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三)
三、人體陰陽
人們最熟悉的陰陽圖就是太極圖,作黑白合抱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表示陰陽相濟、萬物化生之象。任何一種器物,凸者為陽,凹者為陰,如果凹凸相合,就謂之陰陽調和。正所謂《內經》曰:“陰陽調和,萬物化生”。生物靠這八字而繁殖,人類靠這八字而繁衍。
陰者:月也;陽者:日也。陰陽兩字本身已經詮釋得再清楚不過。
世間萬物皆有陰陽。陰陽開閉交感成合,而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乾坤:
乾為陽 坤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天為陽 地為陰
晝為陽 夜為陰
明為陽 暗為陰
暑為陽 寒為陰
天地陰陽兩氣開閉的現象,就是春夏秋冬和晝夜明暗等。
人體:
男為陽 女為陰
氣為陽 血為陰
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體表為陽 體內為陰
背部為陽 胸部為陰
四肢外側為陽 內側為陰
人體上部為陽 下部為陰
六腑屬陽(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臟屬陰(肝、心、脾、肺、腎五臟)
陰陽在養生中的作用:
陰陽是養生保健的總綱,身體各種不適,其屬性不外陰陽兩類。
從性質上劃分:非熱證(陽)即寒證(陰);
從發展部位劃分:不在表(陽)就在里(陰);
從發展趨勢劃分:不是實證(陽)就是虛證(陰)。
總之,陰陽可以概括各種不適的屬性。養生保健的總原則為“調整陰陽,以平為期”,針對陰陽盛衰,采取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其相對平衡狀態。避免“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的癥狀。
男人是陽,而陽射于外,所以男人一般都善于以眼睛視覺來觀察世界;
女人是陰,而陰吸于內,所以女人更偏愛以耳朵聽覺來知曉人生。
懂得陰陽之學的男人,也許會理解,女人為何千百遍地聽 WO-AI-NI 而不膩了。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四)
四、人體經絡
道家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
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人體與大自然有著一種神奇的天人合一的狀態——
一年365天,12個月,52周,24節氣,日有晝夜——
人體共有365個主要穴位
365個主穴分布于人體12條經脈
12條經脈歸屬于任督二脈
任督二脈上共分布52個穴位
人體脊椎從頸椎到尾椎共有24節
地球,是一個有生機的大生命體。因為太陽、月亮及地球,都籠罩在浩瀚的銀河系中,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因此地球上的任何生物及非生物都具有能量,人體也不例外。
道醫認為,中醫有兩個含義:一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二是介乎于“道醫”和“西醫”之間的中間醫學。但無論道醫還是中醫都有一個共同的體系,就是人體經絡學。
當經絡處于一種暢通狀態時,人體各器官才能達到陰陽平衡運行良好,生命才會處于一種健康狀態;當某處經絡堵塞時,就如同汽車發動機油路堵塞一樣,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病。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指經絡而言的道理。
中國古代就有“觀耳診病、觀面診病、觀舌識病、觀手識病”的醫術。古人因何能總結出這樣的理論?
這是因為,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的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已經系統論述了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人體中有遍布全身的網狀經脈和絡脈。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并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靈樞.本臟篇》有云:經絡者,所以行氣血者,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1、 經絡組成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絡,有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它是人體運行氣血、連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經絡內屬于臟腑,入絡于肢節,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借此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經絡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組成。經脈從上至下共有十四條;絡脈主要有十五條。
2、經脈及其走向
⊙ 任督二脈
任督二脈是人體前后成環形的兩條經脈,共52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 督脈穴位有28個,行走在人體背后的正中,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任脈穴位24個,位于軀干的前正中線,屬陰,任脈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即丹田。金庸武俠小說中,描寫楊過自“打通任督二脈”后,功力大增,所向無敵,所說即此二脈。,
任督二脈是氣之根本,所謂打通,其實是回歸根本。人剛出生時是通的,但隨后的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氣不能貫通二脈,只好通過自我修練或經絡按摩來達到貫通的目的。
⊙ 十二經脈
人的體表與臟腑直接聯系的主要經脈有12條,稱為12正經,還有縱橫于十二經脈之間,不與臟腑直接發生隸屬與聯絡關系的8條經脈稱為奇經八脈。
手足: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
陽分:陽明、少陽、太陽;(手、足各三條,六陽)
陰分:太陰、厥陰、少陰。(手、足各三條,六陰)
經脈走向
手三陽經:一律從手走頭
手三陰經:一律從胸走手
足三陽經:一律從手走足
足三陰經:一律從足至胸腹
十二經脈名稱
手太陰 肺經 手陽明 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陰 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
足厥陽肝經 足少陽 膽經
足少陰 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
2、絡脈及其病理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
絡脈,是遍布于人體全身內外的巨大網絡系統,擔負著運行氣血,護衛營養人體的重要職責,絡脈的通暢無阻是人體氣血正常運行、保證健康的前提,而逐級細分、越來越窄、越來越細的結構特點,造成了絡脈容易瘀塞不通的病理特性。
研究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之間的關系的理論,稱為經絡學說。是中醫學分析人體生理、病理和對疾病進行診療的主要依據之一。
絡病理論認為:
心腦血管病是絡脈不通引起的,高血脂和高黏血癥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這都會導致絡脈不通。由于絡脈氣血不能順暢運行,心腦組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就會引發心腦血管病。所以,預防心腦血管病的關鍵就在于及早采用通絡藥物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形成,從而保證絡脈氣血的通暢無阻,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這時你該明白---為什么有“動脈粥樣硬化”癥狀的病人,要對癥吃“絡脈通膠囊”的道理了。
人體凸出部位全息論認為:
人體的每一個凸出部位(特別是耳、手、腳)都是人體的縮影;都包含了人身上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比如耳朵就是人的縮影,它包含了人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它像是一個倒置的胎兒,人身上所有器官對應的穴位都在耳朵上有規律的排列,并得到全面反映。另外腳也是人所盡知的最有代表性的部位。
地球,是一個有生機的大生命體。因為太陽、月亮和地球,都籠罩在浩瀚的銀河系中,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因此地球上的任何生物及非生物都具有能量。
人體,是一個有生機的小生命體。因為手掌、腳掌及耳朵,都是人體能量場觸須的末端,因此就像太陽、月亮和地球一樣,成為人體組織結構和所有器官的能量聚合體。
生命原來如此精彩!!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五)
臟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中醫學認為,人體是由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系軀體組織器官等組成的有機整體。
【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主要是指人體內的主要器官。“臟”是指實心或有機構的器官。“腑”是指空心的器官。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合并體為第六個腑)
** 三焦,不是獨立的臟器主體,而是按臟腑部位和功能分為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肝、腎、大小腸、膀胱
【五臟功能】
就像一個國家的各個部門,在明確分工和相互協作中維持著正常運轉—樣,五臟六腑也是各司其職地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衛護其外。是人體的生命主宰。
《內經》認為,心有三大主要生理功能:
其一,主血脈。即心推動血液運行和促使脈管跳動。若心跳停止,脈跳亦停,血液不流,人體各組織器官就“斷炊”而死亡。
其二,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功能正常,就表現神志清晰、對外界反應靈敏;若心有病變,則出現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 的癥狀。中醫認為,血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臨床上接受心臟移植的人,其性格、愛好、興趣、愛憎都有傾向于授予臟器者傾向,足以說明心臟是人的主宰。
