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第十八講 老子智慧與人際交往的境界

     迷霧森林360 2011-07-30
     老子在人際交往方面有許多理念、技巧、智慧,這里我們來談談交往的境界問題,做一次認識上的升華。

      技巧與境界

      人際交往有個技巧問題,但是更有個境界問題。老子教導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種大境界,一種理想的大境界,我們可以體味老子的教導,去自覺地追求這樣的理想境界。

      先來出個自由想象題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為父母的你該怎么處理人際關系?

      我們設想有很多方法,在現實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

      1.可能在沒人看見的情況下,叫自己的孩子不聲張,就算了。

      2.讓他不承認,或者用種種借口抵賴。

      3.幫孩子一起向別人吵鬧。

      4.讓孩子承認錯誤,父母掏錢買一塊賠人家。

      如此等等,一塊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上面的處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來。

      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幼年就發生過這樣的往事。他在11歲的時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要索賠12.5美元,這些錢當時可以買125只雞蛋。里根向父親承認錯誤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美元借給你,一年后還我。”從此他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還清了這筆欠父親的錢。里根后來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這種對過失的負責,使人一輩子刻骨銘心,對培養健全人格和成就大事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朱瑞芬《人生智慧海》,百花文藝出版社)這里的人際關系有父親與孩子、孩子與他人、父親與他人的三種關系,我想里根父親的做法不是簡單的一個處理的技巧問題了,而是在后面有一個境界問題了。惟其不是一個小技巧,而是后面連著的是境界,所以產生出來作用和影響就大而深遠。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后,同樣也使得我刻骨銘心!

      我們再看看,當今的一些導向以及容易讓人進入的誤區。今天人們很重視人際交往的問題,但是有許多的討論、研究、對策、導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面。比如要處理好人際交往,有許多訣竅教你,我們來看一些內容:

      1.人際交往中目光要善良。于是有人就設計這樣的練習,比如每天讓你對著鏡子看自己的目光,把自己的目光練習得善良起來。

      2.關系平衡無近疏。比如同辦公室有好幾個人,在交往中要盡量保持平衡,不要對一些人特別親近,對一些人特別疏遠。

      3.嘴上便宜占不得。有人喜歡開別人的玩笑,但是絕對不肯最后自己吃虧;有的人喜歡爭辯,但是絕對不肯服輸,有理無理最后都要自己占個上風。

      4.同事的隱私不打聽。如果喜歡打聽,那么即使本來沒有什么目的,但是同事也會討厭你,就會處處提防著你。

      5.不夠時尚,寧愿簡樸。你的穿著沒有條件趕時尚,那就簡樸一些吧!

      6.把還沒有出口的“不”改成:“這需要時間”、“再考慮考慮”等等。

      7.說話的時候常用“我們”開頭。

      8.經常保持笑容,使人家有好感。

      比如笑,要微笑得讓同伴心情舒暢,就好像和善、親和寫在自己的臉上。比如要你多說“請”字。有人說,這個詞將尊重和友善融為一體,這是一把為你開通條條大路的鑰匙,它的魔力甚至超過那句出名的“芝麻、開門”。(【德】斯蒂芬·F·格羅斯《關系智商》,岑穎寅、覃紅波譯,上海遠東出版社)

      沒錯,這些做法當然在處理人際交往中是有益的,確實也是有利于人際關系的。那么如果我們請老子來評說,或者我們自己稍微往深里想一想,我們發現這僅是“末”而不是“本”。老子或許會莞而一笑,說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因為還沒有達到處理人際關系的那種境界,或許只是一種表層的東西罷了。

      細細想想也是,有的人見了人總是面帶三分笑,但是相處的時間長了,人們給他的評語是“笑面虎”。有的人表面上是善良得很,樣子善良,目光善良,言語善良,但是全是偽裝出來的,最后人們的評價是“披著羊皮的狼”。再比如大家可能碰到的馬路上的偽劣產品的推銷員或騙子,一個個笑容滿面,善良兮兮的,親熱地叫著先生、小姐,大爺、大娘,結果狠狠宰你一刀沒商量。這些就是屬于“另類”的了。所以人際關系它有個表層的技巧問題,更有個深層的境界問題。

