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墻有奧妙-----“中心”師制班97級學員蹲墻體會集粹
(摘自1998/3智能氣功科學)
組場蹲墻----事半功倍的練法
(王立明)首先應明了蹲墻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閭,調整氣機使之平衡,練周身的整體性。
(馬鳳敏)組場時先要要調整身形:腳尖抵墻,全身放松,肌肉和肌腱松弛不繃緊,重點體會脊柱和腰部的放松;用百會把身體領起來,似整個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腳好像感覺不到身體的重量。然后意想身體周圍及體內都是藍藍的虛空,體內外是一個整體。
(韓樹秋)調整身形要和調神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精神處于集中、安詳、端莊穩重的狀態。調神時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間。要進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這樣身體容易放松、內外氣能很好融通。
(蔣翔生)蹲墻之前認真組場,這樣練起來就比較輕松,不累,很容易進入氣功態。
正確的身形引導氣機正常運行
(王皓清)蹲墻頭要正,要有百會懸領的意念,兩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領的意念;尾閭要下垂,像有個東西墜著。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還要照顧到尾閭,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時還要提會陰,這樣命門就自然向后放松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閭,但頭部、耳根、大椎還要有上領的意念。這樣上拉下墜,姿勢就基本正確了,不會有身體向左或向右偏的錯誤動作了。
(王思霓)蹲墻要注意百會上領,下頦回收。這樣做既可以減輕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與墻摩擦。下蹲時要注意由尾閭拉著整修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壓下去,腰部盡量向后放松。
(董軍林)開始練蹲墻,感覺氣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脹感。老師說,要把下頦收住。再練時,我就注意了下頦回收,經過幾天練習,氣就通了過去,不適感消失。
(范展霞)蹲墻初期,未注意大椎上拔,氣沒有很好地上升滋養大腦,故神較疲乏,上課愛打瞌睡。后期,調整了姿勢與意念,頭部氣明顯充足,上課不再打瞌睡了。
(鄭桂紅)以前蹲墻只求數量忽視質量,下蹲時尾閭扣得不夠,重心掌握不穩,至使脊柱左右擺動,時間長了造成體內氣機不平衡。老師糾正動作后,下蹲時我注意扣尾閭,突命門,體內氣機就平衡了。
(李山灼)蹲墻時要注意:兩腿均勻用力,這樣才能使體內氣機平衡。要使兩腳內側并擾所形成的直線必須與墻垂直;然后在蹲墻過程中,注意用百會上領著,始終保持身體的中正,既不往左,也不往右,如果感覺到身體偏向某一邊了,可以用領百會來調整。
兩腳掌要平鋪于地,使整個腳掌能均勻受力。剛開始蹲墻時,也許重心會落在腳后跟或偏于腳外側或內側,時間長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發麻、發木。我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受力輕的部位加重意念。這樣,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漸受力了。原來受力過重的部位也不再發麻發木了。
(王艷紅)記得一段時間,我蹲墻總是右腳力重,起初以為,氣機不平衡練久了自然就平衡了。經老師指點,我認識到如果不注意正確的姿勢,盡管刻苦練,但效果不會理想,甚至導致氣機的偏頗。
(孫文斌)姿勢的正確與否,哪怕只有細微的不同對功效的影響也會相當大。……練功時,手的位置對強度與功效也有很大的影響。當手與墻或腿接觸時,難度頓減,脫離接觸后,腰肌所受力隨即增強。至于手臂背后或撐臂,腰、腿所受的力則更大。
運用意識是關鍵
(佚名)……開始時,被動地蹲,滿身是汗,兩腿酸疼,但收效不大。……意念集中到脊柱上,隨著蹲墻動作的一起一落,每個脊柱也隨之一開一合,再后來,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兒,內視著腰椎的一開一合,以加強松腰的效果。這樣主動運用意識后,蹲墻不再覺得累了,一起一落輕飄飄的,每天都有新進步。
(凌忠梅)蹲墻有了一定基礎后,……下蹲時用神光看著脊柱往下落,耳朵聽著里面的動靜,用形象思維想著腰椎被拉開;起時看著聽著全身的氣機變化。隨著體察深入,雜念也少了,氣向體內滲透得也深了。
(陶青宇)蹲墻時,意識里不能有墻,……,四周空蕩蕩的狀態,這時,你也許會突兀地停一下,此時,很容易體會到一種虛無的境像——整個的身形和周圍的空間融為一體了……
(朱豐)我在蹲墻中注重“神形并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鍛煉:腦子里一發“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發“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確。這樣做……雜念不容易出來。此方法也被我用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有時受外界刺激,引起情緒變化,知道這樣不對,但光用意念還不容易克制它,就站到墻邊快速地蹲墻,同時意念不停地出指令,這樣情緒就漸漸調節過來了。…… 我連續蹲墻38小時零20分 (釋延龍)
