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養成記” 作者姓名: 劉偉紅 作者單位: 常州市武進區東安小學 郵政編碼: 213155 聯系電話: 13961156362 小組合作學習“養成記” 【內容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效果很差,因為合作能力不是學生與生俱來的,而要靠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培養訓練。此文就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實踐 小組的“細胞” 學習的“組織” 合作的“動力” 何謂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近年來,由于新課程的大力提倡,合作學習在我國的中小學課堂中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和組織形式。 親身經歷的小組合作學習尷尬: 一年級小組合作實錄: 這是一年級上冊《有趣的拼搭》的教學現場。 我先布置任務:請每個小組每人拿出不同的學具滾一滾 學生開始拿出學具準備,我開始巡視指導,當我看著第三小組準備學具時,第八小組那邊傳來蔡晨韜的喊聲:“老師,許佳歡不給我滾!” 蔣笑儀跟著喊:“老師,蔡晨韜搶我的學具!”我趕緊走過去,他們二人已經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搶到了一塊。我有點生氣,提高嗓門:“蔡晨韜,你搶什么,不是讓你們小組一塊兒準備好再滾嗎?”許佳歡一點也不退讓:“他要搶著第一個滾!”蔡晨韜聲音更高:“老師,我是組長,他們還不讓我第一個滾!”再看看別的小組,也亂得不成樣子,不少同學舉著學具搶來搶去,小組長能順利組織活動的只有第七小組一個組。真沒想到,一個大家輪流滾一滾的簡單活動會成為這么混亂的局面,連我的聲音都很難傳到學生的耳朵里,我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美麗的預想化成了泡影。我匆匆收拾“殘局”,見“亂”就收,這次小組活動無效而終。 二年級小組合作實錄: 這是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的小組合作學習現場:教師出示第95頁第三題:茶壺(只觀察一面,想象其他三面) 要求:①先說說自己看到是哪一幅圖?②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拿出相應的圖片。 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視指導,這時有的小組按老師要求開始認真活動,有的小組內強勢的學生先搶著回答自己看到的哪一幅圖,然后自顧自拿出其它圖片玩耍,弱勢的學生只敢悄聲地說自己的意見,而對 三年級小組合作實錄: 這是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的合作學習現場。 研究比較面積很接近的平面圖形,教師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 ①師:這是一幅學校的平面圖,請你在圖中選擇兩個圖形,比比所占土地面積的大小。 師:哪些圖形的面積不能一眼就比出大小?像這樣面積差不多大小的平面圖形有該用什么方法比較呢?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②師:這些辦法是否可行,要用事實來證明。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兩個面積差不多大的圖形,還有一些材料,比如小方塊、長方形紙條、透明的方格紙。你們小組可以借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他們的大小,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身邊的物體做材料。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選擇不同方法組匯報交流。) 這一環節中第一次小組討論學生很快就完成任務,不僅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能說出其它人的想法。第二次小組活動卻不甚理想,原本放在組長那里的材料學生沒有經過討論就自行取用,選用透明方格紙的嚷嚷自己的成果,而選用其它材料的遲遲沒有結果,小組里沒有人提出幫助,沒有人交流想法再各自試試…… 原因分析: 1、學生不愿合作。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奉若明珠,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心理十分嚴重。任何時候都想到自己,當老師要求他們相互合作時,他們只圖好玩,卻不肯為小組做一點“犧牲”,由此導致他們不愿合作。另外,學生不能從合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嘗到合作學習的力量,也是他們不愿合作的原因。2、學生不會合作。低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很不成熟,還沒有合作學習的體驗,對怎樣與同伴合作學習還很陌生,不會合作是正常的表現。而且進行小組合作前,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為了合作而合作,沒有激發學生合作的意識,讓學生領會基本的合作規則,掌握基本的合作本領,這才使得大部分學生面對合作時無所適從,一團混亂。 3、教師不會引導。由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較大,低年級的學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弱,課堂上出現意外情況的概率大增,對教師的教學機智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習慣于走預先設計好的教案“路子”的我,面對突如其來的混亂時卻束手無策。