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唐十八陵(轉(zhuǎn)2)

     365看天下 2011-08-04

      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于渭河平原的18座陵墓。從高祖李淵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
    唐十八陵及分布圖(20張)
    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東菏澤的溫陵之外,又因武則天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陵墓區(qū)西起乾縣禮泉,經(jīng)涇陽三原富平,東止蒲城凡6(分屬咸陽渭南兩市)約150千米
      唐十八陵按營造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土為冢,仿照陵墓所建,如高祖李淵的獻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武宗李炎的端陵,以及僖宗李儇靖陵共4座。獻陵積土為“山陵”是因為唐初國勢財力尚不強盛所致;而晚唐的莊陵、端陵和靖陵則是由于國勢衰微財力不支的原因。另一種方法是因山為陵,始自太宗昭陵,完善于高宗乾陵,此后形成制度,共14座。此法亦源自前朝,漢文帝霸陵“因其山,不起墳”,即地面上不起封土。東晉南朝諸帝亦多仿照。依山為陵的方法,是從半山腰開鑿墓道,至山體之中修筑墓室。此種墓制以石砌筑,異常堅固,要比積土為冢的陵墓更為堅固和安全。但目前因開山采石,依山為陵的帝王陵遭到的嚴重破壞。14座陵墓中,除乾陵和昭陵等個別陵墓主峰看起來還是完整的,其余無一幸免。
      1. 獻陵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永合村。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于獻陵。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nèi)外二城,規(guī)模宏大壯觀。內(nèi)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石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
      獻陵石刻渾厚質(zhì)樸,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wěn),氣宇軒昂。四門的石虎碩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南門外立有8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莊嚴肅穆。獻陵石刻具有濃郁的初唐藝術(shù)風格,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獻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378間,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長寬均為100米,陵臺為覆斗形,位于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139米,南北長110米,頂部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高19米。關(guān)于獻陵的營建規(guī)劃,唐太宗曾下詔有司討論,決定按東漢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guī)模營建。現(xiàn)存高度與記載大體一致。 內(nèi)城四面有門, 門內(nèi)各有一對石虎,把守四門,眼神機敏,四肢健勁,南門外 300 米,有一對石犀,又約 100 米處,有一對石華表。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shù)價值很高,渾厚質(zhì)樸,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虎、犀,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shù)的代表和精品。
      獻陵附近還有不少初唐功臣貴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載有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風、邦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張楷、譚國公丘和、巢國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刑部尚書沈叔安。 已發(fā)掘或有墓碑者,計有李鳳、李神通、李孝同、臧懷恪、樊興等30多座。這些陪葬陵,把獻陵襯托得異常壯觀。獻陵2000年被國家宣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的陵墓,位于西安西北禮泉縣九堫山,是關(guān)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于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zāi)沟?font color="#189a0f">長孫皇后而開鑿。陵墓依山而建,開創(chuàng)了唐代帝王陵寢依山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齡尉遲恭等功臣墓。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置于陵園北面祭壇司馬門內(nèi)東西兩廡,現(xiàn)有四駿陳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駿流落美國。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guān)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陽市3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qū)。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shè)持續(xù)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昭陵陪葬墓
      昭陵(3張)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 貴妃等墓,還有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積53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依山為陵
