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園文化建設規劃(范文)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文化積累中和歷史積淀下形成的產物,是一個學校的形象和品牌,也是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生態系統平臺。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建設一個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并被師生認同,能使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環境系統和精神家園。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及主旨
主題:傳承學校五十年歷史,培育盛中精神,樹立共同的價值觀,打造和諧校園。
主旨:“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校園環境對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創設一個布局合理、整潔優美、寧靜有序、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文化氣氛濃郁的校園環境,無疑是廣大師生陶冶情操,構建健康人格,提高素質的良好平臺,也是一所學校提升檔次、擴大影響、形成特色的理想載體。具體表現為:
1、群體凝聚。盛中校園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樹立“嚴謹、務實、團結、進取”的共同價值觀,從而使師生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把師生的行為系于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
2、陶冶情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優美、有序、文化氣氛濃郁的校園環境始終能夠給師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激發師生熱愛學校、發奮學習、勤奮工作、弘揚正氣、崇尚健康、追求高雅的情懷。
3、規范言行。通過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達到觸動心靈、蕩滌思想、約束言行,無形、無聲的校園文化就是無處不在的道德準繩,當這種文化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時,社會上各種不文明的現象就會自然而然成眾矢之的,沒有市場。校園文化建設一旦形成規模、養成習慣,就會變成傳統代代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當師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和集體輿論的要求時,文化氛圍就會促使他自我調節矯正。
4、培養個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特長。多彩的校園文化適應了學生精神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避免了對學生人格塑造單一化的傾向。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并在活動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5、樹立集體意識。盛橋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校集體為單位,這要求師生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注意相互間的協作,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人際壓力。這種來自外環境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都要求師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以建成一種友好互助的群體氛圍。反過來,一個充滿朝氣、友好團結的集體會使師生親身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偉大,從而樹立個人要服從集體、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集體主義思想觀念。
6、增強競爭意識。盛橋中學的校園文化應是倡導一種“求真、尚德、明理、達智”的文化,能使師生在競爭活動中受到鍛煉,增強競爭意識,提高競爭能力;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盛橋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堅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對學生一生幸福負責”為基本理念,倡導無處不在、人人參與、賞心悅目、奮發向上的文化滲透,提倡高效、簡明、主題突出的組織形式,力求多層次、全方位、精構思,不斷造就具有盛橋中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形象。
盛橋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為廣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成長、發展的環境,因此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學生的文化建設。我們必須在優化硬件建設的前提下,側重精神產品的打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體現“六性”:一是科學性。要整體規劃,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文化建設必須滲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文化建設中;三是藝術性。要精心設計,嚴密組織,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富有藝術氣息,使人身在其中而有一種美的享受;四是時代性。要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特色;五是獨立性。盛橋中學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有與眾不同的東西;六是經濟性。文化建設要有藝術性并具時代感,不可一味地追求時髦、高檔、漂亮,強調綠化、美化、凈化。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倡導特色,注重環境;把握輿論,營造氛圍;活動引領,學科滲透;校外延伸,豐富載體;。
盛橋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文化建設,更是一種思想的建設,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齊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環境建設中特別強調的是整體規劃、合理布局,要賦予盛中以生命的活力,體現盛中的文化底蘊和盛中人的精神面貌,突出“嚴謹、務實”的功能,彰顯“團結、奮進”的功效。