其三,開竅于舌。開竅,是指心臟與體表五官九竅的特定聯系。透過舌質的淡紅、淡白、紫暗,可知血的虧損和血中有熱,此皆與心緊密相連。《靈樞.脈度》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華蓋。中醫認為肺為國之宰相。肺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氣司呼吸。全身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隨著呼吸而動。肺也是人體吸入清氣的場所;清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修煉瑜珈功法,除“調身”、“調心”外,更重要的是“調息”,只有配合腹式呼吸才能達到真正的功效。
其二,主宣發、肅降。“宣發”可呼出濁氣,把脾胃吸收的水谷精華宣發至全身; “肅降” 可吸入清氣,把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水谷精華向下布散。
其三,通調水道。由于肺的宣肅作用,可將水津宣發至體表化為汗液排出體外,并通過呼吸,化山水汽,呼出體外,同時使水液肅降下行,化為尿液,這樣使水液內外上下暢通而行,故中醫治療水腫病,往往采取治肺之法。
其四,朝百脈。即人體的“百脈”之血都聚會于肺.經過氣體交換以后.又朝向百脈,而使血液正常運行。也就是說,肺朝百脈可輔助心臟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
宰相之謂貼切至極。
肝,位于腹腔,橫膈之下,右肋之內。中醫認為肝為剛臟,性如將軍。
肝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藏血,可儲藏血液,調節血量,而防止出血和保持一定的循環血量。如人在發怒時,易出現咳血或吐 血。這是因為怒使肝氣疏泄太過而上逆,使肝藏血功能失職,血不收藏而外出所致。 其二,主疏泄。疏為疏通、舒暢之意,泄為排泄、發泄之意。 肝能疏通人體的氣機,以保持氣機的暢通,若此功能失調,可見胸悶脅脹,甚則疼痛,多嘆氣。肝可調暢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人的精神舒暢,若疏泄功能失常,或為疏泄不及,則情志抑郁、多愁善感;或為疏泄太過,則性情急躁易怒。
其三,主筋,其華在爪。肝之氣血充盛,筋膜得其所養,則筋力強健,運動靈活有力;爪甲堅韌明亮、紅潤光澤。
其四、開竅于目。眼之所以能視物,有賴于肝氣之疏泄和肝血的濡養。眼睛的位置在全身至高之處,只有氣血充足的人,眼睛才能神采奕奕。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中醫認為脾為
脾為“倉廩之官” 即后勤部長。
脾為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供應者,有五項生理功能:
其一,主運化。即主持人體水谷物的消化、吸收和運送,以營養機體各組織器官。若此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甚則腹瀉、水腫等癥。
其二,統血。即脾有統攝血液,防止血流于脈外的作用。若此功能失常,可發生出血癥。
其三,主升清。以升提清氣上至頭目心肺;升提內臟,使其固定于正常的位置。若此功能失調,使清氣不升,可出現頭暈、脹滿、內臟下垂等癥。人出生后,主要依靠飲食物的濡養,即所謂“民以食為天”,各臟腑組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故脾又被稱為“后天之本”。
其四,主肌肉、四肢。由于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使肌肉發達豐滿, 通過脾氣的升清和散精作用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輸送至人體的四肢,以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四肢、肌肉的活動能力及肌肉的發達健壯,與脾密切相關。 其五,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口是進飲食、泌涎液、助消化的器官,“唇為脾余”,乃脾之外華。《靈樞·脈度篇》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說明脾臟的精氣通于口,脾氣功能正常,則舌能辨味。脾有病則影響口味,如脾虛,多覺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常感到嘴里發甜。
腎,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腎藏精,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而為人體生命之源。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其一,主藏精。藏:腎有生產、封存、儲藏精氣的生理功能。腎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生殖之精,稟受于父母,與人的生育繁殖有關。后天之精又稱臟腑之精,由臟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體生長發育。
其二、主水液代謝。腎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方面:一是津液輸布全身;二是濁液排出體外。而水液代謝過程的實現,主要依賴腎的“氣化”功能。腎虛則水液代謝不利,導致水腫,眼瞼是易發部位。黑眼圈、面色蒼白無光則是由于腎虛導致血液循環不暢所致。
其三,主納氣。中醫理論認為:“肺主吸氣,腎主納氣”。腎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如果腎虛不能納氣或納氣表淺(達不到腹式呼吸的深度)則會出現呼多吸少、體內供養不足所致的一系列癥狀。
其四,腎主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主骨髓”。腎藏精,精生髓,髓能養骨。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兩陰。與人的骨骼、血液、皮膚乃至齒、耳都有莫大關系。腎精充實,則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養,則堅固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不足,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脫發、齒脫、耳聾、耳鳴、骨骼軟弱無力等癥狀。
其五,開竅于二陰。兩陰是前陰后陰的總稱。前陰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尿液的貯存和排泄雖為膀胱的功能,但需依賴腎的“氣化”作用才能完成。因此,尿頻、遺尿或尿少、尿閉多與腎的功能失常有關;后陰指肛門,糞便的排泄雖由大腸所主,但如腎陰不足,會導致腸液枯竭而便泌。
特別提示:中醫為何說“十人九虛”
腎陰、腎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虛:分腎陰虛、腎陽虛兩種。
陰一般是指物質,陽一般是指功能。腎陰虛多數是物質的虧虛,腎陰虛是人身體臟腑功能偏盛偏衰的反應。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
腎陰虛,癥狀反應是因為物質匱乏所引起的腰酸乏力、四肢酸軟,頭暈耳鳴,牙齒松動、脫發、五心煩熱(五心:兩手心,兩腳心,心口)。男性早泄,性欲減退,女性月經量少、月經不調等等。
腎陽虛是腎臟陽氣不足或衰竭的表現。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癥狀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陽萎;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餡不起,甚則腹部脹痛,心悸咳喘。
腎陽虛可以造成疾病也可以不造成疾病。如果由于人體本身腎陰虛時間久,則陽虛會出現一些較重癥狀影響人體各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就作為病看待。所以人們常說,十人九虛。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六)
六、人體五臟六腑
【六腑功能】
《素問·五藏別論》說:“六府者傳化物”(古漢語“府”同“腑”),六腑的作用組要是受納、腐熟水谷,泌別清濁,傳化精華,將糟粕排出體外,而不使之存留。簡單說就是消化、吸收和排泄三個方面。當六腑傳化失常,代謝功能出現障礙 ,則會出現腹脹急痛、嘔吐、便秘等癥狀。
六腑生理運行過程:
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下移小腸,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
大腸接受小腸中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水分,其余的糟粕經燥化與傳導作用,排出體外,成為糞便。
在飲食物消化、吸收過程中,膽排泄膽汁入小腸,以助消化。膀胱貯存尿液,氣化而使尿液排出體外。
《難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以三焦來概括六腑傳化水谷之功能,體現了三焦總司人體氣化作用。
膽:膽附于肝,是一中空囊性器官。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
膽汁是在肝內生成,由肝化生分泌。膽汁生成后,則流入膽囊,由膽囊貯存。膽汁又稱精汁,故膽又稱"中精之府"。 膽汁呈黃綠色,味極苦,有重要消化作用。在進食后,通過肝的疏泄作用,膽汁排入腸道,協助脾胃,維持正常消化。由于肝膽關系密切,肝的功能正常,則膽汁化生有源,膽汁的排泄通暢,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則影響到膽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故有“肝膽相照”之說。
胃:胃位于膈下,其上口名賁門,與食道相接,下口為幽門,通于小腸。
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中脘",即胃體部分。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為以下二個方面:
一是,主受納腐熟水谷。飲食物從口而入,經過食道,進入胃中,由胃容納并經“腐熟”,初步加工消化下移于小腸。如胃有病變,就容易影響到胃的受納水谷功能,出現納呆、厭食等癥狀。 胃的受納、腐熟與脾的運化功能綜合,稱為“胃氣”。“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二是,主通降,以降為和。飲食進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其濁者下移大腸,形成大便,排出體外,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降濁是胃繼續受納的前提。若胃不和降,飲食物滯留于胃,可出現胃脘脹痛、不欲飲食等癥。若胃氣上逆,則發生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癥。另外,胃氣不降,還會影響脾氣的升清作用。
小腸:小腸位于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接闌門,與大腸相接。
小腸的生理功能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受盛和化物,“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故小腸是接受胃內容物的盛器。飲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較長,以利于進一步的消化,從而使水谷化為精微,以營養全身。如果小腸受盛飲食功能失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化物”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的化物功能是將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
