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愽客) 憶 父 親 每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這是一個屬于亡靈的節日,是人們對長眠于地下、寂寞中的親人帶來慰藉、敘說親情、傾訴哀思的日子。紛紛飄落的春雨是每一個人心中彌散開來的淚水,滿山綻放的紅杜鵑寄托了他們濃濃的追思之情。 在這充盈著哀傷的時刻,我又想起了父親。 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已有四年多了,雖然時間的流逝使我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漸漸遠去,但無法帶走我對父親的懷念。四年多來,我多少次在心里涌現他慈愛的音容、晚年那瘦弱蹣跚的身影,多少次在夢里輪回與他共度的時光。 父親出生在湘中一個偏遠貧瘠的鄉村,家中雖小有田畝,但日常勞作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勞儉樸、堅韌耐苦的作風。四五年他考取湖南大學國文系,竟然一床草席、一個包袱歷時六天步行五百余里赴校報到。而且,每年寒、暑假他都回鄉教私塾,以減輕家里負擔。 父親秉性樸實憨厚,以至近乎“迂腐”。五十年代,在一次干部勸返運動中,父親為帶頭響應政府號召,竟然在沒有告知母親的情況下,把我們全家人的戶口遷出到了他的農村老家。那段時間里,母親由于不適應農村生活,加上諸多困難,帶著一家老小難以為生,只得終日以淚洗面,父親卻“義無反顧”、“狠心”不睬。 生活儉樸是父親一生不變的習慣,物質生活從不提要求。衣著樸素,不事修飾,以至于我有朋友戲稱他為“大隊會計”(意即農村干部)。至于不嗜煙酒、不下館子等有人能這么做的他做到了不足為怪,而他所做的,甚至到了一般人都匪夷所思的地步。有一次,全家十幾人去外游玩,因為景點有不算太貴的收費,他居然固執地在外坐等家人;還有一次,他與母親去一免費公園,到了門口,一看因辦大型展覽須收費幾塊錢后,竟毅然決然拉著母親打道回府了。他就是這樣,一生只有付出,卻沒有過原本應有的享受。
六八年,父親遭遇了一段“厄運”。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對父親、對我們全家來說,如一場浩劫從天而降,“文化大革命”來我家“革”“文化”的命了。是夜十時許,隨著一股寒風襲來,只見一群左袖上箍著一塊紅布像農民模樣的人沖進我家,領頭的指著我母親高聲嚷道:你男人是走資派,已被我們專政,今晚抄你們家。”我們在家的老小五人(外婆及弟弟們),心情就像這夜色一樣漆黑、寒冷,蜷縮在角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拿走了八十多斤糧票(哥哥、姐姐在學校省下的)、十幾枚子彈殼(我撿來的)、一小本我最喜歡的郵票等“罪證”。原來,在當天下午,父親學校所在的農場對他們采取了“革命行動”,關押了學校部分領導與教師。第二天,那是一個凄風苦雨的早晨,我提著父親的一身薄棉衣和一小包糕點與大弟弟去市郊外的農場,(我補充一下當時去的情況,我倆為了省路、省時、省錢兩人六分錢擺渡過河費,大膽冒然地走上了嚴禁行人通行的鐵路大橋,與守橋大叔原鐵路職工,不是現在的武警戰士守橋)說明了情況、講盡了好話.最后還是取得了大叔的同情,在他的護送下我倆順利的通過了長沙北去的瀏陽河。當時的心情無比喜悅,因為我們馬上就可就見到父親了)。幾經打聽,找到父親。那是一個大禮堂,昏暗的主席臺里邊大半個圈靠墻蠕動著或坐或臥的二、三十個人影,從“人影”中傳來的一句我小名的輕聲呼喚,把我們兄弟引到了父親跟前。幾天不見的父親,幾乎變了一個人,蒼老疲憊,臉上寫滿了憔悴,眼中卻放出堅毅的光。我跪在父親面前,遞過去帶給他的東西,只覺得鼻子發酸。