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白事禮儀
因為四十九在佛法中是圓滿的意思.佛經上講:人命終或突然喪命,有中陰身出體(造極惡業之人及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的人沒有中陰身),此為之中陰期,為四十九日.中陰身就像五六歲兒童那般大的透明體,非常聰明,記憶力超過常人九倍,他能穿透墻壁及高山,但不能穿過金剛座及動物的字宮.
在第一個七天中,前五日每天有一尊佛接引亡者;第六及第七日,又分別有五方佛界與其眷屬及[持明]諸尊分踞東南西北中五方前來接引亡者.他們均以慈祥的面孔,胸中分別放出極為強烈,明亮,閃耀,清凈,恐怖的蘭色強光或是白色強光,黃色強光,紅色強光綠色強光以及蘭,白,黃,紅,綠的五色強烈的光照耀攝受亡者.這時亡者千萬不要驚駭躲避,應振作精神,立即勇敢地投入.同時要一心一意,毫不間斷地稱念阿彌陀佛圣號,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亡者親屬應該在四十九日內為亡者以真誠心誦經,念佛做功德,為其救拔苦難,超度亡魂,使他們能離苦得樂,往生凈土
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生前又做了很多善事的,四十九日后即可轉世為人,而造諸惡業及殺生害命的,就要墮大地獄,千劫萬劫,受盡痛苦之后方可再世為人.
眾生切記:孝親尊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做 七
做七,亦稱燒七、齋七、理七、七七齋等,是民間常見的祭奠習俗。其大致內容是:人死后,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誦經除靈等。事實上,做七習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有關做七習俗的來源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于唐初,大致情節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辦,尤應豐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辦。其后公卿百姓紛紛仿效,由此形成做七習俗。這種故事當然于史無征。有人指出,做七習俗雖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恒為綽請僧設齋。”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于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后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于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于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二還結合做七習俗起于元魏、北齊的歷史背景來對此論證:“按元魏時,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于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還引證《韓琦君臣相遇傳》:宋仁宗駕崩,英宗初即位。光獻太后對宰臣韓琦說:“當初立他(指英宗)為皇太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后心里不好,昨因齋七,并焚于錢爐矣。”這個引證別有深意——眾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備受尊崇,到真宗時更受到無與倫比的偏愛,還出現一個所謂“圣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成為趙宋皇家的祖宗,從而使道教躍居“國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創,很難想像會替已故皇帝行此奠儀的。
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后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不過這些觀念和舊禮又是怎么具體變成做七習俗的呢?仍是一個迄今無人作出說明的疑問。
還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靈于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再往后,秦并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上述諸見以及相互間的駁難,各有一定的根據和理由,可見做七的起源與涵義之謎,仍有待繼續剖析。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 。
中國人用紙錢焚燒的習俗,是自漢朝以后開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瘞錢,后世以紙寓錢為鬼事。」這是說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后,喪葬之時,要用錢幣與死人同葬。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說文解字也說「人所歸為鬼」,人死既為鬼,擬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間一樣,只是陰陽兩界不同而已,故以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錢,所以就用錢幣殉葬。后來有人覺得用真的錢幣太可惜了,便用紙來剪成錢的形狀,以火燒了給鬼用。到近代,由于紙幣的流通,「冥國銀行」的冥幣,也大量發行了!(注)
這種低級的迷信,幾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錢財、珠寶、布帛,乃至還有用人及畜生來殉葬的。
至于用火焚燒,可能與拜火教有關,相信火神能將所燒的東西傳達給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國民間,用紙錢、用錫箔,當做錢幣、當做金銀,又有用紙糊篾扎的家俱雜物房屋乃至現代的汽車飛機輪船等等,以為焚燒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實上,佛教不以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經過焚燒之后的紙庫錫箔能夠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親屬可以用布施、供佛、齋僧的功德,回向亡靈、超度亡靈。其他的一切,都是毫無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張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張人死之后,不可用貴重的棺木、不可穿高價的衣服、不可動用過多的人力與物力;應該換上日常所穿的乾凈舊衣服,將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給貧苦人家,如果有錢,應該多做布施貧窮及供奉三寶的功德。唯有如此,亡靈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否則把好好的東西埋了燒了,那是最愚癡的行為,更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的作為。
可惜的是,今日的許多僧尼,并不懂得這一層道理,甚至從大陸到了臺灣的佛教徒,還發明了另一種叫做往生錢的紙錢,在一小張的黃紙上,用紅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當做鬼用的錢了。其實誦咒的功效,與燒紙的作用,根本是兩回事。如果根據佛經來說,印好的經是燒不得的,燒了是有罪的。再有,現時的僧尼們為人家誦經、拜懺、放口乃至打水陸,都要寫文疏,宣讀之后,即予焚化,這是學了符□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只們奏疏及化符驅鬼等的迷信,于佛教教理毫無根據。佛教一切都主張虔誠心的感應,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則的話,縱然焚化了千百張的字紙,又有什么用處?
