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輝煌——激戰太平洋


☆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1月22日,日本海軍的機動部隊在擇捉島的單冠灣集結完畢,它的目的是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六艘大型航空母艦:“赤城”號、“加賀”號、“翔鶴”號、“瑞鶴”號、“蒼龍”號、“飛龍”號在十余艘其它艦只的配合下,悉數披掛出征。
12月7日6時15分,由49架水平轟炸機、40架魚雷轟炸機、51架俯沖轟炸機和43架零式戰斗機共183架飛機組成的第一攻擊從六艘航母上起飛,向珍珠港撲去。7時40分,日機0在美國海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投入攻擊。大約一個小時之后,第二波81架俯沖轟炸機、54架水平轟炸機和36架零式戰斗機共171架飛機又接踵而至,這次攻擊同樣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
這次由航母“一手操辦”的大偷襲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戰果。美軍共有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艘油船被擊沉,另有多艘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被重創,總計損失艦艇40余艘,被毀飛機450架,陣亡2409人,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而日軍付出的代價是微不足道的,僅僅損失艦載機29架。
日軍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繼英軍奇襲塔蘭托之后又一次體現了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它徹底摧毀了各國海軍殘存的“大炮巨艦”至上的陳舊觀念,航空母艦也由此取代戰列艦成為現代海戰的主角。時至今日,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仍無可動搖。
☆ 大戰珊瑚海
珍珠港偷襲得手后,日本海軍繼續南下,準備攻占莫爾茲比港和圖拉吉島,從而控制珊瑚海,孤立澳大利亞。而遭到打擊的美軍為了給日軍還以顏色,不顧兵力不整,毅然決定向日軍發起反擊。

1942年5月7日,美軍“約克城”號航母的艦載偵察機發現了日本海軍機動部隊。上午9時,美軍24架魚雷機、36架轟炸機和16架戰斗機從“列克星敦”號航母起飛。11時整,美軍飛機開始集中攻擊日軍“祥鳳(Shoho)”號輕型航母,該艦被命中13枚炸彈和多枚魚雷,于11時35分沉沒。美軍在太平洋海戰中首開記錄,為珊瑚海海戰揭開了序幕。
5月8日,美軍從“約克城”號和“列克星敦”號上起飛了81架艦載機,分為5個波次向日軍航母艦隊發起攻擊。但密云和暴雨遮住了日軍艦隊,直到10時50分,美軍才發現了“翔鶴”號。7分鐘后,美軍轉入進攻。一番激戰后,“翔鶴”號被擊傷,喪失了作戰能力。

幾乎與此同時,早些時候從“瑞鶴”和“翔鶴”號上起飛的日軍艦載機也向美軍航母發起了攻擊。這場角逐的結果是“約克城”號和“列克星敦”號均受重創,后者艦體發生了大爆炸,最終沉入太平洋。遺憾的是,日軍未能抓住有利時機擴大戰果,“約克城”號得以幸免。
珊瑚海大戰是航空母艦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交戰雙方在大約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飛行員,雙方自始至終沒有見面,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嶄新形式。

☆ 決戰中途島
中途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但卻是美軍的前哨陣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日軍意欲奪取中途島,并尋機誘殲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日本海軍第一機動部隊擁有“赤城”、“加賀”、“飛龍”、“蒼龍”4艘大型航母,而美軍只剩下了“企業”號、“大黃蜂”號和負傷的“約克城”號3艘航母,實力對比有利于日軍。然而,最后的結果對日本海軍而言卻是災難性的。
日軍的致命錯誤是對敵情判斷不明和指揮官決策失誤。它先是無法確定美軍艦隊的準確位置,后又不能確定艦隊中是否含有航母。為了收回襲擊中途島的己方飛機,它又耽誤了攻擊飛機的出擊,喪失了千金難買的寶貴時間。當然,美軍俯沖轟炸機飛行員不惜性命的誓死攻擊也是美軍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1942年6月5日上午9時40分到10時12分,美軍共起飛了41架魚雷機向日本艦隊發動了第一波攻擊,但在付出了被擊落35架的代價后卻一無所獲。就在日軍為之歡呼時,美軍第二攻擊波--俯沖轟炸機殺到了,時間是10時24分。日軍航母大難臨頭了,“赤城”、“加賀”、“蒼龍”三艘帝國海軍的精華轉瞬化為烏有。