二是,泌別清濁,所謂"清",即指各種精微物質;所謂"濁",即指飲食物經消化后剩余的殘渣部分。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將經過小腸消化后的飲食物一分為二,即精微物質和糟粕;(2)吸收水谷精微,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3)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并將無用水液泌滲進入膀胱而為尿。
小腸功能正常,清濁各走其道,精微物質輸布全身,糟粕下歸大腸,無用水液泌滲入膀胱。若小腸有病,不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腹脹、腹痛等癥狀,還會影響到二便的排泄。
大腸:大腸居腹中,上接小腸,其交接處為"闌門",大腸之末端為肛門,又稱魄門。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導糟粕。
大腸接受小腸泌別清濁后下傳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糟粕的傳導通利,一方面依賴于大腸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濁、肺氣肅降及腎的氣化功能有關。因此,大腸有病,主要在糞便的排泄方面出現異常,如泄瀉或便秘等。另外,大腸病變可影響及胃、肺等臟腑,使之功能失常。
膀胱:膀胱位于下腹腔內,為囊性器官,居腎之下,大腸之前。其上有輸尿管與腎相通,其下有尿道,開口于前陰。在人體五臟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謝之后多余水液匯聚之處。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
人體飲入的水液通過肺、脾、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化為津液,分布于周身,發揮潤澤營養作用。津液代謝后剩余之液,經三焦之道路,下達于腎和膀胱,變成尿液,貯存于膀胱內,當膀胱內尿液達一定量時,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膀胱開啟,及時自主地排出體外。
膀胱的貯存和排泄尿液,全賴腎的氣化功能。所謂膀胱氣化,實際上隸屬于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至尿閉;或是遺尿、甚則小便失禁等。
三焦: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詞,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
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臟。
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于全身。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將水谷精氣布散于全身。
上焦生理功能,主要是輸布水谷精微氣血。
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膽等內臟。
胃主腐熟,脾主運化,肝膽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膽汁以助消化。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轉輸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
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及大小腸。
《難經》: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
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
從總體來說,三焦主持諸氣,總司人體的氣化和運行水液等。
(1)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諸氣”,即全身所有之氣,例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呼吸之氣、營衛之氣等。三焦主持諸氣,是指三焦和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都有密切關系。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諸氣,主要是源于元氣。元氣根源于下焦,發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氣運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達全身,從而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諸氣的作用。
(2)為水液運行之通道,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參與水液代謝調節的臟腑之一。正如《素問》所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說明三焦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體津液氣化過程,保證水道通暢。若三焦有病,氣機阻塞,則氣停水停,可見水腫、腹水等癥狀。對此,常采用通利三焦之法治之。
(3)表明人體的三個部位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在中醫理論中,三焦也是劃分軀體部位的一個概念,即膈以上部位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七)
七、人體五臟六腑
前面已經講到,五臟的作用是儲藏精氣津液,六腑是主出納轉輸。但是臟與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的情況下,各司其職,構成一個完整的機體。
臟與腑互為表里,不論在生理上,病理上,皆不可分割。
【五臟六腑的關系】
1、肝與膽
自古就有“肝膽相照”之說。這是因為膽附于肝上,相為表里,肝膽互濟。肝產生膽汁并分泌疏泄至膽囊中。如肝的疏泄失常,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膽汁排泄不暢,也可影響肝的疏泄。所以肝膽實熱的病人,有寒熱、脅痛、胸滿、口苦、嘔吐等癥狀。而平肝足以瀉膽,瀉膽也可以平肝。
2、胃與脾
中醫有句術語叫“脾胃不和”,脾與胃通過經脈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則可影響胃的受納和降,會出現食少、嘔吐、惡心等癥;若飲食失節,食滯不化,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升清運化功能,可見腹脹、瀉泄等癥。
3、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互為表里關系。表現在病理上,如心火盛,可移熱于小腸,引起小便赤澀、尿痛等癥。小腸有熱也可循經上炎于心,而見心煩舌赤、口舌生瘡、舌尖碎痛等癥。此癥可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療法,使心和小腸的灼熱從小便外出。
4、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互為表里關系。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的傳導,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如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影響肺肅降,出現胸滿喘咳等癥;如肺氣虛弱,津液推動無力,可見大便秘結。二者之間密切關聯。
5、腎與膀胱
腎和膀胱互為表里關系。腎主氣化,膀胱依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而得以正常地排泄。若腎氣不足,膀胱失于約束,開合失常,可見尿失禁等;如腎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則可見小便不暢、尿少等癥。所以小便不通就應當溫化腎和膀胱之氣。
6、心包絡與三焦
心包絡,是指包裹在心臟外的包膜。簡稱“心包”,又稱“膻中”,在病理上起到代君受邪的功能。三焦為臟腑外衛,主要是運行元氣、水谷和水液;二者脈絡原自相通。在經絡方面,手厥陰經是絡三焦,屬心包,手少陽經是絡心包,屬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絡和三焦的關系也很密切。
【五臟六腑作息時間】
每個人一天當中都在規律地生活,然而你是否知道,你的五臟六腑也有作息時間表。
五臟六腑在十二個時辰里的每一個時辰都分別有一個臟腑的經脈在值班工作。
五臟六腑作息時間表: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時( 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于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
從上表中你可以看出,五臟六腑的作息時間與你的正常作息時間配合的非常默契。其實不是五臟六腑配合你,而是你的生理規律正是按照五臟六腑的作息時間而運行的。
比如說:辰時( 7點至9點)胃經旺,正是消化你進食的早餐;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正是小腸在吸收你午餐的營養;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百脈休養生息,你就該進入夢鄉。
午夜,肝、膽經旺,人若不進入正常休息狀態,則不利于推陳出新而頹喪。
還有,重癥病人多在午夜至凌晨時離世,正說明生命機體已無再造之功而休。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保證身體處于良性運轉狀態,就該獨立于你的生命體之外看待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自然是個大宇宙,身體是一個小宇宙。而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都是小宇宙中的小行星,它們圍繞著你的生命中心在努力地、無間歇地運轉工作著。站在高處你會欣賞到它們正為你的健康而不懈地努力工作著。對它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呵護,給它們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得到的將會是一個驚喜!
當然,人體運行不只依賴于自身運行,外部環境將對它們有巨大的影響。
當你讀了下篇人體五臟、無色、五味、五官與五行的關系,就會知道其中的奧妙!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八)
分類: 養生之道
八、人體與五行
(這一篇,對您及家人很有用,請細讀慢用!)