      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chuàng)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jù)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關(guān)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3.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經(jīng)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乾陵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guī)r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 “乳峰”。據(jù)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內(nèi)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xiàn)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xiàn)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cè)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shù)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乾陵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1960~1971年已先后發(fā)掘 乾陵被稱“天下第一陵”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shù)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世界歷史上獨有的夫妻皇帝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陜西渭北山地,蘊藏著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群優(yōu)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錐狀山峰中,分布著數(shù)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其中,位于陜西乾縣城北的梁山因埋葬著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的女人而蜚聲中外,唐代其他皇帝的陵寢和乾陵一起圍繞京師長安成扇形。
      從古都西安驅(qū)車,沿312國道西行約70公里進入乾縣境內(nèi)時,極目西北方向,就會看見蒼茫煙云襯托著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勢,聳立于茫茫蒼穹之下,遠望就象 一代女皇武則天新浴之后的少婦披著長發(fā),頭北足南,仰面躺在藍天白云之下,這就是梁山,是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4.定陵
      唐定陵位于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里鎮(zhèn)三鳳村北的鳳凰山。鳳凰山由三個東西排列的石灰?guī)r山峰構(gòu)成,靠北圍繞著一個半圓形的高峻山梁,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鳳頭,左右兩峰對峙,尤如鳳凰展開的雙翅。從南遠望,仿佛一只美麗的鳳凰在浩翰無際的太空翱翔。中宗定陵地宮就在鳳凰山下。 唐中宗定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富平縣鳳凰山的獅子窩村北,南距縣城約十三公里。李顯曾改名哲,又復(fù)名顯,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公元710十一月安葬定陵,謚為孝和皇帝,廟號中宗。
      唐定陵位于今陜西富平縣城北20里的鳳凰山上。這座山由東西相連的三座山 梁組成,正中南面的山梁凸出,石呈墨青色,恰似鷙鳥奮飛,故名鳳凰山。在正中山梁鑿石穴為墓,并按乾陵的制度,鑿石雕各種石像。原有石刻50多件, 已經(jīng)戰(zhàn)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現(xiàn)僅有南面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殘破不堪。而且沒有王賓立像,那些乾陵中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陳設(shè)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如同模制的石人,石馬之類的雕像。
      定陵也有一通無字碑,其高大不亞于乾陵,但遭到了破壞,被鐫作72個碾地滾子,雖然沒有留下尺寸記錄,但從改鐫的這個數(shù)字足以說明它高大的程度。它與當時的政治沒有什么聯(lián)系,只能看作是旌飾陵墓之物,而后代帝陵又沒有沿用,就只能看作是陵制中的一點差異。
      定陵亦有陪葬墓,陵園周圍20公里,有節(jié)閔太子重俊,五位公主:宜成、長寧、成安、定定、王同皎及永壽韋鑼。八個陪葬墓皆為皇族,反映了唐室的衰微,統(tǒng)治階級皇族內(nèi)部不穩(wěn),君臣之間離心離德而激起的天怒人怨。
      定陵是由三個墨青石巖山峰連系而成,好像一只飛翔的鳳凰,以此而得名“鳳凰山”。陵園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為多層臺地,而以陵墓為最高點。周圍約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陵前石刻中,現(xiàn)僅存石獅一對,石人五個。
      5.橋陵
      唐睿宗橋陵位蒲城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寢。橋陵以豐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并在四周建造陵墻。豐山氣勢雄偉,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陵穴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諸峰環(huán)繞,山勢巍峨,蔚為壯觀。
      唐睿宗橋陵建成于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在陵墓建筑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shù)造型力求展現(xiàn)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唐睿宗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shù)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并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shù)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陵位于陜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是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jù)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shù)厝藗円榔湔钩嵊w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稱:“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于開元盛世,各種設(shè)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shù)的露天展覽館。 李旦卒于開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橋陵,并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 橋陵的陪葬墓均在陵區(qū)的東南方向
