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韻、新韻、平水韻 詩友們寫詩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該用什么韻?用古韻還是用新韻。 寫詩就要有韻,從詩經三百篇開始,到以后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直到元曲等作品的韻字,都是在不斷地學習、繼承前人的知識,,又在不斷地發展和前進著。直到平水韻的出現,才使詩韻更加規范和科學。 其他一些韻如:切韻、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古今韻會、洪武正韻等等。這些韻書在不同的歷史年代,對詩詞的發展和創作都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語音的變化,現在大都失去了當年的法定的工具書的作用,在民間僅僅對從事古代詩詞研究和欣賞的人有一定參考價值。 現在業余詩詞愛好者比較熟悉是《平水韻》、《詞林正韻》和《中華新韻》等。 《平水韻》由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詩詞用韻情況,當時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清朝改為106個韻部,其中平聲三十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王力先生指出,舊體格律詩的一首詩,規定只能押一個韻部的字,不能換韻,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能用鄰韻通押,否則就是出韻。所以使用平水韻,就必須熟悉它,理解它,才能運用自如。舉例來說, 曲江對酒 ,杜 甫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這首七律用的是平水韻中十一真韻部的韻字,如果按今天的讀音十一真和十二文、十三元(部分)、十二侵的韻母都是en,在用新韻時,可以通押,但是古代在寫詩時不行,不能用別的韻部的韻字,否則就是出韻。
由于平水韻的漢字讀音和現在有很大的差別,再如;按現代說法韻母是“an”的平聲韻字就有七個韻部: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寒、一先、十三覃、十四鹽和十五咸。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出它們在讀音上有多大的差別,但是,一旦我們寫詩時,混用了不同韻部的字,就是出韻,違反了格律的游戲規則,絕句不是絕句,律詩不是律詩。為了達到格律要求,只好在其中某一個韻部選擇韻字,使我們可選擇的韻字數量大大減少。給我們寫作古韻詩詞帶來了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古韻朋友做出更大的努力,使用古韻的朋友付出更多的勞動。 使用平水韻用五大難點:不能通押,古今讀音不同,古今字義不同,古今韻不能混用,朗誦古詩很困難等。所有這些都給朋友們寫詩帶來很大的困難。漁翁在《使用平水韻的五大難點》已作了介紹,不再贅述。 由于我們在幼小時就開始學習唐詩,自覺和不自覺地接受了唐詩的語言習慣、語法特點和部分字的發音。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這種潛移默化,使一部分初學寫詩的朋友,反而覺得使用古韻反而比是用新韻更為自然。這里還有一個心理因素。使用古韻可以使人有一種自豪感、成就感,感到自己寫的詩更加靠近古人的作品,在行為科學上叫做自我實現的需要。 按說,社會發展到今天,應當是到了淘汰古韻的時候了,就像“五、四”時期提倡白話文抑制文言文一樣;就像上世紀五十年代推行簡化字一樣。就連國粹京劇也必須走現代京劇的道路,拋去京韻京白,用普通話唱戲,否則因為沒有市場,沒有觀眾而逐步被淘汰。 寫詩是給別人看的,詩人們都希望有盡可能多的讀者欣賞自己的作品。包括我們詩詞的業余愛好者在內,用古韻寫詩并不是一件難事,按照韻書,都可以很快寫個七律、七絕什么的,輕松地做到平仄相間、入韻合轍。可是在讀詩時就不容易了,很多漢字的古代讀音和今天的語言相差很遠,我們只能用普通話來朗讀古詩,就連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話劇演員們也使用普通話朗讀古詩,他們是按照詩中詞匯的含義來讀出輕重緩急,以表達感情,不可能讀出古代發聲的平仄,也就失去了古詩最基本的格律特色, 自然,如果用平水韻寫詩僅僅是為了自娛自樂又當別論。如果現在有人用文言文寫一篇游記什么的,我想也一定會受到歡迎,盡管很多人看不懂,甚至于有些冷僻字還不認識,但他還是會夸獎作者文學功底深厚。同樣,不管多少年以后,我們用平水韻寫詩,也還是會受到不少人羨慕的。 