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溫州之尋找芙蓉古村落 鄉土建筑是中國建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楠溪江古村落群是中國鄉土建筑文化中最為突出、最為綜合的代表,而芙蓉村又是楠溪江古村落群的一個縮影。很早就聽說過芙蓉古村的傳說,也曾幾次去楠溪江風景區尋找古村落,但都沒有找到,也許是路途遙遠、道路曲折的原因,也或許是古村落本來就是一個神話,需要我們去探尋。 時間:公元2007年7月12日下午 地點:溫州永嘉楠溪江風景區芙蓉古村落 相機:尼康D70s ISO:200 目的:尋找逝去的古村落 莢蓉村就位于楠溪江的中心景區巖頭鎮的南面。該村的西南面有一座山,山上有三塊高高聳立的懸巖,其石色白中透紅,每當夕陽西下時,那三塊懸巖就全倒映在村中的一個大水池中,看起來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芙蓉村因此而得名。(上圖)該池被稱為芙蓉池,池中偏東地方,是一座兩層樓閣式歇山頂的方亭,亭子飛檐翹角,空透玲瓏,也像是一朵盛開的芙蓉花。亭內設有美人靠,人們通過南北二條長長的石板橋進入亭內,這里成了老人們聚集閑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們早早地來到這里納涼、憩歇、聊天,熱心好客的村民還會在此免費提供茶水、避暑藥等。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面積約14.3公頃,擁有 500 多戶人家,近 3000 人口,全村有設計周密的街巷網和溝渠網。據記載,元至正元年 (1341) ,十八世祖陳貴道邀請國師李時日規劃重建村落,當時的村落布局運用風水堪輿中“象”的思想,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規則設計。所謂“七星八斗”:“七星”就是先在村中根據天上的星宿取七個點,然后以七點為出發點,左右延伸為街巷,使每個點都成為丁字街巷的交匯點;“八斗”是根據風水堪輿中的“象”選取八點,然后挖掘成水池 ( 俗稱“水塘” ) 。再通過水渠 ( 溝 ) 將水引向水池,以“斗”儲水,以“水”克火,能有效防止火災,同時也便于村民取水、洗滌之用。 進入溪門不遠,左邊有一座高約 50 厘米,長寬各為 2 米的平臺,叫做樂臺。是舉行儀典時供樂隊用的,古時候,每逢節慶日,或迎接達官貴人,便有樂隊在此吹吹打打。 (上圖)
楠溪江流域大都是血緣村落,即每村一姓氏,芙蓉村也不例外,是單一陳姓的古村落。血緣村落里最高等級的公共建筑就是宗祠。芙蓉村有大小宗祠共 18 座,其中規模最大、最為氣派的宗祠就是陳氏大宗祠。 芙蓉村跟楠溪江其他古村落一樣,在建村之前先按風水學進行規劃,先建好街巷、溝渠,然后建房子,所以該村目前仍有良好的街巷網和溝渠網。村內除幾條主要街道外,小巷縱橫,道路四通八達,街道的街面大都是卵石鋪面。 隋唐以后,朝廷開始以科舉取士,科舉制度大大地刺激了楠溪江文化,使楠溪江流域迅速出現一種亦耕亦讀的耕讀文化,最能體現耕讀文化的建筑就是書院,芙蓉村書院坐落在村中央,東臨芙蓉池,是一座封閉的內院式建筑,整座書院格局正統,形制規整,由東向西,依次排列著泮池、儀門、杏壇、明倫堂和講堂。儀門前有旗桿一對,明倫堂前有3.2米寬, 6.4 米長的長方形杏壇。明倫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龕,兩側掛有孔子的一些語錄。 村中的油車 芙蓉古村是楠溪江古村落群的一個縮影,古村規劃建筑融白然美、人工美與藝術美于一體,其規劃設計充分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天地人合一”的思想,體現出了楠溪江古村落建造者們較強的環境意識和獨到的審美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