      肅明劉后和昭成竇后二人于長壽二年(693)被武則天密殺,招魂葬于洛陽
      。睿宗死后,又招魂礻付葬橋陵。
      賢妃王芳媚天寶四年(745)卒,陪葬橋陵。上世紀70年代發(fā)掘出土的墓志及石槨上的線刻畫,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申王李為睿宗次子。卒于開元十二年(724),冊贈惠莊太子,陪葬橋陵(今三合鄉(xiāng)邢家村耕作區(qū))。
      岐王李范睿宗四子。卒于開元十四年(726),冊贈惠文太子,陪葬橋陵(今坡頭鎮(zhèn)梁家巷耕作區(qū))。
      薛王李業(yè)睿宗五子,卒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冊贈惠宣太子,陪葬橋陵(三合鄉(xiāng)王堯?qū)W校東北)。
      代國公主李華睿宗四女,肅明劉后所生,卒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墓在三合鄉(xiāng)雙廟村西南,墓碑完好。
      涼國公主李苑字華莊,睿宗六女,卒于開元十二年(724)。墓在三合鄉(xiāng)井家村北,墓碑殘斷。
      息阝國公主睿宗七女,卒于開元十三年(725)。墓在三合鄉(xiāng)東賈村東。碑石尚完好,字跡清晰。
      金仙公主睿宗八女,18歲出家為道姑,開元二十年(732)卒于洛陽,年44歲,后遷葬橋陵(今安王武家村東)。1974年,因墓塌陷,由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fā)掘清理。墓碑尚存。
      李思訓系唐宗室著名畫家,尤擅長山水畫,官至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卒于開元四年(716),與夫人竇氏陪葬橋陵。墓在三合鄉(xiāng)后泉劉家村東北。“文革”中墓室被挖,出土有金銀器,封土在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時被平掉。墓碑尚存,明代知縣李燁然曾修碑樓保護,后毀,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縣人委撥款重修。
      橋陵于1956年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省文物部門曾進行過幾次全面勘察。1988年2月,國務(wù)院公布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陵
      橋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
      豐山氣勢雄偉,諸峰自西向東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陵穴海拔高程為736.7米,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陵寢西側(cè)為高程780 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東山諸峰,北側(cè)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環(huán)列諸峰,山形凝重,山勢巍峨,蔚為壯觀。橋陵建成于大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中國封建社會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它反映在藝術(shù)造型上是力求展現(xiàn)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偉,在精神內(nèi)涵上的雍容、威武、博達、充實,因之,橋陵和乾陵一樣,是唐代繁榮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shù)上的代表。橋陵以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并在四周建造陵墻,橋陵陵墻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836米,東墻長2303米,北墻長2883米,周長約11公里,陵區(qū)面積達852.7萬平方米,封內(nèi)20平方公里。
      陵墻四周各開一門,前為朱雀門(今坡頭鎮(zhèn)安王村),后為玄武門(今坡頭鎮(zhèn)東山獅子懷村),左為青龍門(今三合鄉(xiāng)趙家山村),右為白虎門(今坡頭鎮(zhèn)東山黨窯村)。各門兩側(cè)均有門闕和石刻,陵墻四隅各建有角闕。當時地面建筑規(guī)模宏偉,規(guī)格很高,除建有十幾座闕樓、下宮及陵署外,并建有九開間雄偉高大的獻殿,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間。并設(shè)有陵臺令,典事官員二十三人,陵戶400余人。朱雀門外為神道,神道長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貴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飾,所謂“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橋陵作為盛唐帝王陵墓,無論從規(guī)模的宏大,數(shù)量的多少,技藝的純熟,造型的雄偉,程式的完善,都充分體現(xiàn)了盛唐風貌,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陵區(qū),因之,它與乾陵并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shù)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泰陵
      唐玄宗泰陵即泰陵位于陜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筑墻。這里長眠著曾經(jīng)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泰陵規(guī)模浩大,陵內(nèi)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shè)置分內(nèi)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xiàn)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shù)的瑰寶珍品。陪葬于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nèi)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fā)現(xiàn)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fā)現(xiàn)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7.建陵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五將山上。唐肅宗李亨(711~762)墓。爆發(fā)"安史之亂"的次年(756),李亨即位于靈武。在位期間(756~762),為了平定藩鎮(zhèn)的叛亂,借兵回紇,于至德二年(757)秋,收復(fù)長安、洛陽。