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學生的心靈《景德傳燈錄》中有這么一則故事:一天,馬祖正專心坐禪,師傅懷讓見狀暗自好笑,明知故問道:“你坐禪為的是什么?”馬祖回答說:為的是“作佛”。懷讓于是撿起一塊磚隨地磨了起來,鬧得馬祖心煩,問:“師傅是在做什么?”師傅答道:“磨作鏡。”馬祖納悶:“磚頭怎么能夠磨成鏡子呢?”師傅反問道:“坐禪豈能坐成佛呢?”馬祖不能理解。師傅懷讓進一步解釋道:“就像牛拉車一樣,它如果不走,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馬祖無言以對。師傅又說:“你學坐禪是為了成佛。可否知道成佛是靠心悟,而根本不是靠坐出來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者一個基本道理:當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思考如何"攻心"才是上策,征服學生的心靈,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教育不僅僅要給學生以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學習品質、心理品質等各種優秀素養的人才。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和心靈去貼近學生,感化學生,激發學生。同時,更要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學生,探討更好的教育方法。記得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本教育專著《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書中有這樣的闡述:“心靈既是指教師的心靈,也是指學生的心靈,所謂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靈的火焰。”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喚醒。喚醒什么?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后進生,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從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啟發誘導,激發興趣,去喚醒學生內在的動力,使其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教師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有人說“教育的全部秘訣在于愛”,那就是讓我們的教師去關愛后進生,去關注他們每一點的進步。我們要用滿腔的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心靈”,用愛去填補他們心靈的鴻溝,用愛去消除他們情感的障礙,用愛去找回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只有這樣,才能使后進生打開心扉,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 人類歷史已進入21世紀,謀求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深知,壓迫下的認真不等于發自內心的想學,思考如何征服學生的心靈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