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9日報道,根據一項最新天文研究顯示,當一顆恒星以猛烈超新星形式死亡時,其行星系統內的行星可能會被巨大的力量彈出離開原來的軌道,漫游在星系中而幸存下來。科學家預測,這種幸存下來的行星很可能孕育外星生命。 據悉,至少是太陽7-10倍質量的恒星才能演變成為超新星,這股強大的恒星爆炸可以使任何內部行星陷入混亂之中。這些行星有的燒焦被吞并,有的穩定環繞在超新星殘骸周圍的軌道上,有的則被彈至更遙遠的太空軌道。位于行星系統邊緣的行星更容易被拋離,在其它幾顆恒星的引力作用下沒有固定的運行軌道,形成自由運行的行星。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迪米特里?薇拉斯(Dimitri Veras)是該研究項目負責人,他說:“由于每顆恒星都將死亡,因此將足以引發大量行星被噴射,從而在星系中可形成大量自由行星。觀測證據顯示:在恒星之間自由漂浮的行星數量遠超過環繞其軌道的行星。” 據報道,至2011年5月,一支天文學家小組描述現已觀測到10顆行星獨立漫游穿過星際空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天文學家施坦因?希古拉德森(Steinn Sigurdsson)稱,這項最新驅逐機制可以解釋那些新生行星如何逃離它們的行星系統,并預計宇宙中大約有數十億顆自由運行行星存在著。 這項最新研究還表明,在極特殊情況下,許多幸存行星可能與超新星殘骸相結合,在恒星爆炸后遺留的中子星或者黑洞周圍找到一個新的運行軌道。 該項研究中最值得探索的一個問題是,生命體很可能存在于這些幸存下來的自由行星上。被稱為“行星獵人”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博士后約翰?戴伯斯(John Debes)稱,如果某顆自由行星具有足夠的內部熱量,并支持地表下巖石層生命體,就可能孕育生命。他還說:“地球擁有保持生命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地球有機會被彈出軌道之外,那么它仍極有可能孕育生命。” 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在無主恒星的行星系統中,氣候學、地球動力學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也能孕育產生生命體,尤其是那些具有熱液噴口的地下海洋,流動的能量流足以運行一個生物圈。科學家認為,生命未必一定要按照地球的模式來發展,也許我們覺得很惡劣的環境卻恰恰適合其他生命存在。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命需要水和氧氣,以及適宜的穩定條件,這只是存在于地球生命的必須條件,不應該推廣到整個宇宙,或許宇宙的某處存在另外一種形態的生命,它們不需要氧氣和水,而是依靠其它的物質生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