聽到60多歲的李佩珊老師一次蹲墻1萬個的信息后,我想: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于是,我調整了自己的練功內容,每晚子時起安排蹲墻。在50多天中,我從三個小時起步,以后逐漸增加時間。1997年12月底,中心放寒假,我就有了更充足的蹲墻時間,從6小時到9小時、12小時。為了保證質量,我蹲墻一般都保持在每小時蹲261個左右,并配合意守和呼吸:下蹲時呼氣,同時尾閭前扣,腰向后放松,意念涌泉穴與混元竅連在一起,意想自己整個身形入地三尺;上起時吸氣,百會上領,把天門與混元竅連在一起,同時意念到虛空,把脊柱各節都抻動開。這樣蹲,每次都好像飄起來一樣,非常輕松。最后,我終于以38小時零20分的時間不間斷地完成了蹲墻一萬多個的目標。38小時中,我不吃不喝不睡,完全進入了氣功態,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團混元氣在上下揉動;看眼前的墻就像塊透明的玻璃,對面有一個人,也是我,但比現在的我年輕,與我面對面地一起蹲墻。通過蹲墻
我的腰胯更加靈動了,周身整體性更強了。(作者系“中心”師制學員) 面壁蹲墻功
智能氣功科學雜志編輯部 根據龐老師講課內容整理 (1998/3)
蹲墻功的功用 腰在人體中非常重要。腰部放松靈活、氣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強腎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故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另一方面,可保證腰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故古人又有“力發于足,主宰于腰,而形于四肢”的說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松,弊病甚多。其一,影響丹田蓄氣,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板直,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響命門之火對水液的蒸騰,男性可出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性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其三,練動功者(尤其是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于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涵蓄,甚至中風(即半身不遂)。那怎么來松腰呢?我們這里介紹的面壁蹲墻功是智能氣功系列功法中松腰的捷法。另外,蹲墻功是全身運動,能調動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映、糾正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
蹲墻功的動作要領 面壁而立,兩腳并擾,周身中正,全身放松,會陰上提,腳尖頂著墻跟,兩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后仰、不可傾斜,徹底蹲下后緩緩上起。如此反復多次。下蹲時可意守下丹田,同時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節放松下落;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將脊柱逐節抻起、拉直。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于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它特殊意念活動。
蹲墻的三個階段 將蹲墻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其功夫層次由易到難,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 剛開始,很多人做不到完美合度,可根據自己的身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離開墻根,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蹲下去這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還可以兩腳分開或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準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則應盡量扮標準姿勢去蹲。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后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百或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該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熟練階段 此階段在兩腳并擾,腳尖抵墻能完成的基礎上,應該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同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墻的次數和時間。
三、提高階段 按標準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后。就不應該盲目追求數量(即蹲墻次數),而應該加大難度,提高質量。
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赤腳蹲墻 撐臂蹲墻 背手蹲墻 拳抵鼻尖蹲墻蹲墻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