上文講到,自然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
人,怎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古代五行學說留給后人的真諦。
【五行來源】
“五行”之說最早見于西周時期的《尚書.洪范》。《洪范》原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者,順天行氣也。”五行,即指五種基本走勢,用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水火木金土。“五行”思想之所以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是因為古代思想家在傳承這個思想的過程中,沒有停留在僅僅探討金木水火土五種物類及其相互關系上;而是力求以“五行”模式來觀察解釋各種各樣的事物。
【五行特性】
五行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即相生性和相克性。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五行學說認為,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使得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對人體生理來說,相生相克也屬于正常生理現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見下表: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性比較抽象,但是從下列解釋中可以理解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礦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穩住崩土;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溶解金屬。
【五行與五臟、五官、五體、五味、五色、五志的關系】
五行學說,是從《黃帝內經》開始以唯物觀點發展起來的。《黃帝內經》將五行學說成功地應用于醫學和氣象學中。在《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中,陰陽五行學說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兩部分構成的完整的思想體系,五行的重要性僅次于陰陽。
《黃帝內經》五行思想認為:人體置身于宇宙運轉、四季更迭、五行運化之中;人體心、肝、腎、脾、肺形成人體五行,宛如人體小宇宙,其興衰、疾病與宇宙運作密不可分;宇宙間天體運行位置變化,造成環繞地球的星球引力不同;月圓月缺,潮汐漲落,引發人體氣血或漲或退,導致人體五行平衡發生改變,干擾人體健康;四季更迭、冷暖交會、不同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也導致人體五行系統平衡改變。
《黃帝內經》以五行的屬性來概括人體各部分的聯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古人指出:人體頤養天年,必須達致五行平衡。五行平衡,百病不生;五行不平衡,初步即表現為睡眠不好、胃腸失調,腰肩酸痛、身體虛弱,之后出現器官受損;五行不平衡日益加劇,最后將變成酸性體質,引發癌癥等重大疾病。
【五行、五臟、五官、五體、五味、五色、五志對應表】
依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金匱真言論》兩篇對五行歸類的論述,詳細選材擇要綜合列表如下(原版):
五行、五臟、五官、五體、五味、五色、五志對應表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六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官
|
眼(目)
|
舌
|
唇(口)
|
鼻
|
耳
|
五體
|
筋
|
血脈
|
肉
|
皮毛
|
骨(髓)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憂、悲
|
恐、驚
|
五華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髮
|
《黃帝內經》界、象及其他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六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藏
|
肝藏血
|
心藏脈
|
脾藏營
|
肺藏氣
|
腎藏精
|
傷
|
怒傷肝
|
喜傷心
|
思傷脾
|
憂傷肺
|
恐傷腎
|
五臟所惡
|
肝惡風
|
心惡熱
|
脾惡濕
|
肺惡寒
|
腎惡燥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鹹入腎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靈活)
|
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煩惱)
|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虛)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 (嘔吐)
|
五勞所傷
|
久行傷筋
|
久視傷血
|
久坐傷肉
|
久臥傷氣
|
久立傷骨
|
舌分布
|
舌兩旁(肝膽)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五禁食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鹹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腎病禁甘
|
五宜食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黃,宜食鹹
|
肺色白,宜食苦
|
腎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飯、牛肉、棗、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豬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麥、羊肉、杏、薤
|
腎病者宜食
黃黍、雞肉、桃、蔥
|
補
|
肝用辛補之
|
心用鹹補之
|
脾用甘補之
|
用酸補之
|
用苦補之
|
瀉
|
酸瀉之
|
甘瀉之
|
苦瀉之
|
辛瀉之
|
鹹瀉之
|
虛
|
肝氣虛則恐
|
心氣虛則悲
|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
|
腎氣虛則厥
|
實
|
肝實則怒
|
心實則笑不休
|
脾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
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
腎實則脹
|
古人以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對應人體五個臟器,并對照五個臟器在人體五官、五體和味覺、色感、情志上所反映出的器官病灶一一列出,讀來一目了然。
怎樣理解這些對應關系呢?以下列舉幾個方面說明:
肝
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
肝藏血、合膽;惡風;肝臟不好,人面色發青。
肝具有調節血液的功能,血液榮枯可以在人體爪甲間得到反映;肝還開竅于目,肝血充足,視力就可充沛。自古就有濕傷脾、怒傷肝之說;長期脾氣暴躁易怒的人,則易患肝臟惡性腫瘤。
心
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
心主神明、主血脈、合小腸;惡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樞紐。心臟不好,人則面色赤熱。
心火過大則舌尖潰爛,宜食用蓮子芯、苦瓜等敗除心火;長期久視必傷心血;心臟病人切忌大喜,曾有多人因偶遇喜事狂喜不止、大笑致死的案例。
脾
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
脾統血,主運化,合胃;惡濕;脾胃不好,人則面色發黃。
脾之榮在唇,有無脾病,可以從病患者口唇得到反映。正常者紅潤豐滿,脾運失調者口唇必然蒼白少華。長期脾胃不和,則人缺乏營養,四肢倦怠,易口唇潰瘍。人們常見有些食欲很好、食量很大,但所食之物不見身體吸收,依然瘦骨如材的人,就是脾胃消化不良,藏不住營養所致。
肺
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
肺主氣,合大腸,榮于皮毛;惡寒。肺氣不足,人則面色蒼白。
皮膚受外界冷熱刺激就會收縮或松弛,因此肺氣虛者易受外界寒冷天氣影響,致使皮表受寒生病,出現氣喘、鼻塞、咳嗽等癥狀;人不可久臥,因為久臥傷氣,人會感覺“一點力氣都沒有了”。
腎
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腎藏精,主骨髓,合三焦、膀胱;惡燥。腎精不足,人則面色發黑。
常言道,人體宜“少鹽多醋”,鹽過量則腎氣不足,體現在頭發早白、脫發等。
可見人體臟腑的功能失常,可以反映于體表;體表組織、器官的病變,也可以傳導于所屬的臟腑。《黃帝內經》提出的內病外治、外病內治、正治反治、補虛瀉實等方法,至今仍是中醫和道醫診療的基礎。
總之,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你只有真正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從內心接受五行學說與人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堅持養生保健,才能從中領會其中所包含的豐富思維經驗,并吸收其巨大的啟迪和教益!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九)
分類: 養生之道
有博友問,何謂陽證與陰癥?
小舟重續“幫你揭開人體奧秘”(1-8),并以此文作答。
道長講課時曾多次提到練功時需先區分陽癥和陰癥,再施以功力。
博友根據自身狀況,正確判定陰陽癥狀,對癥選擇功法并加強日常保健。
【陰陽理論】
老子《道德經》文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陰陽相推”的理論產生于中國四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
《黃帝陰符經》說:“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違,因而制之。”
《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理性觀念,在現代人生活中常遇不鮮,如物理上的陰極陽極、陰電陽電、陰陽離子,心理上的陰謀詭計、陽奉陰違、陽剛正氣,社會上的陽光理論、陰暗面等等……。
小到電子,大到宇宙,逍遙到民俗,規范到科學,其理論核心仍然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是中國人對世間利害事物的簡要定位,以方便認識和理解。此意,又是中國人的經驗論、認識論、信息論。其實,所有《易經》研究都立足于此。
【何謂陽癥與陰癥】
所謂的陽癥和陰癥,是按八綱辨證來分的。
它是以陰陽為總綱,統領寒熱、虛實、表里這六綱,凡屬表證、熱證、實證,歸陽所統而謂之陽證;而里證、寒證、虛證,歸陰所統而謂之陰證。陰虛、陽虛則是指人體功能與體液方面的不足,凡功能不足之類證候謂之陽虛,而體液方面不足則謂之陰虛。
【何謂虛癥】
中醫認為,虛癥是臟腑功能的不足。
五臟:心、肝、脾、肺、腎,與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互為表里關系,五臟六腑的功能好懷,西醫靠檢查血液體液指標判斷,而中醫則通過望聞問切查表及里。
比如說你心氣足不足,腎氣強不強,皆通過氣血表現出來。舉例說明:奧秘(五)講到五臟六腑功能時講過,脾,主運化、主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在胃接受物質以后,負責運輸消化,最后化成氣血,升成氣血后營養全身各個部位。脾虛時,氣血生成不足,就會能量缺失,感覺四肢無力,周身疲勞。
【如何區分陽虛和陰虛】
