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旅游景點介紹(瘦西湖),煙花三月下揚州(古、文、水、綠、秀--煙雨樓臺讀揚州一)
2010年03月14日 星期日 21:47
瘦西湖——把風彈酒醉月三 不化清雨哪化紅, 倚窗憑風斷耳松, 二十四橋過夜醒, 未見玉人蕭聲聲。 十里堤畔柳藏鶯, 自有徐園古人情, 過了滿園百花爭, 唯見船娘漿千橫。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運河交匯處,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悠久燦爛的歷史給古城揚州留下了點點勝跡,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明清私家園林何園、個園,眾多的人文景觀,秀現的自然風光。湖上園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剎大明寺。揚州以其:“古、文、水、綠、秀”聞名遐邇。 揚州歷史久矣,從春秋時代吳王筑邗城開始,歷經兩漢魏晉,五代盛唐,宋元明清,民國公元。漫長的歲月,揚州經歷了“歌吹沸天”的繁盛,又飽受了“廢池喬木”的悲愴。主人對我們說:要解讀揚州的歷史,請去看一看“雙博館”吧!“雙博館”是揚州博物館和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簡稱,建在風光迷人的人工湖邊的新城區。漫步在博物館的各個展廳里,從那些豐富古老的出土文物中,讀到了揚州的發展歷史和文脈。漢代廣陵城的繁榮,隋唐時代南北運河開通帶來的活力,明清時代漕運暢通和鹽務興盛再度顯現出的令人眩目的繁華。在中國雕版印刷館內,通過揚州雕版肇始于唐,發展于宋元明,興于清,至今還珍藏著30萬片古籍版片的解讀,通過如今出版《四庫全書》的壯舉,我們看到了文明智慧之光如何通過印刷與閱讀廣泛傳播的經歷。如今雖然進入電腦時代、數碼時代,但古代揚州的雕版印刷功莫大焉!這里展出的“揚州八怪書畫展”也令人大開眼界。它展現了被稱為清代“康乾盛世”時期“天下名士,半在維揚”的盛況以及他們“個性鮮明,不拘成法”的藝術風格。我們在館內還看到一尊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據說是世上僅存的3件中華“國寶”之一,其精美、昂貴以此件為最。揚州市重視文物遺存的開掘與保存,陸續開發了唐子城南門、羅城西門、宋大城古城門遺址;以歷朝文化為主線,開發和修葺了漢廣陵王墓、隋煬帝陵、古運河、迷樓遺址以及準提寺、汪氏小苑、吳臺道宅第、盧氏鹽商住宅等古剎名園,再現了“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和“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境界。我過去在讀歷代文人描寫揚州的詩文時,總感到昔日揚州繁華與美麗景觀的破敗與消失,是一種難于彌補的遺憾。而今天的揚州人在“打造文化揚州”時,用修舊如舊或索驥重建,再現這些令人遐思的人文景觀,似乎讓人們再度找到了迷失的揚州,重新體驗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揚州。 揚州美,最美瘦西湖。揚州朋友告訴我,瘦西湖其實不是湖,而是由幾條河道組成的狹長水面,其中點綴著一些島嶼,水郭江鄉,加上千百年來逐步建成的文物古跡、亭臺樓閣、園囿花樹,在瘦西湖沿岸形成了歷代文人墨客歌詠不休的特殊景觀。在歷史上多少官宦紈绔,不正是沖著這如夢如幻的美景而“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嗎? 這次游瘦西湖,坐上了一艘名為“康熙一號”的豪華游船。那天有一女樂手,用揚琴彈奏各種動人的吳越曲調,一路聽歌、品茗、觀景,加上那位靚麗而非常職業的女導游娓娓動聽的講解,確實覺得看景越多,游興越濃。但當地的朋友卻說,游瘦西湖最好是坐“船娘”駕駛的“小艇”,那才是真正別有風味。我前兩次游瘦西湖,不知道有“船娘”一說。后來讀了郁達夫先生的《揚州舊夢寄語堂》和朱自清先生的《夏日的揚州》,才知道瘦西湖上有一批從事撐船職業的女人,被稱為“船娘”。這些表現揚州“水文化”的“船娘”,“以亂頭粗服,風趣天然為勝”,“撐船的姿勢也很優美”。在大力發展旅游事業的今天,瘦西湖上的“船娘”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坐在游艇上看到有許多“船娘”駕駛著小艇在招徠游客。不過今日的“船娘”已非“亂頭粗服”的女人,而是統一著裝的靚女。她們都穿顏色花白相間的緊身布服,頭上包扎著花白頭巾,風姿綽約,楚楚動人。 人們在飽覽揚州風光,大飽眼神之后,大概就想要大飽口福了。因為揚州的美食也是揚名天下的。歷朝歷代,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文人雅士,到了揚州都要談論和品嘗揚州的美食。記得曹聚仁先生的《食在揚州》一文中說到:揚州的吃,是鹽商們培養起來的。“烹飪之技,家庖最勝,如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沒骨魚、汪文密車螯餅、管大骨薰湯、觜魚糊涂、孔刃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喬,風味皆臻絕勝。”這些名菜,目前在揚州的大小賓館、街肆酒樓,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繼承。令人難忘的還有揚州茶館。那天早上,主人請我們到百年老店富春茶社喝茶。其實這里喝茶的方式同廣東人差不多,也是邊喝茶邊吃點心。富春茶社經營的“淮揚細點”中外馳名,這里有三丁包、千層油糕、翡翠燒賣、蒸餃、雙麻酥餅、三丁雪梨等等,而其中最引起大家話興的則是“蟹肉湯包”。這種湯包歷史悠久,制作精良,聞名遐邇。初到揚州的人,這熱得燙手的湯包如何吃,成了一個難題。主人告訴我們:吃湯包要“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后喝湯”。不過現在又有了更先進的吃法:一個小盤托著,用吸管鑿個洞,像喝易拉罐飲料一樣,也就避免了一些麻煩。