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貴金屬——金
中華民族是發現、生產和使用黃金最早的民族之一。 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金屬能像黃金這樣源源地介入人類的經濟生活,并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它那耀眼奪目的光澤和無與倫比的物理化學特性,有著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黃金的社會地位雖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歷盡滄桑,沉浮榮辱,升降變遷不定,但至今在眾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著神圣的光環,為世人共同追求的財富。 “金實質上是人所發現的第一種金屬。”時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人們用磨制的石器,將采來的自然金加工成各種形狀的貢品和器物,漸漸地認識了它的與眾不同的特性。黃金以它的美麗、稀有、名貴、穩定和極好的延展性倍受人類的喜愛。金的化學元素符號是Au,它來自拉丁文AURNM,其原意為曙光,它是從朝霞一詞衍生出來的。黃金由于閃閃發光,人們習慣地把它和太陽相提并論。古人崇拜黃金像崇拜太陽一樣,因此有關黃金與太陽的傳說很多,流傳也相當廣。
一、金礦原料特點
1)金的原子序數為79,位于化學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第一副族(IB),屬銅族元素。其原子核由79個質子和112個中子組成,屬奇-偶型核類,由此決定了金在自然界中的豐度很低。 金在自然界僅有一個穩定同位素197,金在常溫下為晶體,等軸晶系,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極為少見,常呈不規則粒狀、團塊狀、片狀、網狀、樹枝狀、纖維狀及海綿狀集合體。 純金為金黃色,含有雜質時其顏色可相應變化,如含銀或鉑時顏色變淡;含銅時顏色變深。根據在試金板上劃下的金的條痕色澤,可估計金的成色。高成色金條痕為赤黃色;含10%的銀時其條痕為悅目的金黃色;含銀20~30%時為草黃色;銀含量超過30%則具有黃中帶綠的色調;含銀超過50%則喪失金所固有的黃色而近于銀白色。
金具有耀眼的光澤,白光下反射率平均為74%,隨著含銀量的增加,反射率增高,金硬度增大,密度減小。故可根據硬度來確定金的成色(表3.18.1)。 金的揮發性極差,在熔點溫度之上至1300℃幾乎無揮發性,但在煤氣和CO氣氛中揮發性大大增加。因此,在碳覆蓋層下熔煉金會因揮發而造成金的損失。 金的延展性極好。1g純金可拉成3500m長、直徑0.00434mm的細絲,或壓成厚度為0.23×10-8mm的金箔。 金的主要物理性質列表說明如下(表3.18.2):
(一) 金的化學性質和地球化學性質
1.金的化學性質 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從常溫到高溫一般均不氧化。金不溶于一般的酸和堿,但可溶于某些混酸,如王水。金也可溶于堿金屬,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騰的氯化鐵溶液,有氧存在的鉀、鈉、鈣、鎂的硫代硫酸鹽溶液等。堿金屬的硫化物會腐蝕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土壤中的腐殖酸和某些細菌的代謝物也能溶解微量金。 金的主要化學性質數據見表3.18.3。 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布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豐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巖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巖組合,金豐度值高于地殼各類巖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 綜上所述,金在地殼中豐度值本來就很低,又具有親硫性、親銅性,親鐵性,高熔點等性質,要形成工業礦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礦、富礦,金則要富集幾千、幾萬倍,甚至更高,可見其規模巨大的金礦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地質時期,通過多種來源,多次成礦作用疊加才可能形成。
(二) 金的礦物及其標型特征
1.金的礦物與分類
根據礦物中金的結構狀態和含金量,可將金礦床礦物分為金礦物、含金礦物和載金礦物三大類。所謂金的獨立礦物,系指以金礦物和含金礦物形式產出的金,它是自然界中金最重要的賦存形式,也是工業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發現98種金礦物和含金礦物,但常見的只有47種,而工業直接利用的礦物僅10多種。按晶體化學原則可將金礦物和含金礦物分為: (1)自然元素類礦物 自然金(Au),含Au>80%,Ag<20%;銀金礦(Au;Ag),含Au80%~50%,Ag20%~50%;金銀礦(Au;Ag),含Au50%~20%,Ag50%~80%;含鉑鈀自然金(Au;Pt;Pd),含Au84.6%~95.55%,Pt0~11.5%,Pd0~12.3%;銀銅金礦(Au,Cu,Ag),含Au67.7%,Ag12.8%,Cu9.2%,Pd4.2%,Rh4.3%。 (2)金屬互化物類金礦物 系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元素在天然熔融狀態下相互溶解,相互形成的天然合金礦物。主要有:圍山礦(Au,Ag)3Hg2;四方銅金礦CuAu。 (3)金-銀碲化物類礦物 有碲金礦AuTe2;碲金銀礦Ag3AuTe2;針碲金礦,又稱針碲金銀礦AuAgTe4。 (4)金銀硒化物類礦物 硒金銀礦Ag3AuSe2。 (5)金銀鉍化物類礦物 黑鉍金礦Au2Bi。 (6)金銀銻化物類礦物 (7)金銀硫化物類礦物 硫金銀礦(Ag3Au)4S2。 上述金礦物中以自然金及其變種(銀金礦、金銀礦)分布最廣,而且也是金的最主要工業礦物。