陽虛癥狀: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喜熱怕冷、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易腹瀉;喜食熱物,舌苔白胖、口唇色淡、口中淡而無味;男易早泄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餡不起,甚則腹部脹痛、心悸咳喘等。
脈象沉、遲、弱。
陰虛癥狀:腰膝酸軟、四肢乏力、腰痛、午后潮熱,小便短赤,夜間盜汗,唇舌鮮紅;自覺心中有熱、手心足心發燒、咽干口燥、常口渴、飲水多;常便秘、尿黃,面部顴紅,常煩燥不安、失眠、唇紅干裂,舌質紅少苔。
脈象細、數無力。
【各種虛癥與用藥】
中醫按不同類型,虛證還可以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氣虛 常用方法,就是人參、黃芪,皆可補氣。
脾氣虛 常用補脾中藥:山藥、蓮子、飴糖、苡仁米,來補脾氣。
血虛 心需血養。血虛易出現心煩、失眠等癥狀,有時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睡眠不佳;若肝血不足,會出現指甲斷裂。
適宜食品:當歸、阿膠、紅棗、龍眼、當歸羊肉湯。
陽虛 陽虛可能是氣虛之慎,氣虛日久會導致陽虛,除怕冷還會感覺倦乏、無力。
腎陽虛 腎陽虛腰怕涼,脾陽虛特別怕涼,食涼則便泄。 適宜食品:狗肉、羊肉、芝麻、胡桃、芡實米、干姜、小茴香、韭菜。 適宜藥物: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陰虛 適宜食品:枸杞、百合、麥冬、銀耳、山萸。 適宜藥物: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知柏地黃丸。
腎陰虛
腰膝酸軟、四肢乏力、口干、煩躁、手心發熱、愛出汗。 藥物:六味地黃丸
問:如何分辨究竟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腎陽虛和腎陰虛不是截然分開的。經常有人問:我究竟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其實,凡事都物極必反,就像太極陰陽一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腎虛主要是四方面,一個是腎陰虛,一個是腎陽虛,一個是腎經虧虛,一個是腎氣虛。更多的是腎陰虛和腎陽虛。腎虛是一種總稱,腎陰虛和腎陽虛都是腎虛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種癥型,腎陰虛和腎陽虛的區別在于:腎陰是物質上的缺乏,腎陽是功能上的匱乏,
腎陰虛也好、腎陽虛也好,如果匱乏到一定程度,就是陰損積陽,陽損積陰。腎陽虛時間長了會有腎陰虛的癥狀,所以我們在補腎陽的時候,一定要補腎陰,而且要陰中求陽,在補腎陰的時候不是一味的只用補腎陰的藥物。 腎陽虛有一些癥狀和腎陰虛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說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但是腎陽虛更多體現的是功能性的。年輕人出現腎陰虛,易出現早泄、遺精,還有出現五心煩熱,失眠、心煩,中醫有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老年人出現腎陰虛,就容易脫發或發白較早,容易耳鳴、耳背,牙齒松動,眼花較早等。
問:六味地黃丸和知柏地黃丸之間有什么區別? 答:知柏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知母和黃柏。這兩濟藥清熱,故在養陰的基礎上清熱。臨床上如果有虛火癥狀,就用知柏地黃丸。如果單純陰虛,五口干、牙齦腫痛癥狀,就用六味地黃丸。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未辨別自身的陰陽癥狀而用反藥的例子數不勝數。
例如腎陽虛癥---反而用六味地黃丸,結果用藥時間越久癥狀越嚴重!
問:中醫為何說“十人九虛”
腎陰、腎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虛:分腎陰虛、腎陽虛兩種。
陰一般是指物質,陽一般是指功能。腎陰虛多數是物質的虧虛,腎陰虛是人身體臟腑功能偏盛偏衰的反應。
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
腎陰虛,癥狀反應是因為物質匱乏所引起的腰酸乏力、四肢酸軟,頭暈耳鳴,牙齒松動、脫發、五心煩熱(五心:兩手心,兩腳心,心口)。男性早泄,性欲減退,女性月經量少、月經不調等等。
腎陽虛是腎臟陽氣不足或衰竭的表現。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腎陽虛可以造成疾病也可以不造成疾病。如果由于人體本身腎陰虛時間久,則陽虛會出現一些較重癥狀影響人體各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就作為病看待。
所以人們常說,十人九虛。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十)----人體陰陽平衡
分類: 養生之道
十、人體陰陽平衡
1、最初的陰陽學
陰陽學,最早萌芽于西周末年,形成于先秦的戰國時期,發展于西漢時期。西周末年,古代哲人就把地震現象納入了陰陽的理論范疇。如《國語周語上》記載了伯陽父用陰陽解釋周幽王二年陜西發生的大地震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zhēng 烝,火氣上升也),于是有地震”。把地震的發生歸結為陰陽兩種勢力的不協調。這可以說是陰陽說作為一種哲理理論的最初萌芽。
至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慢慢認識到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或現象內部都存在著陰與陽的勢力,而且它們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而且又是相互作用與制約的。這種力量是推動宇宙發展與變化的動力。日有升落,月有圓缺,循環往復,是陰陽雙方互相推移的結果,也是宇宙間事物發展的規律。

2、陰陽學與中醫學的結合:
原本的陰陽學,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可是陰陽學與中醫學融合后,便成為了一種方法論。陰陽學與中醫學融合的最早經典理論是《黃帝內經》。
《內經》理論認為,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這就是自然界一切奧妙的所在。以《內經》的觀點,要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如果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即用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平衡等運動變化規律和形式來指導疾病的診察、辨識、預防和治療。
3、《黃帝內經》陰陽論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相生相克,互相滋生和助長。


4、辨別陰陽求平衡
將陰陽的相對屬性引入醫學領域,即是:將對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與現象統屬于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與現象統屬于陰。
陰陽即具有無限可分性,即陰陽中復有陰陽。陰陽又具有相互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可以互相轉化,即陽極則陰,陰極則陽。人體也經常表現為陰陽癥狀相交的現象。
陰,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津液。
陽,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與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無法用一個明確的數值去衡量每個人的陰陽,但可以由身體的感覺知道陰陽是否調和。
【陰陽失調的幾種情況和癥狀】
陽盛:身體機能過渡活躍,精神亢進,內熱,損耗體內津液。癥狀是發熱、口渴、大便干結、頭痛、失眠、煩躁不安。
陽虛:身體機能衰退,活動力減弱,內寒。癥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
陰盛:陽虛而陰盛。外無力,身體寒栗;陰盛則內寒,肢冷,自汗等。
陰虛:身體陰分不足,會感到口燥咽干,皮膚干,貧血,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
5、養生重在陰陽平衡
所謂陰陽平衡,從中醫角度講,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作用中處于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的相互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陰陽雙方雖然不斷地處在相互對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運動中,彼此之間隨時發生著消長和轉化,但陰陽雙方仍然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結構關系。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陰陽平衡是相對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絕對的。這種動態的平衡是陰陽雙方的一切運動規律和形式所趨向的目標,也是陰陽自和(指在病理上的陰陽失衡趨向相對平衡的建立,表示疾病的好轉或痊癒)所要求達到的目的。陰陽平衡的動態性,說明陰陽雙方的對立和相互作用是不可停止的,而陰陽的對立和相互作用,又是陰陽雙方在相對平衡協調關系中的相磨相錯,所以平衡永遠在經受沖擊。
也正是因為陰陽的平衡不是固定的、絕對的,因此,這樣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很容易失衡。如果陰陽失衡,就會患病,甚至死亡。所以養生的宗旨就是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6、怎樣維持生命陰陽平衡
怎樣維持生命陰陽平衡呢?人的生命儲備是有限的。生命好比是正在燃燒的一根蠟燭,燃燒得越旺,熄滅得越早。所以,養生,就是維護生命陰陽平衡,減少體能和內力的損耗。
保持陰陽平衡重在日常養生,而養生又包括“節能養生”和“儲備養生”。
節能養生包括靜養生、慢養生和低溫養生,三大法寶。節能養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陽氣和陰氣,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從而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儲備養生包括食養生、眠養生和性養生。生命儲備是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這三大本能是增加生命儲備的三大要素,是維持身體陰陽平衡的主要環節。第一,食養生,是通過補泄來補充人體營養以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第二,眠養生,是通過對生命的充電而調整陰陽平衡,從而達到生命的涵養儲備,睡子午覺就是道家提倡的一種睡眠養生法;第三,性養生,是對生命的協調、陰陽平衡的一種把持。自古有高道不近女色之說,所以性養生既能延緩衰老,又能延長生命。 所以,慢養生、靜養生、低溫養生,是生命的節能養生;食養生、眠養生,性養生是生命的儲備養生。養生非一日之功,需要貫穿于人體生命的始終。只有將節能養生和儲備養生相互結合、相互配合好,才能維護人體的陰精和陽氣的平衡,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幫你揭前階段,忘憂鳥、小馬跑跑、藍蓮花123等幾位博友詢問有關人體“元氣”的問題。小舟就此專題在書海中徜徉一番,深為人體之氣及相互之間的玄機奧秘而驚嘆!為了讓更多的博友分享受益,讓你自身的小宇宙與生存其間的大宇宙更好地相通相應,特薈集眾家之精彩成此文,與博友共享-----
開人體奧秘(十一)----人體元氣(1)
十一、人體元氣
何謂人體之“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天地之氣”的產物。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說明人的生命必須補充雙重營養,以天氣五德滋養精神。