僅剩下的“飛龍”號航母向美軍發動了瘋狂的反撲,美軍的“約克城”號航母被重創,在6月7日早上沉沒。但“飛龍”號自己最后也沒有逃脫覆滅的下場。在被命中4枚炸彈后,“飛龍”號被日本海軍自己發射魚雷擊沉。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是世界海戰史上一場空前絕后的航母大戰。雙方對航母的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美軍最終以損失1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4艘日軍大型攻擊航母,更為嚴重的是,日軍失去了大批富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這個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從此發生逆轉,戰爭勝負的天平開始向美軍傾斜。
二戰輝煌——激戰太平洋
☆ 馬里亞納獵火雞
1944年初,節節勝利中的美軍急欲為B-29“超級空中堡壘”尋找一個理想的中繼機場,以便展開對日本本土的進攻,而馬里亞納群島正是一個絕好的地點。這一次,已經進入戰時體制的美軍一下子出動了15艘航母,而日軍在這一地區只有9艘航母,實力明顯弱于美軍。
但是,馬里亞納對日本的關系太重大了,日本海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與美軍決一死戰。6月17日,美軍第58特混艦隊承擔了主要作戰任務。它又分為4個航母大隊,,共轄有“大黃蜂”號、“約克城”號、“貝勞·伍德”號、“邦克山”號、“黃蜂”號、“蒙特里”號、“卡伯特”號、“企業”號、“列克星敦”號、“圣賈辛托”號、“普林斯頓”號、“埃塞克斯”號、“蘭利”號和“考佩斯”號14艘航母。日軍的兵力為“瑞鳳(Zuiho)”號、“千代田(Chiyoda)”號、“千歲(Chitose)”號、“大鳳(Taiho)”號、“瑞鶴(Zuikaku)”號、“翔鶴(Shokaku)”號、“飛鷹(Hiyo)”號、“隼鷹(Junyo)”號和“龍鳳(Ryuho)”號9艘航母。


6月19日上午,日軍艦隊搶先出動4波共計326架飛機起飛攻擊美軍。但就在日軍旗艦“大鳳”號進行起降作業而無法做反潛機動時,美國潛艇“大青花魚”號發射的一枚魚雷命中了它的右舷。由于汽油蒸氣外泄,該艦的腹部接二連三發生了大爆炸。禍不單行,12時30分,美國潛艇“棘刺”號又一次突破了日艦隊由驅逐艦組成的外圍警戒圈,向正在回收飛機的日艦“翔鶴”號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命中3枚。“翔鶴”號發生了一連串大爆炸,象一口活棺材一樣飄浮在洋面上。更為不幸的是,日軍的4個攻擊波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美軍航母安然無損不說,自己出擊的326飛機竟然被擊落315架,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戰斗中,美軍飛行員欣喜地喊道:“這就象古代的獵火雞呀!”“馬里亞納獵火雞”由此得名。

16時20分,美軍特混艦隊開始發起反攻。10分鐘內,85架戰斗機、77架俯沖轟炸機和54架魚雷機分別從6艘大型航母和5艘輕型航母上騰空而起,迎著夕陽飛向日軍艦隊。毫無還手之力的日軍拼湊出75架飛機起飛迎戰,但已無法阻止士氣正盛的美軍。攻擊大約持續了20分鐘,日軍航母“飛鷹”號被擊沉,其余多艘被擊傷。
大戰結束,日軍總共被擊沉3艘航空母艦,損失飛機400余架。從此,日本海軍日暮窮途,再也沒有力量同美軍航空母艦進行正面較量。雖然是2艘潛艇直接取得了戰果,但毫無疑問,美國航空母艦才是這場海戰的真正主角,它們攻守兼備,作出了極為出色的表演。
☆ 戰火中的航空母艦
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憑借本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軍工生產能力,在二戰中走的是大批量建造大型攻擊航母的道路。它所改裝的一些輕型航母主要擔負防空和反潛任務。

在羅斯??偨y的大力支持下,美國決定在1940財年建造11艘、1941財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但由于各種原因,最后只有5艘航母開工。珍珠港一戰使美國徹底清醒過來。美國政府和國會做出了加快建造“埃塞克斯”級的決定。計劃在1942財年造10艘、1943財年造3艘、1944財年造6艘。“埃塞克斯”級由此成為二戰中美國海軍的主力航母。它的基本性能是,全長265.79米,寬28.35米,標準排水量27200噸,滿載排水量34800噸,最大航速32.7節,15節時續航力15000海里。其飛行甲板長約262米,寬約29米,載機100-103架。編制艦員3442人,其中軍官382人。
“埃塞克斯”級航母裝有127mm高炮12門,并裝有40mm高炮32門(或68門)和20mm高炮46門(或55門)。它的防護能力也有很大增強,艦體被分為更多的水密隔艙??胺Q奇跡的是,在激烈的太平洋戰場上,該級航母雖屢受重創,卻沒有一艘被擊沉。該級航母最后建成24艘,其中17艘在二戰期間服役,7艘在戰后服役。