      首先,在人際交往中和善的目光、善良的言語、慈祥的微笑,等等,只有當它們是真實地流露、自然顯示出來的時候,這才是有魅力的。它們不應當是貼上去的,而是自身生發出來的。你對著鏡子再練習和善的目光,你和人握手再親熱,你老是對著別人保持笑容,但是如果是裝出來的,那是“作秀”,“作秀”不是真秀。

      我們來看看國畫大師齊白石的“二笑”,他在《印說》一文中這樣說過:“予之刻印,少時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之解義,不為摹、作、削所害,虛擲精神。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這種笑,就不是技巧問題了,大約是對著鏡子也訓練不出來的,而是從修煉的境界中生發出來的。譽之由人,罵之由人;譽之,我對人一笑了之;罵之,我也一笑了之。人際關系就在一笑中進行,我行我素,自定方向,終成大器。

      因此,要真正使得自己有人際交往的魅力、技巧,獲得成功,那首先要從人自身的內里生發出來。因此首先你要學會做個真正的人!中國人厲害啊,你學手藝,高明的師傅對你說:學手藝先學做人!你學唱歌舞蹈,優秀的老師對你說,學藝先學做人!你讀碩士博士,優秀的導師對你說:求學先學做人!為什么各行各業他們異口同聲教導,先學做人?因為這是本,是根本,首先要務本,而手藝、藝術、學問相對來說是“末”,不能舍本求末,否則在這條路上你走不了,走不遠,走不成功。那師傅、老師不是白教了嗎?

      因此人際交往中,要緊的也是人的品格、道德、素養、境界等等,這些是深在的“根”。如果沒有根,沒有來自深層的驅動力,就沒有恒久的魅力、鮮活的生命力,就沒有真花的色澤與馨香,那些花就都跟紙扎的一樣了。根正了,那么枝葉就繁茂,有了這個根本,自然也就生發出美好的人際關系來了,技巧這一個東西一指點就通了。

      是的,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15章)王弼本作“古之善為士者”,此不從。在人際交往中,老子教導你,要學做人,而且還要努力去做一個“善為道”的人。老子又說:“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41章)這就是“善為道”的那種“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情況。我們也許達不到這種高境界,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去修養,那么我們的人際交往中也就既有很好的技巧,又超越這一層面,自由地成功地進行交際了。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智慧,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智慧也還有個境界問題,就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了。

      老子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第45章)這是說,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樣子,最有辯才的就像口訥的樣子。人際交往中,一個人能夠這樣就是境界了,而且是大境界了。

      我們大家知道有個成語“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是蘇東坡說的。他就是從“大巧若拙”中再生出來的。他讀書很厲害,很善于體會先哲的思想,比如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這就是老子那種“正言若反”的表達方法。

      老子的理念真刺激人,大巧要若拙,大辯要若訥,大智慧要“若愚”,這種思維、理念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有人就是這樣做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人,老子所說并非虛言。

      古代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圖的老師。他這樣聰明,但常常自稱一無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廟去祈求阿波羅的神諭,詢問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回答說“沒有”。

      蘇格拉底聽到這個神諭后,很是困惑,因為他總認為自己缺乏智慧,不聰明。于是他去訪問了許多人們公認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學家、能工巧匠等,他們都認為自己聰明絕倫,無所不懂。通過交談,蘇格拉底發現他們雖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對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經過反復思考,他終于明白,阿波羅神諭所以說他聰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諭的含義是:只有像蘇格拉底那樣深感自己無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從此以后,他就以具有“自知其無知”的智慧而自豪。

      我們還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蘇格拉底這種以具有“自知其無知”的智慧而自豪,不就是一種“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境界了嗎?確實,“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好像傻瓜一個,其實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

      有時歷史真是很好的教科書,我們來想一想,曹操手下的楊修是多聰明的一個人才,但是他最后死得很慘。為什么?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不會“大智若愚”、“大辯若訥”,他還沒有修煉到這個境界。比如《三國演義》中描寫他一次又一次在曹操面前表現自己的聰明,但是不知道曹操一次一次在忌恨他,終于下了要除掉他的決心。你想,跟曹操這個妒忌心特別厲害的人交往,怎么能用這樣的方法呢?這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嗎?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智若愚,這里面的內涵太豐富了。一個人可以利用這種別人以為他“笨拙”、“愚蠢”來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況下不容易辦成的事情。比如說,你太聰明了、太精明了,別人防著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實情況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級管理者,那么在人際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時給你很大的幫助。我們來舉個例子。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很厲害啊,最后成為霸主。可是,他開始上臺時沒有像我們普通人所設想的那樣,上任先來放三把火,不要說三把,他一把火也沒有。他執政三年中沒有發過政令,也沒有治理過國家大事,看上去盡是不干正事。