我的初衷是想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上,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獲取知識,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初衷雖好,但我并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導致學生的合作混亂開局,草草收場。從理念轉變到行動落實,需要我考慮學習的地方有很多。 反觀自己的情況,觀察他人的課堂,我發現目前大多數的小組合作學習淪為課堂教學的點綴,導致低效甚至失效,使我明白合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后天有目的的組織和培養,因此2006年我重新執教一年級,開始對小組合作學習做了一些規劃和嘗試,立志于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 我的教學實踐: 1、訓練小組合作學習的“細胞”(同桌的活動) 由于班級授課制和大班額的限制,學生的座位大多以兩人一對成為相對固定的同桌,小組合作時一般是兩對或三對同桌為一小組臨時組合進行活動,因此小組的“細胞”就是同桌,同桌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應該成為小組合作的“基石”。同桌也稱同位,由于位置接近,便于隨時隨地進行合作、討論、交流,因此學生剛入學時對同桌活動加以訓練。我一般進行這樣幾種訓練: 訓練一:相互游戲。 低年級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同桌游戲,比如一年級“分與合”中的“對口令”“摘蘋果”,二年級的乘法口訣,都是同桌間簡單易行的小游戲,也是為“算24點”“統計”等帶有游戲性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做準備。同桌之間的游戲也不是老師一說、學生一看就明白,每次全班游戲之前都要有一對或兩對同桌進行示范。 比如:二年級上冊82頁《練習九》第二題。 先指名學生說清游戲的要求,再指名示范: 沈星彤:我出6。 楊進:我出5。 沈星彤:5×6=30 6×5=30 楊進:30÷6=5 30÷5=6 全體學生看明白再游戲,活動會效果非常好。合作活動前榜樣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再者一年級時還有規定由誰先開始游戲,每人幾次,不然學生會互相爭搶或相互推諉,當然隨著同桌活動的增多,同桌之間產生默契就不必教師規定。實踐證明:活動前教師“偷懶”,結果會以失敗告終。 訓練二:相互交流。 當老師的問題提出后,學生肯定有一肚子的話要說,但課堂上的機會有限,想要滿足每個學生傾吐的愿望同桌交流是理想的“一吐為快”的方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話,在全班發言之前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想法,想法就更加成熟。相互說說自己的想法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有幾回參與學生的交流也發現很多的問題:有些好的學生只顧自己說,說完就做自己的事全然不顧同桌;還有些學生對同桌的想法根本不判斷與評價;甚至有些就聊聊閑話根本不交流想法。必須想辦法檢驗學生交流的情況,那么指名說出對方的想法就是我常用的一種方法。 (第三冊《乘加乘減》)出示: 師:同桌互相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相機找出有代表性的想法。 指名同桌交流: 師:黃萍,你是怎樣對同桌說的? 黃萍:我是這樣說的,我認為可以這樣算:先算3×4=12,再算12+2=14。 師:蔣鑫程,你又是怎樣對同桌說的? 蔣鑫程:我是這樣說的,我是這樣算的:4+4+4+2=14 師:蔣鑫程,你認為黃萍的想法對嗎? 蔣鑫程:她的想法是對的。 師:黃萍,你的意見呢? 黃萍:他的方法也是對的。 師:那你們有沒有告訴對方他的想法是對的? 生:沒有。 師:現在,黃萍先說自己的想法,蔣鑫程聽完后要判斷對還是錯,而黃萍也是一樣。 再次讓這對學生說,起到示范的作用。 師:現在其他的小朋友也和他們一樣重新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再次交流。 通過幾次示范與指導,學生基本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傾聽對方的想法,及時指出對方存在的問題。為了提高檢查同桌交流的效果,要經常指名學生說同桌是怎樣想的,以此告訴全班學生交流時要認真聽取對方的意見,如果同桌的意見和你一致,那么就不需要重復,只需說: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即可,如果不同再表明自己的想法,思考哪種想法更恰當。 訓練三:相互合作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55頁“用各種尺量”,無論學生怎樣努力,獨自一人是無法完成的,同桌合作非常必要。在成人眼里看起來很容易的事情換成小朋友去做,情況往往會走樣,有的學生為了先完成任務就自己量自己的,有些學生在同桌的幫助下完成任務后就丟下同伴自己去玩,因此活動時學生頻頻 當學生能與同桌順利交流、合作,那么小組的“細胞”已經成熟豐滿,儲存了足夠的能量,能與更多人合作。 2、養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 合作的形成:成員的生活。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長期、終身的學習方式,不是因為有老師聽課,就臨時糾集學生,組成小組,做個形式給他人看。為了孩子終身學習的需要,教師要立足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片段進行活動,這樣每個小組就必須有相對固定的成員。