2.自然金的粒度 自然金(銀金礦等)按其粒度可分為明金,顯微金、次顯微金、次電子衍射金。 根據加拿大采礦公司資料,巖金礦中85%的金粒度小于0.01mm,一半以上為1~5μm。砂金礦中絕大部分金的粒度變化范圍為0.25~10mm,其中粒徑1~4mm者最常見。
3.中國金礦物的特征
迄今,我國已發現的金礦物有38種,若包括亞種和變種達46種。其中我國首次發現的有22種,包括變種達25種。巖金礦床中約44種,砂金礦床中約10種。 我國金的經濟礦物主要是自然金和銀金礦,少數礦床中有金銀礦、碲金礦、針碲金銀礦、碲金銀礦和黑鉍金礦等。個別礦床以金的碲化物為主要經濟礦物之一。 對金礦物分類,國內尚無統一方案,本書選擇國內較有權威的研究部門的金礦物分類: Au-Ag系列礦物類 化學組成,大量分析資料表明,純自然金不多見,其中常含一定量的Ag,形成Au-Ag系列礦物。對于該系列礦物類認識,目前還存在不同看法。從我國大量測試結果看,該系列礦物的化學成分變化是連續的。亞種可分為自然金、銀金礦、金銀礦和自然銀。 較純的自然金,其顏色和條痕都為濃的金黃色,密度實測值為18.9g/cm3(含Au 99.55%,Ag 0.45%)。隨Ag含量增高,顏色和條痕逐漸變淺,密度逐漸降低。實測壓入硬度VHN50g,自然金為39.5~103.3 kg/mm2。隨Ag含量增高,VHN值最初增高(自然金-銀金礦),而后降低(銀金礦-自然銀)。 自然金幾乎可以在各種類型的金礦中產出,在大多數礦床中都是金的主要經濟礦物之一,在某些礦床中可以成為金的最主要經濟礦物。金銀礦雖然可在某些礦床中見及,但一般含量甚微,僅在少數礦床中具有工業價值,或為金、銀的主要經濟礦物。自然銀雖較為常見,但一般不含金,或含少量的Au(0.n%),只在個別礦床中見含有較多量的金(Au0.n%~10n%)。 自然金等Au-Ag等系列礦物的共(伴生)礦物眾多,可形成多種多樣的礦物共生組合,其中最主要的是石英和黃鐵礦。
4.狗頭金 狗頭金是天然產出的,質地不純的,顆粒大而形態不規則的塊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礦物集合體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頭,稱之為狗頭金。有人以其形似馬蹄,稱之為馬蹄金;但多數通稱這種天然塊金為狗頭金。 狗頭金在世界上分布稀少,不易多得,但由于黃金價值昂貴,被人們視為寶中之寶。找到狗頭金常常帶有一定偶然性,一旦發現狗頭金,常常引起社會轟動。19世紀中葉,一位木匠在美國西海岸路旁揀到一塊狗頭金,重32kg,此事傳播開來,人群紛紛涌向這里,到處挖金子,形成了一個找金熱潮。持續了50年的淘金熱之后,一座新興的舊金山市出現了。澳大利亞一輛大篷車路過金礦區時被石頭顛翻,下車檢查竟是一巨大的狗頭金,重77.6kg。找到狗頭金,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財富,因而它也成了人類福氣的象征。 根據統計資料,迄今世界上已發現大于10kg的狗頭金約有8000~10000塊。數量最多首推澳大利亞,占狗頭金總量的80%。其中最大的一塊重達235.87kg的狗頭金也產于澳大利亞。 在人類采金史中,我國也是狗頭金發現履見不鮮的國家之一。湖南省資水中、下游流域是我國歷代盛產狗頭金地區。此外四川省白玉縣,陜西省南鄭縣、安康縣,黑龍江呼瑪縣,吉林省樺甸縣,青海省大通縣、曲麻萊縣,山東省招遠縣,河北省遵化縣等,都相繼發現狗頭金,總計約有千余塊。 我國現代發現狗頭金的事例也很多。1909年,四川省鹽源縣一位采金工人在井下作業時不幸被頂上掉下來“石塊”砸傷了腳,他搬開“石頭”感到很重,搬到坑口一看,竟是一塊金子,重達31kg。1982年黑龍江省呼瑪縣興隆鄉淘金工岳書臣,休息時無意中用鎬刨了一下地,卻碰到了一塊重3325g的金子。1983年陜西省南鄭縣武當橋村農民王伯禹,揀到一塊810g的狗頭金。報載四川省白玉縣孔隆溝,有一個盛產狗頭金的山溝,1987年又找到重4800.8g和6136.15g的大金塊,接連刷新建國以來我國找到狗頭金的重量記錄,堪稱“國寶”。 我國最近一次狗頭金的發現是在1997年6月7日晚6時30分,由青海省門源縣寺溝金礦第13采金隊工人在砂金溜槽上發現的。當這個紅彤彤的東西進入人們的視線時,竟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重達6577g的特大石包金金塊,通體形狀酷似一對母子猴,只見“母猴”席地而坐。懷里抱著一只可愛的“小猴”。在金塊另一側的下部,還有一只烏龜正在悄然爬行,龜頭前伸高昂,似乎正在觀察著周圍環境,露出的一支前足和一支后足活靈活現,動感很強。整個圖案動靜搭配自然,惟妙惟肖,可謂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 石包金是狗頭金的一種形態。從已發現的狗頭金來看,一般有三種形態,即金包石、石包金和金包水三種。 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不管在標本界,個人收藏界里,這種自然金的估價都是極高的。委內瑞拉產出的每組自然金晶體(0.5~3cm),經紐約外匯銀行估價25萬美元;原蘇聯某金礦發現的長3.8~12cm的立方體金粒已由莫斯科銀行全部高價收購。
二、黃金的用途
黃金用于工業技術方面的時間,只有幾十年,隨著現代工業、農業和航天電子工業以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迅速發展,為黃金的應用開拓了廣泛的領域。博伊爾在《金的地球化學及金礦床》的專著中,稱1950年以后為“金的工業時期”。
(一)金在電子工業中的應用
由于金具有優異的穩定性,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因此使金在電子工業上的用途愈來愈廣泛。宇航技術的發展,要求穩定程度很高的無線電電子元件愈來愈多,如高級真空管的涂料,特種用途的電力接頭,特種精密電子儀器中用的拉絲導線,電鍍金的高頻導體以及高溫焊接用金合金。在計算機、收音機、電視機、收錄機等方面用的涂金集成電路等。據報道,1987年全世界電子工業需求量123t,占總需求量的7.7%。
(二)金在化學工業中的應用
在化學工業中,也有獨特的用途,如核化工廠用的材料,人造纖維類工廠用的合金噴絲頭等。
(三)金在宇航工業中的應用
在航天工業中,金的用途也在發展與開拓之中。飛機和其他空間運輸工具中用的鍍金紅外裝置和熱反射器,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用涂金防熱罩或熱遮護板以及飛機、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涂有薄層金的熱擋玻璃等。
