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編寫存在的問題與編寫建議
山東省滕州市滕西中學 楊春花
摘 要:分析了目前學案編寫中存在的10方面問題,并以物理教學的實際案例做了說明。提出了編寫學案的6項建議,并給出了物理教學的實際案例。 關鍵詞:學案;學習目標;問題;建議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總體思路為:突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主體參與意識和自主發展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加強能力培養,增加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現在有不少縣區與學校以行政手段大力推行“學案導學”,并且在推行中,不斷地提升實施層次,不斷地提高學生學業成績。 在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學案是導學的載體,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老師精講點撥的依據。有什么樣的學案,就有什么樣的課堂導學。因此,學案編寫的質量如何,科學與否直接影響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果。 目前在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質量不高的學案,直接影響了教與學的質量。因此,有必要對學案編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便找出編寫優秀學案的方法。 一、學案編寫中存在的10方面問題 1.學習目標的主體不對 有的老師編寫的學案中,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是教師。 【案例1-1】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也應該是學生。但在這個案例中,隱含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行為主體卻是教師。 2.學習目標的宏觀表述與微觀表述重復 有的學案中,既從宏觀方面使用比較概括的表述學習目標,又從微觀方面很具體的表述學習目標,出現重復。 【案例1-2】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在平面鏡教學中,學生如果“了解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肯定就包含了知道“平面鏡成虛像”,因此,“平面鏡成虛像”就是重復的內容。 3.學習目標的維度混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優點就是:課程目標由單一的知識與技能,變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雖然新課程并不要求每節課的學案都標出三維目標的標題,但是應該讓人一看就知道某個目標是哪一維度的。但是,有的教師編寫的學案,維度表述混亂,有的教師編寫的三維目標名稱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有的教師使用的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案例1-3】“串聯與并聯”學習目標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說出生產、生活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培養觀察能力;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在這個案例中,“能說出生產、生活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應該是知識與技能目標。 4.學習目標單一 雖然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近10年,但是不少教師對課程的三維目標認識仍然不到位。 【案例1-4】“力”一節學案中的“學習目標”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單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在這個案例中,只是寫出了力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目標。 5.學習目標不具體難以測量 有的老師編寫的學習目標過于籠統,與知識點無關,放到哪個知識點的學習都可以,也就是放到哪里都沒具體指導作用。 【案例1-5】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對實驗的愛好。 ◆通過所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形成將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這兩條目標如果在課程標準中作為物理教學的總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一節課的目標就太籠統了,誰也判斷不出來,這是哪節課的學習目標,也就談不上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或達到該目標。 6.知識回顧變成填空題 有的學案中,把知識回顧編寫成填空題。 【案例1-6】“串聯和并聯”一節學案的“知識回顧” ◆電路由 、 、 和 組成。 ◆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源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因為會造成 。 這兩條目標基本就是填空題,其實這部分內容只要列出“電路的組成部分、短路的危害”兩個問題即可。 7.預習導讀變成課本搬家 有的學案在引導學生預習部分,基本是把課本內容搬到學案,然后去掉部分詞語,讓學生填空。 【案例1-7】“拋體運動的規律”一節學案的“自學導讀” ◆用手水平拋出的小球,從離開手的瞬間開始,做 。在拋出后的運動過程中,小球只受 作用,沒有 的分力,所以,小球在水平方向沒有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 。豎直方向的初速度為 ,豎直方向受 ,所以可以把運動分解成水平方向的 ,豎直方向的 。 ◆做斜拋運動的物體,它的初速度是 或 的,而受到的重力是 的,力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因此也做 。 8.科學探究內容變成了“照方抓藥” 在有的學案中,為學生設計的科學探究部分成為程序化的內容。 【案例1-7】“溫度計”一節的學案“提前探究,智者先行”(必須做實驗后回答) ◆找3只杯子,分別盛有冷水、溫水、熱水(不要燙的熱水)先把兩只手分別放進冷水和熱水中,過一會兒,先把左手放進溫水中,再把右手放進溫水中。兩只手對溫水的感覺相同嗎? 答:感覺 ,右手感覺 ,左手感覺 。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請舉出一例。 學生使用這個學案,根本不需要進行科學探究,“照方抓藥”即可。 9.學案“習題化”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認為學生自主學習就得大量做題,所以在設計學案時,機械照搬課本內容,把教材內容簡單地編成一道道的習題,認為這就是“學案”(有一個學案需要學生填答的習題有25個)。如果按這樣的“學案”進行教學,學生就容易去抄課本、死記硬背教學內容、簡單機械地尋找答案。整堂課就成了師生對答案的過程,根本無法發揮學案導學”的優勢,更談不上“以學論教”。 10.不同水平的學生使用相同學案完成相同任務 目前不少學校的做法是: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學科教師分成年級組。每個年級組中,讓一名教師執筆編寫一節課的學案,由年級組長或有經驗的教師審定,然后印發全年級使用。但是,同一年級中學生的個性與愛好不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等基礎不同(即使同一個班中,也有優秀與一般學生之別)。因此,讓這些不同的特點的學生使用同一個學案,完成相同的任務是不恰當的。 二、學案編寫的6項建議 學案,是教師精心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材料依據,學科不同、年級不同、學生不同應該有不同的學案,因此,編寫學案應該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針對學案編寫中存在的問題,這里提出了編寫學案的6項建議。 1.