由于任用宦官為觀軍容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后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憂驚而死,葬于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墻長1524米,北墻長879米,西墻長1373米,南墻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xiàn)存唐關(guān)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汧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 唐肅宗李亨陵墓。位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將山南麓,以山為陵。東與九舊街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之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 李亨憂驚而死,葬于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墻長1524米,北墻長879米,西墻長1373米,南墻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xiàn)存唐關(guān)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開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唐肅宗建陵位于禮泉縣建陵鎮(zhèn)涼馬村。 陵區(qū)由陵園、下宮及陪葬墓區(qū)等組成。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規(guī)則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樓基址間距計,陵園東墻長1524米,北墻長879米,西墻長1373米,南墻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筑闕臺1對。朱雀門(南神門)外設(shè)神道,長763米,其南端筑乳臺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駝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門內(nèi)有獻殿遺址。陵園西南2.2公里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筑基址。當為下宮遺址,與《長安志》“下宮去陵五里”所載基本吻合。陵園南偏西約2公里為陪葬墓區(qū),原有封土6座。1961年調(diào)查時尚存3座,今復(fù)查,兩座已無存,僅余汾陽王郭子儀墓1座,亦近夷平。據(jù)《文苑英華》所錄墓志,華州刺史李懷讓亦陪葬建陵。
      唐肅宗李亨的陵墓。其建制如昭、乾、定、橋、泰諸陵,依山鑿石,陵飾亦如之,只是各類石刻,體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過上述諸陵。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游人較少,為現(xiàn)存唐關(guān)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飾石刻最多、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的一座唐陵。由于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qū)內(nèi)橫貫?zāi)媳眱蓷l大溝,整個陵區(qū)的遺跡破壞較大。
      建陵依山為陵,陵區(qū)周圍20公里陵墓現(xiàn)已非原貌,屢遭破壞,但陵園四角闕址尚在,東南與西南角闕址間距1050米,東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879米,東南與東北角闕址間距1524米,西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1373米,東神門在東神墻偏南處,北神門在北神墻偏西處。
      陵園東南角闕高2.5米,底徑12米,西南角闕高3.5米,底徑12米,東北角闕高3米,底徑12.5米,西北角闕高3米,底徑14米,寬12米;南神門,北為獻殿遺址,范圍東西500米,南北50米;長安志卷十六載,建陵下宮去陵五里,在陵園西南2200米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筑遺址,疑為下宮遺址。
      陵園內(nèi)原有石刻數(shù)處,4門有石獅各1對,朱雀門外有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有石馬3對。今陵園內(nèi)殘存石刻有石門獅8只,每只石獅高1.50米、寬0.90米,石獅雕刻極為精細,肌肉強勁。
      神道石刻東西列間距160米,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95米,華表高5.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華表上已不存在。橋陵華表的石座上所雕十二瓣覆蓮環(huán)座,而代之以微凸圓盤環(huán)座,建陵華表上部的仰覆蓮之間的蓮珠也變得較小。
      建陵的一對冀馬,位于石望柱北28米。翼馬身長2.40米,身高2.45米,形制與其它陵的基本相同,唯其翼翅的三長翎尾端卷云紋更為突出,翼馬身驅(qū)變得較小,除了和其它陵墓石刻的冀馬一樣在前肩雕雙翅外,再無別的雕飾,但從側(cè)面看屹然而立從正面看躍然欲馳,其雕刻之精致在諸唐陵中最為突出,使人不能不嘆服,誠為高超的藝術(shù)品。
      鴕鳥位于翼馬北32米,鴕鳥身高1.19米,身長1.40米,頭頸彎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猶如鱗狀,頭較大,眼突出,尾發(fā)達。
      石馬位于鴕鳥北32米,每 對石馬南北間距30米。石馬身長1.90米。身高1.80米。唯其于頸下系一圓球狀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每馬前左方各有牽馬石人一個,均系武士裝束現(xiàn)均已殘。
      石人位于石馬北32米,每對石人南北 間距30米,石人身高2.5米。
      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普遍較以前唐諸陵體型略小,制造也稍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經(jīng)濟由盛而衰的狀況。總的來說,建陵是中唐時期帝陵的代表,文物不僅嘆為觀止,保存也最完好唐代石刻藝術(shù)登峰造極之作,建陵石刻當之無愧。
      8.元陵
      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陜西省富平縣西北的壇山。《舊唐書·德宗紀上》:“己酉,葬代宗於元陵 。”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初,德宗將厚奉元陵事。” 唐代宗元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依山為陵,陵區(qū)周圍20公里。 《舊唐書·令狐峘傳》載:“德宗即位后,曾詔立代宗元陵制度,務(wù)極優(yōu)厚,當竭幣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對,德宗從之,只好從儉埋葬。”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亂”以后政治、經(jīng)濟每況愈下。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jīng)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jīng)濟每況日下的狀況。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較粗疏。
