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都江堰今昔,向李冰父子致敬!2011-07-27 16:19 轉載文章 我說兩句(加入討論)這廂邊,一座大壩屹立2260多年,巍然不潰,僅僅以2條裂縫回答大地的暴怒。 那廂邊,一片片大樓轟然坍塌,多數落成不足20載而已,他們都是大地震怒的犧牲品? 無意談論封建制度與現代制度之優劣比較,更無意在大地顫抖萬民哀哭之時問責于朝,只是既然庶民無力無權左右天地之不仁,唯有感念那些錚錚鐵骨俯仰無愧于天地萬民的真正英雄,歷史再一次告誡我們,唯有這些經歷風雨洗刷后的明證,才能夠印證真心! 向都江堰的締造者,向千年奇跡的締造者,李冰父子致敬! 如果2200年前的你們,稍有私心,略存雜念,2200年后的這個5月,整個華夏西南將是何等景象?我不敢想! 附李冰資料如下: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李冰的身世鄉里、生卒年代和當時修建都江堰的情況都已經不可詳考。只知道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采取了在江心中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筑堰失敗后,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后,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筑,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于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沖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后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臺,平臺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對發源于蒙山的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巖,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綿水出紫巖山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另據《華陽國志》記載,李冰還在蜀郡修筑橋梁,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冰千百年來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各地還修有“川主祠”,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責任編輯:朱曉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