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20g 附子:10g 牛夕:5g 萆薢:5g 茯苓:30g 石斛:5g 巴戟:60g 白術:10g
水煎服,用生姜三片作引子,忌生冷辛辣,每日一劑,連服十劑。
說明:
(一)此方為北京一軍醫于1963年所傳,先是治愈仁炟一位大學同學風濕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接著治愈仁炟的風濕性關節炎。
(二)此方藥服用第三、四天,全身關節疼痛加劇,屬正常現象,不必害怕,繼續服用;服至第五、六劑,關節疼痛得厲害,不能起床;服至第八、九劑,疼痛轉輕,全身大量出汗,須注意補充水分;服完十劑,全身輕松,飄然欲仙。
(三)秋冬季服用此方為宜。服藥十天及服完藥半月內,忌用冷水洗手洗臉,避風、勿洗澡。服完藥一定避風避冷水半個月。
(四)如果服至第三、四劑,出現頭暈頭痛,須停藥三天。頭不疼后再服三劑;爾后再休息三天,無頭疼癥狀,服完十劑。
(五)仁炟經常遇到患風濕性關節炎的信眾。今將此方獻出,愿能解除一切有緣得到此藥方人們的病苦。希望一切善良的人們慈悲為懷,廣傳此方,利濟風濕患者。切勿將此方用于商業目的。
濕病證治
濕性類水屬陰,故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濕勝則陽微”。
濕性重濁、粘滯、趨下:
重:頭重身困,腰肢沉重,頭重如裹。
濁:穢濁垢膩,面垢、尿濁、帶下。
粘滯:(1)癥狀粘滯不爽,舌苔粘膩。(2)病情纏綿。
趨下:水性就下,濕類于水,易傷及人體下部。
濕為長夏主氣,與脾土相應,濕邪為患,多因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所致。
濕邪為患的特征性臨床表現:重、悶、呆、膩、濡。(肢體困重、頭重如裹、腰膝痠坤;脘腹痞悶;納呆乏味;口粘不爽,苔膩;脈濡。)
為了便于掌握和運用,以寒熱為綱,將濕邪為患所致病證分為寒濕證和濕熱證兩大類,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寒濕證
1、寒濕犯于上焦肺衛
主癥:咳嗽喘促,咳聲重濁,鼻塞涕濁,惡寒,胸悶,苔白厚膩,脈濡。(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
治法:宣肺開竅,散寒利濕。(解表祛濕)
方藥:濕微者,麻杏苡甘湯;濕重者,麻黃加術湯。
2、寒濕中阻
主癥:脘腹脹滿,納呆嘔惡,肢體沉重,倦怠嗜臥,或見眩暈、心悸等,苔白厚膩,脈濡。
治法:運脾燥濕。
方藥:苓桂術甘湯、甘姜苓術湯、平胃散。
若寒濕中阻,兼見惡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風寒表證,則以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若屬寒濕中阻,帶脈不固之帶下證,則以完帶湯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3、寒濕留滯下焦
主癥:腰腹墜脹,腰肢沉重,眩悸,水腫,小便不利。
治法:溫陽化氣,利水滲濕。
方藥:五苓散。
4、寒濕痹癥
主癥:身體煩疼,身重惡寒,骨節疼痛,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解表散寒,除濕蠲痹。
方藥:實證選用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羌活勝濕湯。虛證選用防己黃芪湯,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5、寒濕腳氣
主癥: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則胸悶泛惡。
治法:行氣降濁,化濕通絡。
方藥:雞鳴散。
6、寒濕淋濁
主癥:小便頻數,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治法: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方藥:萆薢分清飲
7、寒濕郁積腸癰
主癥:腸癰內膿已成,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現用于急性闌尾炎膿腫已成,或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并見面色蒼白,脈弱等陽虛證候者。
治法:溫陽逐濕,排膿消癰。
方藥:薏苡附子敗醬散。
8、寒濕傷血
主癥:寒濕傷血諸般病癥。
治法: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
方藥:五積散。
劉渡舟:“五積散”擅治寒濕傷血諸般疼痛,而有藥到病除之妙。(《濕證論》)
9、水寒土濕證
主癥:久病寒濕,傷及腎陽,見畏寒肢冷等陽虛見癥。
治法:補火生土,溫陽除濕。
方藥:術附湯,四逆湯。
10、方劑簡說:
(1)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
組成:略
功用:解表散寒,除濕蠲痹。
主治:此二方為寒濕傷表之代表方劑。主治寒濕傷表之咳喘、身痛腰痛、肢節疼痛等風濕痹癥而屬表實體壯者。程門雪《濕病解》:二方同為濕病發汗之劑,而有輕重之不同。麻杏苡甘,用藥較輕,治風濕證之輕者;麻黃加術湯,則性量俱重矣。劉渡舟以之作為濕證咳喘的主方。
(2)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 獨活、 藁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各、 蔓荊子。
功用:祛風勝濕。(“風以勝濕”法,治麻杏苡甘湯證之輕者。)
主治:主治風濕在表之頭身重痛而表證不明顯者。臨床應用以頭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歌訣:羌活勝濕羌獨用,芎藁蔓荊草防風,寒濕在表頭身重 ,發表祛濕效力雄。
