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學 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1、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2、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詞語的古今異義現象。 3、 初步學會利用注解來讀懂文言語句的意思。 自學導航 1、文體常識 記,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出現得很早,只唐宋而盛行。內容博雜:可記人和事,可記山川名勝,可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寫法上大多以記敘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yì( )太守 bīn( )紛 垂tiáo( ) 嘆wǎn( ) 劉子jì( ) 語( )云 便要( )還家 (二)解釋加點的詞 1.緣溪行( ) 2. 芳草鮮美( ) 3.漁人甚異之( ) 4.欲窮其林( ) 5.林盡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 7.豁然開朗( ) 8.屋舍儼然(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10.阡陌交通( )11.悉如外人( )12.黃發垂髫( )13.并怡然自樂( ) 14.乃大驚( ) 15.具答之( ) 16.便要還家( ) 17.咸來問訊( ) 18.妻子邑人( ) 19.來此絕境( ) 20.皆嘆惋( ) 21.無論魏晉( ) 22.具言( ) 23.延至其家( ) 24.不足為外人道也( )25. 便扶向路( ) 26.便扶向路( ) 27.處處志之( ) 28.及郡下( ) 29.詣太守( ) 30.說如此( ) 31.尋向所志( )( )32.欣然規往( ) 33.未果( ) 34.尋病終( )35.后遂無問津者( ) (三)朗讀課文,翻譯下列句子(注意添加被省略的人稱詞) 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合作攻關(一)、古今詞義辨析 不足: 古義( )今義( ) (2 ) 尋:尋向所志( ) 尋病終 ( ) (4 ) 向:尋向所志( ) 耽耽相向( ) (2)寫出表現桃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
學習目標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自學導航合作攻關 發現桃花源——( )——( )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段寫了什么內容?讀后完成下題: ——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 ——為什么漁人離開時,桃源人對他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讀第三部分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二)合作學習(方法:組長組織研討自主學習時的疑難問題) (三)展示評點(方法:對有共性或歧義的核心問題展示講解) 我的問題:(學生質疑) 我的收獲: 拓展延伸(1)成語故事 ( ) 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 ( ) 的序文,是一個 ( )的故事。 。 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號五 他的詩文,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 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