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獨家對話鳳凰網娛樂 鳳凰網娛樂訊 賈樟柯說拍電影是一種“抗爭”。這個小個子的山西男人,抗爭了自己的命運,挖掘了中國的現實,贏得了國際的聲譽。現在,他是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主席。 坐在五星級的Hotel Excelsior咖啡廳,吹著舒服的海風,話題卻并不輕松。看過了一半的參賽影片,賈樟柯自言深受震撼,他憂心的,是電影市場日漸繁榮的今日,我們對人性與社會的挖掘,卻與世界水平越拉越大,直至脫節。 從審查制度到進口片引進機制,從價值觀扭曲到當代感缺失,從觀眾的保守到題材的限制……他對中國電影的整體憂思,依然沉重。 2011年9月7日,威尼斯麗都島,鳳凰網娛樂獨家對話賈樟柯,身在海外,品評中國電影。 以下是鳳凰網娛樂對話賈樟柯實錄: 望威尼斯新片來中國 國內進口電影仍被壟斷 鳳凰網娛樂:賈導,你這次擔任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主席,據說現在已經看過一半的片子,截至目前又沒有出現您非常心儀的作品? 賈樟柯:有兩三部在考慮之內,因為我們有一個評審制度,在結果出來之前不能談論,但是每三天評審團會小聚一下,會聊一聊看過的片子,大家觀點都很一致,集中在幾部相對突出的電影上面。 鳳凰網娛樂:有沒有看到風格跟你類似的片子? 賈樟柯:嶄新的電影語言和電影風格是有的,還有對人、對人性一種非常新的理解,能讓我非常地驚喜。剛才有記者問我累不累,說實話有時候雖然體力上很累,但是只要看到能激發你互動的電影,馬上就不累了,“地平線”有一些影片能夠馬上投入進去,跟它有共鳴。 鳳凰網娛樂:你有沒有一種沖動,就是光自己看到這些片子還不夠,什么時候能讓內陸的廣大影迷也看到這些片子? 賈樟柯:會有,其實一直以來都有這種感慨,就是這些影片如果能在國內放映就好了。這一點上,還是一個體制的問題,因為目前國外電影的引進還是被壟斷的,只有中影和華夏可以進口電影。其實我認識一些日本的片商,法國的片商,他們常年跑電影節,都會第一時間把這些電影引進到自己的國家。當然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電影的買賣,但對當地多元的電影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補充。那國內一方面是沒有什么公司有權利來進口電影,有一些公司來主要是集中在好萊塢電影、商業電影上面。所以還是應當形成多元的電影發行公司的制度,當然背后的審查制度應當放松。 鳳凰網娛樂:你對這一天的到來樂觀么? 賈樟柯:我們一直很樂觀,但改變一直很小。(笑)從我98年開始拍第一部電影就一直在討論這件事,就期待改變,現在10年過去了,你說改變還是有一點的,但根本上沒有改變。 我不是商業片的反對者 我的電影受眾很廣 鳳凰網娛樂:你當年關于“黃金與好人”的爭論也差不多過去10年了,您覺得現狀有所改變么? 賈樟柯:其實我當年主要討論的是價值觀問題,并不是反對大片,反對商業制作。其實我覺得中國電影最薄弱的部分是商業電影,商業電影需要受到關注,需要受到發展的推動,所以我不是一個商業電影的反對者,我是一個商業電影的影迷,一個商業電影的關注者。所以在這個觀點里面講的,最主要的是整個電影的文化氛圍,大家全都集中在經濟模式上面,集中在錢上面,很少分享電影本身所傳達出來的藝術、人文內容,這是我當時覺得整個文化環境特別糟糕的地方。 有一段時間我會覺得工作很不爽,就發現你花了很多心思做的電影,最后提供給大眾和媒體層面的卻是其他東西的討論,投入產出啊,掙錢不掙錢啊,演員怎么樣啊,花邊啊,八卦啊,那電影自身傳達的信息,無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沒有什么人去關注它,就本末倒置了。從目前來說,這種情況還是有改變,特別是由于網絡的崛起,網絡從過去的BBS論壇的模式,到豆瓣的模式,再到微博的模式,它建立起了一個新模式的電影討論內容的聚集點,一種全新的媒介,所以情況有所改變吧。 鳳凰網娛樂: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知音? 賈樟柯:對,我一直覺得我的電影在中國擁有非常廣闊的觀眾,只不過他們獲得電影的途徑不是通過電影院。比如說在旅行當中,在網絡上面,你會發現有那么多的人看過我的電影,理解我的電影。我過去講過一句,新媒體熱愛新文化,的確我的作品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這個面是非常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