就臟腑、經絡而言,氣是構成臟腑、經絡和維持其生理活動最基本的統一,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只有氣機調暢,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古人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認識被引入醫學領域,就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述人體的生命活動。 基于上述認識,中醫學里所說的氣,概括起來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的生理活動能力,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但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質基礎,后者為前者的運動表現。總而言之,可以認為是一種能動的物質,而物質的運動即為氣,由此而產生各種功能。
人有哪些“氣”
許多版本的書,關于人體之氣的劃分不一,有稱“人體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它來源于先天,是先天精氣所化,所以叫做“元氣”。”;“宗氣,又稱大氣。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胃消化吸收來的水谷之精氣結合而成,聚于胸中。”等。
此文中,引用紫圖著2009年4月第2版《圖解黃帝內經》中306頁“附錄2《內經》名詞解釋速查”中的分類及藺云桂著2008年9月第三版《經絡圖解》259頁圖82的“人體正氣示意圖”。
人體的氣,充斥于全身而無處不到。由于氣在人體的分布部位、功能和來源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歸結起來主要有天氣、地氣、元氣、真氣、精氣、、神氣、宗氣、營氣、衛氣、濁氣、中氣等。關系圖如下(繪圖發不上去,只好拍照啦)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十一)----人體元氣(2)
人體“氣”的種類與運行機理
氣,是人體生命的能量,有氣則存,無氣則亡。
《圖解黃帝內經》中的大氣,又分為“天氣”和“地氣”。天地之氣是人體所必須依賴的氣,是形成人體所需后天之氣的來源。
天氣,是指由人體肺吸收的空氣中的氧氣,由人體皮膚接受的陽光(紫外線、紅外線等),和人體接受的熱能,以及日月星辰對人體的有益作用等。
地氣,是指人體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成本及水分,以及一切有益于人體的微量元素和地磁等,謂之“水谷之氣”。
元氣,又叫“原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元氣根源于腎,由腎中精氣所化生,以稟受于父母先天之精為基礎,賴后天水谷精氣之營養培育而滋生。故言,元氣之盛衰,與先天稟賦及后天營養有關,尤其與腎、脾胃的功能有關。因為“元氣”發源于腎(包括命門),藏于臍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可謂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人體吸收水谷之精氣與自然清氣結合而成的陰氣(精、血、津液),與陽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共同作用于人體,“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陰氣主物質,陽氣主功能,陰陽二氣可相互轉化。
真氣,又叫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真氣者,所授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這說明“真氣”是由先天之氣(天氣、地氣、元氣)和后天之氣化合而成。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
宗氣,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于胸中的氣。胸中僅是宗氣積聚之處,又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點。它有兩大功能,上出于喉嚨而行呼吸,它關系到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其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營氣,又叫“榮氣”,是指運行于血管中的精氣。營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其性柔順,有花生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故稱“營氣”。“營氣”的運行從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然后通過全身的經脈不停地運轉,營養人體上下、內外各個部分。正常情況下“營氣”每晝夜沿十四經循行五十周,所以從生理角度而言,營氣就是指血液的作用。
衛氣,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脈外,其性剛悍,不受靜脈的約束,氣行迅速而滑利。它的運行,內而臟腑,外則肌表腠理(腠còu肌肉的紋理),不受無所不到。它既能溫養臟腑,又有溫潤肌膚,滋養腠理,啟閉汗孔等重要功能。因為這種氣以具有保衛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為特點,所以叫“衛氣”。
濁氣,指人食水谷精華的濃濁部分。指人體呼出之濁氣和排除之矢氣等。
中氣,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氣和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而言,但有時單指脾氣。脾氣主升,在臨床上遇到脫肛、子宮脫落等病癥,往往是由于脾虛下陷所致,常用補中益氣法治療,所謂“補中益氣”就是指補脾和升降下陷的脾氣。
精氣,指人體精華之氣。各種氣的精華部分都可稱為精氣,但“精氣”主要是指有生育能力的氣。
神氣,是由先天之氣和各臟腑之氣的精華所組成的、表達精神狀態的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等,都屬于神氣之類。
除上述外,還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經氣)等不同名稱的氣,它們都是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共同分布、作用于臟腑、經絡處,分別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生理活動。 氣散布于全身,流行于各處,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運動,稱作“氣機”。其運動形式雖多種多樣,但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氣的升降出入停止,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氣的功能
氣是一種的變化著的物質,氣的這種運動變化過程就稱為“氣化”。由于氣化作用,而產生如下四方面的生理效能: 1、推動作用
血是人的體液,由真氣變化而成,循行于血脈而至全身,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與氣是兩種物質,血有形而氣無形,血只有在氣的推動作用下才能起作用。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
氣的另一個推動作用,是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均依賴腎氣的推動。氣的活動能力很強,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動,都是氣推動和激發的結果,由此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所以人體整個新陳代謝過程,就是氣的運動變化過程。若氣的激發、推動作用減弱,可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小兒發育不良,或成人早衰現象。 2、溫養作用
《難經.二十二難》載:“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屬陽、主動、主溫煦;血屬陰、主靜、主濡潤,氣和血在屬性及生理功能上存在的這種差異,說明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源,所以人體體溫的維持,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都是氣的溫煦作用。
氣的另一個溫運作用是溫煦精、血、津液,能使精、血、津液正常循行和輸布,即所謂“得溫而行,得寒而凝”。若陽氣不足,產熱過少,則可見體溫低下,臟腑生理活動減弱,精、血、津液運行遲緩或代謝障礙等虛寒性病變。 3、防御作用
氣有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素問.評熱病論》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機體氣的防御作用減弱時,外邪就得以入侵而發病,所以氣虛患者易患感冒等。
氣的另一個防御作用,是人體自我修復功能。疾病之后,邪氣已微,正氣來復,重新恢復機體陰陽平衡,則病愈而康復。氣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氣不易侵入;或雖有邪氣侵入,也不易發病;或即使發病,也易于治愈。反之,氣的防御功能減弱,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外邪易于侵入機體而患病或患病后難以治愈。由此可見,氣的防御作用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4、固攝作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載:“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氣為陽,精、血、津液為陰,陽氣具有對陰氣的固密和調控作用。氣有固攝人體津液(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精液)的分泌與排泄量,防止津液流失和妄加排泄。
氣的固攝作用還體現在能保持內臟恒定的位置。若氣的固攝作用減弱,可導致體內的液態樣物質大量丟失或內臟下垂。如氣不攝血,則可導致各種出血;氣不攝津,則可導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瀉滑脫等;氣不固精,則可導致遺精、滑精、早泄等。 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的相互協調,對于維持機體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謝平衡有重要意義。
當氣的生理功能失常時,又常引起氣虛、氣滯等病理變化。氣虛主要表現為全身虛弱,主為元氣不足等。氣滯則是氣的流通發生障礙的病理現象,有時也稱為“氣郁”。由于局部或全身的氣機郁滯常見兩脅脹痛、胸悶不舒;脾胃氣滯,可見脘腹脹滿、噯氣、呃逆、納差等。
除此之外,氣還有氣化作用和營養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地說,氣化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的過程。氣的營養作用,是指氣為機體臟腑活動提供營養的作用。氣中的營氣,是水谷之精微,營氣流注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十一)----人體元氣(3)
人體元氣的來源與生成
元氣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
先天之元氣,稟受父母。即元氣從卵子受精胚胎時已經形成,伴隨著受精卵成長而成長,直至生命從母體分離為止。因此,夫妻受孕前應充分做好身體健康調養和內心歡迎小生命降臨的準備。水尚且知道答案,尚且人乎!