他把糕點分給身邊的人,一只手抓著弟弟的手,另一只手撫著我的肩,直問外婆和母親都好嗎,在詢問前一天晚上家里發生的事情后對我說:“你告訴媽媽,不要悲觀,很快會過去的,要相信群眾相信黨。”這時,我很想哭。 父親是一個很豁達的人。幾天后,父親雖走出了“大禮堂”,但仍“隔離審查”了幾個月。再往后,被解除“管制”,一直做行政工作的父親走上他久違的語文課講臺。至于徹底昭雪、“官”復原職則是七六年的事了。對這些遭遇,其實父親很坦然,從不往心里去,總是調侃地說:我比那些真把 “命”給“革”掉了的人運氣好多了。”從他退休后一直把那塊“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的牌匾掛在客廳最醒目的地方、經常擦拭并且在家人甚至來客面前屢屢提示的高興勁看得出,能夠從事他鐘愛的教育事業,他就心滿意足了。 父親辦事謹慎,對兒女要求很嚴,但嚴厲中充滿了關愛。我家兄弟姐妹五個就我當過知青,我自然就成了父親心里那份特別的牽掛。我下鄉那天,父親尚未解除“管制”,請了假回家送我,看到我的行囊中有一把舊小提琴,他不由分說拿了出來,認真地對我說:“這種“洋玩意”帶下去,貧下中農對你會有不好的印象”。(后來,父親將這把小提琴送給了鄰居小孩,下鄉后,我一直對這事耿耿于懷。)三年后的一天,鄉郵員給我送來父親寄的一個木箱,打開一看,是一把嶄新的小提琴。原來,父親從我的信中知道知青宣傳隊和我任教的學校文藝演出需要它,竟然花了近半個月的工資買下這把琴,還專門請木工師傅做了一個木箱給我寄來。從先前不讓帶到后來主動給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中,我體會到的是同一種的關愛。 七四年的一件事,讓我更感受到了那份深沉的父愛。那年暑假,由于思兒心切,父親竟歷時三天,行程八百余里,到我下鄉的地方來看我。從長沙動身那天,他坐上一輛貨車到了湘北的C縣,誰知,大方向沒錯,但相距甚遠。他下車后(用他后來的話說)“只見四周群山連綿,心里一片茫然”。打聽后,只得返回到一個叫漆河的小鎮,而眼前的九十多里公路(因故不通車)加六十多里山路只能步行。我可憐的父親啊,硬是頭頂炎炎赤日、腳踩滾燙的沙石一步一步踉蹌在這漫漫長路上。累了,在樹蔭下歇會兒,餓了,就著路邊人家的涼水咽下兩個饅頭,整整兩天,經受的是怎樣的艱辛磨難啊。然而,更使我感動和不可思議的是,父親竟然是忍著傷痛(不久前騎單車摔成的股骨骨折)完成這艱難的跋涉。人說,父親是高山,給人力量;父親是大樹,給人蔭庇,而我的父親不僅僅如此,他更用心中的愛創造出了一個父愛的奇跡。 父親就是這樣將他那偉大的父愛,以一個個平凡的舉動悄無聲息地汨汨浸潤兒女們成長的日子。 父親一生都在以他生活儉樸、為人磊落、辦事認真、善待他人、為政清廉的品格影響著我們,甚至在擬立遺言這最后的機會也不忘訓誨后人。一則短短的遺言,無處不彰顯他的溫厚樸實與時時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含淚叩錄,伏恕不孝: 一、如果我先去了,一定要好好照顧母親,使她能安度晚年,健康長壽; 二、你們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經常往來,誰家有困難,各家應盡力相助,使大家好; 三、我家往后,應以“愛國守法、勤奮節約”八個字作為家訓,希你們努力做到并代代相傳; 四、我的喪事,從簡為宜,不收禮金、禮物。我的老同學、深有感情的同事以及家鄉親友,一概不要通知。 五、我和母親一定火化合葬。葬址選擇原則:1、安葬和探望方便。2、地勢較平坦、干燥。3、價格比較便宜。 父親的遺言堪為我們兄弟姐妹應矢志不渝、世代承傳的彌足珍貴的絕版家訓。 父親已經走了,逝去的生命我無力挽留;父親沒有走,他留下的平凡而又高尚的精神風范和人格魅力已在我心里扎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