(四)金在傳統工業中應用
鑲牙業、照相和制筆等傳統工業中,黃金的應用仍具有一定的消耗量。金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正處在不斷開發中。日本某大學原子能研究所秋洪良三發現金晶體堆積,可構成超導薄膜。預計,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新技術不斷出現,黃金的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大。 自人類開采黃金以來到1986年為止,世界累計開采黃金10.77萬t。這些黃金的大部分以各種形式存在于世間。有人估計其中40%是以各種鑲金珠寶、貨幣保存著;有40%以金錠的形式儲存在各國金庫中;另有20%被損失和被工業消耗掉。估計私人擁有黃金量(包括金條、金幣和珠寶等)同官方的黃金儲備數一樣多。 1985年底世界黃金儲備量為65315t,其中官方黃金儲備最多的是美國,達8220t,私人儲備量最多是法國,為6251t。印度和美國的私人儲備量都為3732t。
三、礦業史略
(一) 中國古代黃金礦業的歷史淵源
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表明,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我國黃金的開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認識了黃金。 根據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各種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遺址的年代,最早的為商代早期。如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飾,河南輝縣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塊、金箔、金葉都證明了我國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開始使用黃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藝技術。 中國黃金生產在世界黃金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構成了世界黃金史的重要篇章。從世界采金史來看,大多數國家都是從采淘砂金開始的。我國采金活動始于奴隸社會早期,淘洗的砂金是從含金的砂礫層中得到的,古稱“河金”或“麩金”,后來又根據砂金賦存地質條件的差異,分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開采的砂金兩種。脈金的開采時代遠遠晚于砂金,大約起于唐代、宋代之間。勞動人民為獲得寶貴的黃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詩人劉禹錫把生產黃金的艱辛和貴族們的奢侈寫入詩中:“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釧、耳環,四川廣漢出土的周朝金手杖,漢朝來自湖南長沙馬王堆的金縷玉衣,唐代的純金十二環錫禪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裝飾,件件文物展示了中華民族采金歷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藝的高超。中國黃金生產始于商、興于漢、衰于兩晉南北朝,復于唐。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對黃金時而禁采,時而開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現,阻礙了我們這個民族快速發展黃金生產的腳步。
(二)我國重點產金區開采史
山東招遠素有“金城天府”的美稱,又有“金都”之譽名。它不論在黃金生產上,還是在金礦地質與成礦規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膠東西部掖縣、招遠、棲霞三縣中,金都招遠的金礦開發最早。招遠在境域之內,北北東向的招平斷裂帶把招遠縣一分為二。東半部主要為變質巖分布區,與棲霞相似。西半部為花崗巖類分布區,它南延至平度,北延至蓬萊,構成一長度超過140km,寬度超過40~50km的復式巖帶。招遠玲瓏石英脈型金礦與羅峰-臺上蝕變巖帶,便位于該帶中部的東緣;掖縣新城-焦家金礦帶與三山島-倉上蝕變巖金礦帶,便位于該帶中部的西緣。 由于玲瓏金礦屬石英脈型,自然金粒度較粗,常見明金>0.0125~0.1mm的占51.79%,加上脈體邊界清晰,容易辨認,脈群又十分密集,便于開采,而且大部分出露地表,引人注目,因此在膠東西部三縣中,玲瓏金礦開發最早,相傳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年1007年),便已派大臣潘美來玲瓏督采黃金。較棲霞早260年,較掖縣至少早960年。 招遠采金雖較棲霞與掖縣為早,但膠東采金仍較魯西為晚,而膠東西部又晚于膠東東部,先秦時(公元前221年以前)泰山產金記載初見于《山海經·東山經》(夏湘蓉等,1980),以后又見于《漢書·武帝傳》:“泰山見黃金”(章鴻釗,1927)。而膠東采金記載初見于《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所記為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八年(公元607年),牟州刺史辛公義于昌陽(今萊陽)縣東一百里黃銀坑(在今乳山境內)冶鑄黃銀(即銀金礦)。故膠東采金較魯西至少晚800~1000年,而膠東西部較東部采金至少晚300年。但膠東所以能超越魯西,膠東西部所以能超越東部,后來居上,甚至在全國遙遙領先,顯然與膠東金礦資源尤其是金都招遠金礦資源豐富并獲得大力開發有關。 唐代采金機構分布于六州,但以南方砂金為主,膠東并不是重點。北宋時已將膠東劃分為登、萊二州,到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全國采金的監(主管)、稅(稅務)、冶(冶廠)、場(采場)、坑(礦坑)只分布于四州一郡,而且并不包括膠東登萊二州,還不如唐代。到北宋中期,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增為六州十一冶,并將登、萊二州亦包括進來,六州中膠東已占其二,但還不是重點。