后天之元氣,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后天水谷精微之氣經腎臟化生的滋養而成。元氣盛衰與先天稟賦有直接關系,但后天的飲食習慣、作息規律、勞作程度、心理狀態、人生態度、疾病發生等等多方面也可以改變元氣的強弱狀態。元氣先天稟賦不足的人,通過飲食調養與養生保健鍛煉等,可使元氣逐漸充沛,而先天元氣充足的人,也可由后天各種因素導致元氣喪失而變為不足。
總之,元氣根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賴后天之精以充養而成。但元氣之盛衰,并非完全取決于先天稟賦,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云化不利,化生元氣乃不足。
哪些情況下傷元氣
元氣是一個中醫概念,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是指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全身機體及各臟器功能呈健康狀態的、綜合的生理指標,因此元氣也可以表述為人體生命力的綜合指標。當人體虛弱時,人體的各個器官不一定會有器質性的改變,但會出現各個臟器功能下降的情況。亞健康狀態就是人體功能的下降而不是器質性的病變,此時,用中醫話講,人體就是處于元氣不足的狀態。人體患病后,元氣若充足,則脾胃功能也會得到較快修復,會使血虛、腎虛、心虛等其它虛弱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那么,人體在哪些情況下會傷元氣呢?
第一,人的喜、怒、憂、恐情緒皆會損耗元氣。例如,當你遭遇突如其來的恐嚇時,會感覺身體癱軟,心跳加速,渾身冒虛汗,此時體內元氣會大量損耗。
曾有科學家做過如下實驗:用盛有冰水的容器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呼出的氣體。結果發現:心平氣和時,人們呼出的氣體變成水溶液后是澄清透明的;而在悲痛時,人們呼出的氣體變成的水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淀。而當科學家將含有人生氣時呼出氣體的水溶液注射到大白鼠體內,幾分鐘后這只大白鼠就死去了。科學家對上述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得出以下結論:人生氣十分鐘就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耗費程度不亞于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生理反應十分強;更可怕的是,人生氣時體內分泌物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并具有較強的毒素。所以,憤怒等不良情緒有損人體健康是顯而易見的。此外,人生氣時還會損害皮膚的健康。因為,人在生氣時,會使大腦神經高度興奮,引起皮膚的神經末梢緊張,毛細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與阻滯造成氧氣對皮膚的供應減少,皮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紫色。于是便發生皮膚干燥、萎縮、起縮、疏松、枯黃失澤,還會引起色素沉淀、黃褐斑、雀斑、痣等,尤其是老年人更為突出。(此段摘自“敏思博客”)
人生氣時的身體變化:
1、長色斑。生氣時血液大量涌向頭部,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炎癥,從而出現色斑。
2、加速腦細胞衰老。大量血液涌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
3、胃潰瘍。生氣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胃腸中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食欲變差4、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沖向大腦和面部,會使供應心臟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
5、傷肝。生氣時人體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使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增加。
6、傷肺。情緒沖動時,會出現過度換氣的現象,使肺泡不停擴張。
第二,當人長期處于心情抑郁或精神壓力過大、自我封閉缺少與外界溝通、生活無規律、飲食無節制、長期睡眠不足、體力連續超負荷運轉等狀態時,身體能量系統無法滿足供給透支體能的需求,而致使身體長期處于消耗儲備能量的狀態,此時人體已失去陰陽平衡,處于亞健康狀態,也就意味著體內元氣正在大量損耗而無滋養補充。
所謂亞健康狀態,是指:(1)功能性改變,而不是器質性病變。(2)體征改變,但現有醫學技術不能發現病理改變。(3)生命質量差,長期處于低健康水平。(4)慢性疾病伴隨的病變部位之外的不健康體征。這些癥狀中醫成為“虛”癥。其特點是:呈現多系統、多臟器、多功能的虛弱,而不是單一系統、單一臟器的功能不足。其癥狀是:人感覺身心疲憊,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等。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因體內血氣不足毒素難以排出,長期積累極易轉化為腫瘤。
第三、男子若淫欲無度,腎精喪失過度,則損耗元氣。
長期以來,民間有“一滴精,十滴血,損耗精液,大傷元氣。”的說法。實際上精液由10%的精子和90%的精漿組成。精子由睪丸產生,精漿由前列腺、精囊腺和尿道球腺分泌產生。精漿除了含有水、果糖、蛋白質和脂肪外,還含有多種酶類和無機鹽和鋅元素。正常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數一般在6千萬至2億個,有活動能力的精子占總數的60%以上,畸形精子應總數的10%以下。精液是堿性,女性生殖器內部則為酸性,因此,精液進入女性體內,會被中和。因此道家在男女性愛上有“陰陽調和”、“采陰補陽”及“采陽補陰”之說。
正常情況下男子射精對身體無傷害,精漿的成分與血漿相比無太大差異,精漿是精子動栽物,可以起到中和、緩沖和保護精子的作用。一個成年男性的睪丸每天能夠產生幾千萬甚至上億個精子,這些精子即使不排出體外,它們也會逐漸老化、死亡,最后被酶消化。因此,精液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寶貴 ,“一滴精,十滴血”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是若不加節制地過度縱欲或長期手淫,則易引起陽痿早泄并損耗體內元氣。
第四、人體意外創傷、手術損傷、產后,腫瘤病人大劑量放、化療等對人體元氣有極大損傷。 這些病人常出現盜汗、驚厥、乏力、疼痛、痙攣等癥。有實驗研究顯示上述情況下機體血清鈣水平往往較低。鈣被稱為生命金屬,它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元素,約1200g,99%分布于骨骼、牙齒,1%分布于血液及其它軟組織中,鈣發揮著從生命產生到調節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各種作用。
鈣營養代謝專家米昭曾先生曾經做過臨床觀察,手術前病人血清鈣水平接近正常水平,由于手術麻醉劑會抑制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素(破骨素),使溶骨鈣補血鈣受到抑制,因此手術后血清鈣水平降到最低點,術后十日左右逐漸恢復到手術前水平。而一般情況下人體元氣損耗在手術結束后比較嚴重,手術后經過十日左右的調養一般情況下人體元氣會逐步恢復。由此可見人體血鈣水平的變化與人體元氣的變化是一致的。
第五、飲食搭配不當傷元氣并中毒
元氣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先天之元氣,稟受父母,后天之元氣,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后天水谷精微之氣經腎臟化生的滋養而成。但若飲食不當,不但不能滋養身體,反而會傷身。日常飲食中下列食物切忌勿搭配食用:
羊肉+西瓜——傷元氣 李子+鴨蛋——引發中毒
雞肉+芹菜——傷元氣 甘草+海參——引發中毒
雞肉+芥末——傷元氣 土豆+石榴——引起中毒
鵝肉+雞蛋——傷元氣 羊肉+楊梅——引發中毒
番茄+綠豆——傷元氣 鴨肉+楊梅——引發中毒
鯉魚+山藥——傷元氣 豬肉+百合——引起中毒
鯽魚+芋頭——傷元氣 黃鱔+白菜——引發中毒
