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烙畫
南陽,古稱宛,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先民們已在此創造了遠古文明。從而為烙畫藝術的產生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劃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烙畫不需要任何顏料,它是以烙鐵,經燙烙原材料使其炭化而成.烙畫藝術的功力在于對深淺濃淡色彩的烙燙搭配和過渡的掌握,烙繪技法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渲染等。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后,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另外,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據創作主題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慮,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 烙畫不宜修改,尤其在絲絹和宣紙上作畫,特別講究一次成功率。因此,難度較大。一件成功的烙畫作品,它的藝術特征應該是:線條流暢,著色均勻,搭配過渡色合理,明暗濃淡層次分明。 烙畫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它根植于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烙繪者是能書會畫有知識的農民,所以烙畫本身既受到農民的喜愛,又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解放初期南陽烙畫是以烙花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筷子是東方人吃飯必備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選用冬青藥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性寒涼、色潔白,用香油浸泡后,呈象牙黃色、氣味清香,有助于養生。在方頭筷面上,工匠們用手工烙繪出的畫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賞,所以又成為收藏者的所愛。當代烙畫發展到絲絹、宣紙上,形成類似于國畫的藝術品。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因為火筆這一工具的介入,使畫面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度。從烙畫起源的傳說得知,它曾是宮廷的御用品。時至今日,烙畫已成為一種風格高雅的藝術欣賞品和國際友人的饋贈禮品,備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