      元陵陵園石刻與建陵相同,現(xiàn)僅有陵園東、西、北神門外石獅和北神門外石馬殘塊。石獅形制、大小與泰陵相同。北神門外有石馬5,均殘。東西列仗馬間距30米,西列南數(shù)第1個在闕址北27米,第2個在第1個北23.5米,第3個在第2個北24.5米;東列南數(shù)第1個在闕埴北65米,第2個在第1個北12米。
      9.崇陵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45公里涇陽縣蔣路鄉(xiāng)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適墓。李適742~805),代宗李豫長子,在位期間(779~805),改租庸調(diào)為兩稅法,并征收間架稅、茶稅等,以增加財政收入。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對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采取裁抑政策,但無成效。用宦官統(tǒng)率禁兵,致使宦官權(quán)勢日盛。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huán)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壘砌,嵌鑿石槽,澆灌鐵汁,卡有鐵板,十分堅固。陵園方圓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門旁有10余尊石人,身著斗篷。近年在其陵區(qū)邊緣發(fā)現(xiàn)奉詔出使過黑衣大食的宦官楊良瑤墓神道碑。
      10.豐陵
      豐陵是唐順宗李誦與莊憲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陜西富平縣城東北約20公里處的金甕山之陽(今曹村鄉(xiāng)陵村),因山為陵,陵區(qū)周圍20公里,東北距唐睿宗之橋陵26公里。1956年8月6日,陜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順宗豐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虎頭山上。海拔851米。順宗李誦是唐代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園規(guī)模較小。由于歷史的變遷和自然因素的破壞,園內(nèi)的建筑遺跡已所存無幾。陵園內(nèi)城四門外原各置石獅1對;朱雀門外原置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原置石馬3對。今已損毀殆盡。惟朱雀門外現(xiàn)存殘華表1件,八棱柱狀,仰覆蓮寶珠頂,通高3。71 米,棱面寬0。38米不等。棱面陰線刻迦陵頻伽、獬豸、鳳、花卉、吹笛童子等;玄武門外現(xiàn)存石獅1座,高1。75米,且大部分埋入地下;仗馬2件;西門外存石獅1對,均殘。陵園內(nèi)另有清代巡撫畢沅所立“唐順宗豐陵”石碑1通。據(jù)當?shù)匕傩战榻B,“文革”時,豐陵玄宮隧道被掘進10余米,石刻大部分被損毀。 史載陪葬墓一座,為莊憲皇后王氏。
      王氏(753—816),唐順宗李誦皇后。瑯玡臨沂人。父王子顏,封金紫光祿大夫。她十三歲嫁于宣王李誦,大歷十三年(778),王氏生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大歷十四年,李誦晉封為宣王。王氏被立為宣王王孺人。同年五月,德宗李適即位,立李誦為太子,王氏被封為“良娣”。貞元二十一年(804),唐德宗病逝。順宗即位。次年八月,由于“永貞革新”失敗,順宗被迫傳位于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王良娣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806),順宗病逝。唐憲宗迫于宦官壓力將王氏遷出后宮,送到長安城東南興慶宮居住。此后猶豫成疾。元和十一年(816)病逝。根據(jù)王氏生前遺愿,尊稱其為“順宗莊憲皇后”,與唐順宗葬于豐陵。
      11.景陵
      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生于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年)春正月,暴崩于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
      景陵位于蒲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今三合鄉(xiāng)義龍、趙家、景陵村附近)。金幟山(又稱半山)屬南山山系,山勢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諸峰羅列(最高峰海拔806米),形成拱衛(wèi)之勢,巍峨壯麗,陽光映照,猶如懸?guī)茫拭饚蒙健>傲暌郎浇辏毕蚰希陥@布局與其他唐帝陵略同,分內(nèi)外城垣,四周均設(shè)陵門,其位置分別為:
      朱雀門。在今三合鄉(xiāng)景陵村東北約400米處;
      玄武門。在今大孔鄉(xiāng)王坡村西;
      青龍門。在今翔村鄉(xiāng)皇邊村西;
      白虎門。在今三合鄉(xiāng)原家山村后。
      景陵“封內(nèi)20平方公里”,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占地20頃30畝,陵道長3279.5米,寬105.4米(合34.56公頃,518畝),陵南廣植蒼柏。
      景陵按唐陵建制,在陵四門及神道兩側(cè),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shù)品,其數(shù)量除北門外多小石獅二對外,其他均相同,惟規(guī)模、尺度已大為縮小,屬于中唐期向晚唐期過渡期間的作品。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目前四門石獅及北門小石獅皆存;石馬三對亦存;華表東倒西裂;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皆存;石人存五;鞍馬存八。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對浮雕鴕鳥和石獅,其雕工的精美,氣勢的雄渾飄逸,技藝的嫻熱,仍不失盛唐風韻。
      另外,在景陵陵區(qū),原有一個“唐陵碑林”,立有歷代碑刻四十余通,該“碑林”一部分毀于解放前當?shù)伛v軍;一部分被當?shù)剞r(nóng)民無知破壞;現(xiàn)仍有少量散存民間。
      景陵陪葬墓主要有:懿安郭皇后、孝明太后及惠照太子墓,但地面現(xiàn)已無遺存,且無墓碑,故詳址尚無法考證。
      12.光陵
      李恒(公元795-824年),唐憲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死,被冊封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為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6歲,在位5年(公元821-824年)。中毒死,葬光陵。年號長慶。
      唐穆宗光陵,位于陜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海拔1091米。 穆宗在位期間,游幸無常,好擊毬奏樂,沉于酒色,久不視朝,把國家政事忘在九霄云外,使唐朝的政治腐敗,無力對付藩鎮(zhèn),造成河朔三鎮(zhèn)再度割據(jù),朋黨斗爭更加激烈,爭權(quán)奪利,互相傾軋。穆宗還希望長生不死,很早就開始服金石之藥。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病死在皇宮中的寢殿,終年30歲,葬光陵。