與此同時,美軍并沒有放棄輕型航母,它用“克利夫蘭”級巡洋艦改裝了9艘“獨立”級輕型航母。該級航母各艦之間不盡相同。以戰績最為顯著的“卡伯特”號為例,其標準排水量10662噸,滿載排水量14750噸,航速31節,15節時續航力13000海里。飛行甲板長約166米,寬約22米,載機30架,艦員1569人。艦上載有127mm炮2門,40mm高炮16門,20mm高炮10門。
至1945年初,美國已經建成服役的航空母艦達到52艘,正在建造中的有18艘,顯示了美國強大的國力和建造能力。
與美國相比,日本的工業能力就差得太遠了,在大型航母的建造上它是絕對拼不過美國的。因此,它只能走一條以改裝為主、少量建造為輔的道路。它先后利用潛艇供應船、水上飛機母艦和豪華郵船改裝了“祥鳳”號、“瑞鳳”號、“龍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大鷹”號、“沖鷹”號、“云鷹”號、“飛鷹”號、“隼鷹”號、“神鷹”號和“海鷹”號航母。這些航母的艦載機一般在30架左右,作戰能力不是很強。

日本航母改裝的代表作是超級航母“信濃(Shinano)”號。該航母由“大和”級戰列艦改裝而成,標準排水量即達62000噸,這一記錄一直保持到二戰結束后很長時間。它的航速為27節,18節時續航力10000海里。 其飛行甲板長約256米,寬約40米,可載飛機42-48架。艦上有127mm炮16門,25mm高炮145門,艦員2400人。它的最大特點是防護能力強,其飛行甲板的裝甲厚度為75mm,其上還有厚200mm的鋼筋水泥層,據稱可抵御500千克航空炸彈的攻擊。不幸的是,對它的攻擊來自水下。1944年11月28日,“信濃”號首次出航從橫須賀港駛往吳港。次日凌晨3時16分,美國潛艇“射水魚”號向它連續發射了6枚魚雷,有4枚擊中了該艦右舷。由于艦上損管人員缺乏實際經驗,搶修不力,這艘花費6年時間苦心建造的巨艦,在完工后不到10天的首航中就葬身海底,成為世界海軍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艦。

在改裝的同時,日本海軍也沒有放棄建造真正的航母,其中就有日本海軍最大的航母“大鳳(Taiho)”號。該艦水線長253米,寬22.7米,標準排水量29300噸,滿載排水量34000噸,航速33噸,18節時續航力10000海里。飛行甲板長約257.5米,寬約30米,載機63架。艦上裝有100mm炮12門,25mm高炮66門,艦員1649人。為了對付俯沖轟炸機的進攻,“大鳳”號的飛行甲板有非常強的防護裝甲。它在日本海軍中還最先采用了封閉艦首,極大提高了適航性和耐波性。

中途島海戰之后,日本海軍對大型航母的需求越發迫切,于是以“飛龍”號為藍本建造了3艘“云龍(Unyru)”級航母:“云龍(Unyru)”號、“天城(Amagi)”號和“葛城(Katsuragi)”號。該級艦全長227.35米,寬22米,航速34節,18節時續航力8000海里。其中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載機65架。艦上裝有127mm炮12門,25mm高炮93門,艦員編制1100人。
從日本海軍的第一艘航母“鳳翔”號算起,至二戰結束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其中專門設計建造的為10艘,改裝的為15艘。與美國比起來,這個數字太可憐了。
戰 后 風 流
☆ 舊貌新顏的“中途島”號