到了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又增為二十五州,已為唐代的4倍,其中登、萊兩州黃金年產量高達9583兩,占全國總產量的89.5%,才使膠東產金在全國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明代金都招遠金礦開采更盛,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又派太監魏忠賢來玲瓏督采黃金,地域和規模更加擴大,據《招遠縣志·藝文》(清張作勵等,公元1660年)載毛贄詠《金華山》:“明季金穴千百處,樵夫持斧砍秦松”反映了當時的開采之盛況。金華山在招遠縣城西北20km,玲瓏金礦西南30km處,矗立于招遠西北部的平原之上,海拔192.3m。它西有望兒山金礦,東有蠶莊金礦,西南有黃埠嶺金礦,東南有靈山金礦,西北有河東、河西金礦,東北有前孫家、洼孫家金礦,它本身因受金華山斷裂剪切,山形扭曲,也有金礦化。明代金華山一帶金穴已達千百處,可見招遠西部原生金礦開采之興盛了。另根據《招遠縣志·山川》中記載:此時砂金的開采也屬極盛時期。“淘金河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北十五里入界河”按淘金河發源于招遠西北部靈北(靈山-北截)斷裂帶北緣,它先后穿過金華山、望兒山等一系列斷裂帶,向北流入界河。沿途金礦化十分密集,盛產砂金,淘金者眾,淘金河也因此而得名。 到清末光緒年間,當膠東東部牟平一帶金礦開發處于收縮停頓階段時,在膠東西部的金都招遠,不僅西北部蝕變巖型原生金礦與砂金獲得大量開發,玲瓏石英脈型金礦由于吸收官商與僑商投資,而且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產量大增。光緒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97~1898年)玲瓏金礦礦工多達3000人,年產金7000兩、銀1300兩。當時僅玲瓏一個礦的產金量,已相當北宋元豐年間全國年產量的65.36%,膠東全部金產量的73.05%,可見金都招遠在清末全國所占的重要位置。 四顧膠東金礦與金都招遠開發史,可見膠東黃金生產自北宋以來在全國幾度領先,雖歷經千年,不但至今不衰,反而蒸蒸日上,實與膠東金礦資源,尤其是招遠金礦資源十分豐富有關,也與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不斷加深、技術不斷進步有關。
(三)我國歷代黃金產地的分布
我國古籍豐富,對歷代王朝的金礦產地、采金活動的盛況、金礦的描述和金礦床等都有詳盡程度不同的記載。就黃金產地而言,先秦時期:云南有麗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漢水、河南有汝河。漢至北宋,山東有蓬萊、掖縣,陜西有西城(今安康)洛南,四川有眉州、廣元,至元明清各朝,金礦產地劇增,河北有遷安、豐潤,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饒州、撫州,山東有棲霞、萊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陜西有藍田。此外,四川、云南、兩廣、東北三省皆有金礦產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續到現在仍是我國重要的產金基地及重要的產金省 一、 資源狀況
根據1989年末的統計資料,我國已發現金礦床(點)共計7148處,其中巖金礦床(點)3734處,砂金礦床(點)3026處,伴(共)生金礦床388處。在已知礦床(點)中,現已探明的金礦床1232個,包括巖金礦床573處,砂金礦床456處,伴(共)生金礦床204處。 據全國礦產儲量匯總表統計,1996年末全國金礦保有儲量4264.78t,其中:巖金2515.8t,占59%;砂金557.42t,占13.1%;伴(共)生金1191.56t,占27.9%。 建國以來到“八五”期間,全國共探明儲量5340.98t。各時期儲量增長見表3.18.5。 我國金礦資源主要由巖金、砂金、伴(共)生金組成,以巖金為主,見表3.18.6。 二、地理分布
我國黃金資源在地區分布上是不平衡的,東部地區金礦分布廣、類型多。砂金較為集中的地區是東北地區的北東部邊緣地帶,中國大陸三個巨型深斷裂體系控制著巖金礦的總體分布格局,長江中下游有色金屬集中區是伴(共)生金的主要產地。詳見中國金礦分布圖(圖3.18.1)及其附表(表3.18.7)。
、 資源特點
1.礦床類型多,但缺少世界級大型礦床 我國金礦類型繁多,其金礦床的工業類型主要有:石英脈型、破碎帶蝕變巖型、細脈浸染型(花崗巖型)、構造蝕變巖型、鐵帽型、火山-次火山熱液型、微細粒浸染型等礦床。其中主要產于破碎帶蝕變巖型、石英脈型及火山-次火山熱液型,三者約占金礦總儲量的94%。 盡管我國金礦類型較多,找礦地質條件較優越,但至今還未發現像南非的蘭德型、原蘇聯的穆龍套型、美國的霍姆斯塔克和卡林型,加拿大霍姆洛型以及日本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火山巖型等超大型的金礦類型。
2.大型、特大型金礦床少,中小型金礦床多 根據“八五”期間承包勘探最終完成的情況看:大型、超大型礦床只占9.58%、中型礦床數量占24.55%、小型礦床數量占65.87%。由此可見,我國金礦儲量規模在數量上,中小型礦床占絕對多數,大型礦床為數不多,尤其是儲量超過50t的巖金礦,“七五”以前勘查的只有焦家、新城、三山島、團結溝、金廠峪,“七五”以后勘查的只有金山、鎮沅、玲瓏47.52號、東坪、東闖10處。其中,焦家金礦經補充勘探總儲量將達到130t,成為我國第一個世界級的巖金礦床。
3.資源分布廣泛,儲量相對集中
我國金礦分布廣泛,據統計,全國有1000多個縣(旗)有金礦資源。但是,已探明的金礦儲量卻相對集中于我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其儲量約占總儲量的75%以上,其中山東、河南、陜西、河北四省保有儲量約占巖金儲量的46%以上;其他儲量超過百噸的省(區)有遼寧、吉林、湖北、貴州、云南;山東省巖金儲量達593.61t,接近巖金總儲量的1/4,居全國第1位。砂金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占27.7%,次為四川占21.8%,兩省合計幾乎占砂金保有儲量的一半。