      他的負責主持軍事的右司馬著急啦,有一次在邊上侍侯,終于忍不住了,要規勸楚莊王。他很會說話,他說:“有一只鳥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飛翔,也一聲不叫,默默無聲。請問這種鳥叫什么鳥?”

      楚莊王說:“那只鳥三年不展翅飛翔,是用這段時間生長羽毛翅膀;不飛也不叫,是用這段時間觀察民眾的辦事原則。你別看他沒有飛,一旦飛起來必定會沖天而去,一旦鳴叫起來必定驚人。你放心吧!我知道這件事了!”大家知道,這就是成語“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來歷。

      過了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政,廢除了十件舊事,興辦了九件新事,誅罰了五個大臣,提拔了六個隱士,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后來國力大盛,又有個成語“問鼎中原”,說的就是他。他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郊,派人去問象征天子權威的九鼎的輕重。后來有許多國家,像魯、宋、鄭、陳等國歸附楚國,他成了霸主。我們可以進行豐富的聯想,老子是楚國人啊,莫非楚國的國君楚莊王和老子的智慧之間有某種深刻的聯系?你看楚莊王做事怎么這樣像老子所主張的那樣啊。我們也用老子的智慧來解讀分析一番。

      一是,楚莊王頗像老子說的“大巧若拙”。明明是個治國的高明國君,但是他不表現出來,顯得很不能干、很不會執政,急壞了他的臣子。但是他一切都弄明白了后,所采取的行動就擊中要害。他改革內政,除舊布新,懲罰壞人,啟用人才,還興修水利。他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天下。他果然飛了起來,而且飛得那么高,飛到春秋霸主的高度。他果然一鳴驚人,而且響當當地定格在中國的歷史上。

      二是,他真像老子所說的,最貴重的器物最后制造成,最好的音樂很少奏出聲音來。他三年不聲不響,卻全在那里默察靜觀,考察調查,研究楚國的國情、政事、官吏、民心,還有整個天下的形勢與自己的路線,然后就能一錘定音。這就是老子說的“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言不辯”、“大辯若訥”的境界了。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時就是這樣厲害!現在書法很重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有個常識大家都知道。比如說,你寫的是顏體還是柳體啊。“顏體”就是顏真卿所創的一體,“柳體”就是柳公權所創的一體,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大書法家在人際交往中都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本領、修養。

      顏真卿(709-785)是個多厲害的人啊,他不僅是個大書法家,也是個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就有一種洞察幾微的敏感。當初安祿山起兵謀反,才開始露出苗頭的時候,顏真卿就警惕了,并且做出了相應的準備。他就在自己的守城,高筑城,深挖溝,收攬丁壯,積儲糧草,加以防備。然而不露聲色,表面上每天和賓客在河里湖上泛泛舟,飲飲酒,不問時事。顏真卿管理的平原郡是屬于安祿山管轄的地方,就在安祿山的眼皮子底下,安祿山當然時時警惕,時常派密探暗察。但是,顏真卿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啊,密探只看到他的“拙”、他的“愚”,不知道他是“若拙”、“若愚”,更不知道他是“大巧”、“大智”,當然也就不知道他在積極備戰,預防著安祿山的謀反。密探屢次回來報告說,沒事,一介書生,不用擔心。安祿山也就真的放心了。

      喜劇性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謀反,一下子,河朔地方的許多城紛紛被安祿山先后攻下了,只有顏真卿把守的平原城因為早做準備沒有被攻下。顏真卿派出一名官員快馬奔赴京城報告。有意思的是,京城里的皇帝玄宗被當時安祿山的謀反搞得傷心至極,正對著大臣們嘆息;“唉,河北有二十四個郡,難道竟然沒有一個忠臣嗎?”巧啦,就在這時候,顏真卿派出的一名官員趕到,他的報告使得玄宗皇帝極其興奮,興奮得就像給他打了一針興奮劑。唐玄宗環視左右,半是感慨,半是贊嘆地說:“我不知道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而所作所為竟然是這樣一個顏真卿!”大家想一想,顏真卿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還有這樣的妙用!