現在城市居民普遍采用的喪葬祭奠禮儀
喪葬禮,是整個人生禮儀中的最后一項儀式,它表示一個人走完了自己的全部旅程。自古來,華人喪禮繁雜且隆重,其核心所注重的并非儀式或陪葬品,而是一種重人倫的喪禮精神 。
以下所列明的是現今城市居民普遍采用的喪葬祭奠禮儀方式,其程序如下:
1、 送殯儀館
喪家用電話通知殯儀館或死者生前所在單位派車接送死者家屬護送尸體去殯儀館。由館方專業人員為死者修容更衣,使死者保持安詳整潔的儀容,以減輕親友悲痛之情,同時進行冷凍防腐。
2、 親屬帶孝
一般只是死者的近親帶孝,按死者性別男左女右以黑布纏于一臂,不再穿服戴孝帽了。
3、 報喪
通知近親好友,使能奔喪。
4、 發出訃告
人死后兩三天內向親友和社會報告死者姓名、死亡原因、時間、地點和舉行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儀式的時間、地點。
5、 舉行追悼會
追悼會會場要布置得莊嚴肅穆。會場正中墻上懸掛藍布橫額,上貼“XXX追悼會”。兩側擺放花圈和懸掛挽聯、挽幛,花圈中貼上一個較大的奠字,兩邊分別掛上死者頭銜和送花圈者具名的長白條紙。參加追悼會的人要臂帶黑紗或胸佩小白花。
追悼會儀式一般為:
⑴追悼會開始,全體肅立。
⑵奏哀樂,鳴炮。
⑶向遺體致敬、默哀。
⑷致悼詞。
⑸宣讀唁電、唁信及送花圈、挽聯、挽幛的名單。
⑹家屬代表講話。
⑺向遺體告別,列隊慢步經遺體前并鞠躬。
⑻奏哀樂,鳴炮,散會。
6、 火化
舉行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后,即進行火化。
7、 骨灰處理
火化之后,將少許骨灰盛入骨灰盒內的塑料袋中,再裝入骨灰盒里。骨灰盒可寄放在殯儀館專設的存放大廳內,也可以帶回家中保存或營建墳墓安葬,有的則埋入墓地,有的遵照死者遺愿將骨灰撒向江海大地。
8、 家中紀念
追悼或向遺體告別并火化之后,喪事即已辦告一段落。遺屬清理挽幛、挽聯及其他祭品,分給子女留作紀念和作為日用物品。一般在家中廳房懸掛飾以黑紗的死者遺像作為紀念,保持一年,同時,搜集逝者資料建立網上紀念館,隨時進行網上憑吊。
9、 清明祭掃
每到清明時節,親屬到殯儀館看望和擦凈骨灰盒,以表對先人的思念,也有將骨灰盒從廳堂領出置于空地上,以死者生前喜愛的菜肴飯食進行祭祀,并鳴炮鞠躬致敬。也有作跪拜和燒化紙錢的,但為數較少。祭祀完畢,仍送回大廳存放。如果是已埋入墳中,則到墓地進行掃墓祭墓。
古代殯葬禮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多民族的禮儀之邦,禮的中心內容是承認親疏、尊卑、長幼的差別,禮強調以親統疏以尊統卑,以長統幼,在下者敬在上者。以此制定各人的行為規范,禮的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親,卑敬尊,幼敬長,孝就在其中。
特別是紅白喜事方面,更是隆重,民間辦喪事無論貧富舉動大小一般都會請法師來做法事,由于人們受“儒、釋、道”三教園融的影響,在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不分,有的甚至把道教當成佛教,關于法事的內容形式,喪家未必全懂,主要是由了事的一手安排。
凡做法事誦徑,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個別情況可多至十五位、四十九位,少則三位、五位,一般情況根據家屬的經濟狀況來決定人數。
《動土、安放禮儀程序》
一、準備供品
香一扎、燭一對、水果五種、杯碟若干、紙錢、鞭炮若干、酒、茶各一。
二、貢品擺放順序
A、蠟燭 B、香 C、生果 D、酒 E、茶 F、其它
三、程序
1、擺放供品
① 香、燭 ② 五色果(生果五盤擺單數) ③ 三茶五酒(酒在茶前面) ④ 其它
2、動土或安放(長子親自安放)
3、封穴
4、跪拜
(先子、媳、后女兒、女婿、再孫兒、孫媳、再子侄、朋友等;手拿三柱香,跪拜三次,起身,躬三次即禮成)