4.金礦床中富礦少,中等品位多,品位變化大,貧富懸殊 以1996年黃金工業統計年鑒為根據,目前全國巖金出礦品位4.14g/t,砂金出礦品位0.169g/m3;在巖金礦床中<3g/t占27%、3~6g/t占56%、6~10g/t占13%、10~20g/t占4%。6g/t以下的中低品位礦床占83%以上,而且呈逐年遞降趨勢。砂金礦床<0.15g/m3占38%,0.15~0.25g/m3之間占26%,>0.25g/m3占34%。總起來看,我國巖金礦、砂金礦品位偏低,富礦儲量極少。
5.伴生金儲量占有重要位置 我國伴生金儲量占全國金礦總儲量的27.9%,絕大部分來自銅礦石,少量來自鉛鋅礦石,主要集中于江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五省約占伴生金儲量的67%,其中江西居第1位。 伴生金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其儲量所占比例,大于世界伴生金的平均數,所以伴生金是中國金礦資源的一大特點。
6.金礦成礦時代廣泛,可以形成于各個地質時期 根據我國已知金礦成礦研究資料,可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成礦時期。根據原地質礦產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統計,前寒武紀金礦儲量占56.4%,中新生代占35.9%,古生代占7.4% 一、生產現狀
從“六五”開始,我國黃金工業的發展就已經駛上了快車道。進入“九五”的第二年1997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166.3t,完成年計劃的166.3%,提前3年達到了“九五”的目標。
(一)黃金工業總體水平及分析
1.黃金工業企業數量
長期以來,由于黃金礦山分布廣泛,規模較小的企業占大多數,隸屬關系多種多樣,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相關的必要手續不夠健全等原因,致使黃金礦山企業個數一直難以統計。直到通過1996年的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對全國黃金工業數量及其礦山個數才有了比較全面徹底的了解,真正的掌握了黃金工業的現狀。截止1995年底,全國黃金企業個數為1234個,其中:礦山1211個、冶煉廠7個,其他企業16個。在1211個黃金生產礦山中,生產規模小于25t/d,產金能力小于10kg/a,產值低于100萬元/a,固定資產原值在100萬元以下的、非固定生產能力的礦山為593個,而有固定生產能力的礦山根據實際統計則為618個,過去通常所說的600多座黃金礦山即指有固定生產能力的這部分。固定生產能力與非固定生產黃金礦山個數之比,大約為1∶1,而產金能力之比為8.5∶1,分別為97390kg和14407kg。由此可見,兩者雖然在礦山個數上近乎相等,而產金量卻有著懸殊的差別,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必需引導“群采”向正規化黃金生產礦山過渡。
2.黃金產量與企業的經濟類型
1995年全行業生產黃金115.09t,包括礦山產成品金和礦山產金精礦、金塊礦中的含量金,實際生產的成品金為108.405t,其中礦山產成品金73.507t;冶煉廠黃金料產成品金23.014t;有色料成品金11.511t以及再生緝私成品金0.361t。1995年全國成品金銷售量為106.925t,包括黃金礦山直接向銀行銷售的成品金和冶煉廠銷售給銀行的成品金,其中礦山產成品金73.473t。 各省(區、市)黃金礦山產量統計情況表明,傳統的“八大”產金省的提法已不確切,產量在5t以上的有山東、河南、河北、陜西、黑龍江等五省,產量在十萬兩以上的省份還有內蒙古、遼寧、新疆、吉林等四省(區)。如果將有色付產金計算在內,十萬兩以上的省份還有甘肅、江西、安徽三省。 黃金系統內總產量為(成品+含量)103.52t,各種經濟類型企業的生產比例為:國有中央企業9.43t,占9.11%;國有地方企業54.25t,占53.36%;集體企業37.27t;占36%;其他經濟企業1.58t,占1.53%。上述比例表明集體企業所占產量比重較大,這主要原因來自山東省的不少大中型礦山屬集體經營的企業如倉上、金城、河西、嶺南等金礦。
3.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藉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之機,對黃金礦山生產各環節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均進行了統計,全國礦山平均綜合指標見表3.18.19。全國井下開采萬兩以上的大型礦山幾項主要可比的技術經濟指標見表3.18.22。 上述企業中采掘車間勞動生產率最高1148t/(人·a),而最低礦山僅為104t/(人·a);選礦車間全員勞動生產率最高為2056t/(人·a),最低為226t/(人·a);礦石綜合成本費用最低為145元/t,最高為748元/t,雖然各礦山的條件差別較大,但上述技術經濟指標基本上是可比的。如果企業學習邯鋼經驗,不斷與同行業先進指標看齊,我們的許多黃金企業經濟效益潛力是巨大的。
二、生產布局
(一)我國黃金工業的總體布局
東部與西部的差距,是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一歷史現象在當前的集中反映。我國的東部黃金開發歷史久遠,發展速度也快。山東省幾十年來一直以產量和規模穩居全國榜首。其中,煙臺地區獨領風騷,招遠市域90%以上的鄉鎮都有金礦,被譽為“金城天府”。聞名遐邇的招遠玲瓏金礦有近千年的采金歷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生產黃金已逾百萬兩,迄今盛況不衰。但是近年來,尤其是“八五”期間,西部九省(區)的黃金生產也開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1994~1995年全國黃金生產排行榜前10名中,后起之秀的陜西、新疆、甘肅,大有后來者居上的趨勢,并且黃金產量排行位次逐年提高。從發展趨勢上看,在“九五”期間,西部的黃金生產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我國東部各省的黃金生產在經歷和長期的發展之后,前進步伐已開始放慢。黃金工業要再上新臺階,必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次全國黃金工作會議期間,在分析了全國黃金生產的發展形勢之后,提出了“九五”期間我國黃金工業發展布局是:“鞏固發展東部,加快開發中西部”。