      不過生活中也很有趣味,有時大智者也真有糊涂的時候。愛因斯坦一生最后的住所是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有一天研究所辦公室的電話響了,電話里有一個人在問:“請問我能否跟主任談話?”

      當時一位女秘書告訴他,主任不在,那個人又問:“那么你能否告訴我,愛因斯坦博士住在哪里?”

      秘書說,她不能奉告,因為要尊重愛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意自己的住所受到打擾。

      這時候電話里的聲音降得很低很低,說:“請你不要告訴任何人,我就是愛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忘記了自己住在哪里了。”這大約是真的有些糊涂了。這就是大師的“難得糊涂”了。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有關人生、人際交往,老子還指出這樣的境界:“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第一,我們先說“大成若缺”的境界。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45章)這是說,最圓成的就好像有缺損的那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弊敗;最沖盈的就好像有空虛的那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我們來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解讀。清代康熙年間有個官員叫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東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時的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人們也稱他為宰相。一天家鄉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張英一看,原來是老家的鄰居葉家想要侵占張家宅子邊上的地皮筑墻,兩家爭地不休。家里人希望他出面,干預對方的行為。張英真是俗話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了,沒有用權勢壓人,而是給家里寄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這詩后,就照著做了,當即拆墻退讓三尺。對方一看這樣子,也深受感動,也后退了三尺為謝。于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個“六尺巷”,至今猶存,一邊就是“宰相府”的張氏宅,一邊就是鄰居葉氏宅。

      不簡單的是張英家出了兩個宰相,父子宰相,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也是宰相。俗稱“大小宰相”、“父子宰相”。張廷玉(1672-1755),康熙進士,歷經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深受信用,這就很不容易了。張英的其他孩子,如長子張廷瓚、五子張廷瑑都很有出息。

      這就引起我們的興趣來解讀:張家為什么能退讓三尺?為什么出現這么多的人才?為什么父子能相繼為宰相?為什么在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環境下,一個人可以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們用老子的智慧來解讀,那么他們就像老子說的能夠“處下”、“不爭”、“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層看,他們大約就在努力學習、實踐老子所說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境界了。

      一是,張英做到宰相,當然是“大成”、“大盈”,他兒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其他兒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大盈”。這不太招人耳目了嗎?我們不是有句話,叫“樹大招風”嗎?所以他們更要注意“若缺”、“若沖”了,與其被動地招來損失與災禍,倒不如自己先來個有所“缺”,有所“沖”(虛空)吧。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張家用權勢壓人,一定要跟鄰居爭個你死我活的話,那么輿論就可能對張家大不利了,消息傳出去,名譽損失就劃不來了。

      二是,他們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有實際行動,退讓三尺就是行動。我還看到一個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張廷玉的兒子也很有出息,殿試考得第一甲第三名,這就是探花了。張廷玉很厲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兒子降級,雍正開頭不同意,說:“此前我并不知道是你的兒子,我是公正選拔人才。”張廷玉接著說了一番很得體、很讓人感動的話:“天下人才眾多,三年才輪到一次殿試,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經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兒子再占了這個位子,那就擠塞了天下寒士進階之位了,心里實在覺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動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兒子降為三甲第一名。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為“大成若缺”,所以回報的是“其用不弊”;正因為是“大盈若沖”,所以回報的是“其用不窮”。這種交際的理念、技巧、境界傳遞了下去,堅持了下來,張家不就是在“若缺”、“若沖”中獲得了家族生命的張力,動力了嗎?所以這個家族會這么興旺,又這么令人深思。

      四是,他們都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張英先后擔任《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的總裁,還著有《周易衷論》等。張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貢獻,《明史》就在他任總裁時完成的,還著作《傳經堂集》。他們熟悉中國的國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國的傳統典籍,他們的交際的智慧與境界又和這些分不開的。

      第二,我們再說“上善若水”的境界。

      下面我們要轉換一下,講老子的另一個智慧,也是另一種境界。我們講過人際交往的一條智慧就是要“善”,那么“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老子說是“上善若水”。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子心中有一個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為水就像“道”那樣。老子說:“上善若水。”(第8章)什么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級的善,就是最高層次的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這里其實包括行為和結局,包括原因和結果,你有最高級的行動,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行動,那么你也就會獲得由這種行為帶來的相應的最高級的成功,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成功。

      老子智慧地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8章)水給萬物帶來利益,但是它不與萬物去爭利,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你看,它養活人、動物、莊稼等等,水自己向人、動物、莊稼收取什么好處?沒有啊!那么,老子說的水“處眾人之所惡”什么意思?就是人人還瞧不起它,以為水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潮濕的地方,人人不都說“水往地處流,人往高處走”嗎?