狗肉+泥鰍——傷元氣 鰻魚+橘子——引發中毒
冬瓜+鯽魚——使身體脫水 帶魚+南瓜——引起中毒
燒酒+桃子——使人昏厥 羊肉+紅小豆—引起中毒
蜂蜜+洋蔥——傷眼失明 酸奶+香蕉——導致癌變
啤酒+燒烤——引發癌變 香煙+咖啡——導致胰腺癌
油炸霉變食品——引發癌變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十一)----人體元氣(4)
氣與血的關系
正如前文所述,氣有推動、防御、溫養、固攝四項功能。這些功能主要是對血起作用。
氣和血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緊密聯系。血液的生成,有賴于臟腑的氣化;血液的運行,要依靠氣的推動;控制血液在經脈之中循環,必須有氣的固攝,所以說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概括起來,則是“氣為血之帥”。另一方面,氣的生成和發揮作用,需要血的充分供給營養,氣依附于血而存在,血旺則氣足;反之,如果大量出血,就可導致氣的走脫而衰微,所以說“血為氣之母”。氣血之間的關系如此密切,因而在病理方面,氣血的病變可以互相影響,氣虛可以導致血虛,血虛也能引起氣虛;氣滯可以導致血淤,血淤也能引起氣滯,兩者互為因果。
氣與血之間關系如此緊密,故中醫用“血氣”形容人體能量,認為血液總量和人體的血氣能量成正比,人體的能量是透過血液來儲存和運送。當人體每天的造血數量大于血液的消耗數量時,剩余的血液就會積累起來并存儲在人體的各個臟器中。如果人體長期處于血液總量不斷上升的狀態,那么在各個臟器中都充滿了血液,骨骼中也充滿了骨髓,這就是血氣能量儲備充足的狀態。
什么是氣血透支
中醫診病有個常用術語叫“氣血不足”,所謂氣血不足實際就是“透支體力”所引起的血氣能量不足。當人體每天的造血數量不足用于維持人體功能每天的血液消耗時,即當人體的血氣不足時,人體就會自動啟用各臟器中儲備的血氣能量,猶如停電時臨時啟動備用能源系統供應大樓用電。由于人體的儲存能量有限,而且智慧的人體會按照生存需求自動調節能量分配,力求維持最長的生命狀態,因此人體在使用備用能量時,通常只供應最重要的部分,猶如臨時停電時,備用發電系統只供給大樓照明和消防,耗電量大的空調系統則停止運行。同樣,當人體的血氣不足,開始啟用備用能源系統時,也僅供應必要的人體功能,消耗能量大的部分則無力供應。
人體功能系統可分為體內體表系統和周邊功能系統。
體內體表系統包括:經絡系統、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淋巴系統。
周邊功能系統包括:指揮系統、能量供給系統、資源管理系統、診斷維修系統、廢物清理系統。
中醫將人體中正常的能量稱之為“氣血”,備用能源稱之為“火”。使用備用能源時,即出現中醫常說的“心火盛”或“肝火旺”的身體表象,此時身體無不適感,原因就是身體啟用備用能源時,非生存必須的人體診斷維修系統幾乎停止運行,因此人體并無不適感等疾病癥狀。此時,人們會誤認為自己身體很好,從不生病,可以任意透支體力。也有些人,常常會得一種“閑病”,即平常忙時從來不生病,一旦停下來休息,立刻感覺渾身乏力不舒服。這正是平常身體在透支備用能源,休息下來,血氣能量漸漸充足,診斷維修系統開始運行,人體自然產生不舒服的疾病癥狀。所以,不能簡單的用是否有不適癥狀而斷定是否生病了。
不同氣血水平及其癥狀
如果每天的造血量少于血液的消耗時,血液總量就會愈來愈少,各個臟器中儲存的血液也就愈來愈少。當脾臟中的藏血減少時,人體的診斷維修系統的功能就減弱,免疫能力自然下降。當肝臟的藏血減少時,血液在肝臟中清洗的次數就會減少,血液就愈來愈臟。當肝臟中的血液減少到很低時,部份肝臟由于長期得不到血液的滋養,會逐漸出現萎縮或者硬化的現象。腎臟的藏血減少時,血液中的垃圾無法透過腎臟排出去,小便的顏色逐漸變淡,最終呈現完全清澈的狀態。隨著血液總量的繼續減少,最終腎臟完全不再發揮作用,就演變為尿毒癥。
吳清忠在《人體使用手冊》中,按血氣水平的高低將疾病和癥狀劃分為五類 1、健康水平
各方面處于平衡狀態,不偏陰也不偏陽,不偏虛也不偏實,平衡是中醫追求的目標。因此這是健康的最高等級,這個等級的特征是身材勻稱,臉色紅潤,脾氣溫和,作息規律。由于人體有很強的防御力量,各種外來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不容易生病。一般很少見到這樣的人,也許練太極或氣功有成的高人才有這樣的身體。 2、陽虛水平 血氣低于健康水平,造成血氣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太晚,或長期營養吸收不良等。這時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間。因此有外來的疾病侵入時,人體仍有能力抵抗,但不像健康人一樣可以很快地擊退疾病,會在人體的各個器官發生激烈的戰事,因此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癥狀。有些人由于身體經常有這種戰事的現象,傳統上會認為他體弱多病。一般經常都感冒甚至發燒的人,或者有過敏性體質的人,都是處在這個等級里的血氣水平。 3、陰虛水平 血氣下降的趨勢長期不能扭轉,血氣降至低于陽虛的下限后,由于人體的能量太低,診斷維修系統無法完全正常工作,疾病入侵或器官的損傷如沒有立即的危險,就暫時將之擱置。這時的血氣只夠維持日常工作或活動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時,人體并不抵抗,疾病長驅直入。由于沒有抵抗的戰事,因此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癥狀,但是會在人體的膚色、體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跡,有經驗的醫生能夠識別出來。 許多人都覺得自己非常健康,有無窮的體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盡情地透支體力也不會生病,這些現象就是典型陰虛水平血氣能力的癥狀。這種血氣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這是由于人體日常產生的“血氣”無法供應每天人體的透支,只好從人體原來儲存的“火”中提取。比較通俗的說法,這一級的人并不是沒有病,而是沒有能力生病。 每個人可以在這個血氣水平維持的時間長短是不同的,一方面取決于幼年或年輕時的生活作息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儲存了足夠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他平時是不是會抽空休息,補充能量。 農村長大的人,比城市長大的人,可以經得起更長時間的透支,這是由于農村長大的人,在幼年時的睡眠較早,身體儲存了較多的能量。現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將來可以透支的能量必定較少,生大病的機會一定比較多也比較早。 4、陰陽兩虛水平 由陰虛的狀況繼續消耗能量,等到儲存的能量即將用盡的時候,也就是“火”快用完了,就到了“陰陽兩虛”的水平。這時人體會經常處于疲倦的狀態。這時人體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會到肌肉里或其它部位淬取能量。 這時的“能量用盡”,指的是在安全庫存的范圍內的低水平,不是真的完全用盡。人體的能量透支到了這個水平,會暫時停止能量的透支,使身體出現很容易疲倦的狀態,強迫人體增加休息,這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措施。 5、血氣枯竭水平 由陰陽兩虛的血氣水平再繼續下降,最終降低到中醫所說的“陰陽大虛”的水平,就是“血氣枯竭”。這時人體血氣虛虧導致肝火旺,夜間難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這個階段的肝火旺,所透支的能量是超過了人體安全庫存下限的透支,身體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階段,才會不透支各種可能轉化的能量。這時越不睡覺,人更虛,肝火越旺,形成惡性循環。由于膽經阻塞引起膽汁不分泌,所吃食物無法轉化為造血材料,營養也難以吸收。 這個階段的患者,由于連控制五臟六腑的能力都喪失,發生的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而且多數是目前醫療系統無能為力的。例如各種癌癥、腎衰竭、中風等。由于血氣枯竭,同時對五臟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變成各個臟器在很短的期間里陸續發病的并發癥現象,其實并不是第一個發病的器官拖累了其它的器官,而是各個器官同時都達到了發病的臨界狀態,一發不可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