這一布局的提出是我國黃金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了李鵬總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逐步縮小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的要求。因此,“九五”期間是我國西部黃金工業發展的天時。資源是黃金工業發展的基礎。從現以探明的黃金儲量上看,我國的資源富集中心仍在東部;但從成礦條件和發展趨勢上看,西部與東部一樣,黃金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 70年代以前,我國金礦開發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因此形成了東北三省和山東半島等重要的產金基地。7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黃金工業逐步向西發展,先后形成了河北、河南、內蒙古等重要的產金基地。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向西部開發速度加快,產金地區已遍及云南、貴州、四川、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西藏等省(區),逐步形成了“滇、黔、桂”,“陜、甘、川”兩個金三角。 據有關部門對西部九省(區)的調查統計,西部九省(區)截止1996年底累計探明儲量(A+B+C+D)1089.54t,其中巖金648.91t、砂金242.48t、伴生金198.15t,它們占全國黃金地質儲量的25.54%。對西部九省(區)的黃金資源預測表明,西部黃金資源的潛力更大(表3.18.24)。
(二)各省(區、市)的黃金工業布局和產量分布
北京市黃金資源主要分布于東北山區,產金縣為懷柔、平谷、密云、昌平。全市有固定生產能力礦山2座,懷柔縣崎峰茶金礦和平谷縣萬莊金礦。設計生產規模分別為100t/d和20t/d。無固定生產能力的鄉選廠4座,京都黃金冶煉廠選冶規模已達400t/d。1996年黃金產量為797kg。 天津市金礦資源貧乏,黃金工業生產基礎薄弱,現僅有生產單位兩個,薊縣黃花山金礦及綜合回收黃金和白銀的大通煉鋼廠。1996年黃金產量為62kg。 河北省目前共有重點產金市6個,產金縣25個。其中萬兩以上產金縣比1995年增加1個,萬兩以上產金礦(廠)比1995年增加2座。 1996年全省生產黃金9402.75kg,比前一年增長5.59%,登上30萬兩新臺階。金廠峪(900t/d)、峪耳崖(800t/d)2座直屬金礦及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保定五個重點產金市均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其中承德市產金達到7萬兩,秦皇島市產金超過1t,分別創出歷史新水平。在產金縣中,赤城縣黃金產量首次突破2萬兩,各產金礦(廠)中,石湖金礦雙陽冶煉廠首次突破萬兩大關,后溝金礦、前溝金礦、營子區、長城金礦、響水溝金礦、欒木場金礦、窄嶺金礦等黃金產量比上年增長20%以上。 山西省黃金工業在“九五”開局之年勢頭強勁。1996年全省黃金產量41723兩。其中:黃金礦山產金31350兩,首次突破了3萬兩大關,為年計劃的241.1%,比上年增長41.8%,在全國產金排行榜中由23位升至21位。下屬企業全年實現奮斗目標的有:義興寨金礦13803兩,堡子灣金礦8187兩,雙對溝金礦1213兩。 內蒙古1996年全年實際生產黃金5104.52kg,完成計劃的123.37%。其中成品金產量為5097.38kg。完成年計劃的129.38%。國有黃金礦山生產黃金4261.09kg,完成年計劃的118.98%;鄉鎮礦山生產黃金943.43kg,完成年計劃的147.99%。全區四大產金地區為赤峰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和呼倫貝爾盟。全區21個國有黃金企業無一虧損。規模較大的企業在建的有哈德門金礦(700t/d)、金廠溝梁金礦500t/d、紅花溝金礦(300t/d)。 遼寧省1996年全年產金5796kg,超國家計劃的22%。阜新市、錦州市、本溪市、遼陽市提前兩個月超額完成國家計劃。朝陽市、丹東市、葫蘆島市、撫順市、大連市、五龍金礦、二道溝金礦首次突破萬兩大關,跨入萬兩縣、礦行列。 吉林省全省現有黃金生產企業,巖金25t/d、砂金1萬m3/d以上企業31個。1996年全省黃金礦山(點)共生產黃金4624.48kg,比上年同期增長39.27%,創歷史最好水平。夾皮溝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活龍金礦、琿春金銅礦、海溝黃金有限責任公司、大線溝金礦、金倉金礦、香坊金礦、鬧枝金礦、老金廠金礦、金廠溝金礦等礦山企業均超額完成了全年生產任務。 黑龍江省實際生產能力只有14萬兩的情況下,1996年實際產金6468.75kg,超額11.8%完成國家計劃。其中,地方黃金企業完成年計劃的124.6%,伊春市、黑河市地方企業分別完成年193%和173.7%。1996年黑龍江省巖金產量穩步提高,“砂轉脈”戰略再見成效。不同規模的巖金礦山相繼投產,一些巖金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穩步提高。老柞山、東風山金礦等巖金礦山生產穩定,選礦回收率有較大提高,大安河金礦一躍成為萬兩礦。 江蘇省1996年以前只有銅井金礦,1996年審批開辦了溧水縣云鶴金礦和江寧縣湯山金礦。在充分合理利用本省黃金資源,發揮地方政府辦礦積極性方面有所前進,兩座新辦金礦做到當年辦礦,當年產金,成為江蘇省黃金工業新的增長點。 浙江省的黃金工業企業有遂昌金礦、諸暨黃金公司和紹興金礦。其他礦山如東陽金礦、龍泉金礦、楊梅崗金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源危機。1996年實際完成成品金產量596.0 kg、含量金238.958kg。全年黃金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120萬元。安徽省1996年的黃金產量是歷年來最高的一年。其中銅陵、池州、宣城、霍山、青陽等地(市)縣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比去年增長12%以上。