      老子把水當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征,實在是非常地形象和深刻!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如果像水那樣,那么你就會像水一樣滋潤別人,有利于他們,又不和別人爭名爭利。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水流到圓的容器中就圓;你方我也方,你圓我也圓。這就是得道,得人際交往的大道了。當然這是“上善”之人,又是“上善”的交際境界了。

      如果把這一理念細化了,那么老子又說了“水德”的七種情況,可以用來解讀那些“上善”之人的。這“七善”我們在前面的講座中點了一下,現在再往深里說說。

      一是,要像水那樣地善于定位。我們演繹一下,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你要把自己的定位選擇好,處于“善地”,選擇妥善的地方,選擇能成功的地方。那你就想想水吧,不去與其它的相爭,別的盡爭高處,水就處在低處、下處、別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會獲取成功!

      二是,要像水那樣善于靜而深。人際交往要心中善于靜默深邃,就像水一樣。你看那蓄滿水的深淵,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是靜默之中,那樣地深不可測,水中有潛伏的蛟龍,有深淵中的寶珠。

      三是,要像水那樣善于仁與愛。水總是施予的、貢獻的,而且它是兼愛的,又是不索取的。不因為你是大樹我多給你一點,你是小草就少給你一點,不因為你是可愛的熊貓多給你一點,你是一條兇惡的豺狼就不給你水喝;而且它只是給予你,而不希望索取,水又是無私的。這啟發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誠貢獻,要兼愛,不自私。

      四是,要像水那樣善于言而有信。在人際交往中,講話一定要守信用,而且還要善于講話,還包括有時候能善于不講話。說話,這就要像水一樣,有堵有止,有開有流,該怎么樣子,就怎么樣子,有信用。水該流淌的時候,可以潺潺地訴說;它洋溢的時候,可以濤聲挾著風聲;但是它靜默時,可以一點聲音都沒有,一言不發。

      五是,要像水那樣善于無為與有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樣清靜無為,但是一切處理得滋滋潤潤。比如像水那樣清靜無為,卻可以蕩滌一切污穢而有為。人際交往也可以這樣來處理關系,處理各種事務。

      六是,要像水那樣善于發揮能力。水最善于發揮自己的才能,它可以滋養生命,它可以滋養植物,它給人們洗滌,發電,運輸、航行、生產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水。水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人際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七是,要像水那樣善于行止有時。大家看啊,水不動時就像一面鏡子,那么它會把春花、夏云、秋月、冬雪,四季的變化都默默地收在它的鏡子里。水在流動時,那么無論在哪個時間,它都會隨順天時而變化。比如冬天寒冷了就隨時而變化結冰吧;到春天暖和了就融化吧,流淌吧,帶著那一片片飄來的桃花,流啊流,多詩意啊。又比如水前進中,遇到小凹就填滿它,再向前流;遇到有阻止的障礙物就繞過去,遇到斷崖就飛瀑下去,遇到峽谷就穿過去,如此等等,這不就是水能“動善時”嗎?

      《莊子·天下篇》中就這樣評說道家之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司馬遷評論道家之學是:“與時遷徙,應物變化。”人在交際中,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也這樣,那不是太妙了嗎?

      我們再往深里思考,“上善若水”,那么天下的水太多了,若水是像哪種水啊?是綿綿的雨水,還是深沉的井水?是河中的流水,還是溪中的溪流?因為它們也給人們帶來利益,也有它的道道在,老子就說過:“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第28章)老子說:知道自己是雄健的,但甘于處于雌弱的地位,做天下的溪澗。做天下的溪澗,那么原來有的德性就不會離散。當然“若水”,更可以是長江之水,是黃河之水,是太湖之水。但是,這些水,是不是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呢?