二戰結束后,日本當然不能再有航空母艦,英國也由于國力衰落而使航母難以得到較大發展,前蘇聯則是因為戰略思想的原因而使航母遲遲未能露面。只有美國既擁有超強的國力,又有稱霸全球的戰略意圖和實際需要,所以傾其全力發展航母。實際上,戰后的航母發展史也就是美國的航母發展史。
“中途島”級航母是在二戰中開始建造的,由于戰爭結束,該級艦只完工了3艘:“中途島”號、“羅斯福”號和“珊瑚海”號。它們走過了從二戰時期航母向戰后現代化航母轉變的路程,載機從螺旋槳式變成了噴氣式。
“中途島”級建成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其艦長295米,艦寬41.5米,4臺蒸氣輪機,功率155820千瓦,航速33節,標準排水量45000噸,滿載排水量60000噸。該艦可載機100架,艦上人員2500名,空勤人員1600名。建成時艦上裝有14門127mm炮,21座4聯40mm高炮,28座20mm高炮。它采用直通甲板,敞開式艦首,一條軸向跑道,2部液壓彈射器,三部位于中心線上的升降機,飛行甲板和艙壁采用裝甲防護。

進入五十年代,艦載機逐漸發展成噴氣式飛機,英國人又發明了斜角甲板,對老航母的改裝勢在必行。
1954年1月,“羅斯福”號率先開始進行為期2年的改裝。直通甲板改為斜角甲板,三部升降機改在舷側,彈射器改為3部蒸氣彈射器,2部在直通甲板,1部在斜角甲板。艦上安裝了英國研制的助降系統和著艦攔阻系統,裝上了先進的“塔康”導航雷達,并拆除了8座127mm炮。其余兩艦也先后進行了改裝。

1966-1970年,“中途島”號又進行了第二次改裝,其排水量達到64700噸。飛行甲板最寬處已達到77米,斜角甲板增加到13度,飛行甲板面積由11430平方米增至16200平方米,升降機的提升能力也由37噸增至55噸。艦上安裝了戰術情報和指揮系統,艦員的生活條件也大有改善。
1986年4-6月,“中途島”號在日本橫須賀基地進行了第三次改裝。這次它的排水量又增加了3000-3500噸,水線部分的甲板寬度增加了6米,并安裝了新型通信器材。三次改裝后的“中途島”號參加了戰后美國的多次軍事干涉行動,直到1991年參加了海灣戰爭后,一生榮耀的“中途島”號才退出現役。
同屬該級的“羅斯福”號和“珊瑚海”號就沒有這么幸運。它們只經過了五十年代的一次改裝,分別于1977年和1990年退役。
☆ 名噪一時的“福萊斯特”級


“福萊斯特”級是戰后美國首級專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建造的航母。該級航母共建四艘:首艦“福萊斯特”號,1952年7月開工,1955年10月服役;第2艘“薩拉托加”號1952年12月開工,1956年4月服役;第3艘“突擊者”號1954年8月開工,1957年8月服役;第4艘“獨立”號1954年7月開工,1959年1月服役。
該級航母長326.4米,寬76.3米,4臺蒸氣輪機,總功率205800千瓦,航速33節,續航力30節時8000海里。該級各艦排水量不完全相同,但均在79000噸-81000噸之間。艦上人員2900人,航空人員2279人。
該級艦的艦體結構有了突破性發展。其艦體從艦底到飛行甲板形成整體箱形結構,增強了整個艦體的強度;首次采用封閉式艦首、封閉式機庫和封閉式飛行甲板;首次采用斜角式飛行甲板。它裝有4座大功率蒸汽彈射器,2部位于艦前端,2部位于斜角飛行甲板前端。在降落甲板上有4道攔阻索和1道攔阻網。該艦配備4部升降機,左舷1部,右舷3部。
該級艦最初裝有8座單管127mm炮和36門76mm高炮。在以后的改裝中,這些火炮先后被拆除,換裝成2座“海麻雀”艦空導彈系統和3座“密集陣”近防系統。


在50年代中期以后,該級各艦都進行了一些改裝。而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改裝是在80年代。“薩拉托加”號在1980年10月至1983年2月;“福萊斯特”號在1983年3月至1985年5月;“獨立”號在1985年4月至1987年8月。而“突擊者”號沒有進行這一輪改裝。
改裝的主要內容是:一是對艦體和各種主、輔機以及消防、燃油、蒸汽、彈射器系統進行全面檢修,并增加了日造水454600升的凈水裝置。二是對武器系統和電子設備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改進,換裝了“SPS-49”和“SPS-48C”新型雷達。三是換裝了彈射力更大的新型蒸汽彈射和制動力更強的液壓攔阻裝置,加大了升降機的尺寸和提升力。四是增設了反潛戰術支援中心。
☆ 常規動力航母之最:“小鷹”級