《中華新韻》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編制的一部韻書。之后由于社會的動蕩,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廣。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于一九四0年七月二十六日召集全體委員會議,議決推定黎錦熙、盧前、魏建功三委員按照國音符號,編訂《中華新韻》,分部十八,各別四聲;斟酌古今,權衡文質。經過逐韻審查,認為適當。由教育部長陳立夫呈請行政院轉呈國民政府命令頒行。一九四一年十月十日,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蔣中正、教育部長陳立夫簽發。 一部欽定韻書就是這樣產生的。 《中華新韻》共分十八個韻部,分別是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兒、七齊、八微、九開、十姑、 十一魚、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東。 《中華新韻》是我國第一部按照注音字母標明讀音的韻書。而注音字母又是黎錦熙先生等首創的。嚴格地說來,《中華新韻》是經過國家批準欽定韻書,只是由于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國家無暇推行這部韻書。十八韻的《中華新韻》簡稱“新韻”,在網絡上有相當一批詩友是用新韻寫詩的。 《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我們現在有些人所講的《中華新韻》,實際上應該是《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是2005年5月由中華詩詞學會頒布,現在習慣上稱之為 “新聲韻”。由于這部韻書的支持者是中華詩詞學會,自然也就具備了相當分量的權威性。韻部劃分是以普通話讀音的依據,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標準。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 一麻、二波、三皆、四開、五微、六豪、七尤、八寒、 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齊、十三支、十四姑。 《今韻》,又叫現韻,可能是詩韻改革的又一個流派。漁翁手中有一本蓋國梁先生主編的《中華韻典》,2004年2月出版。這部書在前言中寫道“相信,這部《中華韻典》的問世,不久就會像《新華字典》一樣為國人所熟悉。”可以看出作者的自信。“今韻”劃分為二十個韻部,包括: 一東、二庚、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無、八齊、九佳、十開、十一先、 十二蕭、十三皆、十四歌、十五波、十六尤、十七侵、十八真、十九青、二十兒。 《詩韻新編》是在1965年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在韻部的劃分上,和《中華新韻》一樣,共十八個韻部。但是在鄰韻通押時很寬松,允許: 二波、三歌通押;五支、六兒、七齊通押; 十姑、十一魚通押;十七庚、十八東通押。 這樣,實際上就相當只有十三個韻部了。另外,對入聲字的通押更加寬松,甚至于允許“凡屬入聲字,本書中的八個入聲韻部一律通押。” 從理論上來說,新韻在語音上更接近現代語言,也就是普通話。使用新韻無疑是一種進步,可是由于這四種新韻在韻部的劃分上存在差異,所以在使用時就不能做到統一。那么,在寫詩時就要標明《新韻》、《新聲韻》、《今韻》、《詩韻新編》或者其他什么更多的新韻之類,否則,在這個新韻上正合適,在另一個新韻上就出韻了。給作者自己帶來了麻煩,也給編輯審稿帶來了麻煩。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使用平水韻要簡單方便的多了,這也許是詩友們現在仍然喜歡用平水韻的原因之一吧。 漁翁想,現在一直貫徹奉行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允許各種學術流派共存,在實踐中推陳出新,優勝劣汰加以取舍。但是,標準只能有一個,那要由中央的權威機構來制定。中華民國在抗日戰爭的緊張時期,尚且可以用政府的名義頒發《中華新韻》,我們今天的政府,當然也可以像當年頒布漢語拼音方案和漢字簡化方案一樣,制定一個新的韻書,就算是欽定韻書吧,以改變現代新韻使用的混亂現象。 淮水漁翁在寫作中感覺到,寫古體詩詞,現在最好用平水韻。要么什么韻書都不用,完全按照《新華字典》的自然韻部用韻,我們權且稱之為“自然韻”吧。一旦國家有了新韻書,那就與時俱進,還是用欽定新韻為好,那樣,由于使用平水韻帶來的種種難點都會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