      我想,老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狀態的水,也許不是這些,他心中于水的意象最鐘情、最向往、最審美、最欣賞的也許就是大海、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是波瀾壯闊的大海!這也許就是俗話說的“曾經滄海難為水”了,有大海在,那些水就顯得等而下之了。

      老子在第66章中這樣說道,又不僅是說,而且是熱情洋溢地贊美:“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里的“江海”,我想主要偏在“海”上。這里還有“百谷王”的“王”字。這大海不就是老子的最高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意象嗎?

      江、河它們都能處于下方,不僅是能處于下方,而且是善于處在下方的下方。這怎么講?你看,比如長江、黃河,它們處于下方,所以吸納百川。但是他們只是百川灌河啊,而大海又處于長江、黃河之下,處在所有的河流之下,所以長江趨歸大海,黃河趨歸大海,所以才會萬川歸海呀!一個是“百川灌河”,一個是“萬川歸海”;一個是處下,一個是處于下方之下方;一個是“善”,一個不言而喻,就是“上善”了。“上善”之大海最善于廣泛地吸納,不拒絕地吸納,不選擇地吸納,不間斷地吸納,一句話這就是善于處下,善于吸納!一個最關鍵的字是“善”,最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上善”!

      老子的思想莊子領會得最深了,老子關于海只說了一句“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莊子敏感的心靈完全與老子心心相印,他就發揮了老子的理念,寫出了一則美妙的散文,在《莊子·秋水》“百川灌河”的一段中,有著很深很美的哲理。為了方便,我簡略地用白話講一下:

      秋天來了,漲水了,許許多多河流的水都流到黃河里來了,于是黃河之水浩浩蕩蕩。黃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以為自己太美了,天下的美都在自己這兒了。等到黃河之水流到大海時,發現自己的水根本不能和無窮盡的大海來比,于是“望洋興嘆”,既感嘆又慚愧。這時北海的海神若,說出一番話:井中之蛙不可以和它談論海,因為它受到它所居住的空間局限;只生存在夏天的蟲子不可以和它談論冰,因為它受到它所生存的時間局限;孤陋寡聞的人不可以和它談論道,因為它受到它所接受的教育的局限。

      海神若又說:我大海從來不自夸自耀,因為大海在天地之間,那就像小石頭、小樹木在大山那樣。就算是所有的大海加在一起,在天下也不過是幾個小小的螞蟻穴那樣。再說就是一個國家在天下,也不過就像一粒米和一個大倉庫相比吧。

      -莊子發展了老子的理念,這點我們有機會以后再談。這番話也真叫發人深省啊!現在我們可以知道老子心目中的大海是何等地美妙!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之意象,因為它象征著道。

      一個人站在大海的面前,自己會覺得它是那么地大,那么地有力量、那么地遼闊瑰麗、磅礴大氣。這時候就是沒有人來考問你,你自己反過來也會覺得站在大海面前的自己是那么地渺小、狹窄、淺陋。

      這時候你會明白,你不用和它爭了,你是爭不過它的,你是戰勝不了它的!-大家想啊,大海主動和你爭了嗎?沒有啊!但是它讓對手不戰而敗,自己是不戰而勝!這就是“道”、“道”的魅力、“道”的力量!如果人際交往中有這樣的道,像大海那樣,這不就是高境界嗎?

      大海它處下,而且處在最下,這是道的象征之一!

      大海無為,但是無不為,這是道的象征之二!

      大海又“為而不爭”,(第81章)這是道的象征之三!

      大海是“不爭而善勝”,(第73章)這是道的象征之四!

      大海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第78章)這是道的象征之五!

      大海“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這是道的象征之六!

      大海深不可測,玄妙奧秘,這是道的象征之七!

      這里海闊天高,這里聚合著能量、力量、度量,這里“上善若水”!讓我們現代人在人生之路途中時常想想大海吧!

      道德經(王弼本)*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下篇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玱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色就色综合| 中文字幕av日韩有码| 岛国岛国免费v片在线观看 |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 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男女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四季|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A| 亚洲成人av在线高清|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 |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入口|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18禁成人免费无码网站|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系列|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图片| 免费无码一区无码东京热|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无码|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2020|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草裙社区精品视频播放| 超频97人妻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