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客/文 看到許多介紹格律詩聲律文章,往往列出16種不同類型詩寫法的聲律譜,這對初學者來說,要記住這么多聲律,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其實這16種聲律根本用不著去記,只要知道幾條基本的規則,就可以在寫作過程中自然運用這些格律。 格律詩分為七律、七絕、五律、五絕和排律。首先,格律詩必須押韻,而且是偶數句押韻,奇數句不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七言詩第一句押韻為常例,不押韻為變例。五言詩第一句不押韻為常例,押韻為變例。格律詩一律押平聲韻,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中間換韻。不押韻的句子,句腳必須為仄聲。至于哪個字屬于平聲,哪個字屬于仄聲,哪些字可以互相押韻,現在有兩種標準,一種是古韻,即平水韻,另一種是新韻,即按普通話的四聲。初學者可以先用新韻,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押韻按韻母的韻尾相同的相押,有18韻、16韻、14韻等標準,如《中華新詩韻》介紹的就是18韻。等到水平提高了,可以去學平水韻。懂得了平水韻,就能理解古人詩中的韻律。 關于句中的平仄聲律,這幾種不同類型的詩可以合并在一起來考慮,因為絕句可以看成是半首律詩,五言句可以看成是七言句去掉頭兩個字,排律不過是反復增加中間詩聯而已。所以我們只需要考慮七言律句就可以了。凡不符合本文所給出的格律的詩,可以歸入古體詩。與此相對的,格律詩則叫近體詩或今體詩,其中的絕句叫律絕。古體詩中,四句的叫古絕,超過四句的叫古風。古絕和古風有另外的要求,不在這里討論。 聲律大體上是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即只要保證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就行了。這只是一個粗略的說法,實際上有些例外,后面會陸續提到。聲律規則如下: 1. 相間。每一律句內部平仄要相間,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須為;平仄平,或:仄平仄。按這樣的要求可以得到如下四種標準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非押韻句 (1) 例:金沙水拍云崖暖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押韻句 (2) 例:大渡橋橫鐵索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非押韻句 (3) 例:更喜岷山千里雪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押韻句 (4) 例:三軍過后盡開顏 (毛澤東《長征》) 這4種律句都可以作為一首詩的首句,按照下面相對、相粘等規則,就可以演繹出4種七律和4種七絕的聲律,再分別去掉頭上的兩個字,又可以得到4種五律和4種五絕的聲律,加起來就是所謂的16種聲律譜。其實在寫詩時,根本就用不著去考慮那個譜子,只要按照這些規則一句一句構造起來,就自然會得到一首符合格律的詩。但一首詩要完全寫成這種標準律句有時候會有困難,那就需要變通,這種變通在后面的坳救中會講到。 2. 相對。每一聯內兩句中的平仄必須相對,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在上面的四種律句中,(1)和(2)可以成一聯,(3)和(4)可以成一聯。(2)和(4)、(4)和(2)也可以成一聯,但必須為詩的第一聯,即第一、二句。如: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就是由律句(4)和(2)組成一聯。 3. 相粘。相鄰兩聯中,上一聯的下句和下一聯的上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如上面的四種律句例子中,(2)的例句和(3)的例句第二字都是仄聲,符合相粘的要求。再如: 折戟沉沙鐵未消,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第二句與第三句第二字都是平聲,符合相粘。 4. 避免三平尾和三仄腳。律句(4)的第五字是仄,就是為了避免末三字成為:平平平。律句(3)的第五字是平,也是為了避免末三字成為:仄仄仄。但三平尾是格律詩中嚴重的詩病,必須避免。而三仄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出現,見后面的拗救。 5. 拗救。上面的四種標準律句,要完全遵循是有困難的,這時候就需要變通。平仄變通就是“拗”。有的拗可以不用救,有的就必須救。前拗后救就是“拗救”。變通主要是靠“一三五不論”來實現的: 1)七言詩的第一字位置上,完全可以不論平仄,如: 可憐夜半虛前席 (李商隱《賈生》)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2) 第三字的位置上(相當于五言詩的第一字),律句(1)、(3)、(4)都可以不論平仄,如: 窗含西嶺千秋雪 (杜甫《絕句》) 此夜曲中聞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聞曲》) 洛陽城里見秋風 (張籍《秋思》) 3)律句(2)的第三字上(五言詩的第一字),如果換為仄聲字,則成為 中仄仄平仄仄平 (中表示可平可仄) 除去頭、尾的平聲字不算外,句中就剩下一個平聲字,這種情況叫“犯孤平”,是嚴重詩病,必須要救。救的辦法是把第五字仄聲換成平聲,成為兩個平聲字相連,這種叫本句救。如: 堤上女郎聯袂行 (劉禹錫《踏歌詞》) 吹面不寒楊柳風 (僧志南《絕句》) 孤平一定是在押韻句中,非押韻句中不會出現孤平。 4)在第五字的位置上(五言詩的第三字),律句(4)決不能變通,變為平就成了三平尾,是大詩病,必須避免。律句(2)可以變通(如果第三字是仄,則第五字必須變為平來救孤平)。律句(3)平可以變為仄,但第六字必須變為平來救,否則就成了三仄腳。這種情況下,“二四六分明”就要打點折扣。如: 借問瘟君欲何往? (毛澤東《送瘟神二首》) 正是江南好風景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這種句型用得很多,以至于人們已經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合格律句。 5)律句(1)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可以變為仄,這種情況稱為小拗,可救可不救。而且第六字可以(單獨或與第五字同時)變成仄,這種情況稱為大拗,必須救。這里救小拗和大拗的方法都是把下句(即律句(2))里第五字變為平聲字,這種救叫對句救。因為這個平聲字在律句(2)還可以同時救孤平,所以稱為“一平救三仄”。這種情況下,會有三仄腳出現。如: 清談落筆一萬字, 白眼舉觴三百杯。 (黃庭堅《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次聯》) 一個平聲字“三”既救了“一”和“萬”的大拗,又救了“舉”字引起的孤平,果然是一平救三仄。 除了聲律之外,律詩還要求除首聯和末聯外,中間的聯都要對仗。絕句則可以完全不對仗,或有一聯對仗,也可以兩聯都對仗。因為本文是介紹聲律,就不再講了。 下面是筆者自己寫的詩《七律:懷恩師》,其聲律如下: 夢魂常向故園馳, 仄平平仄仄平平,律句 (4),平仄相間,一三字變通,首句押韻 水遠山長每念茲。 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句 (2),與前句相對,押韻句 種玉勞勞播雨露, 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 (3),與前句相粘,非押韻句 傳薪娓娓吐蘭芝。 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句 (4),與前句相對,押韻句 園丁欣悅花開日, 平平平仄平平仄,律句 (1),與前句相粘,第三字變通,非押韻句 桃李芬芳枝茂時。 平仄平平平仄平。律句 (2),與前句相對,一五字變通,押韻句 任是滄桑云鬢改, 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 (3),與前句相粘,非押韻句 冰心一片系恩師。 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句 (4),與前句相對,押韻句 其中中間兩聯(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組成兩副對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