      光陵因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xiàn)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于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nèi)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陵區(qū)原有石刻,與豐陵相同。現(xiàn)殘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景陵。石獅身高175、身寬85厘米。石獅頭呈方形,眉脊突起、顴骨突出,軀體肥壯。 神道石刻組合同泰陵,東西列間距60米。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107米。華表高715厘米。形制與崇陵石望柱相近。 翼馬位于石望柱北22米。翼馬身長2.35米、身高2.50米。東列翼馬,頭頂有獨角,角微小,披長鬃,垂尾;西列翼馬,頭頂殘,短鬃,縛尾。 鴕鳥均殘毀,僅于北列翼馬北邊發(fā)現(xiàn)殘鴕鳥石塊。 石馬在東列翼馬和殘鴕鳥石塊北發(fā)現(xiàn)兩個殘石馬,從殘存部分看,馬背置鞍韉,均無馬鐙,披障泥,系鞅秋,飾杏葉。在殘石馬北邊,有一殘石人,腰系環(huán)帶,上有銙,從服飾看,系牽馬者。 石人身高2.68米。東列石人僅存1,位于翼馬北155米,形制同景陵;西列石人存4,頭戴高冠,冠前飾團花紋,兩側(cè)飾羽翅紋,穿廣袖長袍,袖胡過膝,腳著靴,雙手拄五節(jié)劍。 北神門外有石馬3對,均殘,東西列間距32米。南數(shù)第一對在闕址北62米,第二、第三對南北間距均為24米。從殘存部分看,形制同神道石馬。
      光陵陪葬墓,據(jù)《長安志》載有二座,為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后。《唐會要》卷二十一載,光陵陪葬有恭僖太后王氏和貞懿太后肖氏。現(xiàn)僅于光陵南邊的下溝村發(fā)現(xiàn)一陪葬墓。
      13.莊陵
      唐敬宗莊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鄉(xiāng)柴家窯村東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莊陵平地起冢,封土呈覆斗型,陵臺底方形,邊長57米、高17米。
      寶歷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夜獵還宮,入室更衣,就在這時,殿上蠟燭忽然熄滅,在黑暗之中,這位年僅18歲的皇帝被劉克明等人合謀殺死于內(nèi)室,終年18歲,葬莊陵。 陵園東西490米、南北480米。陵臺在陵園內(nèi)東西居中,陵南較陵北寬47米,陵園神墻墻基寬3米,四角闕址除西南角闕被平掉外,其余均在。東南角闕址高1.5米、底呈方形,邊長6米;東北角闕址高3.5米,底呈曲尺形,長16米、寬14米;西北角闕址高3.2米、底長8米、寬6米。下宮離陵4公里,坐北向南。 陵區(qū)現(xiàn)殘存四門石獅,大小不盡相同,如南神門西列石獅,身高1.80米、身寬0.85米;而北神門石獅則身高1.15米、身寬0.95米,石獅造形肥碩,比例向橫寬方面發(fā)展。 神道石刻由南向北計有華表、翼馬和鴕鳥各一對,石人6個。石刻東西列間距67.5米。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70米,形制同崇陵。華表高5.6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
      翼馬位于石望柱北24米。翼馬頸較瘦長、頭短、腿高。東者垂尾,西者縛尾。
      鴕鳥位于翼馬北24米。形制同景陵鴕鳥。鴕鳥身高1.10米、身長1.50米。
      石人東列南數(shù)第一個石人在鴕鳥北142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40米,第三個在第二個北41米;西列南數(shù)第一個石人在翼馬北168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16米,第三個在第二個北80米。石人身高2.77米。
      石人被盜
      東列石人,形制基本與崇陵同,而莊陵石人腰帶前后正中谷佩有花結(jié)長帛,西列石人,形制與 光陵同。1996年5月3日夜,莊陵神道兩側(cè)的5個石人的頭部被盜割,其中東側(cè)文官頭像3個,西側(cè)武官頭像2個,后經(jīng)多方努力,僅追回文官頭像1件,其余4件沒有下落。 在陵南、東南和神道石刻北,還發(fā)現(xiàn)小石人8個,大部分殘損。
      莊陵陪葬墓
      據(jù)《長安志》載有一座,為悼懷太子李普,《唐會要》卷二十一載,莊陵陪葬有悼懷太子普。現(xiàn)于莊陵東北800米有一陪葬墓。今已無考。
      14.章陵
      章陵位于陜西富平縣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鄉(xiāng)與齊村鄉(xiāng)交界處的天乳山之陽。天乳山又名西嶺山,海拔783米,孤聳而立于臺塬上。章陵即修建于天乳 山之陽,陵園封內(nèi)22.5公里,下宮去陵1.5公里。1956年8月6日,陜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唐文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于長安東內(nèi)。穆宗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
      章陵“因山為陵”,玄宮鑿于天乳山南麓。陵園平面近方形,東西約1350米,南北約1300米。陵園內(nèi)城四面各辟一門,四隅建角闕。南門外設(shè)神道,長約500米,其南筑乳臺一對。現(xiàn)殘存城垣東南、西南和東北角闕基址。其中東南至西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40米,東北至東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30米。陵園面積約65萬平方米。四門之外原置石獅、石馬、石人、華表等石刻,其形制與豐陵相同。現(xiàn)殘存石獅1只(東門),殘高0.95米;拄劍石人1件,殘高1.75米,胸厚0.55米;華表1通,徑1.01米,棱面寬度不等,殘高2.60米;蕃酋像2件,殘高0.64-0.80米,肩寬0.63米,其基座每邊皆0.62米,高0.14米。其余石刻在“文革”中被毀。
      15.端陵
      端陵:唐武宗端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端陵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簡介 端陵 端陵位于咸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陜西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桃溝村東北),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1956年8月6日,陜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咸陽城東北45公里處三原縣徐木鄉(xiāng)。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正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間(840~846),對宦官和藩鎮(zhèn)勢力稍加抑制,曾籍沒仇士良家財。擊敗企圖割據(jù)澤(治今山西晉城)、潞(治今山西長治)的劉鎮(zhèn)。會昌五年(845),詔禁佛教,拆毀寺院,令僧尼26萬余人還俗,收奴婢15萬人,并為稅戶,沒收了大量良田。會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宮,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現(xiàn)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1件、石人1尊、翼馬1對、鴕鳥1對,皆殘破仆地。