5、化寶(燒紙)
6、燃放鞭炮
7、禮成
治喪是中國人為發送亡者,特別是年老去世這體制改革舉辦的一種活動,喪事的活動歷史悠久,傳統的長禮儀式非常之繁瑣,到北宋司馬光 書儀.喪禮中仍歸結有二十多條之多,這一繁鎖的喪禮程式中所體現的原則,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過規范人們的喪事操作來淳化人,強化兩代人之間的聯系,以此提供一條社會性的感情紐帶,從而促進社會的治理,現代喪祭禮儀源于代喪祭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演變和革新新式治喪禮儀注重簡捷哀思四個字。
現按后世較通行的初儉、殮、殯、出殯、下葬的五步驟分述如下:
在人快要臨終前,子女等直系親屬守其側,聽取遺言,證實死亡之后要親屬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帖,通報死訊,舊時喪俗,人死后要用紙式布巾覆其臉上以衷對死者的尊重。
人死后,因為被理解為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而要為死者沐浴、整容,然后入殮入殮時注意:死者頭朝里腳朝外,入殮后,要有一段時間的停柩待葬,稱為殯,殯的時間地點因人而異,親屬換喪服,戴孝帽,要進行悼念,超度設靈等,親戚朋友前來吊喪,吊喪按隆重禮義,行三跪九叩之禮,出殯的前一天晚,長家整夜不能睡,要伴夜、坐夜、守靈,明日將要決別,孝子賢孫以及親戚朋友守靈以示最后一次相聚,出殯前舉行"辭靈"儀式,要請人念經超度,并請樂隊吹吹打打,以壯聲威,殯期間,每夜都有新友,故舊守靈,靈堂內的供桌上燃有一盞小油燈,須時時加油,不使熄滅,一直到出殯,任其自滅,稱長眼燈。
喪禮最后出殯,民間稱送葬,僧道選擇吉日,吉時,正式出殯,一般在上午八、九點鐘,靈柩一般由人抬著,以示鄭重,出殯的行列包括的內容有多有少,一般為銘旗--孝燈--香亭--樂隊--大轎(靈柩)--遺屬--送葬親友,靈柩經過之地,親友沿途設奠祭祀,稱路祭。
至墓地,將棺材放置事先已挖好的墓穴前,祭奠哀哭一番后,由僧道誦經,放入墓穴,鏟土掩棺,并堆土成墳堆,落喪后,僧道將魂轎盤內的五谷種子撒在墓地象征子孫綿衍,返回后,設靈位安置于廳堂,喪安婦女要供飯菜祭奠。
新式治喪禮儀同傳統治喪禮儀相比簡捷,但意義一樣,沒有訃告,追悼會,現在就這兩點做講解。
訃告,用訃告向親友和社會作比較詳細的通報、告知死者姓名、身份、死因、逝世日期、時間、地點死者生前簡歷以及給死者吊信,開追悼和送花圈,挽聯的時間地點。
追悼會在喪家設置的靈堂舉行,布置追悼會場,逝者親友迎候親友和來賓,發放白花和黑紗,宣布追悼會開始,宣讀悼詞,告別遺體,向逝者親屬表示慰問,追悼會結束。
拜土地神(動土):
首先將紅燭點燃,插在土地神位旁邊,然后親人按順序上香;
將祭拜品:花生、瓜子、開心果、松仁等(一定要干果)供放好;
直系親屬按年齡長幼拜土地神(拜三下);
直系親屬按年齡長幼動土(三到五下);
給土地神送禮。
安葬流程:
請山神;同時要準備好各項貢品,如:香、燭、茶、酒、生鮮(雞、魚、肉)、生果、糖果、素菜(粉絲、黃花菜)、金銀、衣裳; ;
請文王八卦;同時將骨灰下葬,安放完畢;
拜祖先、山神、土地、伯公、伯婆、路公、路母、橋公、橋母、先人。
科儀:(程序)
發憝:招請亡靈到壇,接受超度
請老爺:伸請當地神
請佛:請佛到壇
進香:帶孝子求平安
園壇:以上項目告一段落
招靈沐浴:請亡靈到壇,沐浴換衣
懺頭:用唱誦方法代亡靈懺悔(生前未盡孝道,對友不忠等)
請金剛經:希望亡靈齋念而修成正果
供靈: 向亡靈供奉衣物、金銀、食物,以作路上享用
過橋: 接引亡靈通過99條橋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誦經:(讀經)千佛經、金剛卷、阿彌陀佛經、普們品、十王懺、水懺、梁皇懺