50年代被稱作“超級航母”的“福萊斯特”級在服役過程中陸續發現了不少缺點,在1956年開始建造第5艘時作出了較大改進。改進后的4艘被稱為“小鷹”級,分別為“小鷹”號、“星座”號、“美國”號和“肯尼迪”號。
這3艘艦的服役日期分別是:1961年4月29日、1961年10月27日、1965年1月28日。該級艦飛行甲板長318.8米,寬76.8米,相當于3個足球場大,可載各型飛機80余架。它從底層到艦橋頂部分為18層,飛行甲板以下有10層。全艦編制人員5480人,其中艦員2930人,航空人員2480人,司令部人員70人。
比之“福萊斯特”級,“小鷹”級的島式上層建筑明顯后移,升降機改為島前方2個,后面1個。“福萊斯特”級位于左舷斜跑道前方的1部升降機影響斜跑道的應用,“小鷹”級將其移到斜角甲板舷側后方,從而大大方便了飛行作業,這也成為以后核動力航母的標準形式。此外,它在設計時就取消了8座127mm炮,代之以2座雙聯“小獵犬”艦空導彈。后來在改裝時,又用3座8聯“北約海麻雀”防空導彈取代了“小獵犬”,并加裝了3座“密集陣”近防系統。
“小鷹”級航母是航空母艦發展史上最大、最先進的一級常規動力航母,但常規動力航母在美國也走到了盡頭。“肯尼迪”號航母是美國歷史上最后一艘常規動力航母。隨后,核動力航空母艦開始在世界大洋中獨領風騷。
獨 霸 天 下
★ 歷史性飛躍

1954年9月,美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建成服役。核動力的航程幾乎是無限的,這一動力方式也可以用于水面艦艇上,威力巨大、使命獨特的航空母艦自然是它的最好載體。
1958年2月4日,美國第一艘、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開工建造。它于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與前輩們相比,“企業”號的核動力體現出了一系列優越性。
首先,沒有煙囪帶來了許多好處。常規航母上的進氣道、排氣道和大型煙囪不僅占去大量空間,而且降低了艦體強度。它們排放的高溫廢氣一方面嚴重腐蝕艦上設備,一方面也會產生湍流而影響飛機的著艦。而核動力航母一勞永逸地消除了這些問題。
其次,大量空間被節省下來,可以裝載更多的航空燃油、武器彈藥和補給品,更適合航母這一戰略性兵力的作戰特點。第三,核動力使航母具有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核燃料更換一次即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這在常規航母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核動力航母的工作、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它沒有煙囪排出的有毒氣體的影響,沒有惱人的噪聲。進氣道和煙囪所節省下的空間使居住艙室更加寬敞,巨大的動力資源可以大量淡化海水,也可以使艙室的空調效果更好。不要小看生活條件的改善,在長期枯燥乏味的海上生活中,良好的生活條件可以大大激發艦員的工作熱情。
具體到“企業”號,它全長342.3米,寬40.5米,8座A2W型壓水反應堆,總功率205800千瓦,航速33節,標準排水量75700噸,滿載排水量94000噸。艦上人員3215人,航空人員2480人,另有司令部人員70人。該艦飛行甲板長331.6米,寬76.8米,機庫長223.1米,寬29.3米,高7.6米,設計載機86架。

“企業”號的艦體結構與“小鷹”級基本相同,安裝有4部大功率蒸汽彈射器和4部舷側升降機。其強力甲板厚達50mm,在關鍵部位設有防彈裝甲,水下部分的舷側裝甲厚達150mm,并設有多層防雷隔艙。它裝有3座8聯MK-29“北約海麻雀”防空導彈和3座 MK-15型“密集陣”系統。電子戰系統為SLQ-32電子對抗/支援系統、“水精”拖曳式誘餌系統和4座6管MK-36紅外/箔條干擾發射器。艦上裝有1部SPS-48C三座標對空雷達、1部SPS-49遠程搜索雷達,1部SPS-67對海搜索雷達,6部MK-95“海麻雀”導彈制導雷達,以及導航、著艦引導等共20部雷達。指揮系統為先進的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為了驗證核動力水面艦艇持續航行的能力,在1964年下半年以“企業”號航空母艦、“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核動力巡洋艦組成了環球航行編隊。在長達64天的連續航行中,編隊總共航行了32600海里,而且只依靠本艦核動力,不進行任何海上補給。這一環球航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艦艇所具有的無比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