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善于談話的人,真是能把生活弄得隨時隨地都很快樂。他們在業余時間,和他們的朋友或是他們的家庭,可以快快活活地過一個晚上,使大家比上電影院得到的樂趣還多。
善于談話的人,到處都受人歡迎。他能使許多不相識的人攜起手來;他能使許多本來彼此不發生興趣的人互相了解,互相感覺很需要;他能夠排難解難,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他能安慰愁苦煩悶的人;他能鼓勵悲觀厭世的人,能夠清除別人的疑慮和迷惑,能夠使別人更聰明、更快樂、更振作有為。 在工作及事業上,能言善辯之人,可利用自己的口才來說服人,使業務順利進行,事運亨通。一個出色的成功人士,口才能力是他成功的必備條件。因此,提高自己的交際口才是非常重要的。 是的,我們很想練習一下自己的口才。有了很好的口才之后,才不會做一個詞不達意的愚人,才不會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很多困難,才能促進自己事業的成功,使自己的生活順利而愉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希望自己有很好的口才,你就要不斷地練習。 練習口才,方便、省事且機會多。到處都是練習的機會,每天都有練習的機會。因為你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每天都要說話。千萬不要以為日常的說話不需要口才。 例如,練習書法的人,必須每個字都寫好。一個書法好的人,一動筆,就是一個好字。口才也是一樣,練習口才的人,每談一句話都要說好。口才好的人,一開口,就是一句好話,好聽的話。 不要看輕你日常的對話,日常那些極為簡單的話,口才好的人和口才不好的人,說起來也大不相同。甚至“哼”一聲的效果都大不相同。 你的家庭是你練習口才的第一個場所。練習了一個時期之后,你就可以出去找你的朋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與苦惱、失敗與成功。你能夠找他們好好地談談么?這時你為了訓練口才,就得去了解你的朋友的各種情況,想出幫助、開導、啟發的談話內容。 這樣,無形之中你同情的人、你了解的事漸漸地多起來了。陌生的人,對你不像以前那樣陌生了。你每天在街上遇見了很多人,雖然沒有打招呼,甚至對你連看都沒有看一下,可是你總覺得對他們多少有一點了解。這時,你不妨去找一些陌生人談談話。只要你肯先開口,只要你知道怎樣開口才是最合適的,沒有人會拒絕你友好的笑容和悅耳的聲調。 以前你不是見了人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么?現在你卻有了能使你跟人互相了解的說話口才。 以前,所謂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啦,“金人三緘其口”啦,“慎言”啦,“多言必敗”啦等道德教條還真不少,且深入人心,普遍流傳。總之,都是叫人最好不要開口,不要說話,不要發表意見。但是,你有沒有想一想,這些教條都是有社會背景的?封建社會平民沒有言論自由,誰要是言語不慎,得罪了權貴,常常招致殺身之禍。這樣相習相沿,人們便把“不說話”當做一種美德,當做一種安全之道。可是在一個合理的社會中,不說話不但不是一種美德,而且也不是安全之道。為什么呢? 在合理的社會里,人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和義務,對于一切社會上的事情,是利是弊,應興應革,都應該提出批評,提出建議,誰要是一聲不響,坐視不言,那就是一方面放棄了公民的權利,一方面沒有盡公民的義務。如果遇到自己應享有的權利受到侵害,或是自己的行為被人誤解而不去申辯、不去解釋,那就更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了。 “多做事,少說話”這句話,也是有它的社會背景的。在某一個時候,許多不做事的人在那里哇啦哇啦,空口說白話,高談闊論,于事無補。所以多說話,還不如多做事。 現在,說話的人,就是做事的人,要做事,就不得不說話,說話也是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例如,臺上的司儀,學校的教師,公共衛生的宣傳員,展覽會的講解員……都是用他的口才服務于社會,推動社會各方面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至于一般辦事的人,一面做事一面也要說話。交流經驗的時候要說話,交換意見時要說話,報告、詢問甚至批評時,都免不了要說話。沒有如此種種的說話,或者是應該說而不說,應該多說而懶得說,都會妨礙事情的進行與發展。 |
|
來自: 天宇嬌子 > 《成功、經商、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