全省共產金54518兩,比上年增長6.48%,霍山金礦、朝山金礦、馬頭金礦都成為當地利稅上繳大戶。 福建省黃金工業起步較晚,本著“集中力量建設幾個骨干礦山”的指導思想,加速雙旗山及何寶山、太陽山金礦的建設,擴建上杭紫金山金礦的生產能力。1996年全省黃金年產量434kg,為初建省“九五”黃金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西省黃金生產是德興市、瑞昌市、浮梁縣、修水縣等縣(市)地方支柱產業,1996年全省產金5286kg,其中黃金行業生產黃金1122kg,完成年計劃的135%。1996年上饒地區、九江市成為黃金產量超萬兩市(區)。 山東是我國第一大產金省,截止1996年,山東全省共有黃金礦山71座,主要分布在6個市(煙臺市、威海市、日照市、臨沂市、青島市、濰坊市),17個縣(市、區)。實際采選規模為采礦量710.6萬t;選礦處理原礦量729.5萬t,采選綜合設計能力大于500t/d的10座,200~500t/d的13座,100~200t/d的20座,50~100t/d的20座。采金船2條,黃金冶煉廠3個。1996年,黃金生產量30215.1kg,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的128.81%;比上年增長8.83%;其中:礦產成品金生產17305.82kg,含量金生產12909.28kg。全省共有5個年產黃金10000兩以上的市(地),10個年產10000兩以上縣(市、區)、21個年產黃金10000兩以上的礦山。全國黃金產量排名前7位的黃金生產礦山均為山東所擁有。 河南省黃金產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二大產金省的優勢地位。1996年,全省共產金48.9萬兩,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的132%,比去年增長9.9%;冶煉廠產金14.5萬兩,三門峽市黃金產量達25萬兩,洛陽市年產金10萬兩,南陽市超5萬兩,截止1996年底,全省有7個年產金10000兩以上的縣和16個年產金10000兩以上的礦山,有文峪、桐溝、金渠等3個礦山跨入噸行列。地方國有黃金企業已成為靈寶、桐柏、嵩縣、洛寧、欒川、西峽等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湖北省產金地(市)、縣到1996年已發展到21個,25t/d采選規模以上的國營黃金礦山11座,實際形成采礦1480t/d、選礦1465t/d和砂金8.4萬m3/a的生產規模。1996年全省共生產黃金1979kg,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的177%,主要產金市(縣)和礦山是黃石市、宜昌市、宜昌縣、秭歸縣、咸寧地區、陽新縣、羅田縣和雞冠咀金礦及秭歸縣金礦。 湖南省1996年黃金礦產金完成2623.53kg,比上年增長11.9%。地方冶煉廠完成178.13kg,全省黃金總產量達到3828.25kg,首次突破12萬兩,其中岳陽市、益陽市、湘西、龍山、黃金洞、漠濱、邵陽市、婁底地區、株冶、水口山、益銻都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 廣東省1996年產金量創造廣東省的歷史最好水平達到747.84kg,為指令性計劃的154.39%,肇慶市是廣東省重點黃金生產基地,全市8個縣(市、區)已發現金礦床(點)200多處,其中大型金礦2處,中型金礦1處,小型金礦點星羅棋布,1996年全市完成黃金產量77.155kg。全省最大金礦高要河臺金礦完成黃金產量632.74kg,超過2萬兩,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廣西壯族自治區1996年全區共生產黃金1888.16kg,比1995年增長25.51%,產金任務完成較好的企業及地、縣有:高龍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百色地區、南寧地區、桂林地區、隆林縣、田林縣、凌云縣、龍勝縣。百色地區黃金產量首次突破噸級大關,達1.212t。 海南省目前只有東方金礦和東方縣二甲金礦,定安富文金礦和金昌金礦尚在建設之中,1996年全省完成黃金產量30.15kg。 貴州省:我國微細浸染型金礦大部分賦存于貴州省,到1996年底,全省共有7個州(市),18個縣(市)生產黃金,其中萬兩以上縣有晴隆和安龍兩個縣。全年貴州省生產黃金5.65萬兩,比上年增長16.4%,全省重點產金礦山是戈塘金礦、興仁縣紫木函金礦、天柱金礦、老萬廠金礦等。 云南省1996年礦產金產量達1426kg,比去年同期增長10.4%,其中墨江金礦、元陽金礦等重要礦山均超額完成了生產計劃。特別是非固定生產點產金交售量達455.68kg,占全省交售量的32.6%,正在建設的金礦有鎮沅冬瓜林金礦500t/d采選工程、墨江金礦500t/d技改工程、祥云金廠箐100t/d采選工程。 西藏全區已有黃金礦山企業21家,分布在四個地區11個縣,其中:那曲地區13家、阿里地區5家、山南地區2家、日喀則地區1家,已形成年處理礦砂量40萬m3的生產能力,1996年實現黃金產量214.59kg;到1997年8月20日西藏黃金產量首次突破萬兩大關,達到312.5kg。最大砂金礦為崩納藏布。 四川省:1996年全省生產礦產金1583kg(折合50658兩),首次突破5萬兩的奮斗目標,重點產金區主要集中在廣元,甘孜涼山,阿壩等區,其中甘孜州產量達684.53kg,主要產地有三碉、魚子溪、康定、塔公、金廠溝。其次位于四川省北部白龍江流域的白水金礦曾擁有我國最大容積300L采金船3條,最高年產量達2.5萬兩,廣元金礦在羊膜、召化、虎跳也建設多處砂金船采基地。 寧夏黃金資源匱乏,1996年黃金實際完成27kg,與1995年相比下降15%。 陜西省1996年,黃金生產創歷史最好水平,共生產黃金8775.75kg,超額30.6%完成了任務,產金量仍保持居全國第4位。主要產金地區渭南、漢中、寶雞這三個地區產金量占全省產金量的86%。主要黃金礦山有太白金礦、東桐峪金礦、小口金礦、陳耳金礦、鎮安金礦、安康金礦、潼關金礦等。 青海省1996年生產黃金967.31kg,比上年同期增長17.6%。目前已形成巖金采選規模350t/d,采金船5條,采選規模153.5萬m3/a,砂金機采規模38.8萬m3/a,生產能力995.9kg/a。重點產金縣班瑪、稱多、都蘭、同仁、烏蘭、大柴旦等縣的黃金工業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新疆1996年金礦生產規模25t/d,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生產企業已發展到28個,其中巖金礦山27個,采金船10條,全區全年共生產黃金5264.875kg,超過16萬兩大關,繼續保持著第8位的座次。全省規模最大的阿希金礦經過2年的建設于1995年7月1日轉入試生產,1996年生產黃金1125.34kg。 甘肅省1996年產金完成4194.7kg,首次突破10萬兩,實現利稅900多萬元。實現了生產、管理、效益2年兩大步的設想目標。在全國采金省排行榜中為第7產金大省。 綜上所述,到1996年底為止,我國共有產金省、市(區)31個(大連市、青島市)。重點產金地(市)56個,重點產金縣70個,重點企業(產金礦)73個。真可謂點多面廣,以此為特色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各國的中國黃金工業布局。