揚州美食,充盈著文化色彩,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揚州炒飯) 瘦西湖位于揚州市城西北,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清乾隆時期盛極一時,成為揚州雍容華貴的象征。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似修長清麗的窈窕淑女。十里瘦西湖,有二十四橋、五亭橋、白塔、大虹橋、小金山、徐園、吹臺、月觀等名勝。瘦西湖以“瘦”為特征,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筑古樸多姿,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化,引人入勝。
大明寺位于揚州城西北的蜀岡中峰,是始建于南朝劉宋時期的古剎。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登臨賦詩,傳為佳話。 其前院有一株高丈余的瓊花樹,樹葉繁茂,春天花開白如玉盤,有“揚州瓊花,世間無雙”之譽。唐代鑒真大師曾主持此寺,傳經講律。今大明寺內的鑒真紀念堂為唐代風格建筑,于1963年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建成,正殿須彌座上供奉的以干漆夾貯制作的鑒真坐像,閉目冥思,神態堅毅安祥。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寶殿西側的“仙人舊館”內,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揚州任太守時建。今堂內還掛有“風流宛在”、“坐花載月”的匾額,堂北檐掛林肇元題“遠山來與此堂平”匾額。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景點3 個園
個園以假山堆疊精巧著名。假山采取分峰疊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游園一周如歷春夏秋冬四季,是揚州園林中最具特色的一景。
景點4 何園
景點6 文昌閣 位于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處,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因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故名“文昌閣”。閣高24.25米,八角三級磚木結構建筑。閣的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登樓四眺,遠近街景,盡收眼底。每于節慶之夜,閣上彩燈輝耀街衢,為揚州鬧市的一處佳景。文昌閣不僅是著名古建筑,也是揚州城市的重要地標。
景點10 石塔
景點11 觀音山
景點12 文峰塔
景點14 史公祠
景點15 準提寺 位于揚州老城區北,毗鄰個園 。為“揚州二十四叢林”之一,始建于明朝,是揚州古城區現存規模的、建筑群保存完整的寺廟之一。其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閣等古建筑,清學者阮元曾在寺內保存有宋代石刻“三公石”,院內還存古銀杏一株。現寺內建有揚州民間收藏展覽館,展出的收藏品有火花、煙標、票券、雨花石和民間古床等。 景點16 二分明月樓
景點19 瓊花觀
景點游覽: 大家一定等得急了吧,這可是重頭,篇幅也最長,所以就放在最后了。不過要是都介紹全了,大家不就沒懸念了?我就介紹一些很著名的或是一般人容易忽略但值得一去的地方。揚州的景點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瘦西湖景區、蜀崗景區和其他一些地方。 一、瘦西湖景區: 1、四橋煙雨:位于瘦西湖東岸,與小金山隔湖相望。建于清康熙年間,乾隆南巡時,賜名"趣園"。園景久廢。1960年秋,于舊址建四橋煙雨樓,樓高二層,面西三楹,四面廊。登樓極目遠眺,諸橋形態各異。向南看,有春波橋、大虹橋,向北看有長春橋,向西看有玉版橋、蓮花橋,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卻橋橋造型各異,風格趣味全然不同。 2、徐園: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園構筑于"桃花塢"舊址,位于瘦西湖長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韓園桃花塢故址。為紀念參加辛亥革命的軍長,后被袁世凱派人炸死的徐寶山而重建的園中園。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過池是館軒,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而稱聽鸝館。整個院落工整而又具變幻。繞過徐園,立于小紅橋,小金山聳立,湖面陡然放開。徐園規模不大,占地0.6公頃。但結構得體,庭院起承轉合,錯落有致。內有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館等景。徐園作為瘦西湖的屏風,使景區由序幕拉開,進入高潮,構園手法十分高超。 提示:乘船的話在徐園門口游船會停下讓游客留影的,但是進去就不行了,船哪能等那么久呢,不過只要逛過“何園”,徐園就算了。 4、釣魚臺:是瘦西湖中一小島,原名吹臺,建于長渚之端。乾隆下江南時游覽瘦西湖,在此處說要釣魚,當地官員暗中派熟水性的人拿著活的鯉魚、頭頂荷葉潛伏在周圍,不論乾隆的魚鉤到哪里都能釣上鯉魚,且只有鯉魚,意為“只有鯉魚敢躍龍門”。乾隆大喜,提“釣魚臺”三字,故亦稱釣魚臺。但因風化等原因,看不見了,現在的“釣魚臺”是劉海粟寫的。面吹臺偏北而立,視西側圓門,景收五亭橋;看南側洞門,映白塔高聳。以門借景,昔有"三星拱照"之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