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胡明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名為《微塵》。這個展覽名稱讓我心中一動。 我能清晰地感覺到,胡明哲是把晶瑩、美麗的巖彩顆粒,把毫無矯飾的纖維絲當作生命體來對待的,于是創作時靜觀其變,“時而沁入其中,時而扶助催化”,以無為法,幫助它們各安其所。從一種形態變換成另一種形態,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中的重新安頓。這是我心動的原因所在。 把所用的巖彩顆粒喻為微塵,更把自己看作是時空中的一粒微塵,胡明哲用這樣一種生命平等的關懷在畫布上實現了一個有情世界。 胡明哲使用的繪畫顏料,是作為地殼組成部分的巖石經過細致地研磨制成的,即使細小,仍舊保持著堅硬的質感。這些自然界中的天然造物,吸收日月之精華,自身的那種美麗色彩自有一種生命的光華,是人工無法比擬的。這些寶石或者類寶石研磨出的微塵,組合成新的形態,在亞麻布上找到新的居所,跟周圍的其他微塵匯聚成新的實相,顏料的特性賦予了作品熠熠生輝的光彩,對觀眾的心靈發出召喚。 1992年到日本留學的胡明哲,在異國的教室里發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材料,中國工筆重彩畫的一些原料和壁畫的一些顏料在日本繪畫中得到保存。正如常書鴻在法國見到敦煌壁畫時的震撼感,召喚著他回到祖國研究敦煌,胡明哲自覺地負荷起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撿拾回家的責任。 1994年,胡明哲回到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教,在教學和創作中不斷思考天然礦物顏料在布面上的表現語言,逐步對巖彩畫進行定義,并在教學中予以實踐。她指導的學生用巖彩完成的畢業創作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為巖彩畫的事業儲備了一批人才。 展覽中展出的許多大幅新作,是胡明哲近些年來用巖彩、纖維和水作為繪畫材料創作的。作品從最初的對現實中人物、場景的描摹,轉向對自然,對心靈,對人類生活居住城市的思考的摹寫。這不僅僅是她創作思路的演變,更是她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對“天人合一”的中國繪畫的回歸。 一位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對一切生命的歌頌和感動凝結在畫布上。從“有我”地在場關注,到“無我”地對自然的贊嘆和喜悅,胡明哲融進了中國古老文化的長河,并以身實踐,增添這文化的生命力。 這微塵何其大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