三、供需形勢
黃金的主要用途是珠寶首飾業,其次是電子儀器、鑲牙醫科、工業、裝飾、獎章和仿幣貨幣制造等。此外,金條儲備和投資也是黃金的主要消費形式和貨幣職能的特殊體現。 黃金本身雖然具有商品的屬性,但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它作為特殊的商品“由國家統收兼營”。直到1984年實行改革開放才允許部分黃金以金飾品的形式,步入流通領域,成為市場經濟舞臺里的一名新“成員”。 市場是由需、求兩個方面組成的。我國現在主要由貨幣用金、工業用金和飾品用金三部分組成。
1.貨幣用金
從建國到80年代初,在我國黃金主要用于貨幣領域,換取外匯或用于國家黃金儲備,并且黃金在國家外匯儲備中占有大部分份額,構成了國家外匯儲備中的主體。由于國家外匯短缺,因此對于黃金需求殷切,每年所產黃金遠遠滿足不了國家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額有了數十倍增長,并且外匯來源日益多元化,致使黃金在貨幣領域中的作用降低,從實物量來看,從80年代以后國家黃金儲備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近20年來始終保持在1267萬盎司的水平未變。國家黃金年平均儲備量變化情況如表3.18.25。
四、展 望
(一)2000年世界黃金遠景
對黃金的展望往往是仁者見仁,當然也與黃金市場客觀態勢常常變化莫測有關。1997年開始黃金價位還在每盎司350美元,至年末突然降至每盎司281美元的低水平,價格有了較大的變化。黃金價格的漲落異乎尋常,引起了黃金行業的震動。 過去的10多年,世界黃金產量增加,全世界黃金礦業發展欣欣向榮;價格雖有變動,但較為穩定,并為采金業帶來了較豐厚的利潤。 但是,任何好事都有盡頭,在西方國家抱怨金價過高的一切部門中,采金公司總是名列最后。但正如一位經理所說的那樣:“我們正在把未來的麻煩儲蓄起來”。采金部門不存在幻想,它們仍在尋找生產成本費用不超過每盎司200美元的礦藏。它們將會找到。 然而在供求關系的另一方,情況卻有所不同。在首飾業、工業甚至金幣方面對黃金的基本需求進入8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首飾仍然是需求的主要方面,但與以往相比已經走向弱勢。在供應市場的新產黃金與常規的制造業需求和地區性金條囤積的總和之間的差距將愈來愈大,下列的黃金供求關系表明,在未來的年代里,供求關系的平衡主要仰仗常規的投資或國家銀行的收購。各種痕象反映,世界黃金需求量隨價格的波動而逐月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事實上,價格處于低態時,投資者和某些特殊的雇主總要買進一些黃金。當然,偶然因素也是存在的。但黃金不能永遠依靠這種偶然。人們都曾記得,由1980年的高價格所引起的后果持續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首飾制造業再也恢復不到原有的水平。黃金和白銀一樣,一次大的價格上漲會激起更多在電子工業方面取代黃金的專門研究。一旦找到了代用品,黃金的地位便一去不復返。此種情況也會影響到首飾部門,事實上,對黃金實際需求的安全線只能降低而不能提高。歷史上,黃金的巨大威力一直在于它能保持其購買力,人民有著他們最喜愛的衡量標準。事實上黃金定位略高于生產成本之上的每盎司300~400美元,對黃金是最為有利的。此種情況標志著黃金已經重新建立起一個接近于歷史上的購買水平的現實基礎。70年代每盎司35美元過于便宜,80年代的每盎司850美元,又讓人感到茫然。 展望2000年的購買力,記住首飾業的衰落這一點是應該有意義的。回顧1986年的前后14年,危機是清楚的。1972年首飾消費黃金995t,占西方礦產金的85%、1986年只占64%,延伸到2000年,假定西方礦產金1450t,則首飾必須增至928t才能達到1986年的水平。若要恢復1972年的比例,則首飾消費應達到從未有過的1218t的水平,必須承認完成這一任務是不容易的。興旺的真正推動力只能來自首飾工業結構的改進,向顧客展示產品的方式以及更堅定的采取高純度、低造價的策略。首飾必須與衣著品、電子產品以及改善家庭環境用品進行競爭。只要如此,首飾仍可有所作為,總之首飾工業必須向前猛跑才能站得住腳。 黃金生產今后發展的形勢是,被買來貯存的黃金已經愈來愈少,用來作為賺錢的交易則愈來愈多。黃金雖然有著較高的威望,但它在大眾的儲蓄中仍只占極少數,據謝爾森-萊曼投資銀行的計算,1975~1985年黃金投資總額只占世界股票市場總資金的0.45%。
(二)我國黃金工業發展前景展望
近幾年來,國家相繼制定和執行了一些促進黃金工業發展的措施。同時,我國金礦地質成礦條件優越,儲量遠景可觀,發展潛力較大。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黃金工業已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和一批較穩定的產金基地,新區開發也在加緊進行,現在已具備堅實的發展基礎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 經初步規劃,我國黃金工業應在“八五”末期,1995年實現產金100t的基礎上,到“九五”末期2000年,年產黃金達到180~200t。 由于我國黃金工業起步晚、基礎比較薄弱,因此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國家繼續對黃金工業從各方面給予扶持,在政策上給予優惠。特別要著力解決好資金和資源問題,才能使黃金工業實現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