(3)防己黃芪湯:
組成:黃芪、防己、白術、甘草。
功用: 益氣祛風,健脾除濕。
主治: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本方治療風水、風濕屬于表虛證的常用方劑。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證治要點。
(4)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組成:略。
功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痹癥而見陽虛肢冷者。是防己黃芪湯的深一層治法。也可借用于治水寒土濕諸證。
(5)苓桂術甘湯(甘姜苓術湯、平胃散):
組成:略。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寒濕中阻諸證。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寒濕病之代表方。
附:甘姜苓術湯,經典主治為寒濕流注腰脊之腰痛,從其藥味組成分析,用力仍在中焦,以溫扶脾陽為功。故可用于一切寒濕中阻之證。
平胃散: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胃濕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者。
(6)藿香正氣散
組成:藿香、白芷、 紫蘇、 茯苓、半夏曲、 白術、 厚樸、生姜、 苦桔梗、炙甘草、大棗。
功用:解表和中、理氣化濕(宣化濕濁,調和胃腸);(芳香醒脾,苦溫燥濕,淡滲利濕)
主治:與連樸飲一寒一熱,遙相對應。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及四時感冒,但對夏季暑濕感冒效果尤為顯著。夏季濕氣較盛,濕傷于頭目,則頭昏、頭痛;傷于中焦脾胃則胸膈痞悶、脘腹脹滿,或嘔或吐;傷于下焦則引發便溏或泄瀉。藿香正氣散以芳香化濕藥為主,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藥物。
(7)完帶湯
組成:白術(30克)山藥(30克)人參(6克)白芍(15克)車前子(9克)蒼術(9克)甘草(3克)陳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郁,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以帶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脈濡、緩為證治要點。(本方常用于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者。)
(8)五苓散
組成:略。
功用:化氣利水、健脾祛濕。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所致的發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涎沫而頭眩等癥。
(9)雞鳴散
組成:檳榔7枚 陳皮 木瓜各30克 吳茱萸6克 桔梗15克 生姜(和皮)15克 紫蘇莖葉9克
功用:行氣降濁,化濕通絡。
主治:濕腳氣。腳氣疼痛,及風濕流注,足痛筋脈浮腫者。或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則胸悶泛惡。
劉渡舟《濕證論》:宋老(宋孝志)認為,風心病心衰的特殊發病機制是:初期為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病,尤以寒濕為重。因寒濕困阻肝脈,流注于四肢關節,久則經絡痹阻,寒濕凝滯,氣血失和,發為水腫。因肝為心之子,母病及子,故久病寒濕上沖于心,旁及于肺,而見心悸、喘憋等證。治療當以開上導下,溫經散寒,宣降濕濁為主。并以此為機理,選用雞鳴散為主方苦降酸收,溫散寒濕。方中諸藥均以氣為勝,因治腫必治水,治水必治氣,氣行則水散。方中蘇葉溫散風寒,桔梗開宣上焦,橘皮開中焦之氣,吳茱萸泄降寒濁,檳榔重墜至達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時木瓜配吳茱萸,可平沖心上逆之氣,而使濕邪不得上沖。總之,諸藥皆主以氣,使寒濕之邪,或從汗出而解,或從下利而出。必須強調此方宜在雞鳴五更時,冷服為佳,以從陽注陰,從陰解邪。加減之法:寒重加附子;心陽虛加桂枝;痰中帶血加小量桃仁;水腫較甚加茯苓、澤瀉;婦女月經不調加香附、桃仁、益母草。雞鳴散是一張名方,治療寒濕腳氣與腳氣沖心而為專長。
歌訣: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姜,瓜橘檳榔煎冷服,腳氣浮腫效果良。
(10)薏苡附子敗醬散
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草15克。
功用:排膿消腫。
主治:腸癰內膿已成,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現代用于治療寒濕蓄積之闌尾炎、盆腔炎、卵巢囊腫等。
(11)五積散
組成: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干姜、枳殼、桔梗、白芷、姜、蔥。
功用: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