中國民間白事禮儀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人死之后,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死老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后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后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尸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后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吊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吊唁時,與死者 關系的遠近不同,吊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后,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親朋友鄰,雖不至于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吊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親友前往吊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挽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個人死后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天堂。相對于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于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較常用。還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后埋在棺材前頭。然后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后,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準備妥當后,即可起杠,伴隨起杠,還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瓦",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系。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到達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后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并堆土成墳堆。
在親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于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么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應服喪三年,以示回報。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開堂祭奠禮儀
農村應用文 2008-12-21 20:40:10 閱讀187 評論1 字號:大中小 訂閱
鄧吾佳編著整理
一、開堂祭奠禮儀
(一) 主祭
肅靜!
鳴炮,奏樂……樂止。
執事者詣靈前,參神(四稽顙)
肅靜,茲以新故顯考(妣)△公(母)△△(△氏)老大(孺)人,棄世升遐,原命生于△年△月△日△時,大限終于△年△月△日△時,南柯一夢,壽終正(內)寢,得享高壽△歲(不足六十歲的“享年△歲),因期未就,停柩在堂,孝心不昧,對棺超度,道場圓滿,法事周隆,謹來朝發引,扶樞登山,安葬于祖山之陽,不孝男△△媳△△……等,思音容宛在,厚德難忘,不敢草率,爰于今夕,謹以三牲酒醴,粢盛肴膳,香楮清燭,茶湯果品,庶物之儀,謹行堂奠禮。
奏樂,樂止。
孝子孝孫扶杖出喪次,釋杖,俯伏,稽顙(四個),詣靈前跪。
謹行上香禮,執事者焚香,授香,初上香,初敬香,亞上香,亞敬香,三上香,三敬香,上香禮成。
執事者開樽酌酒,授酒,敬酒,降神,反爵,俯伏,祝詞:有酒在樽,有肴在并,故△老大(孺)人有靈,來格來歆。
謹行初獻禮,酌酒,初祭酒,初奠酒,初敬牲,初獻牲,初獻禮畢,稽顙(四個),俯伏。
奏樂,樂止,稽顙(四個)。
讀奠文:……奠文讀畢。
奏樂,鳴炮,樂止,稽顙(四個)。
謹行亞獻禮,再酌,亞獻酒,亞祭酒,亞敬牲,亞敬牲,亞獻禮成。稽顙(四個),俯伏。
歌詩(歌蓼莪詩):
蓼蓼者莪,菲莪一蒿。
哀哀兒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菲莪一蔚。
哀哀兒父(母)生我勞瘁。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蓼莪詩句實北愁,
歌起哀哀兩淚流。
劬勞未報愁牽遠,
吳天罔極我心憂。
(可以再歌其他的詩)
歌畢。奏樂,樂止。稽顙(四個),俯伏。
謹行三獻禮,再酌,三獻酒,三祭酒,三奠酒,三獻牲,三敬牲,獻五德,五德具存,獻肥豚,肥豚具存,獻錦鱗,錦鱗具存,獻玉兔,玉兔具存,獻太勞,太勞具存……獻茶湯果品,茶湯果品具存,獻香楮清燭,香楮清燭具存,一切凡儀,具已獻畢。
孝子孝孫升堂侑食,侑食已畢,稽顙(四個)。
焚楮財,焚奠文。
謹行辭靈禮,孝子孝孫扶杖歸喪次。奏樂,樂止。
(執事者辭神,詣香案前四稽顙。頌詞后將孝家扶起)
備注:五德(雞)、肥豚(豬肉)、錦鱗(魚)、玉兔(兔子)、太勞(牛肉)、尹祭(臘肉)、豚圓(豬頭)、商祭(干魚)、家鳧(鴨子)、庶饈(粑粑)、金絲(粉絲)、銀絲(面條)、山珍(木耳)、海物(海帶)、白棗(雞蛋)、香飴(糖食)
(一) 客祭
肅靜,茲以新故岳父(母)老大(孺)人,棄世升遐,謹擇來朝發引,安厝祖山之陽,陽孝女胥△△△嫁女△△……率孝孫△△△……等,謹以三牲酒醴,粢盛肴膳餅,香楮花燭庶物之儀,謹行祭奠禮。
鳴炮,奏樂,樂止。
就位,參神,恭詣靈柩前跪,叩首(三個),興,再跪,再叩首(三個)。
詣香案前謹行上香禮:敬香,初上香,初敬香,亞上香,亞敬香,三上香,三敬香,上香禮成。
執事者開樽酌酒,敬酒,受酒,降神,反爵,俯伏。
恭讀祝詞:此酒歆歆,凡事紛紛。望岳父(母)有靈,來格來歆。
敬酒,初獻酒,祭酒,奠酒,敬牲,初獻牲,敬饌,初獻饌,初獻禮成。俯伏。
叩首(三個),興
讀文……讀畢。
奏樂,樂止。
叩首(三個),興
敬酒,亞獻酒,祭酒,奠酒,敬牲,亞獻牲,敬饌,亞獻饌,亞獻禮成。
叩首(三個),興
歌詩:
噩耗驚傳流云黯,
松濤起伏泰山(水)寒。
半世劬勞欽德(懿)范,
一朝永訣在明朝。
半子無依何所賴,
東床眼淚幾時干。
謹具牲醴跪祭奠,
唯祈有靈鑒清筵。
歌畢
奏樂,樂止。
詣香靈前跪。叩首(三個),興
敬酒,三獻酒,祭酒,奠酒,敬饌,三獻饌,獻五德,五德具存,獻肥豚,肥豚具存,獻錦鱗,錦鱗具存,獻玉兔,玉兔具存,獻太勞,太勞具存……獻香楮花燭,香楮花燭具存,一切凡儀,具已獻畢。
主祭者升堂侑食,俯伏,興,平身,初加爵,亞加爵,三加爵,侑畢。
詣靈前跪,叩首(三個),興,平身。
奏樂,辭神,復位,叩首(三個),興,平身。
焚楮材,請賓升堂,孝子叩謝,奏樂,樂止,禮成,退班,執事者撤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