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學”打造高效課堂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廣東深圳南山區教研室鄭明江 高乃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和不斷深化中, 深圳市南山區用7年的時間進行了小學語文課改實驗的“四學”研究,即學情、學趣、學法、學旨的研究。這一研究的著眼點是一個“學”字。“學情”研究是根據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無的放矢、不重實效的現狀, 解決教學的針對性問題。“學趣”研究是針對大部分學生并不真正喜歡語文課程的實際情況,解決學生學習的意趣性問題。“學法”研究是依據一項調查所發現的弊端,解決學生學習的技能性問題。“學旨”研究是針對在“泛語文”和“非語文”錯誤觀念的誤導下,學生的學習宗旨不明、目標游離的現象,解決語文教學的方向性問題。 關注學情———以學定教, 有的放矢 “學情”, 是指學生在某一單位時間內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關注學情是改變學習方式的迫切需要, 是實行順學而導的基本前提, 是堅持科學施教的重要保證。課堂教學應該怎樣關注學情呢? 首先, 我們通過觀察、傾聽、詢問、檢測等方式了解學情。其次,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遵循這樣的環節關注學情: 一是關注自學———靠近學生, 俯身側耳。二是關注互動———充當伙伴, 參與其中。三是關注讀書———善于發現, 相機指導。四是關注發言———把握學路, 調整教路。再其次, 總結出消極學情的調整策略。一是準確把脈, 對癥下藥。二是捕捉契機, 因勢利導。三是調整教路, 另辟蹊徑。四是指引學路, 糾偏導向。五是提醒調控, 激勵鼓動。 研究學趣———引導“親近”, 啟迪“享受” 所謂“學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在形式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是從引導學生真正認識語文的無窮魅力和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的視角出發,讓學生從根本上熱愛語文、熱愛語文學習。要引導學生親近語言文字,享受語文學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中都能夠達到欣賞“美”、體驗“樂”、享受“愛”的理想境界。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一是引導學生認識語文的獨特之美: 欣賞課文美、品味語言美、感受誦讀美、體驗情感美。二是讓學生把學習當作樂事: 將發言和傾聽當樂事, 將自主學習當樂事, 將合作交流當樂事, 將課堂練習當樂事。三是促進全體學生的愛學與活學。教出語文的味道, 讓學生愛語文的奇妙和學習的暢快; 運用閱讀欣賞和閱讀期待, 讓學生愛自我發現與閱讀創新; 適度精講和提示, 讓學生愛廣博的知識和廣泛的求知; 合理利用學習資源, 讓學生愛語文學習的“活” 與“趣”。 指導學法———關注過程, 滲透方法 “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學會學習,掌握“會學”的金鑰匙,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學法” 上, 我們作了如下探索。首先是讓學生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在掌握學法方面做“有心人”。一是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學會觀察自己學習的“足跡”, 并善于總結和發現。二是關注同伴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通過傾聽同伴的學習匯報和教師的反饋評價以及同學間的合作交流, 來了解他人是怎樣學習的, 有哪些好的經驗值得借鑒。三是關注教師導學的過程與方法, 看教師都是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 有怎樣的程序、步驟、方法, 從中發現學習的規律, 悟出學習的真諦。其次是加強指導, 重在滲透, 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學法。一是學法指導———學前提示, 學后歸納。二是學法滲透———學中暗示, 潛移默化。三是學法自悟———學時感悟, 學后反思。四是學法交流———展示思維,溝通學路。 把握學旨———堅守本真, 捍衛“語”姓 “學旨” 是指學生學習的基本宗旨, 即學生的語文學習應該重點收獲什么。從知識與技能的維度講, “學旨” 應該是培養良好的語感, 發展聽說讀寫能力, 形成扎實的語文綜合素養。而實踐中, 這一語文教育的本旨也存在著嚴重缺失。具體表現為教學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虛浮, 無視雙基, 舍本求末, 等等。對此, 我們提出了“明確學旨, 糾正偏誤, 堅守本真, 捍衛‘語’ 姓” 的原則, 重點進行了“堅守語文本真, 追求教學質效” 等5個問題的系列研究。在“什么是語文教育的本真且如何堅守” 這一問題上, 我們就這樣一些觀點達成了共識: 堅持以讀為本, 培養良好語感是語文教育的本旨, 堅守本真就要在“讀” 上下夠功夫。落實語文基礎是語文教育的本旨, 堅守本旨就要靈活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閱讀教學深入字里行間而不是游離于文本之外是語文教育的本旨, 堅守本旨就要引導學生品詞析句, 學出語文的好味道來。感知和體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是語文教育的本旨, 堅守本旨就要在閱讀教學中相機滲透寫作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