方解:該方中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濕消食積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技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湯去熟地黃,具行血調經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樸溫里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 綜現全方,結構嚴謹,實為以上諸名方綜合的復方。依諸方之功用,該方不僅主治寒、食、氣、血、痰五邪之郁積,而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
微塵:若用經方則以麻黃湯加當歸芍藥散合方而治。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胸腹痞悶,嘔吐惡食,頭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等癥。五積散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故名五積”。劉渡舟:“五積散”擅治寒濕傷血諸般疼痛,而有藥到病除之妙。
(12)萆薢分清飲
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
功效: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下焦寒濕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現代用于治療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虛寒,濕濁下注者。
二、濕熱證(依照鄧鐵濤《溫病四講》之“濕溫”篇擴充。)
(一)衛分證治
溫病衛分證候特點: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
1、濕溫在衛
主癥:濕溫初起,頭痛惡寒,面色淡黃,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身熱不揚,胸悶不饑,苔膩,脈濡等。
治法:清利濕熱,宣暢氣機。(辛開苦降淡滲以宣上、暢中、滲下。)
方藥:三仁湯。
組成: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仁,半夏。(三仁樸通滑夏竹)
2、濕溫在肺
主癥:咳喘,發熱困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頤腫口渴,身黃,小便短赤,淋濁,吐瀉,舌苔淡白或膩或干黃者。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化濁,宣肺平喘。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麻杏苡甘湯。
組成:飛滑石,綿茵陳,淡黃芩, 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 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芳香、淡滲、解毒)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溫時疫是主方。
劉渡舟:濕熱作喘,如果按照風寒火熱醫治,非但不見功效,而且越治越重。根據臨床觀察,本病痰多而稠粘,痰白或黃,胸中發滿,脘脹納呆,身體困倦,咽喉不利,兼有低燒哺熱。小便色黃,大便粘膩不爽,其脈濡,苔白膩。辨證要點:以咳喘胸滿,舌苔白膩,脈來浮濡為主。余用此方時,必加紫菀、杏仁、薏苡仁。本方用了芳香藥物的菖蒲、藿香以化濕濁;射干、貝母清化痰熱以利肺咽;茵陳、黃芩苦寒清利濕熱之邪;連翹、薄荷辛涼輕揚,而能透熱于濕上;三仁(杏、苡、蔻)則利三焦之濕熱而斡旋上下之氣機;滑石、通草寒涼滲利,善清濕熱粘滯之邪;紫菀止咳平喘而有提壺揭蓋之功能。選用甘露消毒丹與三仁湯合方,芳香化濕,宣肺清熱,利氣導滯,治療濕喘,可稱百發百中而得心應手。治療濕喘非麻杏苡甘湯而莫屬也。”麻杏苡甘湯組方之妙,在于麻黃一味,僅用半兩,不在于多,又經湯泡,義在輕宣上焦,先開肺氣,而發微汗,此乃治濕之法也。佐以杏仁、薏苡仁利肺氣導濕濁,使從三焦而出。夫肺不宣,則三焦不利;三焦不利,又可使肺氣不宣。所以一開一降,一宣一利,妙在清輕,玲瓏透剔。一經深思,彌覺妙義無窮,方雖古而治猶新,“云龍三現”這一偉大奇觀昭然成立。在濕溫學中添了新鮮空氣,誰云“繼承之中而無發展也?”于是,我在甘露消毒丹中,毅然加入麻黃2g,先煎去上沫。從此以后,何止千百病人,依法而效。《濕證論》
(二)氣分證治
溫病氣分證候特點:發熱不惡寒,反惡熱,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1、濕熱困阻中焦:
(1)濕熱俱甚:
主癥:濕熱蘊伏,霍亂吐利,胸脘痞悶,口渴心煩,小便短赤,舌苔黃膩。以吐瀉煩悶,嘔吐為主,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方藥:連樸飲(辛開苦泄、升清降濁)。
組成:制厚樸6克 川連(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3克 香豉(炒) 焦山梔各9克 蘆根60克。
方歌: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 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2)熱熾陽明,濕困太陰(熱重濕微):
主癥:壯熱汗出,口渴,脘腹滿悶,苔燥,脈數。
治法:清熱燥濕。
方藥:白虎加蒼術湯。
(3)濕重熱微:
主癥:心下痞悶,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
治法:辛開苦降,
萬病始于'濕'!一個穴位,一碗湯,打開濕氣開關,快速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