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1 在煤化工排放的氣體中,硫的排放受大家重視的程度是比較高的,各種脫硫和硫回收的方法發展得比較快,在實際使用中也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對CO2的排放,長期以來重視程度不夠,往往認為只要達標就可以,基本上是任意排放。 目前,工業化的大國CO2排放量是比較大的,2007年公布的數據表明,美國是現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中國緊隨其后,其次分別為俄羅斯、印度、日本、德國。 地球上CO2的積累引起的溫室效應直接后果是全球變暖,已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若不加以控制,其中有些影響(譬如海面上升、氣候帶移動)等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 3.2 CO2 的處理 CO2處理的問題現在國際上的叫法是CO2的捕捉和封存。 在化工上,CO2的捕捉也叫脫碳。它的含義是從工藝氣體或排放氣體中把CO2和其它氣體分開。在單純脫除CO2的工藝中,通常是由吸收和解析兩個塔來完成。基本不含CO2的吸收液被稱為貧液,吸收CO2后的溶液稱為富液。為了降低能量的消耗,在大型裝置中往往采用半貧液和貧液分段吸收,吸收了部分CO2的溶液稱為半貧液。當前醇胺溶液的方法很收歡迎,吸收液以N-甲基二乙醇胺為主要成分即MDEA,主要添加哌嗪等活化劑,這樣的工藝在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和甲醇工業中普遍使用。 在煤化工中,工藝氣體中往往同時存在CO2 和H2S,因此普遍使用低溫甲醇洗和NHD(聚乙二醇二甲醚)的物理吸收溶液方法來進行脫碳。 關于CO2的處理,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問題,絕非把CO2弄到地下就完事;另外,目前關于處理CO2的辦法中,存在不少誤區,有的辦法是無效的,有的辦法是在幫倒忙。。 3.2.1 有效行為 (1)深埋 地下封存包括不可采煤層埋存、采空的油氣層埋存、強化采油回注埋存、深部鹽水層埋存等多種方式。總體而言,這些利用天然儲層的埋存方式比較安全可靠,不僅應用上較靈活,而且也有較充裕的埋存能力。目前,這個方法在歐洲受到青睞,不僅有研究機構,而且已經在IGCC電站中進行示范運用。2009年,澳大利亞也已經列入計劃。我國正在開展前期研究,還沒有進入實質性的研究階段。 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這個辦法盡管不錯,但是有一定的難度。原因是: ①煤化工企業不在油田上,這需要長距離輸送CO2,要建造很長距離的管道。 ②注入地下的CO2不能全部永遠留在地下,隨著油田開采的深入,回到地面的CO2數量將不斷增加。 ③單純將CO2封閉在地下的辦法困難比較大。特別是我國的地形特殊,山地很多,地震活躍。一旦封存地發生地震,氣源噴發出來,災區民眾可能遭受窒息而更難生存,加大救災難度,后果嚴重。 因此,我國的地下封存法還要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 海洋埋存是實現大規模長期埋存二氧化碳的理想方式,但有技術經濟、環境影響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有待解決,故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在上世紀90年代,國外曾經研究過在海洋里撒入純鐵粉,使海水吸收CO2促使海藻生長,但是后來發現這將對漁業產生不利影響,這個方法也就作罷。 (2)溫棚吸碳 將工業排放的CO2,用管道輸送到農田的溫棚中,就是“溫棚吸碳”技術,或“溫棚CO2施肥技術”。 利用農作物吸收CO2,是利用或消除CO2的良好方法。這是國內外正在大力提倡和推廣的辦法。 (3)植樹造林 森林和綠地生態埋存是回收CO2最好的辦法,主要依靠大自然的陽光、水的力量,在光化學的作用下,將CO2 轉變成有機化合物,同時提供O2,真乃一舉兩得,缺點是投資較大。森林和綠地回收CO2的能力,或許可通過表4的一組數據來說明。 表4 綠地吸收CO2的能力