      端陵位于咸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宮,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臺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陵臺位于陵園中央
      陵園東西540、南北593米。陵園四個角闕址雖均已平掉,但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角闕址遺跡尚可看出,下宮離陵2公里。 現(xiàn)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莊陵。石獅在神門外10米。石獅身高170、身寬100厘米。 神道石刻現(xiàn)有華表1、翼馬和石馬各2、石人4,鴕鳥一對(其中1個遷展于陜西省博物館),東西列間距66米。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65米。華表高677厘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柱身八個棱面均線刻蔓草花紋,但以南面保存較好。形制同建陵。 翼馬位于華表北9.8米,形制同莊陵。翼馬身長285、身寬280厘米。 鴕鳥位于翼馬北約10米。形制同景陵。鴕鳥身高和長均177厘米。鳥首回顧,身軀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鴨。現(xiàn)遷至陜西省博物館。 在西列翼馬附近有石馬2,均殘。從殘存部分看,仗馬置鞍韉、披障泥無馬鐙、飾鞅,尾下垂。 東列現(xiàn)有3個石人、南數(shù)第一個在翼馬北80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3.15米,第三個在第二個北14米;西列現(xiàn)存1個石人,在翼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莊陵,唯東列石人的左側(cè)不佩劍,腰帶下無前后花結(jié)長帛。 據(jù)當?shù)厝罕娨姼妫鄙耖T外原有二門獅,其北有石馬和牽馬者。 《新唐書·后妃列傳》載:“武宗賢妃王氏,……審帝已崩,即自經(jīng)幄下,當嬪媛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帝即位,嘉其節(jié),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但目前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發(fā)現(xiàn)其陪葬墓。
      16.貞陵
      宣宗貞陵: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xiāng)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咸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xiāng)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859)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859),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gòu)筑,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nèi)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xiàn)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只、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于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 陵園東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于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鵲臺
      鵲臺現(xiàn)存二闕址位于涇陽縣廟背后村北,北距陵園1982米,二闕址東西間距100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長16米、寬10米。
      乳臺
      乳臺二闕址在陵園南482米,位于王東村和王西村北,二闕址東西間距148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長20米、寬14米。
      鵲臺西北200米,即廟背后村北130米,陵園南2000米,有一建筑遺址,范圍東西250米、南北200米,此為下宮遺址。遺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廟碑”。寢宮位于朱雀門內(nèi)北仲山正峰(俗稱走馬嶺),墓道南北長約37米。
      門獅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華表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24米。華表高6.9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線刻蔓草花紋。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蝕較甚。
      翼馬
      翼馬位于華表北22米。翼馬身長2.83、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角,獨角長0.34米、寬0.17米、殘高0.17米,縛尾,臀部后傾,雕刻拙樸。西
      貞陵鴕鳥
      列翼馬馬背之上前后分布24個圓窩,窩徑3-8厘米,窩深0.5-1厘米。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于頸上部相連通。
      鴕鳥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石馬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shù)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shù)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石人
      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東列應(yīng)為文官,西列應(yīng)為武官。但現(xiàn)存西列南數(shù)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為文官。東列現(xiàn)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fā)現(xiàn)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石馬