一個小組是一個縮小版的“班集體”,成員要強弱搭配,各司其職,各有發展。為了讓學生心中有小組的概念,也為了小組活動的方便易行,我請班主任配合根據學生的個性,如:善于發言的,善于動手的,或不太主動的等等個性各異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前后三組同桌6人為一組,平常就讓他們在一起讀書、游戲、活動。從班級中選擇能力最強的學生分配到各組當組長,其他學生依次編為1~5號,便 合作的關鍵:組長的權威。低年級的學生在活動時容易激動,喜歡各行其是,常常被活動的外在形式所吸引而忘記應有的學習任務,且教師每次最多只能參與指導兩三組,就必需有一位強而有力的“組織者”(這個強而有力的組織者我稱為小組的“領袖”,在小組里具有一定的“權威”,能讓其它組員服從安排,有序、有效完成合作任務。)“鎮得住”的學生,按教師的要求組織活動。 組長的權威一部分來源于學生內部自發產生的,更多的是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賦予”的。組長的“權利”很大的:收交作業、聽取背誦、分發物品、匯報交流、評價組員等等。每次活動前對組長進行前期培訓,活動后個別談話,當組長“狀告”某個組員不服 合作的開展:小組的制度。合理的制度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的保障,而制度也是逐步發展完善的。比如這是一年級的《小組合作學習規則》:1、按號一個一個輪流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想法的可以重復別人的想法;2、按組長要求分工合作,不能爭搶;3、活動完后立刻坐端正,安靜等待。4、小組長匯報。重點要求學生有序、有效完成合作任務。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合作能力的加強,三年級時我和學生一起制訂了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規則》:1、獨立思考或獨立操作,有自己獨特的想法;2、按號輪流說出自己的見解;3、別人說過的,盡可能不重復;4、輕輕地說,只要組內成員能聽清楚;5、注意聽,聽不懂的馬上問;5、整理小組研究成果,準備大組交流。5、任務完成后,安靜等待其它小組。這樣的活動規則不僅要求活動的有序,更是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比如經過一學年的訓練,我和學生們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二年級上冊第55頁《量一量》 由于學校只有一個35米長的卷尺,因此許多小組就必須借助毛線或短的卷尺測量,需要有人拉尺子、做記號、數數、計算等等,多人協同才能成功完成任務。四班第九小組組長陳光彬是個“經驗豐富”的“領導者”,率先看中我手中的長卷尺,借過卷尺后就立刻安排1號和2號固定尺子,其他的組員和他一起看數據,第一個完成任務。三班第一小組商易也是個能干的組長,在小組里享有“絕對”的權威,安排1號和2號固定毛線,3號做記號,4號和5號和她一起數數有幾個5米,第一次測量發現有問題又組織小組成員重新測,在籃球場上寫了這樣的算式:5×5+3=28米,也出色地完成任務。 3、小組合作學習的“動力”(活動的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還要憑借正確合理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感。 起初我主要負責評價小組長和小組整體,對全體小組做出評價,選出優秀小組長和優秀學習小組,“隆重”舉行“頒獎儀式”,在全體學生羨慕的眼神中為獲獎的組長和小組頒發特別制作的“獎狀”,并拍照留念,在班級欄中公開展示,邀請其它班級的學生來欣賞,同時在家長會上宣傳,讓獲獎的孩子享受足夠的“榮譽感”,在這過程也為其它小組樹立了榜樣。由于我不能參與每個小組的合作,因此對小組成員的表現就不能一一了解,對小組成員的評價責任主要由小組長負責,當小組長在全班匯報小組每個成員的表現后我做出相應的表揚和批評。一年級的活動評價主要是口頭進行的,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轉變為書面評價。評價的主體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轉換,每次活動結束之后,小組還得討論組長和每個成員的表現,教師也加入到參與指導的小組中進行評價(教師要有目的每次指導兩三組,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所有小組的指導,全面了解小組合作的情況),然后公布評價的結果。我和三年級的孩子們一起設計了這樣的評價表: 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
注:評價結果五★表示做得最好,四★表示做得較好,三★表示基本做到。 教師在教學活動后及時組織評價,用正確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評價的側重點是隨著學生年齡而變化的,一年級時重點在傾聽、有序、遵守紀律,而三年級側重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完成1+1>2的合作學習整體效應。我們還進行最佳學習小組、最佳小組長、最佳發言人、最佳傾聽等評選活動,激勵學生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水平。 實踐證明,在低年級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確有不少困難,但并非“難于上青天”。只要教師以先進理念為指導,大膽嘗試,勤于實踐,不斷完善,低年級的小組合作學習也能有效、高效進行。 我的遺憾:由于新學期開始,學校課務安排的變動,我無法陪同這批孩子進行第四年的小組合作實踐,不能進一步檢驗合作學習的成效,只能暫時把前三年累積的經驗總結出來,以便進行第二輪的小組合作養成計劃。 |
|
來自: yyyydddd8888 > 《教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