(1)確定教師共同的奮斗目標,建立教師新的評價機制,使激勵目標與素質教育要求相一致。進一步完善教職工聘任、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同時,將激勵渠道多樣化,滿足教師不同的發展需求。學校根據不同的教師,以及他們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做出的不同貢獻,給予不同形式的激勵。創造良好的干事業的氛圍,用共同的價值觀凝聚全體教職工,增強教職工的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發揮我校五十年積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作用,重視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通過校園精神、傳統的弘揚,倡導“嚴謹、務實”的校園文化精神,創設“團結、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造就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培養人格健康、品學兼優的學生群體。
(3)注重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校園的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沒有完備的“硬件”系統,校園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因此,學校要重視校容校貌、校園內部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裝飾、校園綠化、美化等自然景觀的建設,重視花草樹木、名人塑像、時代雕塑、文化長廊等人文景觀的設置,重視道路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寢室文化的設計,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①設立名人塑像
在現有“學海明珠”雕塑的基礎上,在大門主干道的兩旁設立名人塑像群,通過名人名言引領、激勵學生在知識的殿堂中“勤學、善學、樂學、博學”。
②懸掛“一訓三風”
在廣泛征集的基礎上,確定盛橋中學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通過各種形式和方式讓師生處處見到、時時提醒,促使師生共同努力形成共識,在校訓的引領下,逐步靠近、達成目標。
③張貼文明用語
規范的言行要靠思想引領,文明的習慣養成要靠輿論支持。在教室、走廊、寢室等公共場所張貼一些勵志用語和文明用語,既是對師生的一種提醒和督促,又是明確做人的道德標準,同時也是做成事的態度和責任。
④建設文化長廊
在教學區和教師生活區的隔離帶上建設校園文化長廊。開辟宣傳欄,對師生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對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深度的報道和宣傳。搞好讀報欄,擴大正面宣傳力度,大力宣傳中外最新政治、經濟動態,介紹中外科學文化名人、介紹科技成果。做好校務公開,及時張榜公布日常工作重點和學校重大事項,讓師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
⑤設置校園小景
根據校園現有的整體布局,結合校園環境整治,進行科學的合理規劃。大門主干道兩旁、新教學樓的前后廣場、老教學樓與辦公樓之間、水塘周圍、學生公寓四周、辦公樓的東側、教師公寓之間空地等,分別設計和建設“校園十景”(見附表),并分別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力求達到教育性和藝術性的融合,使學生所能到的地方都帶有啟發性和教育性,讓校園的每一塊地方都會“說話”,形成整個校園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
(4)活動引領,學科滲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求真、尚德、明理、達智”的人生追求。在文化活動中,將各種校園文化要素貫穿起來,構成豐富的教育面,形成有機的教育平臺。每學年開學召開開學典禮,每周一舉行升旗儀式,每年的“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七一”黨的生日、國慶節、教師節、元旦節都要開展專題教育,一個節日一個專題,以座談會、辯論會、演講會、征文、書畫展、文藝匯演等多種形式文化藝術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推進高雅文化進入校園,不斷提高文化藝術活動的層次和品位,對學生進行各種主題教育,激發興趣、陶冶情操。
(5)構建校園文化新載體。充分利用現代通訊和網絡的技術支持和優勢,重視把握正確的校園輿論導向,構建具有時代特色校園文化新載體。鞏固盛橋中學網站、廣播站、校信通等宣傳教育平臺的建設,籌劃校園報刊、班級周報等新的媒體,營造高格調,高品位,藝術性,思想性,理論性強的輿論宣傳格局。
(6)校外延伸。積極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門對學校周邊的文化、娛樂、商業經營活動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強化校園內外安全管理,努力營造安全、文明的環境,構建和諧校園。加強“家校聯合”,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管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實施請進來戰略,邀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到校舉行專題講座,拓寬認知的窗口。
文化造就,千秋功業。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和完善,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必將極大推進學校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為盛橋中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附:校園十景建設規劃
名 稱
|
地 點
|
建成時間
|
備 注
|
文 苑
|
大門東側
|
2009年
|
營造文學作品閱讀
和創造氛圍
|
英 語 角
|
大門西側
|
2009年
|
加強英語口語交流,
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
健康樂園
|
體育場
|
2009年
|
鍛煉、健體、強身
|
學海、無涯池
|
后側池塘
|
2010年
|
廣闊無邊的學問領域
|
數學迷宮
|
行政樓前
|
2010年
|
游戲、智力的比拼
|
理化天地
|
老教學樓后東側
|
2010年
|
體驗科技的力量,
感受先進的科技成果
|
生 物 園
|
行政樓東側
|
2011年
|
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倡導環境保護意識
|
史 鑒 壁
|
老教學樓東側
|
2011年
|
能夠借鑒的勵志、
勸學故事與歷史事實
|
孜孜、不倦亭
|
后側池塘東側
|
2011年
|
倡導工作或學習
勤奮不知疲倦
|
天 象 廳
|
科技樓樓頂
或地面
|
2011年
|
感受宇宙的奧妙與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