      北神門外石馬現(xiàn)存2對,東西列間距25米,南起第一對在闕址北25米,第二對在第一對北22米。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同。
      石刻
      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zhì),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17.簡陵
      簡陵,位于富平縣西北三十公里長青鄉(xiāng)紫金山上(又名虎頭山),懿宗的陵寢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咸通十四年(875年)七月戊寅病死,乾符元年(874年)2月,葬于簡陵。廟號:懿宗,謚號:昭圣恭孝皇帝。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陵依山為陵,東西二神門外闕址筑于山上,其所在山峰海拔分別為814和883米;北神門外闕址所在的石馬嶺地勢較平坦、開闊,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北二神門和東西二神門的直線距離均為2100米左右。 簡陵的門獅形制同莊陵。南門西列石獅身高140、身寬120厘米。
      神道石刻現(xiàn)存翼馬、石馬和石人各2。
      翼馬位于乳臺闕址北90米,東西列間距90米。西列翼馬頭上獨角突出,而東列翼馬頭上獨角甚微小。形制同貞陵。(現(xiàn)移陜西歷史博物館門前)
      石馬現(xiàn)存僅存西列,南數(shù)第一仗馬在翼馬北45米,第二仗馬在第一仗馬北20米。形制同貞陵。
      石人也僅存西列,南數(shù)第一石人在仗馬北21.8米,第二石人在第一石人北45米。形制同貞陵。
      在南神門外東闕址南10.5米,有南北向一排礎(chǔ)石,共5個,與神道東列翼馬在南北一條線上。礎(chǔ)石旁各有2個小石人。
      18.靖陵
      靖陵是西安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陵中第一座進行考古發(fā)掘的帝王陵。由于該陵多次被盜,破壞嚴重,墓內(nèi)的壁畫已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壁畫的藝術(shù)水平遠不能和盛時的相比。1995年經(jīng)陜西省文物局批準,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fā)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8公里處乾縣鐵佛鄉(xiāng)南陵村境內(nèi),距乾陵4公里據(jù)鐵佛古寺2公里。唐僖宗李儇墓。李儇(862~888),懿宗第六子。初名李儼,立為皇太子后改名李儇。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即位,次年爆發(fā)了王仙芝、黃巢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大起義。而他專務(wù)游戲,讓宦官專權(quán),致使自己兩次被人乘亂挾持離京,使大唐政權(quán)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靖陵封土為覆斗形,高7米,方圓20公里。陵園原殘存石刻華表1對、翼馬1對、石獅1對。鑒于該陵多次被盜,1995年經(jīng)陜西省文物局批準,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fā)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是我國目前惟一發(fā)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園位于陜西乾縣城東北約10公里處的丘陵臺地上(今鐵佛鄉(xiāng)南陵村東南約150米處),西距唐高宗與武則天之乾陵4.5公里,東北距肅宗建陵15.5公里。 靖陵積土為冢,陵臺為復(fù)斗形,底呈方形,邊長40米、高8.6米;頂亦方形,邊長8米。陵園方形,邊長480米,陵臺在陵園里,東西居中,陵臺距南神墻264米、距北神墻176米。陵園現(xiàn)存東北、西北和西南角闕址。東北角闕址高3米、底長16.1米、寬8米;西北角闕址高3米、底長5.5、寬4.5米;西南角闕址已被平掉,現(xiàn)存角闕址殘跡長6.7米、寬5.5米。
      陵園石刻與唐中期各陵相同,位于陵臺南264米的南神門外石獅已殘。神道石刻均已殘損,現(xiàn)存華表、翼馬、石馬和石人,東西列間距60米。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24米。已倒伏,另一華表僅存底座。翼馬位于石望柱北26米。石馬現(xiàn)存3匹,東面2匹、西面1匹。東列南數(shù)第一個在華表北44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05米;西列石馬絕大部分殘毀和倒撲。
      站在靖陵,遠遠的看見高大的乾陵,其實仔細想一想,出于對先帝的敬畏,除了靖陵,沒有那座唐陵敢葬在乾陵附近的。靖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倉促修建,連選址都沒有仔細斟鑿過,至于質(zhì)量甚至不如盛唐時期的陪葬墓,據(jù)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靖陵地宮修建的十分粗糙,所用的棺床竟然是用乾陵陪葬墓的石碑改制的,唐王朝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從乾陵到靖陵,相距不到數(shù)里地;從盛唐到晚唐,由盛及衰,跨越不過兩百來年。靖陵極不相稱的依附在乾陵身邊,似乎在可憐巴巴的向祖先乞憐,強烈的反差對比,靖陵顯得渺小可悲,仿佛仍奏著唐王朝的悲歌。
      乾縣鐵佛自古稱鐵佛寺,因其境內(nèi)有相傳漢朝清涼山上曾有一座清涼寺,寺內(nèi)供奉鐵制佛像一尊故而得名鐵佛,1958年鐵佛、陽峪兩鄉(xiāng)建成的鋼鐵人民公社、上世紀六十年代因政治原因曾更名紅光公社,后又改回鐵佛,鐵佛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古商貿(mào)活躍、經(jīng)濟繁榮因其為古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而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特级毛片在线大全免费播放| 免费看成人毛片无码视频|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女婷五月99播放| 国产亚洲999精品AA片在线爽|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国产精品中文av专线| 午夜宅男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日本精品不卡一二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不卡一卡二卡3卡四卡2021免费| 亚洲一区成人av在线|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视频站|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无码精品国产D在线观看| 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无码毛片|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