學習目標應該簡潔、全面、重點突出 學案中的學習目標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應該使用可以測量的、外顯行為動詞表述。雖然不要求每節課的學習目標都像八股文那樣,列出三維目標的名稱,但是應該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屬于哪個維度的學習目標。 【案例2-1】“光的色散”一節的學習目標 根據光的色散在物理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物理課程標準精神、教材編寫意圖、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如下學習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 ◆知道色光的三基色與顏料的三原色的不同。 ◆能根據光的色散現象和三原色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②過程與方法 ◆在自主探究光的色散、色光和顏料的混合等實驗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合作探究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實驗中,體會合作學習的意義。 ◆在自主探究顏料的混合實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應用光的色散知識解釋相關生活現象的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和諧。 這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是結合光的色散知識內容與學生基礎設計的,是以學生為行為主體的。即使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標題去掉,我們也很容易判斷出各條學習目標是哪一維度的。 2.知識回顧應該簡潔且富有啟發性 有的學生之所以聽課效果很差,有一條原因,就是沒有在聽課前準備好所必需的舊知識,從而給聽課帶來了各種困難,很難做到當堂理解。結果上課時間被白白浪費。而預習,就可以避免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學生如果通過預習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時就會很順利。因此,學案中必須有必要的知識回顧(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標題可以靈活多樣),但是,這些知識都是以前學過的,沒用必要設計成填空題。可以給出復習提綱,也可用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 【案例2-2】“串聯和并聯”一節學案中的“知識鏈接” ◆電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能否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源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為什么? 3.預習部分應該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好的“學案”,實際上就是教學內容的深化與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難度,又要與學生的思維水平相吻合,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它體現的是師生共同探索知識、方法、規律和被優化了的過程。 為了幫助學生的預習,可以把通過預習要搞清楚的問題或者通過預習需要學生學習的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列出。 【案例2-3】“平面鏡”一節學案中的“自學樂園:問題導讀,預知先覺” 你照過鏡子嗎?你肯定回答照過。但是下面的幾個問題你不一定能答對,不信你就試一試吧。 ◆你照鏡子時,你的像是在鏡子的表面上,還是在鏡子前邊,或是在鏡子的后邊? ◆你用一個大的平面鏡照出的像大,還是用一個小的平面鏡照出的像大? 4.科學探究內容應該有利于學生學會科學探究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只通過理解就能實現,學生必須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有相關的科學探究行為,因為某一方面的基本能力一定是和相關的行為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學案中,為學生設計的科學探究應該是引導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需要動手實驗的,不做實驗更不行。這樣學生就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看書,學會自學,學會探究。 【案例2-3】“力”一節學案中的“自主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輕輕用力彎刻度尺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輕輕用力壓充氣的氣球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用力拉彈簧,彈簧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用力壓彈簧,彈簧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 分析上述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初中生科學探究的能力還不強,使用這個學案,學生只有認真做實驗,仔細觀察發生的現象,然后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結論,經常經歷這樣的探究過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5.問題應該有利于師生共同探討 學案決不僅僅是學習提綱,不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更不是練習題集。它首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也是師生間圍繞文本的對話,更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動態的學習過程。編制學案的具體方式雖然可以多樣化,但是其原則一定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要在指導學生學習上下工夫,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達到通過學習提升能力的作用。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關鍵是采用呈現給學生“問題組”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都可以給出問題,例如,可以設計知識銜接的問題引入新課;可以選編基礎變式的問題鞏固概念;可以設計判斷、選擇題糾正差錯;可以設計多變、多解題拓寬學生的思路。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6.應該有利于使不同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學案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潛在水平和表現水平之間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問題,實施分層誘導,即:對后進生宜創設低臺階、高密度的問題情境,層層遞進以逐漸觸及問題的實質;對中等生則應采取高臺階、跳躍式誘導;對優等生則應蜻蜓點水,僅點撥關鍵處。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訓練和發展,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得到提高。 如何提高學案編寫的質量,仍然是一個亟待深入探討的問題,上述編寫學案的6項建議僅是一個初步嘗試。 參考文獻 [1]趙加琛,張成菊.“學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7頁. [2]趙加琛,張成菊.學案教學設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3]巴班斯基(吳文侃譯).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
|