具體來說,以合成油和甲醇為例,每生產1t油品所排向大氣的CO2約是8.8t;每生產1t甲醇排向大氣的CO2約是2.3t。 10000m2闊葉林每天能夠吸收1.0tCO2。一個年產16萬t的合成油廠需要有4224公頃闊葉林相伴,即42.24平方千米闊葉林地;年產180萬t的甲醇廠(5500t/d),需要128平方千米闊葉林地相伴;年產500萬t的合成油廠,需要1320平方千米闊葉林地相伴。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結論:煤化工應與綠地相伴! 3.2.2無效行為 在飲食業中, CO2循環利用技術是指利用CO2的物理特性來實現CO2的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如用CO2制作干冰、滅火劑、制冷劑、食品添加劑及超臨界萃取劑等。 目前,CO2主要用在食品行業。在美國,CO2消費量的48%用于食品的保鮮冷卻、冷藏和惰化,19.5%用于飲料碳酸化;在西歐,68%的CO2用于飲料碳酸化和食品加工。在我國,預計在5年內對食品級CO2的需求將達到1000萬t以上。 值得提及的是,該種利用方式與減排溫室氣體和低碳經濟無關,CO2僅僅是一種媒介,用完后仍然回歸大氣,不能減少大氣中CO2的含量。 3.2.3逆效行為 僅僅用化學能將CO2轉化為其它化學物不可能使CO2的排放減少。這個結論也許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想只用化學能將CO2轉化為其它化學物以使CO2的排放減少的案例很多。 一些學者認為[4]:CO2是重要的碳一化學原料,可以合成多種化工產品。于是推薦用CO2制取甲醇和二甲醚,認為可以利用這種方式把目前排空的二氧化碳利用起來。 這個思路產生于甲醇熱的高潮中,并不奇怪。但這種工藝不能達到減排CO2的目的,因為在煤等化石原料制H2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CO2,也就是說用CO2作原料生產甲醇和二甲醚后,也許新產生的CO2更多,見圖1。 用甲烷與二氧化碳重整制備合成氣,從熱力學角度來看,該反應是可行的,實驗室和試驗裝置也取得實效。反應是強吸熱的,反應式為: CH4十C02 = 2CO+ 2H2, 因此,有文獻認為“CH4-CO2重整制取合成氣的過程是甲烷、二氧化碳利用的一條有效途徑”,“該過程的開發和研究對緩解能源危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5] 事實上,這個反應作為甲烷蒸汽轉化的補碳是可行的,在工業中也確有使用,為了防止催化劑結碳,還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氣。但是如果單獨用于“消除”CO2,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圖2表明,在這樣的工業過程中,用CO2和CH4制取CO+H2,CO2 會越來越多。 提出這些方法的作者對于這類化學過程的工業化進程不太了解,不清楚參與和CO2進行反應作原料的其它化學品的來源會產生更多的CO2。 另一種情況是,企業為了標榜把自己產生的CO2消除了,卻不經意地給社會產生更多的CO2。 實際上,利用CO2和消除CO2是不一樣的,企業利用CO2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不要輕易與消除CO2聯系在一起,否則誤解將由此產生。 4 (1)低碳經濟是一種現代化的高效經濟模式,應該積極支持。 (2)煤化工的發展應預防過熱,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劃。 (3)要區別應用CO2和消除CO2之間的差別,許多應用CO2的方法,不能消除CO2,雖然用掉了本企業的CO2,但是給社會產生新的CO2,反而使CO2越來越多。 (4)植樹造林是首選的消除CO2的方法。 (5)低碳經濟下煤化工可適度發展柴油和甲烷。 參考文獻 [1]章寧.從丹麥能源模式看低碳經濟特征[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7,(12):50-56 [2]張興剛.醋酸:技術突破帶來產能暴漲 [N] . 中國化工報,2009.12.14 [3]唐宏青.油氣時代我國煤化工的主攻方向[C].2009中國煤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9.12 [4]肖二飛.CO2 加氫合成甲醇催化劑研究進展[J].氮肥與甲醇,2008,3(5):82-86 [5]陳吉祥.甲烷與二氧化碳重整制取合成氣研究進展[J].天然氣化工,2003,28(6):32-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